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苏北高考补助怎么领-苏北高考补助

tamoadmin 2024-08-26 人已围观

简介1.江苏高考10年换5方案 学生难适应家长喊“折腾”2.我是苏州,高考考砸了,想去苏北复读,苏北啊有好点的复读学校?3.我高考考了208分,艺术(画画)是189分,还有学校会收吗?江苏高考10年换5方案 学生难适应家长喊“折腾”“老师,我要改科,对不起。”小于,一所四的高三学生,开学第一天,他找到了化学老师黄群(化名)说抱歉,因为自此以后的每一节选修化学课,他和班上的十几个同学都要离开教室,跑到选

1.江苏高考10年换5方案 学生难适应家长喊“折腾”

2.我是苏州,高考考砸了,想去苏北复读,苏北啊有好点的复读学校?

3.我高考考了208分,艺术(画画)是189分,还有学校会收吗?

江苏高考10年换5方案 学生难适应家长喊“折腾”

苏北高考补助怎么领-苏北高考补助

“老师,我要改科,对不起。”小于,一所四的高三学生,开学第一天,他找到了化学老师黄群(化名)说抱歉,因为自此以后的每一节选修化学课,他和班上的十几个同学都要离开教室,跑到选地理的班级去上课了。

“我也很无奈,但对孩子们的这种选择,我也很理解,毕竟,高考成绩是最现实的。”黄群很无奈,却又无法改变现状。

这样的境遇,在过去的十年中,黄老师已经历了多次。在这十年中,江苏高考方案经历了4次变化,用了5个方案,每一次变动,对黄群,对像他一样的老师们,都是一种“考验”。

这样频繁的变动,让他们感觉有些无所适从。而这样的变动频率,在全国也是极其罕见的。

更让黄老师他们觉得揪心的是,今年高考方案遭到这么多的非议,看来明年的高考方案肯定会有新的变化,他们,又要面临新的适应。

江苏高考

10年5方案

1999年高考模式为3+2,这个方案从1994年延续至1999年。分文理科,文科生考政治、历史,理科生考物理、化学。

 1999年

“3+2”模式

该模式也分了文理科,从考查科目来看,比“3+2”考查得要多。文科生要考地理、理科生要考生物。学生的高考科目实际是6门。也就是文科生考语、数、外三个单科外,还要考政治、历史、地理的综合卷;理科生则除语、数、外三科外,还考物理、化学、生物的综合卷。

2000年-2001年

“3+小综合”

这个模式只在江苏实行了一年。考生除了考语、数、外三个单科外,还要考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科的大综合卷。该模式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但模式要求学生同时学习9门高考科目,负担很重。

2002年

“3+大综合”

此模式在保留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必考科目的前提下,另外的两门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六门课中自由选择,其中一个“1”是报考高校指定的选考科目,另一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选。这样的模式打破了文理分科,学生可以跨文理科选科,共有15种组合可以选择。

 2003年-2007年

“3+1+1”

2008年?

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

2008年江苏的高考方案中,统考科目只有3门,即语文、数学、外语,总分只有480分(含40分附加分),同时在一般情况下,学生于高二时进行学业水平测试的必修科目测试,高三时进行学业水平测试的选修科目测试,必测、选测等级会影响考生的普通类高校报考资格及能否上本科、能否达到具体学校等级要求等。

 高考一变

2000年改为3+小综合

三科揉成一团无处下手

2000年之前,黄老师已经评上了高级教师,在学校里,他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从高一到高三一轮一轮地带过几次后,几乎固定在了高三年级,扛起高考冲刺的重担。

当时的高考方案是“3+2”,理科生的“2”指的是物理、化学,一个年级有七八个班的学生学物理、化学,理科生占绝大多数,化学课学生们爱学,老师上起来也非常尽兴。“我在课余还辅导学生竞赛,有时候弄些小实验让他们对化学更有兴趣。”此时的黄老师对工作充满。

2000年的时候,江苏高考方案开始了十年来的第一次变化,从3+2变为了3+小综合。

那一年,黄老师担任高三年级的班主任。对学生们而言,这个冲击并不是太大,反正大家都是一样的。可是,作为化学老师的他,却第一次感到无所适从了。

物理、化学、生物,这三门学科将在一张试卷上考核,而且还要考综合题。“我就琢磨了,其实各个学科要想打通是很难的,即便有一些知识点可以联系起来。”那段时间,黄老师就和物理、生物老师“泡”在了一起。小综合是全新的模式,没有现成的练习题,他们上完课后,就会在一起设计“人造拼凑题”,找出相通的知识点。“可是各个学科毕竟不同,拼在一起实在太勉强了。”每次出题,黄老师都要耗费大量的脑细胞,有时一干就到深夜。可是高考中,三门学科都在一张试卷上,根本没法看出哪位老师教得更为突出,学生考试成绩更好。

黄老师管的是自己的班,自己的学科,而胡扬(化名)却要管一个学校的事儿,当时他是学校教务处负责人之一,2000年,高考改成了3+小综合后,胡扬的工作时间不得不延长。“问题开始出现,而且是出在老师身上。”原本不在高考科目中的生物和地理变成了高考科目,当务之急是招生物、地理教师,这些科目高中原来只要会考要求,现在上升到高考要求。多少年不作为高考科目出现,生物、地理老师好不容易才安排到位。

高考二变

2002年3+大综合

考生开战九门学科

小综合到了第二年,老师们好不容易搞出些名堂,摸索出一些经验,学生们也逐渐适应了这个方案。但让黄老师没想到的是,2002年高考方案又变了。

“不瞒你说,当时我听到这个方案,脑袋都蒙了,我一直还是比较骄傲的,我所在的学校很提倡学生的全面发展,当时周末都不怎么补课,可听到这个方案,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学生们要吃苦头了。学习的乐趣还有没有?”面对记者,黄老师的表情沉重起来,3+大综合,九门学科都得学,一点都不能含糊。

“最明显的就是,每个孩子桌子上的书都更多了。”黄老师说,一门学科最少一本书加一本辅导书,9门学科18本书,而很多学科都有两三本教材,学生们的课桌突然变得拥挤起来。“书堆得那么高,小孩低头写字,从前面都看不到书后面到底有没有人。”黄老师用手比画了一下,又摇摇头。

可孩子们到底得参加高考,还得适应这个方案。早读课、班会课上,他都得一再强调,“九门学科都很重要,不要有太过分的瘸腿现象,薄弱的学科要多花些时间。”看到孩子们疲惫的眼神,其实每说这番话前,他都要经过一番思想斗争。

“真的,那一届的学生太累了。”他说,几次的高考改革中,这个方案是负担最重的,也是他当班主任心中最为心疼的一年。

“九门课老师都要课,都说重要,那就只能加课了。早晨提早上课试过,晚上上晚自习也试过,最后周六补课也上了,而且还不是高三一个年级,高二的学生也参加。”胡扬此时已升任学校教务主任,周六周日全天泡在学校里。

在实行大综合的过程中,各方议论不断,但让胡扬又一次没想到的是,这个方案只存在了一年,又变了。

高考三变

2003年开始3+1+1

15学科组合让人不知所措

面对众人的反对,大综合的方案竟只实施了一年就被*。江苏新启用的3+1+1方案似乎让孩子们不用那么受罪。可事情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十五种组合,当时学生们是兴的,因为他们想学什么就可以学什么,还只考五门,前面两次高考改革,一次是考六门,一次要考九门,就数这次门数最少,才五门。”黄老师说,当时大家甚至认为,这个方案很像公认负担轻的3+2,但又比3+2好,因为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开学了,学生开始选科,黄老师的麻烦也来了。“老师,我们家孩子想选化学和政治,凭什么不给选?”一位家长找到黄老师,愤愤不平。黄老师只能跟家长耐心地解释:“这是因为选科组合很多,总共有十几种呢,而且选化学和政治选科的只有十个人,根本不能独立开班。”

“那我们不管,我们偏要学这个选科。”家长死活不同意。黄老师可急坏了,开学好几天了,如果不定下来,其他孩子也没法正常上课。

每天下了班,黄老师都会主动打电话给家长和学生,希望他们能够从大局出发,也是为了孩子自己的发展,能够重新选择选科。十几天之后,家长这才松了口,选定了物化组合。

“可是我后来发现,我给他选错了,如果他选了政治,应该能考出更好的分数。”黄老师有些自责,因为考试成绩出来后,大家才发现,各科的难度不一样,物理很难,选物理的学生得高分难,而选其他科目的学生得高分更容易些。但在录取的时候,又只划一道线,肯定是选择了易考科目的考生更“划算”。

“第一年3+1+1的成绩出来就乱套了,物化组合没什么人愿意选了,物理是最不受欢迎的,化学也好不到哪儿去。学生们开始普遍要选一些奇怪组合,生物、地理这样的组合都出来了。文科的搭理科的,怎么划算怎么搭。”黄老师所在的学校,3+2时有七八个班的学生学物化,在3+1+1方案实行后,变成了四五个班学物化,“我也老是劝学生、劝家长,劝得自己也没底气,不知道以后怎么样。”

“前几次改革,家长、学生反应都不大,因为觉得反正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一句话:公平。但这回不一样了,十五个组合让老师和学生同样不知所措。”胡扬所在的学校在3+1+1的模式实施头一年开了四种组合班,政治、历史组合,历史、地理组合,物理、化学组合,化学、生物组合。这一年还相对平稳,学生们按照文理科来选择了。“第二年的情况就不一样了,看到考物理的学生得分不高,而文理科又都是一条线,家长坐不住了,到学校来找,要求让小孩选两门容易考的科目。”

“高考方案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为什么你们要剥夺学生兴趣的选择?”一位家长甚至写了投诉信到学校。

“家长可不管你学校有多少教师、有多少教室,他们就是要你满足他们的要求。”胡扬说,“没办法,有个别学生选得很怪,我只能让他们跑班上课,其实学生自己也觉得不踏实,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班。”

 高考四变

2008年新方案

特复杂让人不省心

“很多人在08方案出来时就挺乐观的,可我不这么看。”经历了前几次高考方案的变动,黄群说,最后08方案的实行,的问题是出在考试方式、计分方式上。

08方案此前经过了社会公示,这还是头一遭,不少人感觉,这次很民主,而且在征求意见后,还对考试分数和学业水平测试选修测试时间等重要内容进行了调整。但正式公布时,有部分声音认为,这个方案比较复杂,复杂就意味着难操作,没想到,最后的结果比预想的要困难得多。

“我们在小高考之后还是很高兴的,因为学校比较好,学生素质算全面,所以小高考考的必测科目四A的学生特别多。”黄老师当时也比较兴奋,因为再在选测中拿两个A,总分就能加十分,而这次高考总分480分,加十分可是不得了的利好。还没高兴多久,在一次摸底中,学生们的选测能拿到两个A的不多,如果两个A拿不到,4A也是白拿了。这时候大家开始觉得事情有点不妙。

高考成绩公布后,黄老师痛心疾首,学校有几十位学生栽在了化学上,他们的语数外成绩不差,两门选修科目中一门考得也不错,一般都在B以上,可偏偏化学只考了C。更别提不少4A考生了,因为没拿到选修两个A,他们的4A真的白考了。

胡扬坐在办公室,陷入了沉思,他才40多岁,头上的白发已经非常明显,“学校里学理科的学生越来越少,改科的人越来越多,课怎么排?虽然高考的统考科目是语数外,现在最让师生头疼的却是学业水平测试。”

看到这种现状,不少新高三学生因此纷纷把化学学科改成生物或地理。暑里,学校安排了从化学改到生物、地理学科的四五十人参加新课补习,虽然黄老师的化学课讲得很精彩,是学生们在网上评选的尊敬的老师之一。可这位受欢迎的老师学生越教越少,由于改科的学生太多,最后只能跑班上课。

“没办法,物理是选理科学生的必选,理科院校招生比例大,所以学生不会把物理改掉,把化学改成文科的地理是改科学生中选择最多的。虽然从长远来看物理配地理的组合对发展不利,但人都有趋利性,要应对现实问题,只能先考虑等级达标了。”对学生的改科,黄老师只能表示理解。

课被砍了一半,每周他都只有六节课可上,班上的学生纷纷跑了。黄老师想,什么时候方案才能再改?但听说方案可能又要改了,他也并不开心,因为对学生和老师来说,也许又是另一次折腾。

“小白鼠”考生

要做全能战神

十年间,江苏的高考方案换得像走马灯似的。

一会儿学五门,一会儿又要学九门,学生们被这样的变化绕晕了头脑。每次新方案出来,当年的考生就成为试验新方案的“小白鼠”。不过,按照几次方案越变越复杂、要求异常全面的走势,这一批批“小白鼠”必须成为“全能战神”才成……

九门科目都要考

谁都要做全能战神

“高考要考九门,成天做题,人都傻了。”小沈是2002年的江苏高考考生,虽说她的成绩还不错,可想起当年的高考,她就觉得胸口发闷:“我很不幸,正好摊上了最苦、最累、最莫名其妙的3+大综合。”

2000年、2001年,江苏高考都是3+小综合,这个方案基本上得到了学校和考生们的肯定。小沈是2002年参加高考,按往常的习惯,学校在高一下学期就该文理分科了,可这一届学生却迟迟没有分文理科。老师们都说,方案没确定,没法分班。升高三的暑,他们才知道高考要考3+大综合。

上课时,每一位学科老师都会在课上说,“别看我这科在大综合试卷里可能只有50分,可万一学不好,可能你就从本科落到专科。”

抱怨归抱怨,可是这个方案已经是既定事实,小沈只有埋着头苦学,背书做题。因为物理基础太差,除了平时的课堂学习外,爸爸还特地给她找了位物理老师给她补课。

终于熬到了高考,成绩公布的那一天,小沈却欲哭无泪。让她花费了很多精力的大综合考得却不理想,只考了200分出头,而语数外也因为没有复习太多,成绩也不出彩。最终,小沈还是考进了南京的一所高校,可她说,如果让她考自己擅长的文科,或许她能考得更好。

哪门好得分学哪门

我换换换换

喜欢地理和历史,可是学校却没有这个组合,小刘只能忍痛割爱,把地理学科改成了政治。现在说来,他还有些遗憾,如果当初选了地理,他至少还能多考十几二十分。

3+大综合只坚持了一年,就在2003年被取消了。当时听到这个消息,小刘还着实开心了半天,课业的负担毕竟减轻了。高二了,学校开动员大会,让学生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中挑选两门。小刘决定得很快,“就地理和历史吧,两门都是我的强项。”

意向表交上去后,学校却说,这个组合不好开,选择历史和地理的学生全校只有十几个。老师也找小刘的爸爸谈了半天,劝说他们换掉地理。虽然有些遗憾,但小刘还是服从了学校,改选了政治和历史。

“这个方案对偏文的学生还好,但对偏理科的中等考生十分不利。”在几次模拟考试中,学校将各种组合的考生成绩进行排名,结果发现,选考物理化学的尖子生和选择文科的中等生成绩相当。小刘说,历史科目考个120分,其实还蛮轻松,但物理、化学要考到这么高的分数难度可就大了。到了高二下学期,很多理科生就临时换选科到文科组合班了。

 调查

变变变:只因想让高考包打一切

“江苏高考方案屡次变脸,不能否认,每次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但实际效果却是弊大于利。”南京一位高校学生处负责人分析,教育主管部门其实是想通过这样的改革,引导学生、中学更为重视素质教育的培养,让学生们尽量做到全面发展。

不过,他也指出,这样的想法未免过于天真、失之简单。不管考试的方式、录取模式如何改变,想用高考这根指挥棒来引导学生提高素质教育,有点勉强。而素质教育的推行,也绝对不是小小的高考所能涵盖的。方案设计时可能还没意识到这一点,一厢情愿地用高考来解决素质教育的问题,最终只能是吃力不讨好。

“本来3+2一直很平稳,改成小综合是有院士专家提了意见,认为不重视生物、不重视地理,这也开启了频繁变化的序幕。”教育界一位资深人士说。

2000年,江苏高考方案变成了3+小综合,据说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有院士提出,生物是未来世界发展不可缺少的知识,而在3+2模式中,生物不能参与其中,也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同样,也有地理学科的专家提出,地理也非常重要,现在都地球村了,不能把地理排除在高考之外。基于这样的原因,江苏高考变成了3+小综合,这个方案也并非江苏独创,而是在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响应。

基于类似的原因,在小综合实施了两年后,大综合隆重登场,高中学习的主要学科全部进入了高考,学生不再分文理科,门门要学、门门要考。

为什么只存在了一年的大综合就退场了?有关人士透露,由于考九门学生负担实在太重,不管是身处其中的教师、学生觉得负担重,高校在选材时也无法判断,只能看总分,不利于分专业培养。而专家、学者们反对的声音也非常大,所以一年后这个方案被废止。

在大综合之后,3+1+1方案的登场曾让人们一度充分肯定。这个方案的制定出发点是希望考生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而且只考五门,一度让人有又回到了很受追捧,普遍认为最公平的3+2方案的错觉。但3+1+1和3+2虽然在算术上加起来都等于5,却有很大的不同。3+1+1出现了15种可选组合,但几乎没有一所学校能开齐所有组合,学生并没有真正自由地选科,加上各科的难度难把握,出现了一些投机选科现象,违背了方案制定者的初衷。但江苏此次一直坚持下去,直到配合新课改出台了2008高考新方案。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南京高校的专家曾经参与了2008年高考新方案的调研工作。“2005年,我接到通知,成为08新方案的调研人员之一。”专家说,当时,江苏省共派出5组人员对2008年高考方案进行调研,其中江苏省教科院一组、部属院校一组、省属高校一组、南京及苏南一组、苏北地区一组。

各个小组分别进行基层调研后,总共拿出了六套备用的初步方案。“后来,方案就上交了,接下来就没有再组织大家讨论。”再后来,教育主管部门就拿出了一套修改的高考方案,进行了公示,修改,直到成为现在使用的这套方案。

据他透露,此前江苏的3+小综合、3+大综合这两个方案,是在没有组织高校或是众多基层教学单位进行研讨就直接出台的。而3+1+1则是借鉴广东省使用过的高考方案,似乎也没有在大范围内听取各方的建议。

2006年9月,千呼万唤始出来的2008年高考方案公示内容亮相了。

2006年10月,在经过广泛调研后,公示方案进行了四项调整:语数外考试分值调整、将三次“高考”减成两次、适当细化了选修科目等级、提高了填报志愿的资格。

2007年3月,2008年高考新方案获教育部批准。

2008年4月,江苏省教育厅宣布,2008年江苏高招的录取批次、选测等级、政策性照顾分和高校招生自主权将再次进行了四项调整:专一专二批次合并招生;本三批次选测科目最低等级要求从2B调整为1B1C;一些政策性照顾分的分值减半执行;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高分低等级或低分高等级的考生可由高校自主录取。

目前,江苏2008高考方案的完善正在酝酿之中。

专家

刘海峰:高考方案不宜频繁改动

专家档案

刘海峰

现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担任教育部首批文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首席专家。

如何看待江苏高考方案的多变?一定要频繁改革才能说明我们的教育是在不断创新吗?近日,记者就此话题与资深高考研究专家刘海峰教授展开对话。

记者:江苏高考十年间变了四次,全国也有不少省份同样是自主命题的,是否也像江苏一样会变换方案?

刘海峰:变动方案是肯定的,各个省份都在探索。但据我了解,近年来,江苏应该是变动较多的省份,目前还没发现其他省份变动更多。

记者:您如何评价这样的变化?

刘海峰:应该说,江苏高考有很强的改革精神吧。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较大问题,高考方案也可以改革,并不是说一定要稳定三年或以上。

记者:一个省份要进行高考改革,您觉得怎样才是恰如其分的?

刘海峰:高考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但目前社会上的各种看法多执其一端。高考改革如果不通盘考虑,很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局面。如果改动太多、太快,会给中学教学带来不小的影响,吃亏的主要是家长和学生。因此高考研究者和决策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不能因难度大而裹足不前,也不能迫于舆论压力盲目地为改革而改革。

记者:可是,为什么高考改了多次,仍然不能做到让各方都满意?

刘海峰:参与其中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改革者较多从教育的原理和理想出发,而作为考生、家长,是以参与者的身份从自身考虑,来看待公平问题。如果自己平时成绩比较好,但考大学时因为高考模式问题没有达到理想,那很有可能会给考生一个不公平的印象。对考生而言,最关注的还是公平性问题。所以要让各方满意,一定要兼顾公平、效率。

记者:表述比较复杂的一些高考新方案似乎都有一些反对的声音,但以前较为单一的方案几乎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原因在哪里?

刘海峰:从目前情况来看,高考凸显了灵活多样与简便易行的矛盾。兼顾统一性和多样性是高考的原则,原来的高考方案都是较多统一性,后来改向多样性,这和简便易行造成矛盾。主要是报考的科目虽然灵活,但是纷繁复杂。甚至有些大学教师和中学教师闹不清如何对应。所以说,灵活多样不能一下子走得太快,这对矛盾要兼顾要从全局观考虑。现在科目越来越多样,但是要讲清楚不容易,总会出现一些与期望值差别很大的问题。

记者:既然多样复杂的高考听到的反对声较多,是否走回较统一的简单方法可行?

刘海峰:这样的例子也曾出现过。上世纪90年代,海南、湖南、云南等省的高考分了四个科目组,造成了较大的问题,湖南就退回了原来的3+小综合方案。

但目前全国多个省区进行新课改,因为新课改本身就复杂多样,强调选修、个性,分模块。高考既然是看考试成绩,调公平、高效和具有可比性,尺度要比较单一些。而课改本身是越多科目考试越好,但是高考是选拔性的不能太多科目。改革目标还是灵活多样,但是要考虑可行性,将消极影响减到最少。

方案多变

外地高校少录取

“每次一改,我们就跟着闹腾半天。”外省一所高校的招生负责人直言不讳。江苏高考方案十年四变,而兄弟省份中像江苏这样频繁变脸的却很少见。学校在全国各地招生,方案变动都没有江苏多。比方说,浙江的小综合坚持了很多年了,学校在当地的招生宣传就很方便,网上录取软件也不需要变动。但是江苏小综合没两年就换了,一会儿大综合,过一阵子又换成了3+1+1。高校也是尝尽了苦头,大综合不分文理,学校专业录取时简直是一团浆糊,在一些高校,偏理的考生最后服从进了文科,学生没兴趣学,老师教得也痛苦。刚刚准备对策时,3+1+1又来了,十几种组合的考生却用一条分数线,上海一些在江苏压根录取不到理科尖子生,后来只好把投放在江苏的理科全部取消了。

“高考方案只要一变,学校就要不停地调研。”另一位高校学生处处长向记者抱怨,学校在招生宣传时,总要告诉家长和考生一条大致的报考参照线。可是高考方案一变,以往的数据就完全无效,学校就没法预估分数线了,只能重新到中学搜集高考成绩情况,比方说全校前100名考了多少分,高分段考生有多少人。这些工作量都是非常大的,往往要出动上百名老师到中学摸底。

08年的新方案就更别提了,因为每所高校都要对考生提出不同的选测科目等级,可是学校却迟迟难下决定。万一等级的要求提得过高,学校录取很有可能出现断档,甚至线上生源不足,可万一提低了,学校面子也挂不住。后来,学校只能到各个市县进行模拟考试的数据搜集,看看学生的语数外成绩和选科等级是否匹配,这也耗费了学校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数据

七成家长

直喊“折腾人”

短短十年内,江苏四易高考方案。从南京一家调查机构的最新调查数据来看,老师、家长对这种变动频率并不看好。

“江苏省高考方案变动,您觉得是探索?改革?还是折腾?”对这个问题,受调查的960位教师中,有455人表示“探索中前进,有成功也有失败”,约占47.40%;有444名教师表示“这是折腾学生、家长和老师”,约占46.25%;只有61名教师觉得这是“改革和成功”。

而家长们反对的声音更大,266名家长中竟然有204名认为“这是折腾学生、家长和老师”,占76.7%,其余62位家长都表示这是“探索中前进,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是没有一位家长认为“改革很成功”。南京家长孙先生直言,每年高考都事关几十万考生,其实就是几十万家庭,这样一项重大政策的出台,一定要有全局观,保持稳定。过多的改革会让学生招架不住。(记者 黄艳 谢静娴)

我是苏州,高考考砸了,想去苏北复读,苏北啊有好点的复读学校?

我也是苏州的,高考也砸了,也有复读的想法。昨天也发了类似的问题。在网上查了一下午,也都说是去苏北好。看到有的说苏南的除了学费黑人,教育是没有保障的,反正是有好有坏。

以下是昨天查到的一些学校,仅供阁下参考:徐州侯集秋实学校,姜堰三水,徐州邳州东方。苏南的话要么南京的启英。

这些只是在网上查到的,看的评论都有好坏。估计你去查的时候,应该也是这几所学校一直出现在你的视线里,也不知道是宣传的好,还是真有其事。真要去实地考察的话对我来说也有点难度。

好了,只有这些了,希望能帮到你一点。我继续去网上纠结~~

我高考考了208分,艺术(画画)是189分,还有学校会收吗?

无锡高等师范学校

学校简介

无锡高等师范学校,坐落在无锡市区、古运河畔。一九—一年九月十七日建校。九十多年来虽几经沧桑,诸多变迁,但锡师的爱国光荣传统和优良校风始终一脉相承,并得到了发扬光大。

一九—一年二月,江苏学司委任顾悼(述之)为监督,负责筹办官立第三师范学堂。九月十七日开学,不久因武昌起义爆发而停课。一九一二年四月重新开学,改名为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简称三师),顾悼任校长(一九二一年辞职,由教务主任陈纶继任校长人顾先生以日本教育为典范,治校严谨,定“弘毅”为校训。办校分预科(一年)本科(四年),另设讲习科。一九一三年九月四日建立附属小学,一九二三年建立农村分校。三师第一届本科毕业生二十三人,到一九二七年共毕业十三届,计五百余人。三师教师学有所长,循循善诱;学生勤劳朴实,好学不倦,曾受到当时教育部的嘉奖。

“五四”运动中,三师师生群情激愤,上街游行,抗议北洋军阀卖国罪行,开无锡爱国之先声。一九一九年六月,无锡学生联合会成立,三师学生任正副会长。“五卅”惨案发生后,三师学生联台各校共同行动,声援上海工人斗争,学生巫恒通任“无锡后援会”第一任委员长。一九二五年,***人恽代英来校讲演,播下革命,不少积极分子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如黄祥宾、管文蔚先后加入***。一九二六年后,学生中已有革命的地下组织,三师在全省乃至全国颇有声望。

一九二七年六月,三师改为江苏省立无锡中学(简称锡中),前期师范改为初中,后期师范改为高中师范科,另添高中普通科。一九三二年十月定名为江苏省立无锡师范学校(简称省锡师)。十年期间,校长更换达五人之多,先后由王克仁、周凤甸、陈纶、沈佩弦、周蹦宰接任。学校规模为十二个班。学生建立各种研究会,请老师指导。同学间相互切磋,研究成风。不少名流学者到校讲演,其中有:马相伯、李公朴、挥代英、胡适、陶行知、章太炎、沈钧儒、黄炎培、孟宪承、陈鹤琴、罗素(英国)、杜威(美国)等。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以后,锡中学生组织两百多人的宣传讲演团,分赴四乡,“唤醒乡人,共赴国难”,年底促成全省总罢课。一九三五年,面对日帝玩弄“华北自治”的阴谋,全校教职员发表宣言,通电全国,决心“为国效死,一切牺牲在所不顾”。“一二·九”运动中,全校学生不顾督学“劝阻”,打开铁门,冲破军警阻拦,投入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一九三二年,共青团锡中地下支部建立。一九三三年,在地下团组织发动下,联会省内七个地方十一所中学,掀起“反会考”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十一日锡师遭日机轰炸,被迫停课,二十五日,锡城沦陷。原任校长周蹦宰到上海,在房舍经费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几经周折,议定与私立常州中学联合招生办公。九月一日开学。后为照顾苏北学生往返困难,一九三九年二月,又在泰兴县“学宫”内开办锡师分校。日军占领租界后,汪伪接管学校,师生当即抗议抵制。周校长为保护学生,一九四二年对外更名为“私立文明中学”。就这样沪校师生团结一致,坚持办学,直到抗战胜利。

一九四五年十月,国民党江苏省派顾棍为校长,到锡筹备复校。经日军糟蹋,锡师破败不堪,一片荒凉。得校友大力资助,一九四七年下半年基本修复,学生陆续返回本部。聘请三师锡中时期老教师任教,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三师以来的优良校风得到继承与发扬。

当时迫害与反迫害的斗争相当激烈。国民党派军训教官、特务头目傅之苏对学校实行法西斯军事管理制度,大搞特务活动。一九四八年冬,国民党军警到校逮捕爱国学生,校长施仁夫前往县警察局营救,竟被扣押。在全校师生抗议下,县长下令释放施仁夫和被捕学生。解放前夕,由高亦肖、徐季良负责的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地下组织,利用读书会等各种斗争形式,团结进步同学,保护学校,迎接无锡解放。

在旧中国三十八年中,锡师共培养了二千六百多名毕业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为教育事业辛勤耕耘,有的在解放后被评为特级教师,有的继续深造,成为著名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学者,有的参加革命后在党的培养下成为优秀干部。周水平、钱球仰、王剑山、李谷、黄祥宾、巫恒通、杨华等烈士,为祖国为人民献身,他们为母校的历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一九四九年四月,无锡解放,锡师跨进了新的历史时期。五月,苏南军管会文教部派陶白、刘定汉同志来校接管。首先废除国民党的法西斯管理制度,通过民主选举建立校务委员会,由原校长施仁夫任主任委员。一九五O年一月十八日,无锡师范党支部正式成立,周誓志任第一任书记。同年,团支部发民兵到近百人,改为团总支。

解放后的锡师师生发扬爱国传统,以极其高涨的热情投入各项政治运动,如参加生产自救运动,积极支持抗美援朝,参加西南服务团和土改工作队。在一九五一年到一九五二年开展的“三反”、“五反”和思想改造运动中,锡师是苏南各校的试点单位。

经过三年恢复时期,从一九五二年到一九五六年,学校规模有了较展。一九五二年十月,游颖同志来校任校长,同时从苏南各中学校抽调骨干教师充实锡师的师资力量。建立了政治辅导处,把团总支部改为团委:学生班级由原来两个平行班,增加到六个平行班,最多达八个平行班。此外还有速师班和简师班。新了图书馆和教学楼,以及能供一千多人同时用餐的东西饭厅。添置了大量教学仪器和图书资料。从五三年开始,学校坚决执行“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的指示,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提高了教学质量。一九五四年毕业的四个班,报考高等师范院校录取人数和成绩居苏南各师范之首。毕业班学生愉快服从分配,为发展当地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一九五六年十二月,锡师党支部改为党总支,薛宏昌来校任校党总支书记兼副校长,一九五八年二月调任无锡师专后,到一九六五年又回锡师任党总支书记,期间先后由周沛然、奚凡、陶群任党总支书记。一九五七年七月刘伯骞接替游颖任校长仅半年,后由孙荆楚任校长,直至一九六二年十二月病故。五七年开始执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开展勤工俭学,紧缩教学人员,减少教学课时,缩短学制二年。一九六0年,面对三年自然灾害,学校贯彻八字方针,校领导带领师生艰苦奋斗,经过调整教育质量有所提高。

十年是灾难性的十年,师范部停止招生三年。教育相继办了半年一期的“红师班”,两年制师范班和四期“工农兵学员”的新师班,共培养了一千多名教师,为缓解当时无锡中小学师资严重不足的困难作出了贡献。

粉碎“四人帮”后,学校迅速恢复正常秩序。一九七八年六月薛宏昌重新担任党总支书记兼校长。学校抓紧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乎反冤错案。撤消了期间建立的连队制,恢复教研组,调整了师范部、中学部任课教师,工作重点移向师范部。新建了五层教学大楼,增添电化设备,充实了图书资料,学校各方面得到恢复和发展。

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锡师在拨乱反正基础上不断深化改革,跨出了新的步伐。七九年停招培养初中教师的大专班和中学部,确立了“培养合格小学教师”的工作目标。同年招收师范新生。八0年锡师再次被确定为江苏省重点师范。八一年暑撤销中学部。八三年陆茂雪同志来校任党总支书记。八四年锡师被确定为全省中师教育改革试点单位。遵照同志“三个面向”的指示精神,学校在全面调查基础上,制订了教改实施方案,引进一批骨干教师,明确提出:通过改革“把无锡师范办成师资队伍高水平,管理工作高效率,毕业学生高质量的全国一流师范学校”。

一九八五年九月,在锡师主持工作近三十年的薛宏昌同志退休,由范近先同志接任校长。一九八六年由高国强同志任校党总支副书记,主持党务工作。一九八八年起,学校又进行以“校长负责制、教职员工全员聘任制、考核奖惩制、工资总额包干制”为内容的内部管理体制配套改革,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一九八九年四月,魏祖成同志到校任党总支书记。一九九一年六月,王由俊同志任党总支副书记,主持党务工作。一九九四年学校被评为无锡市综合改革先进单位。

在这期间,学校始终坚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成立政教处。学校通过各种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开展创建优良班集体的活动,思想教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九八九年六月全国中师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与会代表来校考察,一九九O年起全国中师校长培训班的学员多次来校考察,均对锡师给予较高的评价。一九九一年一月学校被市教委评为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模范学校,九一年五月被评为无锡市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先进单位,并连续保持市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一九八四年起,学校全面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切实抓好“三字一话”等基本功的训练与考核,提高学生从教能力。一九八六年被评为全国推普工作先进集体。一九八九年九月起,学校试行。家教委颁发的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新教学方案,实行以课堂教学为主,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课、社会实践课四大块有机结合。一九八五年春,省教育厅确定无锡师范为全省首批培养专科程度小学教师试点单位,同年九月从全省中师毕业生中挑选四十名优秀学生进“三·二”分段大专班学习。一九八六年,全国小教大专班教育系列研讨会来该校研讨,该校总结的《面向未来的探索》一文发表,获得国家教委、省教委及兄弟师范学校的一致好评。一九八六年底成立无锡市幼教培训中心。一九八八年六月以“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方向明确,成绩显著”受到国家教委表彰。学校加强对外交流,先后有美国、加拿大、德国、泰国、日本等教育团体来校考察。一九九三年,省教委批准该校招收五年一贯制大专班。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学校用多种形式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实施中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的“青蓝工程”,每年举行论文评比和学术交流活动。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学校拆除旧校舍,建造了音乐楼、学生宿舍、饭厅、礼堂、实验楼、体育馆、办公楼,改造了教学楼和南舍,新建“滴水穿石”、“尊师亭”、“扬帆启航”等文化景观,扩大了绿地面积。教育设施和设备得到明显改善,学校被评为“无锡市园林化单位”。

一九九四年九月,在锡师主持工作近十年的范近先同志离任,由李复兴同志接任校长。同年,林建坤同志来校担任党总支书记兼副校长。一九九五年六月,学校制定通过了《无锡师范“九五”发展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学校积极推进“中师办学条件标推化、启动师范教育现代化,逐步实现中师大专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一九九六年至一九九七年,学校新建科技大楼和幼师培训中心大楼,翻造修建图书馆、体育馆、教学楼等原有建筑,在科技楼内配置了演播厅等现代教育设施。一九九七年底,学校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了省中师办学条件标准化验收,并成为无锡市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学校。

一九九六年学校停招中师,九七年全部招收“五年一贯制”和“三·二分段”大专班,至一九九九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大专化。办学规摸创历史之最。专业设置根据基础教育新的发展设置综合文科、综合理科、音乐、信息技术、自然电教、英语等专业班,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大专班毕业学生走向全省各地,成为教学骨干,有多人成为江苏省名教师、省特级教师。《中国教育报》等报刊曾专题报道该校大专办学经验,在省内外产生广泛影响,办学成果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在推进大专化的同时,学校加快了名特优教师队伍建设。至二000年底,学校已有国家级专家1名、省特级教师3名,省“三三三”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3名,无锡市名教师1名,省市学科带头人7名。有两位教师先后荣获全国教育基金奖励,一位获省红杉树杯银奖。先后引进研究生七人,有四十名教师参加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派出四名省内访问学者,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和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一九九七年,林建坤同志调任无锡市教委领导,陆敏芙同志来校任党总支副书记,主持党务工作,至二00一年八月离任。学校按党的十五大精神,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调以多媒体教学为突破口,实施省“一三五”教学现代化工程。在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的基础科学文化素质。广泛开展“园丁科技教育行动”,全面普及现代科技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能,加强计算机、外语应用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学校高度重视教育科研,先后有5个课题分别列入国家和省级重点课题项目,学校市级课题《五年一贯制师范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期研究成果荣获江苏省师范院校树勋杯科研一等奖。学校蝉联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获江苏省德育先进单位,连续两次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

二000年二月,李复兴同志离任,陈之芥同志接任校长兼党总支书记。二00二年八月,锡师与洛师合并,组建成为新的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陈之芥同志任校长,邹耀良同志任党委书记。二00五年五月,学校成为江苏教育学院无锡分院,改名为无锡高等师范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锡师人秉承“弘毅”校训,形成了以“至诚求是、博学自强”为校风、以“敬教垂范、兼容通达”为教风、以“明志进德、励学笃行”为学风的校园人文精神。

在新的世纪里,学校面对我国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大力实施“科研兴校”战略,开展“弘毅杯”教育教学教研系列活动,建立了无锡市锡师培训中心和网络管理中心,恢复校刊《锡师教育》(后改名为《无锡高等师范学校学报》),积极稳妥地探索人事制度改革和实现后勤社会化。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大胆探索提高办学层次的新办法新途径。

锡师现为五年一贯制大专。二00六年一月,学校撤消教研组设立人文、数理、外语、现代教育技术和艺体等五个系。中文教育、数学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英语教育、艺术教育等专业在全省同等学校中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锡师已发展成为无锡地区培养双语师资的唯一基地。自二00三年起,学校培养非师范专业(高职)五年制大专生,规模不断扩大,质量稳步提高,深受社会欢迎。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计有享受国家津贴专家1名、省名教师1名、省特级教师6名、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名、市学科带头人11名、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名、市教学能手10名、市教学新秀7名,副教授29名,高级讲师45名,具有硕士学位研究生9人,在读研究生 31名,研究生课程班结业 35名。教师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教学严谨、管理规范。

二00六年十月,无锡高等师范学校与无锡市工业学校合并实现职教的有效整合,这是继二00二年锡师与洛师顺利合并之后学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陈之芥同志任校长,邹耀良同志任党委书记。二00七年六月,学校又与中国企业管理无锡培训中心实现联合办学,自此学校达到有史以来之最大规模。

锡师已经走过辉煌的九十六个春秋。但光荣属于过去,“而今迈步从头越”,目前,锡师人正在全面推进学校管理的高等教育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职前职后的一体化、办学条件的现代化,努力把无锡高等师范学校办成具有教师教育和以财经服务为鲜明特色的,普高和成高、师范和非师范兼容、职前和职后一体的,为无锡及区域的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服务的高等学校。

文章标签: # 高考 # 学生 #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