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资讯 教育资讯
高考不公平的原因_高考不公平吗
tamoadmin 2024-06-07 人已围观
简介1.以高考语改革为题的作文2.高考可能是你人生中最后一次不看脸的公平竞争吗?3.高考试卷难度大更公平还是难度小更公平?4.高考该不该取消5.请站在反方的立场上,反驳“取消高考制度对所有考生来说是否公平”2022年高考刚放榜不久,一些考的不是很理想的考生就开始了复读的报名。有的知名的复读学校甚至很快就满员了。但是我认为复读其实对应届生来说非常不公平,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复读生经历过一次高考,在心态
1.以高考语改革为题的作文
2.高考可能是你人生中最后一次不看脸的公平竞争吗?
3.高考试卷难度大更公平还是难度小更公平?
4.高考该不该取消
5.请站在反方的立场上,反驳“取消高考制度对所有考生来说是否公平”
2022年高考刚放榜不久,一些考的不是很理想的考生就开始了复读的报名。有的知名的复读学校甚至很快就满员了。但是我认为复读其实对应届生来说非常不公平,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复读生经历过一次高考,在心态上更胜一筹;第二,复读生多学了一年,知识比应届生掌握的更牢固;第三,复读生会挤占应届生的录取名额,对应届生来说不公平;
复读生经历过一次高考,在心态上更胜一筹都知道高考对心态是非常打的考验,很多平时考试成绩不错的学生因为心态问题最后都不如人意。
复读生参加过一次高考,他们对于高考的气氛以及环境都非常的熟悉。所以当复读了一年以后,再一次踏上考场肯定要更加的从容。
但是应届生就不是这样的了,应届生是第一次进入高考的考场,在心态上难免会有紧张甚至发挥失常的情况。这个时候的复读生状态对于应届生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
很多时候我们都说机会给每个人只有一次,而高考作为全国最公平的考试,也应该控制每个考生参加考生的机会,不能让他们成为高考的钉子户。
复读生多学了一年,知识比应届生掌握的更牢固有句俗话叫做孰能生巧,在高考上面也是如此。
一个复读生比应届生多复习一年,他在时间上就比应届生有优势。而且他已经参加了一次高考,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和高考的考察点。在这一年的复习之中也会更加的有针对性。
但是应届生完全是跟着学校老师的路线走,摸着石头过河,显然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会不如复读生。
很多人会说只要知识掌握的牢固,就是少复习一年也同样能取得好成绩。这个知识少数人可以做到,大部分学生还是普通类的考生,并不是个个都是985,211的天赋。
复读生会挤占全省的排名,对应届生来说不公平高考后的志愿录取是按照考生的全省排名进行录取的,而复读生会挤占大量的排名。这样就会导致本来可以考到重点大学的分数,一下子被挤到二类本科队伍里面。
当然去掉复读生,虽然应届生的排名会上升,但是考生人数会减少,录取的人数也会减少。但是相比于复读生挤占应届生的排名来说,人数减少其实可以忽略不计。
高考对于每一个学生都很重要,对于复读生无限制复读来说,显然是侵害应届生的权益。
以高考语改革为题的作文
文|普通读者
新任教育部长陈宝生履新不久,就有知名教育工作者郑学志向教育部提出了 切实改善中国教育的13条建议 。其中的第8条建议,貌似老实,却触及一个与高考相关的灰色地带,不知道会不会引起陈部长的关注。 这一条,老王特别关注 。
第8条建议是:推行中高考阅卷者资格考试制度
建议提到,类似 作文等主观试题阅卷 经常会引起社会猜测,希望能够对参加高考阅卷的阅卷者进行统一考试和培训,确保中高考阅卷 精准、公平 。
中高考作文阅卷到底有什么不公平?
为什么矛头要指向高考作文阅卷者?
高考作文阅卷者是由哪些人组成的?
一篇高考作文,阅卷者看多久才会给出分数?
语文高考成绩要提升到180分的消息传出后,有个口号迅速蹿红: 得语文者得高考,得作文者得语文 。
语文老师欢呼他们悲惨的命运终于走到头了;各类语文、作文补习班迅速陷入癫狂状态,风水轮流,属于英语的黄金补习时代,眼瞅着就掉到咱碗里来了。作文好像就要决定考生的命运了,但事实上,作文成了语文考试中最不稳定的分数,原因就在阅卷者。
老师、家长、学生,竭尽全力,呈上一篇高考作文,把它当作自己未来和理想的一部分,却浑然不知,卷子的另一端,到底是谁在评判这篇文章。他们是否有这个评判的资格,以及,他们是否有足够的评判时间。
先看这个问题。不说废话,直接算数。
以老王所在省份为例,2016年高考考生近30万,计有作文卷30万份。
已知作文阅卷组人数不超过100人,以100人计算(实际上应该没有这么多)。按照阅卷方式,电脑阅卷,两位阅卷者共阅一份试卷,有效阅卷人员,按照50人计算。阅卷时间6天,实际阅卷时间5.5天。
于是,每天阅卷5.4万份,则每人每天1080份左右。每天阅卷时间,按照10小时计算,则每小时108份,每分钟1.8份。约等于, 每30秒阅一篇作文 。
如果考虑到人的精力,长期盯屏产生的 生理倦怠 ,以及大量阅读中学作文水平的作品带来的 心理倦怠 ,其实,有效的评卷时间,绝不可能这么标准。一篇作文的实际评卷时间,还可能更短。坊间有不负责任的传言,说一篇高考作文的评阅时间不足10秒,真是污蔑, 20秒左右是比较正常的 。
一篇正常的作文800字, 如果按照20秒一篇来计算,每秒钟40个字。大家会是这么看电脑屏的。
在得出如此让人惊心动魄的数据之后,让我们静一静,这个数据太过分了,我们只能把它当作一种可能存在的情况,让我们回到官方的说法中, 一篇作文,至少看一分钟,标准看三分钟 。但是,算法已经在这里了,按照这个算法去计算就够了,看看为了达到这个标准,需要多少人,多少天。这是个简单的算术题。
这还不是重点!!!
重点在于, 背靠背评分 。两位阅卷者,同时批改一篇作文,综合二人的评分,求其均值,就是最终得分了。但 制度设计总会陷入人性的灰暗中 。为求尽可能公平,制度设计者规定了一个分数差额值。比如,作文评分中,规定两位阅卷老师评分的差额不能超过6分,超过6分,即被视为疑问卷,马上提交第三位阅卷者审阅。
有问题吗?看上去一切都是合适的。但是,如果两位阅卷者出现的超过规定差额的次数过多,必然会对他们存在影响,于是,一种潜规则悄然产生,阅卷者尽量打中间分,让两人的差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大家彼此照顾,心照不宣,求个平安。(按照惯例,关于这点,一定会有人否认,理由也一定会冠冕堂皇,其实,这件事情不用说得那么耸人听闻,只要有人有能力调阅一定量的试卷,做个定量分析,性质自明。)
那么,阅卷者为什么会陷入这种尴尬中呢?因为 他们的身份 。
寻求答案之前,先讨论一个标准,参加高考作文阅卷,最合适的人群应该是哪个人群?
他们应该对中学语文非常熟悉,最好有十几二十年 教龄 ;他们 了解学生、同情学生 的努力和付出;他们自己 热爱阅读 ,有一定的 鉴赏水平、鉴别能力 ,也喜欢写作,有一定的 写作能力 ;他们参加过几次高考阅卷,对阅卷的流程、重要性、影响力等问题足够了解。这虽然比不上古代科举“为国抡才”千秋大事,却直接影响很多人的命运。
这样的人,是最合适的阅卷老师。
那么现实中,到底是谁在参与阅卷呢?综合各方面的消息,我们大致能勾勒出这个人群。
第一类: 大学教师 。高考阅卷,一般都在高校内组织开展,直接负责人就是高校教师。当然,他们更多是属于组织、管理者,直接参与其中的人数受高校教师人数总量限制。
第二类: 中学教师 。一省之高考阅卷,抽调各地中学杰出者积极参与其中,他们身处中学教学第一线,与我们理想中的人选标准接近。但可惜的是,这个人群现在出现在高考阅卷队伍中的机会越来越少,我深谙其中缘由,苦于不能明说。
第三类: 在校研究生 。 他们才是高考阅卷的主力军 。这点不想多说,因为老王自己当年没少干。
有人会问:这几类人,在高考作文阅卷这件事情上,有什么问题吗?
问题大了!!!
老王在《番外|一个中学生告诉我们,大部分国产文科生(本硕博)都不合格》这篇文章中,说了很多废话,就是想说明一个问题,至少在文科领域,我们的大、中学老师,读书有限,我们的硕、博士研究生, 读书有限,写作乏力 。
于是,问题来了,他们在极端的时间内,是用什么标准来确定一篇文章的分数的?稍微翻一下他们的教育经历,就清楚了。他们接受中小学教育的时候,都是在应试范畴中,大家做题有力,阅读无心, 大部分人能接触到的最有水准的读物,也就是《读者》了 。但这样一本杂志,显然无法挽救大家整体不阅读的窘境,写作用套话,感情假大空。
中国语文教育中,写作教学在全国范围内都是极度缺乏的,进入大学,写作训练更是几乎为零。这个现状,基本囊括了大、中学教师和在读硕、博士。这种状况下,我们回头一看,心里充满的恐怕更多是一种荒诞感。
前些年,多有报道见诸报端,提到学生作文中之风极盛,这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诸如:感情真实、表达自然、语言准确,这种最基本、也是最严格的要求,无论从中学教学还是高考阅卷中,想要体现出来,都是难若登天。
诚然,高考作文,有详细、严格的评卷标准,各方面分类,用心不可谓不严。但是,只要大量阅读过稿件的人都明白一个道理,最重要的,是如何 把纸面上的标准,内化为自己内心的标尺 ,让一个阅卷者在看一篇作文时,能迅速找到文字背后体现出的一个写作者的素养,这是何等艰难的事情。如果,一个人本身阅读量少,写作能力低下,那么,无论怎样漂亮的标准都会被扭曲。有一种和尚,叫作歪嘴和尚。
综合上述条件,我们能推出这样的现状: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在评卷标准和内在鉴赏能力不足的条件下;在人员构成不合理,人员培训欠缺的前提下。高考主观类题目的阅卷——具体到作文阅卷—— 存在潜在的不公平的可能性 ,注意,我说的是可能性。
今年高考刚结束,上海作家叶开马上撰文,质疑高考阅卷教师的资格问题,迅疾被删帖。老王当时有心说两句,也突感无力。时至今日,看到郑老师的谏言书中,竟然堂皇提到此事,上达天听,终于可以斗胆聊几句这个问题了。也不知道,这个问题,会不会有人真的去关注。
今年的高考结束,老王所在的省份,高考语文成绩整体低到了一种新境界,高考文科状元,语文成绩也不过110左右。举目全省,很少能找出高分,语文能力整体下降,是不争的事实,但分数掉成这样,我不信,也不服。
这是谁之过。我们是靠阅读、写作吃饭的人,要靠语文活下去,我们喜欢它,想让它好。
有朋友、家长问过我,高考作文到底该怎么得分?写作有没有得救?
答曰:有救。 第一,找高手按阅卷者心态指导写作。第二,写一手好字。
高考可能是你人生中最后一次不看脸的公平竞争吗?
高考语改革
对于中国教育,无论是网络还是媒体杂志,都是一片杀伐之声。然而骂人的话谁都会说,也都能说好,但很少有人提出真正可行性意见。笔者从事中学语文教育虽只有两年半,却也想班门弄斧,说一些自己的感想。中国进行了各种教育改革实验,但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失败,笔者认为,教育改革失败的根源在于治标不治本:中国教育最大的弊端是高考制度。所有的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都是以高考为方向的,高考不改革,无论什么样的尝试都将以失败告终。
中国的高考制度中最大的问题是一考定胜负。考生都将高考的这一月冠以“黑色”定语,以前是黑色七月,现在是黑色六月。“黑色”一词不仅体现出高考的残酷,也透露出高考的不公平。十二年苦读,仅仅因为一次考试失利就与大学失之交臂,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己的前途,对于一个一直努力着却没有获得成功的考生来说,高考的不公平让他受的委屈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可喜的是教育部门已经开始着手这方面的改革,相信近几年内会有措施出台。笔者是中学语文教师,想就高考作文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 作文考试独立化、自愿化
高考作文阅卷是历年高考中非议最多的一个环节。问题的根源在于考生太多,而为了保证标准基本一致,阅卷老师的人数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因此每个阅卷老师的工作量大,失误在所难免。然而事关考生前途命运,一句“失误在所难免”往往不能令人心服。笔者在此提出第一个大胆的建议:高考中,不一定每个考生都要考作文,可以将作文作为一个附加考试,由考生自由报名,作文的成绩和基础阅读成绩按照百分比合成这些考生的语文成绩。
这个建议自然要受到人的责难,但是笔者仍然有话要说,之所以这样建议,出自以下几点根据:
一、语文学科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学科,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这点和其他学科有点不同,甚至恰恰相反,过于注重文学研究的人是很难创造出高质量的文学作品的,特别是诗歌。文学创作更需要天分,并不取决于你的专业知识如何。高考是为选拔人才而存在的,选拔人才必然要有针对性。相信不是每个学过语文的人都能成为文学创作家,所以笔者建议,在高考中将作文作为一项单独的附加考试,由真正具有天分或者希望能在文学创作上走出一条路的考生以自愿的方式参加。
二、历年来高考作文中有许多优秀的作文被埋没,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费盈盈。根本原因是考生太多,阅卷老师平均用在一篇文章上的时间不到90秒。袁才子说过:文章贵在曲。因此,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给一篇真正的天才之作评分肯定是有困难的。把作文作为一项自愿性质的考试,这样就可以减轻阅卷老师的工作量,从而不让真正的好作文被埋没,给真正的天才一条通往文学梦想的康庄大道。中国文坛已经开始疲软了,需要一批真正有潜力的生力军。
三、语文归根结底就四个字:听、说、读、写,最终的写是建立在听说读之上的,将作文作为自愿选择的方向以后,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将具有文学创作潜能的人与具有文学研究潜能的人分开,教师的指导更集中更有针对性,这样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
因此,笔者主张:不一定每个考生都必须考作文。当然,不是说不考,然而该怎么考呢?这也是笔者即将谈到的第二点。
二、重视小说和随笔
针对湖南历年来的作文要求,笔者认为,应该重视两种文体的考察:小说和随笔。如果因为教师指导集中以后能使学生的素质提高到一定程度,笔者认为还可以加上诗歌,在这里,只谈小说和随笔。之所以这样说,也是有所依据的。
首先,历年湖南省的作文要求明确规定了文体,基本上是三种文体:记叙文、散文和议论文。其中,最为注重的是议论文的写作,因此每所高中在作文教学中投入力量最多的也是议论文的训练。然而从各年的高分高考作文来看,训练的结果不是很令人满意,笔者可以将所有的高考议论文贵为两类:一、具有议论文的特点,但结构程式化,因此具有“新八股文”之称。二、没有程式化的高考议论文只能算是说理性较强的散文,如果严格来说,不符合命题要求,因为很多时候湖南省的命题要求中没有散文。这样的高考作文要求是不合理的。如果学生懂得了什么是议论文,天天写议论文,那么程式化的训练下势必导致思维僵化,这样的考生到了大学,进了中文系,也进行不了高层次的文学创作。如果考生不按照程式走,自然会天天受到老师的提醒,这样,内心就会产生斗争,是要顺应自己的个性还是服从高考的意志呢?就算考生愿意服从高考的意志,笔者也很难相信他能够违背自己的意志写出好作文来。
当然,有些人会说,可以写记叙文啊。那么什么是记叙文呢?是象小学生一样记叙一件自己熟悉的事,还是要学会虚构一件事以保证文章质量呢?是粗线条地讲一件事还是要注重描写和细节刻画以使文章丰满灵活呢?我相信,答案不言而喻,然而注重描写和细节刻画的虚构不是小说又是什么呢?最后只剩下散文了。什么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也就是所说的文无定法,只要你意旨集中在一点,天马行空,思接万载,神游物外都可以,这样的文章不是随笔又是什么呢?
当然,笔者为何不说记叙文而称小说,只称随笔不谓散文呢?这就是笔者要谈的第二点理由。高中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创作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特别是一些具有创作天分的同学,已经能够写出一定质量的作品了,所以笔者认为,高考不能再把高中生幼稚化,称他们的作品为作文,而要相信他们的能力,对他们进行写作考核,那么在文体上就要正式化,一定要将记叙文明确为小说,让考生明白自己并非小学生,不是在写作文,而是在创作,同时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斗志,提高他们的自信。文无定法,散文和随笔就本质而言区别不大,而随笔更能体现散文的特点,而且更随意,同时不至于让考生拘束(散文这个称呼有点过于严肃,能写散文的必然是大家),能够让学生放开思维,激活想象,无所保留地搜刮自己能够利用的材料,在给予考生一定的空间同时保证考生最佳的创作状态,使考生创作出自己最好的作品。
第三,语文教育是一种思维教育,最能体现语文这个学科特点的思维是想象力和联想能力。而小说时的虚构是想象力发展的最好体现,随笔中考生对于各种材料的涉及和选择则是联想力的最佳表现。也可以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传统的作文教学下是培养不出一流作家苗子的,因为传统的作文教学与真正的写作完全是断层的,考生在高中作文课堂上学的东西不但不能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创作能力的形成。这样也可以督促语文教师加强练笔,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
如果高考必须考察文体的话,最要注重的小说和随笔。其实笔者更愿意说,高考作文要淡化文体意识。
三 高考作文的批阅老师思想要年轻化
最后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文章,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如何才能让标准统一呢?如果高考作文已经变成高考作品的话,笔者主张将高考作品中的小说类和随笔类分开,由比较具有权威的作家组成一个队伍来评阅。这只队伍必然要具有当前文化的审美眼光,在思想上要年轻化。原因在于:
一、既然已经将考生的作品提高到文学的层次,那么就应该让真正的作家群体来给予评价,从中挖掘可以作为未来文坛之将来培养的考生。
二、现在社会传媒技术发达,高中生在紧跟文化潮流这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超过了自己的老师,当他们的老师还在教鲁迅的文章时,他们已经开始模仿王蒙和贾平凹了。所以只有在思想上保持年轻的作家队伍才有资格给我们的考生亮分。
文章千古事,一朝也不能懈怠,特别是在当今文坛青黄不接的形势面前,怎样才能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来继承传统文化事业已经迫在眉睫。而且,语文教育是一门基础思维教育,也是一门创造思维教育,不管在哪个领域,人文素质的高低往往决定着一个人事业的所能达到的境界。一将功成万骨灰,我愿成为这千万灰尘中最渺小的一员。
高考试卷难度大更公平还是难度小更公平?
高考可能是你人生中最后一次不看脸的公平竞争,这种说法我是不同意的。首先就是人生不看脸竞争机会你进入职场有很多回,而且现在社会并不是多么夸张的看脸,这说法太消极不正确。再就是在我看来,高考并不是一次公平竞争。
我觉得高考本身的考试的分数上学来说并不公平,例如说我想考到北京的一本的学校,如果我的户口是在北京,我的分数达到540分就够了,但是如果我是外省的话,我的分数知道要达到580分590分,在我和北京户口的孩子相差40分情况下,我们才能考到同一所学校,所以说高考其实根本不是一次公平竞争,他对地域是有限制的。再就是我国的人口大省,河南省每年的考生基本是全国最多的,他们的考生可能要考到高出重本线很高的分数水平才能去到一个相比较不错的学校。每年河南高考竞争激烈,总有很多上不了大学的孩子。
我当年考试的时候也是非常想往北京考的,我的分数当时大概高出二本分数线是50分左右,一本线达标。其实北京市里的孩子在这样的分数已经可以报一本的学校了,但是像外省市的我只能报本省内的二本或者是被北京市的三本,所以说最后我放弃了去北京学习,毕竟不想二本的分去读三本,我觉得本身这个高考根本不是一次公平的竞争。
当然,高考的审核,对于全国来说都是一样的,卷子是相同的,查的分数也是相同的。从这方面来说,他是公平的,所以说有的时候竞争,分相对公平没有绝对公平?
高考该不该取消
结论是:太大也不公平,太小也不公平。
目前高考比较常用的难度系数是0.55到0.60,也就是说全省平均分是总分的55%,如果是750分的卷子,难度控制在410-430是平均分,理论上是比较公平的。其实每年分数决定因素很多,往往略高于这个分数。
有人说难和不难对所有学生都一样,我反驳一下,如果难度较大,高水平依然高水平,低水平依然低水平,问题就在中间偏上这部分学生了。他们懂个基本原理,做题也马马虎虎能跟上,平时模拟难题跳过,简单题目多检查,按说考个好二本,运气好点考个一本,没问题。可是一旦难度较大,对他们十分不公平,因为他们会的变得很少,简单的太简单,有种有劲使不上来的感觉。说实话我高考那年的理综就是如此,我就是个中等偏上的学生,我的草稿纸一个字都没写,怎么发的我怎么上交的,完全不需要打草稿,这可是高考的理综的考试啊!为什么,因为简单的都会,难的完全没有头绪,完全没必要打草,分数是全卷的一半,我和模拟比我少50分的考生结果差不多,这对我当然不公平。班级的分布大概是200+(1人)、180+(2人)、160+(2人)、140+(4人)、120+(40人)、100+(5人)、100-(5人)。看出来了吗?这也基本上是正态分布,不过方差很小。
同理难度较低这批学生就获利了,他们甚至可以和全班前几名抗衡一下,对稳扎稳打学习深入刻苦的学生也很不公平,我就不再赘述了。
这个问题要辩证的看待,不能过大,不能过小。各个水平段的学生都要照顾到:就要有的题目只有尖子生能做,有的题目尖子生和中上等能做,中下等不能。并不是所谓难大家都难,容易大家都容易。
请站在反方的立场上,反驳“取消高考制度对所有考生来说是否公平”
高考不该取消。
高考是数百万高中生参加的年度考试,一些人认为高考选拔机制不公平,应该废除。虽然这场争论的双方各有各的论据,但我认为高考不应该废除,而应该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它的弊端。
最常被引用的对高考的批评之一是它对社会经济背景较低的学生不公平。批评者认为,考试偏向于来自较富裕家庭的学生,他们有更多机会获得教育资源、辅导和其他形式的支持。此外,该考试因过于强调死记硬背和应试技巧而不是更实用和适用的知识而受到批评。
取消高考的另一个理由是,它给学生带来了太大的压力,导致过度竞争和压力的文化。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压力会导致焦虑、抑郁和倦怠等心理健康问题,也可能导致学生过于狭隘地关注学业成功,而以牺牲个人成长和发展为代价。
高考不仅仅是选拔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一种手段,也是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价值观和期望的反映。废除考试不一定会消除这些潜在因素,实际上可能会加剧教育系统中现有的不平等和差距。
录取方式:
高考的录取方式采用网上录取,志愿填报方式,将全国的大学分为2个批次,此外,还有许多高校进行自主招生,但入选考生均须参加全国统考,成绩应达到生源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与试点学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
截至2015年,绝大部分省份取消三本批次,将三本与专科进行合并。为了实现“教育均衡”的目标,教育部研究建立现任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制度,计划2014年开始用3至5年时间,实现县(区)范围内校长教师交流的制度化、常态化。
您不是说“站在反方的立场”吗? 那观点还用说?
那我就给些理由吧:(这个命题很绝对,所以这里要提醒辩手,辩论赛其实就是强词夺理,你不可能征服对方。就如同你不可能被对方说服一样。所以不能和对方平心静气的交流,对于自己辩题存在的缺陷,要想办法掩饰。 还有就是明确自己的辩题——取消高考制度对所有考生来说(都)不公平)
1.高考制度还不完善,我方承认。但我们要认识到,这是目前选拔人才最公平的方式。其巨大的公平性是不容置疑的。
2.如果取消高考,用什么方式选拔人才呢?人才是国家的脊梁啊。其他的制度也都有先进之处,但搬到我们这里行吗?看近期的奥赛班,体育加分等存在的重重黑幕,我们不难想象,如果高考制度被取消,我们必将在利益的黑幕下被操控,何来公平?
3.如果没有高考,人才选拔必将多多少少被利益操控(强调“多多少少”,因为我们要尽量不出漏洞)对于无钱无势的贫寒学子,自然不公平;而对于凭借种种手段得到好处的学子,这是对自己人生的不负责任,况且成绩差而进入好大学,在与同学的竞争中极可能遭受惨败,这会严重打击
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学生进行极端活动。所以这对“所有”(你的命题里包含“所有”,所以比较绝对,当然对方命题中也含有“所有”,这是你方进攻和防御的重点)学生都不公平
看你很急,先说这么多,祝你辩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