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高考语文对联题-高考题 对联

tamoadmin 2024-10-18 人已围观

简介1.荔枝对联拾趣2.高考古诗鉴赏题3.广东高考语文试卷的有什么题型 知道的说下4.对联:汉语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荔枝对联拾趣福州乌石山双骖园有一副楹联,对《食荔枝》抒发感慨:平生最喜说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天下几人学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古往今来,联家常以荔枝为题应对作联。明代嘉靖年间,官至吏、礼、兵三部尚书的湛甘泉(若水),把福建良种荔枝核带回广东增城沙贝培植。荔枝成林后,人们把这种清甜爽口的荔枝

1.荔枝对联拾趣

2.高考古诗鉴赏题

3.广东高考语文试卷的有什么题型 知道的说下

4.对联:汉语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

荔枝对联拾趣

高考语文对联题-高考题 对联

福州乌石山双骖园有一副楹联,对《食荔枝》抒发感慨:

平生最喜说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

天下几人学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

古往今来,联家常以荔枝为题应对作联。明代嘉靖年间,官至吏、礼、兵三部尚书的湛甘泉(若水),把福建良种荔枝核带回广东增城沙贝培植。荔枝成林后,人们把这种清甜爽口的荔枝叫“尚书怀”。一年夏天,湛甘泉见伸到水边的枝丫挂满荔枝,触景生情,要撰副联。

荔枝枝枝枝映水;

上联脱口而出,但下联总觉得不好对。于是以品荔为名开办荔枝宴,邀请文人墨客共对下联。一后生应声而答:

菱角角角角朝天。

荔枝对菱角,映水对朝天,对物贴切,声韵工整。湛甘泉拍案叫绝。应对者是增城举人胡庭兰。增城农民诗人卢关湖,写了首诗记叙这段故事:

若水庭兰聚故乡,荔枝菱角巧联扬。

增城故事千年说,化作清泉润四方。

曾与合作起义、后退隐西湖的刘学询,为他的家乡刘庄写了副荔枝联:

五月荔枝香,千里乡心归未得;

六桥杨柳绿,两家春色共平分。

台湾台中县轩亭,镌刻有“荔枝联”:

香飘丹荔风三面;

绿蘸清池水一奁。

广东省斗门县荔枝节楹联:

啖荔黄梁,斗邑增光,聚九州贵客同歌兴旺;

还珠合浦,金瓯补缺,期万国龙人共创辉煌。

重庆市合川区《荔枝阁》对联:

肤香凝醴酩,历来夏熟皇妃殿;

脂嫩润缯绡,从此春荣百姓家。

赞赏荔枝的对联还有:

红妆本天成,玉肤爱亲香;

仁心原我有,云树得入南天门。

2013年广东省高考语文题出了句上联:

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由于楹联教育起步较晚,全省没有一个绝佳的对句,很多考生得了零分。

高考古诗鉴赏题

历年高考古诗鉴赏试题解析1(1990年-2005年)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注] 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1)、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平风浪静、山影凝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2)、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A、刘诗选择了月夜摇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答案:(1)B (2)D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9.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答:8、C 9、C

2001 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全国卷)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幕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仁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马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着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微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9.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首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B.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

D.满前劝憧仆,好随郎马蹄。春风慎行李,英上白铜鞮。

答:8.C9.B

2002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全国卷)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理由能自圆其说就可以。

2003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森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孤静幽寂的景象(意境)。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

“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2(全国卷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木兰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 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绿浅碧,遥望一片青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一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3(广西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古人认为杜鹃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4(湖南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6分)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答: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5(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16—18题。(8分)

赤壁 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 千里长江隘舳舻②。

诸葛心中空有汉, 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 荒矾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②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 ③曹瞒: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16.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1分)

17.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_”一句同说—事。(2分)

18.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5分)

答:16.对仗(或:对偶)

17.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18.从角度、内容、语言三方面综合考虑

6(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7(天津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2)①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②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8(浙江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东溪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守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诗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情感。请指出在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趣,又是如何体现的。

(1)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

(2)体现的思想情趣:

(3)如何体现的:

答:(1)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2)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闲情逸趣和对优美自然景色的赞美。

(3)能结合景(“野凫眠岸”“老树著花”)和情(“有闲意”“无丑枝”)加以分析即可。

9(福建)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 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10(辽宁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蝶恋花 苏拭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3分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5分

答:(1)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2)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11(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落日心犹壮”中可以看出作者虽然已届暮年,仍然壮心不已,因为“落日”比喻“暮年”。也可以回答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因为“不必取长途”句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之情。

05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

1(全国卷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⑴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⑵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1)对偶。"芳草"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都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2(全国卷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答: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孤寂心情。

(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想向1分,画面描绘2分)

②诗的语言朴实无华。(平易通俗)(意思答对即可)

3(全国卷三)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8分)(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4(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分)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

相同点:

不同点:

答:①D ②C

③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 a 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5(天津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湖州歌(其六) 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 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 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简析“望”在诗中的作用。

(2)简析“大江东去水悠悠”与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表达的不同情感。

答:(1)“望”字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

(2)“大江东去水悠悠”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

苏轼的诗句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

6(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的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

7(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1) 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2) 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3 )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船夫睡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1)荒村与古寺 断蔼与流萤 生与语

(2)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3)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

8(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1)傍晚 西风

(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9(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

为什么?(4分)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2分)

答:(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彩,月更新颖。(意思对即可)

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10(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绪,这是任何欢乐的新曲都无法派遣的。

(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广东高考语文试卷的有什么题型 知道的说下

广东的一般是这样的:

1,拼音字 病句 成语 排序

2,文言文

3,阅读题(不可选,比较容易的)

4,阅读题(可选实用类和文学类)

5,语言运用类题目(出对联,邀请函,开场白,串台词等运用类的)

6,作文(最近很多年都是不命题作文)

祝你高考成功!

对联:汉语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

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是民族的文化瑰宝,传统文化的精华。它起源于桃符,根植于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中,与民族的审美心理、哲学观念及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它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集音韵、词汇、语法、修辞、逻辑、写作等于一身,是汉语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它种类繁多,应用广泛,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能够与传统的书法艺术、绘画艺术、建筑艺术、雕刻艺术结合,更能鲜明地体现中华民族的民族风貌、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

对联的产生

对联的直接产生与我国古代人民“题挂桃符驱鬼避邪”的习俗有关。据说,古人曾经将“性能执鬼”的神荼和郁垒二神的名字写在桃木板上,悬挂于大门两旁,用以驱鬼避邪,祈福攘灾。这种桃符每年除夕更换一次。后来,五代后蜀之主孟昶在桃符板上题写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二句,一般被认为是我国古代有记载的第一副春联。

对联的形成也与对偶修辞方式的发展有关。对偶是我国汉语修辞格之一。对偶作为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到汉语文字艺术中,即用平行的两句话成双成对地排列,表达相关或相反的意思。对偶在我国古代较早的书籍当中就已出现并运用,如《尚书?大禹漠》:“满招损,谦受益”;《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屈原《九歌?湘君》:“采薛荔兮水中,攀芙蓉兮木末”等。这些对偶句大量出现,并随着对偶修辞方式的发展而成熟,不仅对于丰富和发展汉语言文字艺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使了后来骈体文、律诗的形成,而且也孕育了对联这种艺术形式。

对联的分类

传统对联按其内容和应用范围的不同可以分为节气联、婚联、寿联、挽联、堂联、交际联、行业联、名胜古迹联和其他杂联等。

1. 节气联

节气联比较著名的有春联和元宵节的灯联。

春联是专用于春节的对联。每逢过春节,每家每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或期盼和顺祥瑞,或抒发内心情怀,或憧憬美好未来。如: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灯联是古代元宵节放灯时文人雅士所作的应景对联。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被称为“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父子二人皆能诗善对。相传有一年元宵佳节,张府照例张灯结彩,燃放鞭炮。父亲应景出联考校儿子“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儿子张廷玉思索时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灵机一动,对出下联“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对仗工整,天衣无缝,堪称妙对。

2. 婚联

婚联,或是祝福新人白头偕老、患难与共,或是希望早生贵子等等。如:

花间蝴蝶成双舞;

水渚鸳鸯相伴眠。

3. 寿联

寿联是为贺寿而撰写的对联。多种祝寿方式中,以编撰、书写寿联为最俭朴,却又最高雅、最有纪念意义。多数寿联除了称赞、概括寿者的业绩之外,更重要的是冀望寿者像常青树那样永远健康长寿。

典型的寿联如:

寿比南山不老松;

福如东海常流水。

清代嘉庆皇帝过寿日,状元李绍仿写了贺联:

顺泰康宁,雍然乾德嘉千古;

治平熙世,正是隆恩庆万年。

此联用隔离嵌字手法,分别把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五个朝代的年号嵌入寿联中,可谓用心良苦。

4. 挽联

挽联大多数概括者一生的功德业绩,往往能把肃穆的场面渲染得更加庄严。白纸配黑字,透过联语,能够唤起人们对者的追念和尊敬之情。

如杨度先生为先生所作的挽联:

英雄作事无他,只坚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

自古成功有几,正疮痍满目,半哭苍生半哭公。

上联高度赞扬了先生一生为革命而奔波,下联充分表达了对这位伟大革命先驱不幸去世的惋惜与悲痛以及对当时中国现状的忧虑之情。

5. 堂联

堂联是指悬挂或雕刻于厅堂、书房等场合的对联,主要用于装点环境,寄意抒情,以表示主人家的志趣情怀。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的堂联: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此联短小通俗,朴实无华,充分体现了其一生奔波,不忘复兴大业的品格。

6. 交际联

交际联,顾名思义就是用来酬赠交谊的对联。典型的就是人们相互之间的题赠联。题赠联是写给他人的对联,表示感激、钦佩、勉励、劝慰、忠告、警示等意义,主要作用则在于沟通彼此的感情,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海纳百川乃大;

球容万象故圆。

这副对联是何继善院士题赠丁海球先生的,把丁海球的名字“海”和“球”巧妙地放入对联中每一联的开头,形象地表达出对丁海球先生品行的赞美之情。

7. 行业联

各行各业都有其独有的特色,用中国独有的对联表达出来,更是特色中的特色。这些对联不但清楚地交代了自己的行业,而且几乎都含有溢美之情,大都具有宣传的作用。

旅店联:

萍水相逢如亲友;

停车暂住似归家。

茶馆联:

花间渴想相如露;

竹下闲参陆羽经。

钟表店联:

刻刻催人资警省;

声声劝尔惜妙音。

8. 名胜古迹联

所谓名胜古迹联,就是指为某一处名胜古迹所写作的对联。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名胜古迹遍布天下,名胜古迹联不可胜数。这些名胜古迹联不但为山水增色,美化环境,同时又陶冶人们的情操,增长人们的历史文化知识,使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受到人文气息的熏陶。如清末进士江峰青为扬州二十四桥所题对联:

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

此联上下联分别描绘了二十四桥的昼夜景致:白天,二十四桥盘据淮南,站在桥上眺望,空中高悬的云影倒映在水中,好像要与天下平分秋色;夜晚,驾一扁舟驶过桥下,听到那悠扬的箫声,仿佛有位美丽的姑娘一直吹奏到三更时分。好一幅诗情画意、优美动人的风景画。

9. 杂联

除了上述几类外,生活中还有各种有趣的对联,有戏台联、谜联等其他对联。

戏台联,就是指戏台两旁悬挂或张贴的对联,这些联语大多与戏剧有关,多蕴含戏理与人生哲理。

满场都是闲人,袖手旁观,听戏不如做戏苦;

凡事终须结局,从头演起,上台容易下台难。

从“做戏苦”“上台容易下台难”可以看出, 这副对联将戏剧表演的术语双关于现实生活,既贴合了戏台场景,有富有哲理,耐人寻味。

迷联是结合猜谜的对联。相声大师侯宝林,在他的《对春联》的节目中,有过一副谜联:

人过新年,二上八下;

我除旧岁,九外一中。

上联是说别人新年包饺子,捏制时,双手拇指在上,其余八指在下,所以是“二上八下”。下联说的是自己新年吃窝头。做窝头时,右手拇指在里,其余九指在外,所以形成“九外一中”。这副谜联从包饺子和做窝头的动作出发撰联,出人意料,既让人捧腹,又让人心酸。

对联的特点

对联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习惯,而且在群众广泛运用的基础上形成了统一的要求、固定的格式,正如诗有诗律、词有词谱、曲有曲牌,对联也有自己的创作要求,而且较为严格,是我国文学艺术形式中十分讲究的一种特殊文体。对联的基本要求是既要“对”,又要“联”。“对”是指形式上成对成双,“联”是指内容上互相照应。具体说来,对联的写作有以下六个要素,也有人称为“六相”:

1. 字数相等

一般来说,对联上下联的字数必须完全相等,至于字数多少没有限制,少则一二字,多则十几字、几十字,甚至几百上千字。如一副悼念抗日烈士的挽联,上下联各只一字:;生。

2. 词性相当

对联上下联相对应的词或词组的词性相对一致,或尽可能的相同或相近。根据这一要求,上下联中相对应词性须名词对应名词、动词对应动词、副词对应副词……古人作联要求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他们根据含义把实词中的名词分为若干小类:天文、地理、人伦、人事、时令、饮食等二十几个类别。词性相同的词相对为工对,相近或相通的称为宽对。如“风摇翠柳莺啼序,日映红桃蝶恋花”即为工对,而人们熟悉的“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只能算作宽对,因为“岁寒”和“春风”词性不对应。

3. 结构相称

上下联在句法结构上不仅要整体对称,而且上下联内部句法结构也要一致,即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并列对并列、偏正对偏正等等。

4. 节奏相应

上下联在音节停顿的地方要保持一致。节奏在音乐中指乐谱的强弱、长短有规律地交替出现。对联中同句的平仄交替,上下的平仄相对,这种有明显强弱、长短、高低、缓急变化的现象,如同音乐中的旋律一样,也称为节奏。

5. 平仄相谐

讲究平仄,是为了追求艺术效果上的音韵和谐,错落有序,铿锵有力。平仄相谐有三方面的规则:一,本句平仄相间,一般是二平二仄、二平三仄或三平二仄,不允许有四连平或四连仄现象;二,对句平仄相对;三,上仄下平,也叫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句最后一个字用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子用平声,这在联律中叫正格,有上平下仄的特例视为变格,如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6. 内容相关

上下联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语意相关,而且要有合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相关,或相反,或相近,既要对,也要联,形式上成双成对,内容上互相照应。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对联,正对也好,反对也好,都应有一个特定的主题,这样才能做到内容相关,主题突出,中心明确。

另外正对要避讳上下联同义,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中指出:“出句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做‘合掌’。”这是对联的大忌,如“布谷声声催懒汉,子规句句警闲人”,上下联的内容和意思不仅相同,而且重复,是典型的合掌联。

对联与高中语文学习

当前国学热的背景下,我们对传统文化重新定位和反思的同时,很多青年传统文化底蕴薄弱却是不争的事实。对联是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是重要的语文教学资源,也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方法和好途径。

多年来对联题也常常受到语文高考的青睐,出现对联题的省市越来越多。2014年高考语文北京卷通过一段有关对联的阅读文字,出了四道选择题,其中两道直接考查对联的常识和创作特点。

其中一题是根据一副春联的上联来选择下联,已知上联是“冬尽梅花点点”。题目如下:

2. 在文中方格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A.万户杨柳依依 B.千家喜气洋洋

C.春回爆竹声声 D.春来微风缕缕

读完四个选项发现节奏都与上联一致,无法排除,那么就从词性和结构上来分析。上联开头两字是“冬尽”,是主谓短语,“冬”是名词,说的是季节。A、B两个选项的“千门”“万户”是偏正短语,千、万是数词,跟上联对不上,可以排除。C、D两项的“春回”“春来”从结构上来看都可以对上,再从内容上看C、D两项的不同。C项后面的“爆竹声声”非常符合春节的气氛,而D项的“微风缕缕”相比之下就离题较远。所以C项是最合适的选择。

另外一道题则是考查考生对对联特点和创作要求的掌握。

4. 下列关于对联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字数限于四言和六言 B.上下联讲究对仗和押韵;

C.只适合在喜庆场合张贴 D.常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

A项和C项的错误比较明显,日常生活中多少关注过对联的同学就很容易排除。我们常见的对联是七言较多,A项的说法显然错误。日常生活中婚丧嫁娶一般都会用到对联,但丧礼时的挽联显然不是用在喜庆场合,可以排除C项。B项“上下联讲究对仗和押韵”中有一个语言陷阱。排除此项干扰需要对对联的创作特点有一定了解。对联“上下联讲究对仗”是正确的,但“讲究押韵”的说法是错误的,对联并不讲究押韵。D项中对联常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的说法是正确的。

从近年高考命题中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的比重在逐渐加大,由原来单纯的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扩展到与其他学科及社会生活、学生综合语言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考查。语文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对语文教学具有导向作用。对联等传统文化的内容频繁出现在高考试题中,预示着高中语文学习应对对联等传统文化内容予以重视。

在课堂上结合对联的形式进行调剂,可以使学习更有趣。

对联具有文字游戏因素的特点,它源于生活,篇幅短小,概括性、审美性、趣味性强,结构严谨,而且又有随意取材、即兴而作的特点,可以作为课堂学习的调味品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妙趣横生,变“苦学”为“乐学”。当年有人用金庸先生的作品名称首字编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让很多人快速记住了金庸先生的十四部作品。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帮助对作家作品文学常识的记忆。如记忆鲁迅的作品,可以通过孙伏园悼念鲁迅的挽联:“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梦》万众《彷徨》。”此联将鲁迅的作品、译文集和刊物串联在一起,既表达了对鲁迅的敬仰和怀念,也方便了我们记忆。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可以尝试用对联概括全文记叙的“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件事:“既使秦,蔺相如物归原主;欲欺赵,秦昭王无计可施。”“渑池会,蔺相如力挫强敌;赵设兵,秦昭王惮动干戈。”“退三舍,蔺相如不计私怨;负荆棘,廉将军悔过自新。”这种训练方式既能帮助我们记忆课本内容,又能让我们学习对联创作,最终加深我们对母语的了解。

在课外注意积累对联素材,有助于我们提升国学素养、延续文化传承。

回顾近年来的高考内容,在阅读材料和作文题目的选择上可以看出高考越来越重视对考生人文素养和探讨现实问题能力的考查。2014年高考作文,新课标Ⅰ卷是“山羊过独木桥”,由此阐发的是对“规则”的理解和“共赢”的辨析。新课标Ⅱ卷是“喂食动物易使丧失觅食能力”,可以从动物联系到“教育”和“关爱”问题。北京卷说“老规矩”,上海卷谈“自由与不自由”,江苏卷问“什么是不朽”,四川卷说“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这些话题都有很强的关于个人或国家的现实意义,需要考生有自信自强、治国安邦的人生态度,和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思索,还要有相关的材料积累,否则只能是泛泛而谈。

在我国传统中,对联常常作为古人寄情抒怀,励志警示的工具。这类对联往往语言隽永、意味深长。阅读收集这类对联既可以积累写作材料,也是对自我精神的一种充实。

如纪晓岚故居的一副自题联:

过如秋草芟难尽;

学似春冰积不高。

此联是说人难免会犯错,但也要知道改过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有“吾日三省吾身”的精神;学非易事,需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方能有所成就。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逐吞吴。

这是蒲松龄为了激励自己发愤著书而所作的对联,联中借用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兵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表明自己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

清代薛慰农署杭州府衙联:

为政戒贪,贪利贪,贪名亦贪,勿鹜声华忘政事;

养廉惟俭,俭己俭,俭人非俭,还从宽大保廉隅。

为政要戒贪,贪图钱财固然是贪,贪图名声,沽名钓誉也是贪,所以切莫只图浮华虚名而忘了从政根本。保持廉洁最根本的办法是养成俭朴的生活作风。真正的俭朴是严于律己,而不是只要求别人。此联中“节俭养廉”“戒贪名贪利”的思想在今天依旧具有现实意义。

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一门艺术。它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保持着固有的独特个性,这与汉字的方块形体以及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通过对联,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精练整齐的汉字之美,读出平仄相谐的音韵之美,还可以发现其中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民族风貌、民族情感以及民族精神。民族性是构成世界文化绚丽多彩的重要要素之一,中华民族要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除了要大力发展物质文明之外,还要弘扬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艺,对联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国学点滴

求学将以致用,读书先在虚心。

读书当将破万卷,求知不叫一疑存。

疏导精绝潜心读,文穷情理放声吟。

文章标签: # 对联 # 阅读 # 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