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2014年高考试卷语文_2014年高考2卷语文

tamoadmin 2024-05-15 人已围观

简介1.2016年语文高考卷二任务驱动型作文范文2012年高考全国二卷语文试题(有真正详解答案)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考试结束后,将本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Ⅰ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试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2.

1.2016年语文高考卷二任务驱动型作文范文

2014年高考试卷语文_2014年高考2卷语文

2012年高考全国二卷语文试题(有真正详解答案)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试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 第Ⅰ卷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B

A. 颀长(qí)悚然(sù) 彰善瘅恶(dàn) 韬光养晦(huì)

b. 人寰(huán) 攫取(jué) 寻瑕伺隙(xì) 啮臂为盟(niè)

C.抵牾(yǔ) 横亘(gèn) 造福桑梓(zǐ) 筋疲力尽(jīn)

D.鞭挞(tà) 骨骼(gé) 辗转反侧(niǎn) 蜚声中外(fēi)

解析A项“悚”读作sǒng;C项“牾”读作wǔ;D项“辗”读作zhǎ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D

A.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后将不孚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业绩。

B.某市两家报社相继推出的立体报纸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追捧,更多的立体报纸呼之欲出,可能会成为当地报业的一种发展趋势。

C.中国古典家具曾经非常受消费者亲睐,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市场上却没有了踪影,而在全球崇古风气盛行的今天,它又渐入佳境了。

D.这位专家的回答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实在没想到这个困扰我两年的问题他却理解得那么轻松。

解析A项“不孚众望”,孚,信服。意为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应改为“不负众望”。B项“呼之欲出”,呼,叫、喊;之,文言代词,指代呼唤的对象;欲,将要;出,出来。意为一召唤他就会出来似的,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也形容文学作品的人物描写十分生动。这里与“立体报纸”这一对象搭配不当。C项“渐入佳境”,原指甘蔗下端比上端甜,从上到下,越吃越甜。后比喻境况逐渐好转或兴趣逐渐浓厚。在句中运用不当。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A、他在英语国家工作一年,不但进一步提高了英语交际能力,还参加过相关机构组织的阿拉伯语培训,掌握了阿拉伯语的基础应用。

B、建立监督机制非常重要,企业对制度的决策、出台、执行到取得成效的每个环节都纳入监督的范围,就能切实有效地增强执行力。

C、她对公益活动很有热情,并将这份热情带个了她所从事的产品策划和品牌推广工作中去,为公司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做出了贡献。

D、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还在持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如何缓解就业压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最大的难题。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 、 、 。如在某些汉印中,就有“荼”字省作“茶”字的写法。C

① 民间的书写着出于某种考虑,将“荼”减去一笔,这就成了“茶”字

② 随着饮茶习俗的推广,“茶”字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

③ “荼”简写为“茶”,汉代已露端倪

④ 在中庸之前“荼”字写作“茶”,这恐怕不是我们人人都知道的

⑤ 茶作为饮品,我们都很熟悉

⑥ “茶”有多个义项,“茶叶”义是其中之一

A、④⑥⑤②①③ B、⑥②①⑤④③

C、⑤④⑥②①③ D、⑥④⑤②③①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这是李白《横江词》的第三首。横江即采石矶对岸的横江浦渡口。王琦《李太白集辑注》引有胡三省《资治通鉴鉴注》,“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扬子县位置在江都(扬州)西南,已靠近大江,扬子津更在其南,则是江边的津渡了。李白在诗中所以会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正式这个缘故。扬子津当时必然久已驰名,因为它乃是从江都入江的运河渡头,可是开元之后却为瓜洲所取代,中晚唐人诗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扬子津却很少见。胡三省乃宋元间人。那时候《资治通鉴》就已经需要有人来为扬子津做注了。扬子津作为运河渡口自然早已有之,扬子县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然而它自身却久已沉埋,不为人所知晓了。

扬子津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洼处。可是它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好相对,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新唐书齐浣传》:“(浣)迁润州,州北距瓜步沙尾,于汇六十里,州多败溺,浣徒漕路由京口,治伊娄渠已达扬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也就是说,渡江进入北岸的运河,不再通过扬子津,而是通过新开的伊娄河到达扬子县。李白《提瓜州新河饯族叔舍人贪》诗云:“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指的便是这条河,而瓜洲从此也就取代了扬子津,成为大江北岸运河的著名津渡。白居易有《长相思》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

古渡头。”白居易的时代去开元未远,而瓜洲就已经成了古渡头,至于比起瓜洲来更古的扬子津,自然是早已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消失了。

瓜洲浦成为便利的津渡是犹豫它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而京口的漕路是在开元二十五年齐浣迁润州后才兴修的,换句话说,旧漕路原来并不通京口。而要开辟一条通京口的新漕路却是十分艰辛的。宋代《新唐书音训》云:“京口在润州城东北甘露寺侧。”甘露寺正位于北固山,所以迁徙这段漕路,势必要紧贴着北固山下与山根的顽石打交手战,这样的工程自非一日之功。这也就是李白《丁督护歌》中所描绘的“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的施工场面。过去有些注家以为“无由达江浒”是犹豫运载石头的缘故。其实水运主要看舟船的吃水量,而不在于运石头还是运粮食,只要不超过吃水量,运什么都一样可行。其所以“无由达江浒”,只是由于山下的顽石还没有被凿通而已。这里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可以为瓜洲浦取代扬子津这一变迁作证,而同时《横江词》为李白早年作品,也就又多了一条证据。 (摘编自林庚《闲话扬子津》)

5、下列关于本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A.李白《横江词》第三首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长江边上有名的运河渡口。

B.中晚唐人的诗中很少提到扬子津,是因为当时瓜洲已经取代扬子津成为长江边上的运河渡口了。

C.胡三省虽然是宋元间人,但是读背诵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已经有困难,需要有人来做注解才行。

D.扬子县谓语江都的西南方,之所以被命名为“扬子”,可能是因为该县的南部有久已驰名的扬子津。

解析:答案A说“李白《横江词》第三首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长江边上有名的运河渡口。”而原文是如此描绘“‘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扬子县位置在江都(扬州)西南,已靠近大江,扬子津更在其南,则是江边的津渡了。李白在诗中所以会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正是这个缘故。”显然李白的联想是由方位连带出来的,而非名气问题,更何况后面还进一步解释了“中晚唐人诗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扬子津却很少见”是因为在当时扬子津已经成为“古董”,又何来同一时期两个都有名之说?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C

A.扬子津是长江边上的低洼处,并且跟南岸的运河渡口又不正好相对,而江中正对扬子津处又有沙洲,造成船舶航行十分不便。

B.齐浣迁官润州之后,把长江南岸的漕路迁徙到京口,又在北岸开凿了伊娄河,这样船舶渡江以后,就不再通过扬子津北上。

C.瓜洲浦地处伊娄河的入江处,由于正对着南岸江边的京口,并且京口已经开凿了新漕路,所以瓜洲浦就成为一个便利的渡口。

D.有注家认为李白诗句“无由达江浒”,是说由于石头过重,无法用船运到江浒。其实用船运石头和粮食是一样的,注家此说不能成立。

解析:看第6题的C答案,“瓜洲浦地处伊娄河的入江处,由于正对着南岸江边的京口,并且京口已经开凿了新漕路,所以瓜洲浦就成为一个便利的渡口。”再看原文“渡江进入北岸的运河,不再通过扬子津,而是通过新开的伊娄河到达扬子县……而瓜洲从此也就取代了扬子津,成为大江北岸运河的著名津渡……白居易的时代去开元未远,而瓜洲就已经成了古渡头……瓜洲浦成为便利的津渡是由于它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而京口的漕路是在开元二十五年齐浣迁润州后才兴修的,换句话说,旧漕路原来并不通京口。”所以说瓜洲“成名”是因为新开的河道,和这个漕路还没直接联系……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对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来说,扬子津嫌偏西了一些,瓜洲浦则正对南岸的京口,所以瓜洲浦在扬子津的东面。

B.齐浣对漕路的改造,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并减少了覆舟的危险,为航运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C.从礼拜《丁督护歌》中的“万人凿磐石”一句,可以知道开辟京口漕路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D.文中所引礼拜的三首诗正好反映了瓜洲浦取代扬子津的历史变迁,其中《横江词》写作最早,《丁督护歌》则写作最晚

解析:上课的时候我说过看到“最”字、“肯定”、“可能”等字眼要非常小心,因为科技文阅读的“准确性”是考查的一个重点,而出题人常常在这一方面偷偷的换掉某些字,或强加些因果,使得选项答案看似正确,而实际是不严谨的说法,在科技文中此类选项就是错的。如此题的D选项,《横江词》写作最早,《丁督护歌》则写作最晚。文章并没有明说,只说了《横江词》为李白早年作品。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郭浩宇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从种师道进筑茸平,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失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

敌遁去,由是知名。累迁中州刺史。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会和战异议,不能用。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建炎元年,知原州。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金人遂引去。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浩适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徙知利州。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金平,浩与吴玠大破之。迁彰武军承宣使。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十四年,召见,拜检校少保。十五年,卒,年五十九。(节选自《宋史郭浩传》)

8.对下列句子中队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 冒:贸然

B.奋力大呼,得贼乃己 己:停止

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 乞:请求

D. 时其半度,可击也。 时:等候

解析“浩冒阵而前”,冒有冲犯的意思,冒阵就是冲击敌阵。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是D

浩手斩二骑,以首还

流失中左肋,怒不拔

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

浩适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

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

浩与吴玠大破之

A. 1.2.3 B. 1.5.6

C. 2.4.5 D. 3.4.6

解析对照原文,不难发现第一、二两个事件发生在“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的情况下,而第五项主语为“饥民”,均与题干要求的“金人”不相符,舍去。

10.下了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 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

B 郭浩卓有见识,可惜建议未被采纳。钦宗即位后曾照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

C 郭浩、吴介共同破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

D 郭浩政治有方,金州状况好转。他初到任时间,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收到朝廷嘉勉,并给与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

解析对照原文,可知郭浩先前是与吴璘联手破敌,及至金平才与吴玠有合作。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在答题卡上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然后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 第Ⅱ卷共4页,请用直径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个体的答题区域内做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 第Ⅱ卷共11小题,共120分。

四、(23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译文 我在任上时已经听到了警报,想着夏人一定会趁着这个机会进犯边境,希望选取将领设置防备工程。

解析“在任”,在职位上,在任职地;“趁间盗边”,趁这个机会进犯我国边境,“盗”意为抢劫,引申为进犯;“设备”,设是动词,设立、建造,备是名词,防备措施;“愿”,作者把它放在句首,结合上下文语义,可以翻译为希望,表示祈使语气,很大程度上可以移用“愿乞骸骨,以期终养”中“愿”的用法。

(2)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译文:郭浩招抚、辑录流窜和逃亡的人,开垦营田,用这样的整顿方式来颁布告示其它地区。

解析“招辑”,招安辑录;“流亡”,漂泊无依和逃亡的人;“营田”,官田的一种,募人耕种,量收租利;“规置”,规范处置的方式;“诸路”,别的地区,其中“路”在宋朝是省级行政单位,如扬州路。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

       

       落 叶 

 修睦注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1)从写落叶的角度看,第二联与一、三两联的不同时如何体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第二联拟人手法对比写出落叶矛盾的心理状态,第一联视觉描写,红字言简意深,第三联动态描写落叶飘零,无处着落的凄惨的处境。作用:呼应题目,为后文对比写松蓄势,营造凄凉的环境氛围。

解析要找到第二联的不同之处,其实要强调分析的还是其中的两组词“翻思”“肯信”,从中挖掘诗人的积极高昂的态度及立意。

 

(2)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答:借物抒怀,以物喻人。写松树的四季常青的高贵品质,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入世俗的孤傲清高品质和追求自由、超凡脱俗的情感。

解析本题实际上是意象分析题。结合松万古长青,凌霜傲雪的特性,对照红叶风雨后满地铺撒的情状,诗人当然是运用象征、对比反衬的手法,表达自己不入俗流,傲岸的性格、追求。

2016年语文高考卷二任务驱动型作文范文

1. 2013年高考语文的必背古诗文

共68篇。

沁园春长沙,雨巷,再别康桥,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节选),鸿门宴(节选)记念刘和珍君(节选)。荷塘月色(节选),氓,采薇,离骚,孔雀东南飞(节选)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节选)。

蜀道难,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琵琶行,锦瑟,马嵬(其二),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节选),师说。窦娥冤(节选),望海潮,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醉花阴,声声慢,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苏武传(节选)。

2. 2013广东卷高考语文 文言文 宋史 张咏传 详细注解

2013年广东高考语文试卷文言阅读选段出自《宋史?张咏传》,以下是这两段文字的翻译。

张咏,字复之,是濮州鄄城人。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濮州郡举荐进士,(大家)商议首推张咏。(当时)有一个老成博学的读书人张覃未中,张咏与寇准写信给郡守,推荐张覃为第一名,大家都赞许他能够谦让。李沆、宋浞、寇准一同推荐他,被任命为荆湖北路转运使。上奏朝廷免去归、峡两个州的水递役夫。后来转任从事太常博士一职。宋太宗听说他能力强作事干练,下诏让他还京。

当时张永德为并州、代州的部署(官职),有一个小兵犯了法,被鞭打至死,皇上下诏追查他的罪过。张咏封还了诏书,并且说:“皇上刚刚委任张永德边疆大任,如果因为一个部校被打死的缘故,责罚主帅,我担心部下会产生看不起主帅的想法。”宋太宗不听从他的意见。不多久,果然有驻军逼迫恐吓士兵的,张咏引用前面发生的事建言,宋太宗才改变主意允许慰问他。

(张咏)出任益州知州时,正值李顺造反,王继恩、上官正两总兵进攻计伐李顺,停下部队不进攻。张咏用言语激励上官正,鼓励他亲自上阵,还隆重的为他举行宴会送行。上官正因此决定进军,大胜。当叛军抢掠时,很多百姓被胁从。张咏发布公文告诉百姓,朝廷施恩,让大家各归田里(不追究责任)。

开始时,蜀地士人乐于研究学问,但不乐于做官。张咏考察蜀郡的张及、李畋、张逵等人士都有学问、很能干,被当地人称赞,于是劝勉他们参加科举考试,三个人都考上了。华语网作品

成平二年夏天,张咏以工部侍郎的身份出任杭州。当年歉收,百姓多贩私盐来求生。抓获了几百罪犯,张咏都减轻了惩罚,释放了他们。下属官员请求说:“(如果)不严厉的惩罚,恐怕没有办法禁止(贩私盐)。”张咏说:“钱塘十万人家,忍饥挨饿的十之八九,如果不让他们贩私盐自求活路,一旦聚集为盗贼,那就酿成大灾祸了。等到秋季庄稼收获后,应当按照原来的法律执行。”

成平五年,宋真宗根据张咏以前治蜀效果良好,再次任命他为益州知州。到(皇上)派遣谢涛巡视蜀地,皇上让他给张咏传话:“有你在蜀地,朕就不担心西边了。”

张咏与青州傅霖年少时是同学。傅霖隐居不出来做官。张咏身分显达,寻找傅霖几十年,没有找到。到傅霖来拜访,门吏说傅霖求见,张咏责怪门吏说:“傅先生是天下的贤士,我都不能够与他作朋友,你是什么人,敢直呼其名!”

本文来自华语网(Thn21) 查看全文:

3. 2012课标全国高考 语文文言文

(一)文官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萧燧(1117—1193),字照邻,临江军人。 燧生而颖异,幼能属文。绍兴十八年,擢进士高第。授平江府观察推官。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秋试必主文①漕台,燧诘其故,曰:“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至则员溢,就院易一员往漕闱,秦熺果中前列。秩满,当为学官,避桧,调静江府察推而归。 燧未第时,梦神人示以文书,记其一联云:“如火烈烈,玉石俱焚;在冬青青,松柏不改。”已而果符前事。未几,丁忧。三十二年,授靖州教授。孝宗初,除诸王宫大小学教授。轮对,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上喜,制《用人论》赐大臣。淳熙二年,累迁至国子司业兼权起居舍人,进起居郎。先是,察官阙,朝论多属燧,以未历县,遂除左司谏。时宦官甘昪之客胡与可、都承旨王抃之族叔秬皆持节于外,有所依凭,无善状,燧皆奏罢之。时复议进取,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揉,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产地狭财匮,始至,官镪②.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产,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制坐视?” 为请诸朝,发太仓来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萧燧传》)

[注]①主文:主持考试。 ②镪:成串的钱。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次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丞相有子就举,欲以属公 属:托付。

B.桧怀之,既而被檄秀州 怀:衔恨。

C.就院易一员往漕闱 易:更换。

D.察官阙,朝论多属燧 阙:失职。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萧隧格尽职守的一组是((3分)

①隧怒曰:"初仕敢欺心耶!" ②论"官当择人,不当为人择官"

③有所依凭,无善状,隧皆奏罢之 ④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

⑤官镪不满三千,隧俭以足用 ⑥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

A. ①③⑤ B.①④⑥

C. ②③④ D.②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

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B.萧隧刚直敢言,所奏切中时弊。皇上向他征询意见,他乘便讽劝皇上亲近君子疏

远小人,亲信有功可赏赐财物却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C.萧隧政绩卓著,受到皇上嘉勉。严州面积狭小财物魔乏,他勤俭理政,以盈余填

补拖欠,各地都感到宽松;皇上升迁萧隧的职位,调他去治理婺州。

D.萧隧回到朝廷,仍关注各地大事。淳熙年间,江浙两年水涝干早,他奏请下诏诸

司协助解决,又奏言广西百姓深受身丁钱之害,建议大多得以施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佣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

(2)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

试题答案

4.D 5.C 6.A

7.(10分)

(I)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

力未富,应当外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2)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片原管

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4. 2013高考语文李揆传翻译

李揆,字端卿,是陇西成纪人,而定居在郑州,世代是显贵的家族。

李揆年少时聪明好学,善于作文章。开元末年,中进士,上书朝廷,皇上下诏叫他到中书省考试文章,升任右拾遗。

乾元初年,兼任礼部侍郎。李揆曾因主管部门录取士人时,大多不考察实际能力,只是在考试时严加防范,搜索士子们挟带的书册,大大违背求贤的本意。

李揆在审阅进士文章时,们说:“大国选士,只求得才,经书在此,请随便检寻。”此后几个月内,美名传到皇上那里。

从此李揆深受恩宠礼遇,于是得蒙重用。 当时京师盗贼很多,有人在交通要道上杀人将死尸扔在沟中,当时李辅国正专横跋扈,奏请选派五百名羽林骑士作为巡逻之用。

李揆上疏说:“从前西汉用南北军相互统领,所以周勃派南军进入北军,终于安定了刘氏天下。本朝设南北衙,文武区分,以便相互监视。

如今用羽林军取代金吾兵警卫巡夜,突然发生非常变故,将怎样制止?”皇帝于是下制否定李辅国选用羽林兵的请求。李揆任丞相,决断政事直言进谏,虽然十分博洽雄辩,但热衷追求名利,深受舆论的谴责。

加上他的哥哥当时也很有名,一直担任闲散的官职,始终不被引荐进用。同僚吕諲,地位声望虽与李揆相差悬殊,但处理政事的才能却在李揆之上,免去宰相后,由宾客出任荆南节度使,名声很好。

李揆担心他重新入朝拜相,于是暗中指使本省官吏到吕諲管区内搜求吕諲的过失。吕諲秘密上疏为自己陈述,皇上于是贬李揆为莱州长史同正员。

李揆贬官后,过了几天,他的哥哥改授为司门员外郎。过了多年,李揆被赦移任歙州刺史。

当初,李揆执政,侍中苗晋卿多次推荐元载担任要职。李揆自恃门第和名望,因元载出身寒微,内心很瞧不起他,拒不接纳,反而对苗晋卿说:“出身高贵的人不被任用,獐头鼠目的人却来求官。”

元载深怀怨恨。等到元载登上相位,乘李揆应当迁官之际,于是奏任他试秘书监,到江淮一带养病。

因为没有俸禄,家境又陷入贫困,妻儿百口,靠乞讨为生。李揆漂泊各州,长达十五六年。

如果当地刺史稍微冷淡,他就再次移居他处,所以李揆所迁移的地方,大约有十多个州。元载因罪被诛后,朝廷任李揆为睦州刺史,召入朝拜任国子祭酒、礼部尚书,受到卢起的僧恨。

德宗在山南,命李揆充任入吐蕃会盟使,加授左仆射。到达凤州时,因病去世,时为兴元元年四月,终年七十四岁。

5. 请问高考语文的重点古文是哪几篇

高考当中重要的古文并不能肯定的说是乃几篇,

高考有时往往考的就是不重要或者人们没重视的东西,

我只是建议哈有这些古文你可以多看看,

古文 (9篇)

劝学(节选:从“学不可以已”到“用心躁也”) 《荀子》

过秦论(节选:从“及至始皇”到“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

兰亭集序 王羲之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

滕王阁序(节选:从“时维九月”到“声断衡阳之浦”) 王勃

师说 韩愈

阿房宫赋 杜牧

六国论 苏洵

前赤壁赋 苏轼

诗词曲 (28篇)

氓 《诗经》

离骚(节选:从“帝高阳之苗裔兮”到“来吾道夫先路也”) 屈原

孔雀东南飞(并序)(节选:从“鸡鸣外欲曙”到“二情同依依”,从“府吏闻此变”“到千万不复全”)

汉乐府

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

短歌行 曹操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陶渊明

山居秋暝 王维

蜀道难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将进酒 李白

蜀相 杜甫

登高 杜甫

登岳阳楼 杜甫

石头城 刘禹锡

琵琶行(节选:从“寻声暗问弹者谁”到“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

李凭箜篌引 李贺

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 杜牧

锦瑟 李商隐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雨霖铃(寒蝉凄切) 柳永

桂枝香(登临送目) 王安石

念奴娇(大江东去) 苏轼

鹊桥仙(纤云弄巧) 秦观

声声慢(寻寻觅觅) 李清照

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 陆游

永遇乐(千古江山) 辛弃疾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

长亭送别(节选:正宫端正好) 王实甫

任务驱动型作文例文

任务驱动型作文例文

1、92岁的离休教师彭秀兰的去世,令瑞安市无数人垂泪感念。这位仅有一个外孙存世的老人,一生致力慈善,先后捐款50多万用于资助失学儿童。她的外孙说,当自己大学毕业后,外婆就对他说:“你已经有了养活自己的能力,现在我要将一切还给人民。”

对此,有人评论说老人太傻,该多留点钱给外孙。有人说老人令人尊敬,需要弘扬这种无私精神。也有人对媒体报道老人提出质疑,认为她只不过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还有人对老人善意的捐款能否用到实处产生质疑……

对于这件事,你是如何看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自定立意,文体特征鲜明。

无法理解时仍请为善行点赞

92岁的彭秀兰女士离去了,留下的是捐款50多万的善行。一时间,膜拜者有之,感念者有之,却也不乏质疑之声:老人是不是太傻了?显然,老人不仅不傻,傻的应该是无法理解她,还非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人们。我认为,无论对一件善行是否理解,表示尊重才是我们首先应该做的。

人生的追求本就有高下之分。高者,置公于私之前,置人于己之先,置家国于私欲之上,置世人于心田之间。而低者,往往着眼于自己利益和自身欲望的不断满足,鲜能顾及他人。事实上,境界低者为多数,也正因为如此,无私的奉献成为令人膜拜的高尚精神,而非人人均能践行的行为准则。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彭秀兰女士的行为不应被膜拜。境界达不到实属正常,毕竟美德无法强迫。然而,对高境界的人表示尊敬,承认其善行的意义,却是一种基本的对他人的尊重。这即是说理解不了并不是你的错,妄加揣测却不应该。有人质疑老人,认为她只不过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此言差矣,老人一生为人师表,50余万对她而言并不是小的数目,彭秀兰女士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帮助失学儿童,因为她明白教育对一个孩子前途的意义。而质疑者,并不明白,也不理解。

高尚的道德虽然稀少,但并不因此而褪色,反倒如黑夜中的烛光,总能驱散部分黑暗。近年来,见诸报端的大善之行不在少数。这其中,不乏常人难以理解之举:汲汲点滴财物者,永远不能理解扎克伯格捐献99%财产的初衷;抱怨于生活贫困者,永远不能体会白芳礼蹬车数十载资助贫困学生的淡然;自私自利者,绝对不会明白“最美司机”吴斌临终前急停车辆的负责……我理解他们的无法理解,但请对此表示尊敬。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实际正是这样,只要我们将“善”置于高处,终会有更多人愿意仰望。将行善者放在模范的位置上,会带动更多的人乐于做力所能及的善事。

反之,若是总以质疑的目光去看待可能暂时无法理解的善行,而不去思考如何以一己之力改变,又如何促进整体风气的改变?

当面对一件高尚到令人惊异的善举时,请别忙着用消极、质疑的眼光去看待,不妨设身处地,多从受助者的角度去看整个善行的意义。也别想象自己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俯视,且先为善行点赞,并加入“力所能及”的行列。

护好善意的火种

一位平凡的老人,能够无私地将自己的积蓄捐助失学儿童,而且是常年如此。彭秀兰老人身上体现的是令人尊敬的无私与高尚。她让我想起孟子的一句话:“人皆可以为尧舜。”她的捐献中包含着浓浓的善意和温暖,如寒冷荒原中的火种一样珍贵。

彭秀兰老人的行为会引起质疑,恰恰说明在精致的利己主义泛滥的当下,这种善意的稀缺和珍贵。当人们更多地关注购买多大的房子、拥有多少的存款时,有多少人还会将目光投向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尤其是在捐赠制度有待完善,过程仍需透明的现实情况下,多少手捧爱心而来的人会因此寒心、却步?

所幸还有彭秀兰这样的人坚持着,而她的出发点又是那样的单纯:“要将一切还给人民”。彭秀兰没有忘记,是人民的纳税支付了她的工资,是人民的力量将她从苦难中最初解放,是人民的支持让她有了安稳的生活。而许多人,尤其是官员,常常忘了这一点。当他们面对人民的呼声装聋作哑时,当他们肆无忌惮使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时,他们应该在彭秀兰老人面前感到惭愧,他们显然忘了“人民”是社会的基石。

更多的时候,不仅是高居人民之上的人们,普通人也可能忘记,每个人的相互联系,才组成了“人民”的概念,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应该是“人民”的基本诉求。最近一些大师级人物的离去引起一次次追思的热潮。梅葆玖、陈忠实、杨绛……他们的离去引发许多人自发的悼念,这并不仅仅是一种跟风,我认为这更多的体现出人们对于随大师们而去的精神的追求,是对当下现实不满的质疑,是带着遗憾发出的追问。

在怀疑和担忧中,所幸还有彭秀兰老人的存在,还有“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医生”的存在。他们都来自“人民”这个光荣的群体,他们代表着高尚和普通的完美结合。作为既是旁观者,亦是参与者的我们,应对他们给予更多的称赞和支持。当然,对比先进国家,我国的慈善制度不够完善,所以才会有人质疑老人的捐赠能否落到实处,这些,的确需要改进。

总之,护好善意的火种,不忘将它传递,是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对彭秀兰老人精神的最好继承。

2、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谈论传家宝。小张说,他家的传家宝是一个青花罐,有年头有故事。小杜说,他家的传家宝是爷爷留下的几枚勋章。小程说,她家把“忠厚传家久,读书继世长”的祖训当作传家宝。

你认为什么样的传家宝更有价值?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老师点评

王兆芳:本文时时在比较中表达观点,且并不贬抑其它,而是概括出各自特点,表达“我赏”“我敬”与“我选择”的不同态度,具备了“任务驱动”型作文所要求的针对性论说的特点,显得鲜明而得体。语言简洁,材料有效,层次清晰,收尾有力有味,不错!

文章标签: # 扬子 # 李揆 # 京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