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高三一轮历史_历史高考第一轮复习

tamoadmin 2024-06-13 人已围观

简介1.高考历史该怎样复习?2.对于高中历史的一轮复习怎样看待及对待3.关于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4.历史第一轮复习怎么做2015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计划二中高三历史备课组一、指导思想运用“三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依据“三纲”(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教学要求),准确把握“三情”(教情、学情、考情),着眼“三立足”(立足基础,提升能力;立足教材,活用知识;立足概念,突出主干),在继承中探

1.高考历史该怎样复习?

2.对于高中历史的一轮复习怎样看待及对待

3.关于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4.历史第一轮复习怎么做

高三一轮历史_历史高考第一轮复习

2015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计划

二中高三历史备课组

一、指导思想

运用“三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依据“三纲”(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教学要求),准确把握“三情”(教情、学情、考情),着眼“三立足”(立足基础,提升能力;立足教材,活用知识;立足概念,突出主干),在继承中探索,在改革中创新,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有效的第一轮复习计划策略,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技巧的能力,努力提高高三复习质量,以备战高考。

注意六忌:

忌好高骛远,以基础知识为主;忌死记硬背,重在思维、能力的提高;忌答非所问,做到解题详略得当,结论完整;忌题海无边,要以一当十;忌胸中无目标,计划要周密,时间要合理;忌猜题押宝,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为根本。

二、目标要求:

1、以教材和复习用书为依托,以新高考试题为参照,充分研读“三纲”,建立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构建科学、系统的知识结构,从整体上使学生掌握理解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发展脉络。

2、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从“三维”出发,夯实基础,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综合、迁移应用等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提高掌握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以史学新范式为复习理念,解读历史。高考命题越来越重视史学新范式,尤其“三史观”的思想应用得较多。把握“三史观”,既是新课程课堂教学复习的前提,也是备考新高考的基础。故在平时的复习中,尽量运用不同的史观进行教学,从多角度多方位分析问题,使历史变得丰富丰满,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三、复习安排

1、时间安排: 2014年6月—2015年3月上旬(一轮复习)

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培养基本技能。

3、主要任务:以教材为主,进行单元内小专题复习,夯实基础,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并在此基础上向深、广度扩展,结合现实,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搞好单元过关,精选习题,精讲精练,及时讲评,并且每节课力争留出时间让学生记忆一些重点知识,做到当堂知识当堂巩固。

4、方法:以课时为主要学习方式,单元内小专题式进行,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与测试,每个模块结束后要进行模块过关测试。

采用读、讲(听)、练、评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读书:利用正课时间,明确目的和要求,按照学案,由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读书,在此基础之上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第二环节——讲(析):在熟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基本史实,突出重点、难点,提高历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知识并逐步形成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同时,要针对考点进行知识扩展,教师最好做到精讲多练,讲重点,要突破每个考点的核心问题

第三环节——训练:在课时复习结束后,要选取典型试题及时进行测试、反馈,可采取一课一小练(当堂训练)的形式,以便及时巩固落实,练习后,必须核对答案,分析总结。通过典型题目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

第四环节——讲评:包括教师的讲评与学生的自评。每一单元测试及模块测试后教师要重点讲评,教师在讲评练习和试卷过程中,要特别留心解题方法的讲评,从而减少解题错误,提高应试能力。

一轮复习侧重点在于理解历史概念,掌握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既包括具体史实,也包括规律性的认识,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也属于这一范畴。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贯彻“全、准、新、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试大纲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内在联系和规律的理解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和巩固;“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启发我们必须抓好细节,很多问题并不难,但考察很细致,于细微处方显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四、具体要求

(一)瞄准高考,落实课程新理念,转变课堂模式。

1、改一讲到底,不训练学生能力。

调动学生参与,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老师重在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层次和指导思维方法;边讲边练,这样才能做到训练及时、训练充分

2、改只有知识教学,没有材料教学。

高考无题不材料,如果课堂不进行材料教学,学生就不能形成材料处理能力。

3、改只有纯知识的梳理、分析,没有解读高考考点及其要求。

每堂课都应有高考的考点解读、考题回顾、考情预测和模拟训练。以高考的感觉和要求去指导教与学。否则这是严重的教学不到位,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高考考的许多是老师讲不到的,需要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单凭老师讲授是培养不出来的,需要在训练中参与和培养)

(二)落实常规

1、认真备课。

认真编写教学案,优化整合,既有专详,又有高考链接、材料教学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

2、分层教学。

知识的深浅是有层次的,思维的发展是按层递进的,学生的素质也是有层次差异的,因此实行分层教学,梯度推进,中下等生能接受,上等生能发展,全体学生皆都能得到提高。

3、作业检查。每天应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并进行批改或检查,关键在于督促学生在课后练,巩固和深化知识,这是落实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

4、周考月考。知识巩固和思维深化,除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外,还须通过周考、月考去强化。周考、月考也是我们教学时段要检查的内容。要强调的是,周考有的改为周练,练不如考,考对学生的压力感、速度训练和答题规范养成远远超过练。其次,不管练习、周考、月考,有练有考就必须讲评。只有讲评,学生才能明确自己的错误,思路才能得到升华。

5、自习辅导。晚自习读历史是历史学习巩固一个重要的时间保证,但要学生读历史,就必需历史老师能下班辅导。历史老师晚自习下班辅导,有利于学生释疑解难和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还会对学生学习历史产生感情压力和督促作用,这自然有利于历史知识的巩固。

6、加强学法指导,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1)指导历史知识的消化。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要找出规律特点;课堂要适宜提出问题,要使学生做好笔记,会用笔记;课后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2)指导审题能力的培养。选择题要审清主题、题干和选项;非选择题要审清限制语、求答项和相关背景材料。

(3)指导训练过程中书写的规范化。答题做到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层次化以及语言的术语化等,思路清晰,逻辑严密,保证不因规范化问题而失分。

7、重视训练与讲练评结合,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1)精心选题。选题的基本依据是“三纲”、“三情”、“三立足”;选题应以“三新”(新材料、新情景、新视角)题型为主;选题类型多样化。

(2)精心批改。每一次训练应做到逢练必改,逢改必批,适当指出学生易错易混的题目。

(3)精心讲评。讲评课的一般模式为“矫正反思——精评新练——自我完善(查缺补漏)——典题记录”。教师要高度重视讲评课,既要讲知识,又要点方法,问题可以分门别类的讲,也可以就题论题或借题发挥,达到一题多练的效果。

8、关注“三生”(尖子生、边缘生、学困生),共同进步

(1)及时帮扶辅导,提优补差。

(2)做好跟踪记录,对每一阶段暴露出的问题分析解决。

(3)加强人文关怀,心灵沟通。

五、第一轮专题复习的大致安排表

周次

5、26——30

必修一

第一、二单元

6、3 —— 6

必修一

英国的制度创新和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6、9—6、13

必修一

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6、16 — 20

必修一

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第五单元

6、23 — 27

必修一

第六单元

6、30 — 7、4

必修一

单元测试、第七单元

7、7 — 7、11

必修一

第七单元

9、1——5

必修二

第一单元

9、8——12

必修二

第一单元及单元测试

9、15——19

必修二

第二单元7——10课

9、22——26

必修二

第二单元11——13课及练习

9、29——10、3

必修二

第三单元14——17课

10、6——10

必修二

第一阶段考试 第四单元18、19课

10、13——17

必修二

第四、第五单元

10、20——24

必修三

第一单元1——4课

10、27——31

必修三

第一单元5、6课 、第二单元7——10课

11、3——14

必修三

第三单元1——15课

11、17——21

必修三

第二阶段考试

11、24——28

必修三

第四单元17——19课;第五单元20课

12、1——5

必修三

第五单元21——24课

12、8——12

必修三

第六单元25——28课

12、15——19

必修三

第六单元29、30课及考试

12、22——26

选修一

九大改革1、2、3

12、29——1、2

选修一

九大改革4、5、6

1、5——1、9

选修一

九大改革7、8、9

1、11——1、12

第三阶段考试

3、1——5

选修四

3、8——12

综合训练

高考历史该怎样复习?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是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最核心阶段,高考成败与否,关键取决于一轮复习质量好坏,因此,我认为教会学生高效地搞好第一轮历史复习至关重要。学生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握考情,明确方向。

学生进入高三后,首先要认真地做2010—2012年近三年山东省高考真题,从中让学生自己体会、体验高考试题、高考水准,明晰考情。不难发现高考试题无论如何变化,其实都离不开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历史思维能力的养成,都离不开对主干知识的掌握及知识网络的构建。之后,学生自己反思自己水平“距离高考有多远?”以便明确自己备考目标、方向。

二、剖析自己,找出问题。

(一)课堂上:

1、上课思考热情不高,依赖老师对知识的梳理。

2、有些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还不是很熟悉。

3、感觉历史知识非常零碎、乱,希望加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讲解。

(二)平时训练:

1、做练习题时喜欢看着课本做。2、喜欢做选择题,不愿做问答题。

(三)正规考试:

1、细小知识点不会,特别对时间很头痛。

2、语言表达不到位,知识点知道,就是用不上。错别字太多。

3、考试时间紧,答题抓不住重点,写了很多但得分很少。

4、审题不清、不全、不准、不细,有些材料看不懂,特别是文言文。

(四)自主复习:

1、没有固定时间课前预习、课后反思,甚至抽不出识记主干知识的时间。

2、什么都要看,什么都看不进去。3、平时做题效率低,磨磨蹭蹭。

(五)知识掌握:

记忆性知识:支离破碎。(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不准确、不系统。)

理解性知识:一知半解。(缺乏对历史发展阶段基本线索、基本特征的掌握,模糊不清。)

表述性知识:辞不达意。(缺乏严密性,不会使用历史学科语言。)

逻辑性知识:杂乱无章。(随意性较强,逻辑不严密;轻易划掉写在试卷上的文字;在卷中乱划乱改等。)

三、瞄准目标,对症下药。

1、激发学生学习斗志,明晰学习进度计划(模块、单元、课时计划)。在老师的大计划之下制定自己的小计划。合理安排好时间分配。

9月1日----10月初:复习完必修一政治文明史。

10月8日---11月12日:复习完必修二经济文明史。

11月13日----12月13日:复习完必修三思想文化史。

12月14日----1月9日:必修综合复习与检测

2012年2月7日----3月1日:复习选修一。

3月2日----3月10日:一轮综合模拟。

2、学会阅读教材,概括教材大意,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

A.阅读的步骤-------采用章、节、目、段、句、词浓缩阅读法。注重相互之间联系。

B.阅读的内容-------学生认真细致地阅读教材,不留死角。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导言:②课文大、小字,是教材的主体内容,其中大字是复习的重中之重。③地图、是复习的重要内容。④文献资料。⑤注释。⑥目录。

C.阅读的实效-------学生阅读时,要把精力放在你是否掌握了课文的主旨、灵魂上。每读一段课文后要暂停一下,闭目沉思这段课文包含有哪些信息、它在教材中的地位如何,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言简意赅地将之表达出来。对于隐性知识,没有直接用文字表述出来,而是隐蔽在教材之中的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这就需要去理解、去挖掘。

D.阅读的技巧--------

①要重视关键词(又称段落主题句)。它通常在每一段的第一句或是最后一句。要想一想,支撑它的依据是什么?

②要善于把标题变成问题对自己提问。

③对某些重要材料要加深理解。如需加深理解,可按“浏览—自我提问—阅读—复述”的程序进行阅读。

④如需较长久地记住的知识。

E. 识记方法-----可以类比记忆法、规律记忆法、谐音记忆法、理解记忆法、比较记忆法、数字记忆法等。

3、坚持课前预习、课上倾听与课后复习。

课前预习:

①纵览章节、引言和子目。②根据考纲了解教材的要点、难点,并把重要的知识目标(如时间、地域、人物、事件、术语)划下来。③把不懂的地方确定下来,上课时就便于集中精力注意老师是如何讲解的。③课前要及时回顾上节要点,积极迎接老师提问。

课上倾听:

①要端正听课态度。你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幸运:每堂课都是老师化了几个小时甚至于是一生的心血才准备好的,你就这么容易地得到了;你应当想到,课后的自学很难在相同的单位时间里获得相应的信息。

②要认真倾听。带着问题去听课,时刻准备着回答老师的问题,会让自己精力非常集中,并且要边听边动脑筋。尤其是专注于学习目标、预习中未解决的的部分、老师强调的知识和重点分析的知识。

③要多种器官并用,做好笔记并积极地提问和回答。在课堂上,要坚持耳听、眼看、手记、嘴巴问答,这样才能为大脑印下清晰的记忆痕迹。

④要及时归纳。可在下课再花费一、二分钟追忆一下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

课后复习:

及时反思内化课上所学主干知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术语等)、归纳本节基本线索、知识网络,还可以运用比较法、编制表格法分类总结。并且要坚持间隔复习法,滚动式复习。让重要知识点“像钉子钉在脑子里一样”。

(历史比较时需注意三点:首先是明确思维方向,求同还是求异,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其次是确定比较点,也就是划分一些领域进行比较,如可以是两个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结果等,当然还可以是两个历史事件的性质、特点、影响等。)

4、学会记笔记。

学生备专用的16K本笔记,每一页应留下一定的空白,以便于日后的整理和补充;字的书写以自己能看懂为条件,不必苛求端正整洁;可用一些自己能懂的简略词或缩写词;一些教材上有的内容可直接在教材上做好标记以节省时间。记好老师的授课提纲、重要的概念、结论及其分析;重要的知识归类或知识框架(含线索、结构);精典的例子或练习题;教师对某些问题的新见解和思考方法。笔记应多次复习,一般应在对其内容记忆犹新的时候(即是在当天)结合笔记的整理进行一次较为仔细的复习。当笔记“冷却”时(起初一般是1—2周,以后可逐步延长),再复习一遍,一是强化识记,二是看看是否有新的疑问,三是尤其要注意各部分笔记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互相关联。

5、高效练习、整理错题,矫正提升。

(1)学生练习答题时,常常存在以下问题:

A.答题不规范。①格式不规范②错别字较多③答错试题位置(注:今年混答得分高于分条得分。)

B.学科能力弱。①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答题不细致、不全面。②解读材料的能力较弱,审题中抓不准关键词。③语言表述不准确。⑤不能够依据问题作答,审题不仔细,有漏答题目的现象。

(2)学生矫正、规范审题、答题:

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重视学科语言的准确表述、重视答题技巧的培养、组织答案的训练。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①精析题意,坚持问什么、答什么,有几问、答几问的原则。切忌答非所问,文不对题。

②根据分值确定答案内容的多少。做到详略得当。

③简列提纲,全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阐述,防止要点遗漏。

④观点明确,具有条理性。(“三要”:点要齐、话要短、面要全;四化: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提示化)

⑤语言准确,精炼,历史术语。

⑥不留“空白”。

⑦保持卷面整洁美观。

具体题型要求:单选题——要求:尽量不要翻书做,依靠自己的预习和课堂理解完成。非选择题——规范解题格式、解题思路及基础知识运用的训练要求;独立完成,不要照抄答案。如果实在不行,看完答案后要思考为什么要这样答。

(3)学会分析错因,尽快提升:

A.选择题做过后要求:

第一步分析错误原因;第二步每题做个变题;第三步说明变题原因。

B.材料题做过后要求:

第一步:读懂答案提出问题;第二步:读深答案提出启示;第三步:读透答案提出补充。

C.解答图表题的“三个三”:.

a、三看图表,全面获取信息。①看标题,明方向;②看数据,明内容;③看注文,明扩展。

b、三重比较,描述有关现象。①纵向比,看变化;②横向比,看差异;③全面比,看关系。

c、三位一体,准确组织答案。①是什么,现象到本质;②为什么,书本到时政;③怎么办,问题到对策。

6、关注现实,以史为鉴。

(1)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对当时社会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思考。如历史教材中关于全球化、一体化知识,关于近代化探索的知识,科学技术革命知识等。

(2)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用历史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看待现实问题。如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反思,对中美关系及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的反思等。

(3)政治地理问题的历史交融。学习时要寻找学科的交叉点,抓好政史地学科的结合部,选好切入点进行整理。如民生、三农、人口、社保、环境、教育、水利工程、大事周年事件等问题。

对于高中历史的一轮复习怎样看待及对待

高三历史复习,是在已经学习了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基础上进行的,必须防止简单地进行历史知识的重复学习,正确的指导思想应当是以能力培养带动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在基础知识的掌握方面,复习时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到时间、地点、人名、事件的死记硬背上,而是要集中力量准确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明确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征和掌握各个单元及各专题的知识结构。与历史概念、发展线索、阶段特征和知识结构关系密切的知识点,才是考试的重点。如何在高三的复习阶段,快速、高效地掌握这些内容,就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复习方法,下面是我们总结出来的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法。

三轮复习法中把高三的复习时间大致分为三段,每段时间里的复习目的各有侧重,时间长短也各不相同。在大约10个月的时间里,科学安排好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约6个月,进行基础复习,以教材内容为主,包括教材标题、具体内容,做到事无大小、轻重,均一一过目,理清各标题之间的关系。目录是知识的框架,只有把握了历史框架,才能将零碎、无序的具体知识点归属弄清楚。这样理清重点、难点,夯实基础,掌握基本的答题方法。第二阶段3个月左右,以理清历史线索并进行知识拓展为重点。第三阶段近1个月,进行综合复习,查漏补缺,强化训练,注意跨学科综合、热点问题等。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也是检验复习效果是否理想的主要手段。

一、第一轮复习

第一轮的复习目标是要重视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这一阶段的核心是“回归教材”。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训练,提高应用能力。掌握基础知识的具体操作,强调三点:

1、少量多次的不间断学习

必须保证每天持续不断地学习,不可一曝十寒,许多天不学习历史,将大量的学习内容集中在一两天突击完成。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在学习了新知识以后,遗忘速度最快的是学习后的24 小时之内,一半以上的学习内容会在这一时间段内遗忘。每天坚持不断的学习实际上是克服遗忘的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办法。每天学习一门课程的时间不要太长,以保证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的效率。

2、加强熟读与记忆,夯实基础知识

第一阶段的复习应强化对历史教材的熟读,并牢记其中的重点内容。理解是增强记忆的秘诀。反复琢磨,是加深记忆的好办法。

( l )通过主动地作用于教材形成记忆。历史教材中的文字表述通常可以分为语法成分和知识成分。所谓主动地作用于教材,就是我们要在学习中去区分教材中的这些不同的成分,知识成分通常是解答问题的关键,也是高考阅卷中的“采分点”,应该准确地把握,而语法成分在表述上是有很大自由度的,只要能把知识成分正确地串联起来,无须拘泥于特定的说法。因此,在学习中主动地思考教材表述中的语法成分和知识成分,在这样的理解和甄别过程中,理解和记忆也就开始形成了。我们通常说的通过理解来记忆,其含义当然比较复杂,包含多方面的问题,但是,我们现在讨论的这种方法无疑是非常重要和有实效的一个操作手段。

我们可以看这样一个简单的实例,教材中表述道: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在这句话中,可以作为采分点的内容只能是“反封建”“反侵略”“农民”这三个词。可以把这样的词叫做“核心词”,这种方法也可以称为甄别和记忆核心词的方法。从上例中可以看到,经过甄别以后的记忆内容精炼紧凑,记忆量仅有原先的1/5。

( 2 )通过复述的方法检验和强化记忆。复述知识要点的方法是强化对知识的记忆和提高再认、再现能力的一个有效的手段,复述时可以先确定一个复述的依据,以此为提纲,逐条回忆和落实。尽量不去翻看教材,实在难以回忆起来的知识点,再通过教材来解决问题。

( 3 )其他几种方法。联想记忆方法― 既注意不同阶段历史内容的纵向联系,又注意中外历史的横向联系,培养一种动态时空历史观念;浓缩记忆法― 抓住复杂的历史内容的主要头绪,紧扣关键性字眼,把繁杂的材料加以概括和压缩;图示记忆方法― 把历史凝聚成点,化点为面,一目了然地反映历史的演变轨迹;特点分类记忆法― 抓住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自身的特点,把所学知识,按内容性质、特征归纳分类,使本来分散的历史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二、第二轮复习

第二轮复习要明确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同时进行解题训练,提高应战能力。在掌握住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为了提高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必要进行关于知识的整合、迁移和运用的训练。

关于知识的整合和迁移的方式,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总结重要的历史专题

例如:

( l )中国古代政治军事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重要兵制,重大战事。

( 2 )中国古代经济史:古代生产技术的进步,江南经济的开发,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货币的发展。

( 3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历代各少数民族的演变,中央对周边地区的管辖,民族融合的发展,少数民族的重要制度。

( 4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中国古代与古代各个朝代与周边国家的位置关系,交通路线,友好交往的史实,相互间科技文化的影响。

( 5 )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儒家思想发展史),科举制度发展史,文学艺术发展史,政治经济背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将教材上的知识依据一些专题重新组织起来,最好不要做成流水账的样子,高考不会出那样低水平的问题,应该根据历史发展的内在特点,找到发展的重大阶段和规律性的东西。

也可以把中国近现代史分为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分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国际关系、国际共产主义史等专题。

2、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会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来,这些阶段性呈现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历史横断面,这些横断面既是我们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相应的也就会成为考查我们历史知识和对历史现象认识的重要切人点。与考查历史发展的线索相比,考查一个历史横断面在命题上自由度更大,也就是说命题者在这种命题思路下有更多的思考和选择的余地,同时,多数这类题目的难度也要高于依据历史线索形成的题目。

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要求我们正确的划分历史阶段,然后根据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的不同特点来确定应该从哪几个领域分析其特征。

中国古代史通常包括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个方面。中国近现代史的近代史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可以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中国人民的救国和革命斗争三个方面来分析;建国以后部分主要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世界近现代史部分主要是三条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殖民地问题和民族解放运动、社会主义运动;而其中的资本主义发展史涵盖了世界近现代史的大部分内容,在每一个阶段,可以根据情况涉及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科技文化几个方面。

3、把握热点与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

一方面要联系时政热点,以史鉴今,史为今用,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做到有机的联系;另一方面应针对题型变化、能力要求提高的趋势,在具备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剪报、阅读、摘记、写概要等方法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三、第三轮复习

进人第三轮复习,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冲刺阶段复习。这一阶段的复习过程中,应合理地分配时间和精力,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具体到历史科的复习就应该:

1、越是临近高考越是要抓牢基础知识,将“应该拿的分”都拿到。每年都会有一些考生在考完后为丢了“应该拿的分”而捶胸顿足。这些应得分题,依据考生的实际水平,完全有可能答对,但若考生对其中的基础性知识识记欠准确,也极有可能丢分。因此,冲刺阶段仍然应该以基础知识为主,多做一些背诵和基本概念、基本定义方面的梳理工作,将掌握得不是很准确的内容记准记牢。

2、有针对性、计划性做地练习题,一定要讲究实效。要在老师指导下,针对教材的重点,易考的热点,自己的薄弱点,加强针对性训练,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侧重对选择题的训练,因其不用书写,可以在短时间内做相对较多的试题;选择题是分数最大的题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他类型的试题,则需要有选择地做一部分。为了节省时间,简答题只要写上三言两语的要点。问答题可只写审题角度,历史小论文也要练习,但写上四五篇即可,不必用过多精力。

3、完整地做几套近几年的历史高考题。“热身赛”对考生很有帮助,一方面,能够帮助大家进一步掌握答题思路和技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考生熟练把握答题节奏。此外,考生还可以通过实战积累心理调适的经验,如遇到不会做的题怎么办、遇到模棱两可难以选择的题怎么办、怎样化解紧张情绪等。

4、时间安排上也应该有个计划。考虑到历史高考一般都在上午举行,因此做题时最好也在上午训练,并且注意限时,完全按照高考的模式来。

5、整理笔记,仔细阅读以前做的练习试卷。这些笔记和卷子记录着你的学习过程,从中可以回顾史实,调整视角,了解如何审题,如何解答。对笔记中的特别记述要再认知,对做错的习题要多加审视,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关于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边背边总结 把知识点串成线 把时间的前因后果都联系起来

举例说明:

第一次工业革命

原因:一个前提 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

五个条件 资本: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市场和原料:殖民扩张;劳动力:圈地运动;技术积累:工场手工业;市场需求

结果:提高生产力;生产关系——自由主义;阶级关系——工业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城市化;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初步形成

你可以把结果和以后的事件联系起来 自由主义导致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革命和改革;无产阶级导致马克思主义产生;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初步形成,同中国近现代史联系,导致鸦片战争

还可以同类事件进行归类

举例说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

三个阶段 产生、初步发展、短暂春天

可以共同总结 背景 原因 成就 结果 影响 等

总之 不要光背书 还要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把知识串成线 结成网 但也不能不背书 因为最起码选择题是考书上细的知识点的

加油! 没问题的!

历史第一轮复习怎么做

本人原创总结

一年时间完全可以上一个大档次的。

我们班一个女同学,高一的时候50多人的班级里排在倒数后十名里,高二努力开始奋起直追,78十人的班里排了十几名,高三九十多人的班级里进入前五,高考考上厦门大学的分数线。励志吧。高考后,她说了一句话:天道酬勤。

下面是我总结的一些方法:

对文科的六学科来说,文综是最好提高成绩的:

一、历史:

这个学科的最大难点还是需要记忆的量太大,如果你记不住、背不下来,很难说怎么才能学好,尤其是对历史没有兴趣的人,想考好成绩,更是难上加难。没兴趣,也就记不住,你连记都没记住,怎么理解,做题的时候,怎么对应作答。

所以,学好历史的关键在于在坚持学习和记忆的同时逐渐培养形成兴趣,这就需要一个小计划。

建议:

1、放长线钓大鱼,不要紧盯眼前进度和考试,你的唯一考试就是高考,把几本历史书做个规划,每天背熟一两节内容即可,内容少或学有余力可适量增加,学习好历史就是一个慢慢积累记忆量的过程。一轮背完再被第二轮、第三轮。周末时间可酌情复习。看书的时候,不但要把勾勾画画的看了,小故事、名言、也要看,这是一个放松解闷的不错途径,也是积累冷知识点的好办法。

2、不要注重做题,说实话历史作业写都不用写,没记住,照着答案抄没一点用。把时间放在背上。考试成绩不取决于你做了多少题,而在于你脑子存了多少货。

3、学校一定会给你们发很多复习资料,就一个好处,肯定有分好类归纳好的知识点,看看,争取记住。如果现在没有,你可以自己简单的做一个分类提纲,比如水利,比如文学作品等。记住只是提纲。只用于面对提纲,回忆知识点用。

4、千万不要花费大把大把的时间在笔记整理上,长个心眼,充分利用辅导材料整理好的,也可以接好同学的。

5、多看答题,分析问题的知识要点。

二、政治学科相对简单 需要背诵的少 记住不难 此外 多看看材料分析题 掌握答题技巧就行

三、地理学科很活 但首先还是得背 只不过地理更注重归纳和实用。而且脑子里一定要有一个“地球仪”。

重点:结合书本看地图册啊

1、中国区域地理、世界区域地理。

各个区域的特点,经纬度,海洋,洋流,岛屿,山脉,河流位置,交通,重要城市,港口,资源,地貌,气候,植被等等要素。

2、课本理论,比如地方时,公转自转,地转偏向力,上弦月下玄月,大气环流,洋流分布,气旋反气旋,锋面,等高线,等压线等等基础知识。

3、各种气候、地貌、自然环境问题形成原因。

建议:

1、按章节进行知识归纳整理并记忆,可参考历史建议1;

2、充分利用地图册,对应章节进行区域地理经纬位置、地形、气候、城市交通、资源等等要素的观察和记忆;

3、多做区域分析题。

4、家里挂个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有时间就看看。

四、对于数学,我的方法是坚持每天做一张卷子,半张也行,课后题也好,以基础题为主,特别有难度的可以放过,做一个类型就保证一个类型,高考基础题很多,个别几个难度大的不会也能120左右。如果基础不是很好,最好准备一个错题本,把有价值、有代表性的错题、难题记下来,偶尔看看,很有帮助,就是高考前也能作为数学的复习资料。

如果有余力,再把个别难题好好钻研下,其实也就几个类型而已。

五、语文和英语怎么说呢 同样需要背 语文的基础知识点 英语的词组固定搭配等。

英语语法最好有一个系统的整理,可以让老师给找本书或者,做好笔记,或者复印同学笔记。

另外,不要注重名次的进退,只检讨自己脑子里记住的是否越来越多。把所有的大小考试都作为查缺补漏的机会,成绩短期不提高也要坚持,不要急于求成或自暴自弃。

新学期伊始,高三历史教师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10个月的时间里安排73万多字高中教材内容 的复习。近年来高考强调考核能力,高三历史的复习方法也应由偏重传授知识转向强化能力培养。如果我们不 注重观念的更新和教法的改进,就既不能适应高考改革的需要,也跟不上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发展步伐。因此 在高考历史复习中,要帮助学生构筑知识体系,重视思维训练,提高他们学科能力水平。笔者结合几年来的教 学实践,认为在复习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六个“化”:

1.知识结构化。所谓知识结构,就是知识的相互联系。美国著名教育家、结构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杰罗 姆·布鲁姆说:“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与其说是学生理解掌握学 科的基本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圆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 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构筑知识结构,就是要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 历史概念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变成主干分明,脉络清晰的有条理的知识网络。从宏观的角度来看,首先 ,历史教材可分为世界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三块。其次,各大块又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如中 国古代史可以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部分。再次,各部分又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如中国奴隶社 会可以分成形成、发展、强盛、瓦解四部分。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一个历史概念往往也有它固有的结构,比如 讲到资产阶级革命,一般是从背景(原因)、经过、结果、性质、影响等方面叙述。分析背景,往往离不开下 列三方面内容:一是资本主义的兴起,新的生产关系出现;二是原有的封建王朝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 发展;三是新旧两种势力的矛盾斗争直至激化,爆发革命,象英、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都是如此。

经过这样的层层分解,就形成了整个历史知识的基本框架和经纬网络,形成了“知识之树”,既有主干, 又有细枝和树叶,这样可避免各部分历史知识的混淆、重迭、交叉,做到高屋建瓴,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因 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努力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

2.内容线索化。历史知识的时空性很强,线索化就是要根据列出的线索,打破时空界限,打破教材原有 体系,按同一类型、同一性质、同一方面,分门别类,重新梳理,从而形成关于某个历史问题的完整表象。

内容线索化可分为以下两类:

(1)从线索的范围大小来看,有粗线索和细线索之分。粗线索的范围比较广,比如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 史分成形成发展、民族融合、经济繁荣、继续发展、衰落五条线索。把中国近现代史分成中国人民的屈辱史、 中国人民的抗争史、中国人民的探索史三条线索。细线索范围较小,甚至可以直接由知识点串组成线。比如中 国近代史中,“国内阶级矛盾是如何向民族矛盾转化的”这条线索,可纵串下列知识点:南昌、秋收、广州起 义—→三次反“围剿”—→“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八一宣言》—→瓦窑 堡会议—→“一二·九”运动—→—→“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但“历史复习课仅停 留在重新组织教材,拉拉粗线的要求上,是不够的,应该发掘更细的线索。”从高考试卷来看,每一道问答题 实际上至少包含着一条细线索,如果我们的学生不具备理清线索的能力,答题时就会丢三落四,史实混乱。

(2)从线索的内容联系来看,有纵向线索和横向线索之分。线索化首先要加强知识的纵向联系,使知识 更系统,更具条理和科学。纵向线索容易削弱知识的横向联系,因此,还要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如中国的抗 日战争分为防御、相持、反攻三个阶段,这可理解为抗日战争历史的纵向联系;抗日战争历史横向关系是日本 侵华、正面战场抗战、敌后战场抗战、国共关系。又如截取19世纪50年代这条时间纵线,横向地分析英、 法、美、俄、日、中等国的政治特点,这样通过纵横串联,就可以理清知识网络,建立知识点的座标体系,使 学生形成一个“竖成线、横成片”的立体知识网,便于把知识学活。

无论采用何种线索复习,都要求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变教为诱,学生变学为思” 。理出线索仅仅是引导学生探堂入室的第一步,而从教材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提炼观点,串组成篇, 应在教师启发指导下通过学生思考、探索、发现来完成。如果缺少启发式的教学,那么内容的线索化也就失去 了它的本义。

3.理论系统化。《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历史教学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按照年代顺序 ,具体讲述历史,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分析和结论,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对 考生能力要求的第8条也规定:“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 的本质,阐述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近年高考试卷来看,理论性较强的问答题、材料题,甚至理论性较强的选 择题的比重逐年增加。史论结合,寓论于史,既是平时历史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高三历史复习中需要加强的 重要方面。如果缺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能力的提高就无从着手。而这些基本理论往往 是教材中的隐性内容,容易为教师所忽视。因此,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系统地逐步对教材中蕴 含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体系作深入浅出的介绍,并强化训练。高考复习局限在形象思维的处理上是不够的。 这正如斯宾塞所说“教课应该从具体开始而以抽象结束。”这种“抽象”体现在历史教学中,就是历史理论思 维。

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原因和结果 、必然和偶然、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继承和发展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 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和个人的作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历史人物的评价等等。

进行系统化的理论教学时,必须做到:①教师对理论教学要有规划,复习时既要注意纵向联系、横向联系 ,又要注意“垂直高度”,即把历史现象提高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进行分析,也就是进行“立体复习”。②充分 运用学生的知识迁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许多观点,学生在政治课中已有所接触,教师要善于引 导学生学会“拿来主义”,从而减轻难度,提高效益。③运用辩证法,切莫搞片面性,陷入形而上学。要使学 生知道任何历史现象都是相对的,都在发展变化。史学理论观点虽具有普遍意义,但不能搞一刀切,走入极端 。正如剥削和奴役当然令人痛恨,可在奴隶社会刚出现时,是人类社会开始脱离原始状态的巨大进步。要使学 生明白,文天祥抗元和元灭南宋同样值得肯定,并不矛盾。郑成功收复台湾无疑是正义之举,可清政府消灭台 湾郑氏政权也同样适应了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的需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分田到户,并不意味着建国初的农业合作化道路走错了。这样的举一反三,可以做到对理论教学的灵活运用 、逐步深化。

4.训练模拟化。它包含以下三层意思:其一,训练形式的模似化。指试卷的长度、题型、分值要跟高考 大体保持一致,试题要具有示范性。使学生熟悉高考的形式,形成先入为主的感性认识。其二,能力要求的模 似化。试题的难度及对能力的要求要相当于或略高于高考试题。设计模拟试题,要从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 题型。比如选择题中有最佳选择题、组合选择题、排序选择题、比较选择题、因果选择题、类比选择题、史料 选料题、填图识图选择题、归类标准选择题等。向高考试题靠拢,尽可能为学生创设高考情景,营造高考氛围 ,使学生经受多次“实战演习”,以便在真正高考时做到临阵不慌。其三,讲评的模拟化。讲练结合,精讲精 练,是高考历史复习的良性循环。讲评的模拟化,要求教师钻研高考答案,尤其是主观性试题的答案;对审题 及题目的构思、行文等要教给学生规律性的方法和技巧,并结合学生复习和考试中暴露的带有普遍性问题,引 导学生深刻剖析错误的根源,同时进一步点拨思路,讲评方法,要把讲评看作是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高 考研究专家指出:“一次好的讲评课,其功能往往超过多次单纯的习题训练。上好讲评课,可以节省多次不必 要的书面练习,有利于克服死记硬背、题海战术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弊端,有利于加强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要注意的是,模拟化训练必须有限度,如果滥用的话,一则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二则也会降低效度,起不 到应有的作用。

5.答题浓缩化。构筑体系、理清线索的目的是要把知识要点反映在答题上(尤其是问答题),它要求有 较强的概括能力。这方面高考参考答案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但学生答题通常是整段整段地写,密密麻麻,不得 要旨,这是缺乏提炼概括能力的表现。要帮助学生摒弃那种罗列知识点的简单做法,做到“答题要点化,要点 序列化,序列文章化”。“要点化”就是要求答案精炼、细密,做到文字、史实、观点正确。“序列化”要求 做到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分点叙述,有条不紊。“文章化”是要求句子通顺,不出现错别字,尽量使用历史 语言。平时问答题练习,可学习答题浓缩化,进行多种角度的大容量的问答题训练是必要的,浓缩答案要点是 充分利用时间、减轻记忆负担、提高效率的最佳方法,也是培养思维敏捷性的有效途径。

6.记忆趣味化。记忆能力实际上也是一种综合能力。一个记忆能力强的学生其思维往往呈多元化、发散 性的特点。在高考复习中使用趣味化的复习方法,既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重要的在于教给学生一个记 忆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各显身手,以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

一般常用的趣味化复习方法有以下几种:

(1)谐音法。如763年,安史之乱结束。763谐吃禄山,想象成“七六三,七六三,吃掉安禄山” 。刘福通一身武艺(1351年),领导元末红巾军大起义。渥巴锡领导土尔扈特部一起起义(1771年) ,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谐音法除用作记忆年代外,还可用来记其他历史知识,如记日本的三都(大阪、江户、 京都),各取三个城市的第一个字,谐作“大将军”。记忆被蒙古先后臣服的政权(西夏、吐蕃、畏兀儿、金 ),各取其第一个字谐作“西湖味精”。记延安整风的内容(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 取“主”、“宗”、“党”三字谐作“左宗棠”,等等。

(2)字头法。就是记住知识点的第一个字然后联想全部的方法。比如用“永通邗江”记隋大运河自北而 南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用“南汉九头镇,烟台淡营琼”,记1858年《天津条约》开辟 的十个通商口岸:南京、汉口、九江、汕头、镇江、烟台、台南、淡水、营口、琼州。

(3)口诀法。就是将有关内容编成易记易诵的口诀来记忆。比如记战国七雄及其地理位置:“齐楚秦燕 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央”:记中英《南京条约》开辟的通商口岸:“广厦福宁上,五口先通商”;记北宋加 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杯酒释兵权,解决节度使;文臣做知州,理财转运使;中央设禁军,强干而弱 枝”。

(4)简化法。即将记忆的内容简化、压缩。比如将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简化为劳动力、科技知识、资金 、市场:将1848年欧洲革命中法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采取的措施简化为:建国、颁令、行权、设厂、增税 、组队;将清朝的十个皇帝简化为:“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等等。

(5)特征法。即抓住知识点的特征来记忆。如前119年,西汉大败匈奴,“119”为火警电话;2 22年,孙权在建康称吴王(年代的三个数字相同);1234年,蒙古灭金(年代为连续自然数);实行三 十税一的皇帝是汉文帝、光武帝,记住文武两字。

总之,采用以上做法进行复习,其目的就是通过构筑知识结构体系,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提高复 习效率,减轻学生负担,争取高考得到较好的成绩。

复习教学中,除了做到上述“六化”外,在知识内容的处理上,还要注意以下“四度”:

1.广度:从前 言到大事年表,从材料到图表,从注解到习题,都要引导学生注意。同时要处理好全面讲述与重点讲述的关系 。

2.深度:也就是要对教材内容作深层次的挖掘,发掘教材稳性内容,要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要有一定的难度要求。

3.适度:复习要围绕教学大纲、考纲和学生实际来进行,不要因追求难度而摘自《我要公文网》(www.51gongwen.com)超纲,也 不要因急于求成而提出过高要求,不可搞无限度的强化训练。4.跨度:复习内容不要孤立,适当的联系、对 比及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文章标签: # 历史 # 知识 # 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