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

高考改革政策-高考改革放缓

tamoadmin 2024-09-10 人已围观

简介1.为什么中国城镇化趋势将严重放缓2.高考报考99年扩招前后变迁3.我国gdp核算中存在哪些问题4.当今经济现象有哪些?5.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哪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为什么中国城镇化趋势将严重放缓近来,新型城镇化已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人们普遍认为,新型城镇化将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有人认为,新型城镇化就是新一轮的高速城镇化,将会大兴土木、圈地造城、逼农民进城上楼、推高房价。新型城镇化果真会如此

1.为什么中国城镇化趋势将严重放缓

2.高考报考99年扩招前后变迁

3.我国gdp核算中存在哪些问题

4.当今经济现象有哪些?

5.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哪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为什么中国城镇化趋势将严重放缓

高考改革政策-高考改革放缓

近来,新型城镇化已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人们普遍认为,新型城镇化将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有人认为,新型城镇化就是新一轮的高速城镇化,将会大兴土木、圈地造城、逼农民进城上楼、推高房价。新型城镇化果真会如此吗?如何理解新型城镇化?我国为什么要提新型城镇化?怎样才能走出一条符合“五位一体”要求、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需要探讨。  理解新型城镇化必须科学总结快速城镇化的成效与问题  城镇化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过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城镇化速度与城镇化质量则存在着明显差异。自1996年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加速阶段,每年新增城镇人口约2000万人,年均城镇化水平提高近1.5个百分点。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已经超过7亿人,城镇化率达到52.6%。  根据国际上一般经验,一个国家或地区当城镇化率处于30%到70%之间时,城镇化速度则相对比较快。据此可以判断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城镇化率还将快速提高。如何才能更好地确保我国城镇化质量?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为此,需要总结和反思我国以往快速城镇化的成效和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  快速城镇化,使我国有效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末,亚洲一些国家发生了严重金融危机,我国经济保持着平稳较快增长。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让当今世界上发达经济体遭遇历史最严重的经济衰退。美国财政悬崖、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日本经济停滞不前,困扰着发达国家。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无法从长期增长性贫困和中等收入陷阱走出来,一些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入战乱和国内动荡。而自1996年以来,我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超过9%,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  快速城镇化,带来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到2012年,我国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比重已经下降到约10%,工业化基本实现。城镇化和工业化在带来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还肩负起了反哺农业和带动农村发展重任。快速城镇化,正在彻底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摆脱贫困。  现在,我国提出新型城镇化,不是否定城镇化道路,而应该是为了提高城镇化质量。这样,我们在充分肯定快速城镇化成效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城镇化出现的问题。  到2012年,我国转移农村劳动力超过2.6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超过1.6亿人,他们基本上都在城镇就业,这是城镇化快速推进给农村带来的变化。快速城镇化,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目前,我国农民在城镇就业的收入超过在家中务农的收入。但是,每年转移的大量农村劳动力,仍然游离于农村和城镇,尚未成为真正的市民城镇化,根本上是人口由分散在农村向城镇集中的过程。  衡量城镇化水平,基本指标是城镇人口在全社会人口中的比重。如果只让农民进城而不让农民转变为市民,这样的城镇化是一种不彻底的城镇化。由于建设的需要,一些农民已经失去土地,但是仍然未能成为市民,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问题突出。  人口城镇化滞后所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影响极其深远。转移农村劳动力不能市民化,无论对农村,还是对城市,都会带来后遗症。农民工只能进城就业,无法举家在城镇生活,出现农村留守妇女、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等社会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对农业和农村比较陌生,但是真正融入城镇还比较困难。  农民工不能市民化,就会抑制消费,给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来困难。农民工不能市民化,就可能将农业作副业,制约农业规模经营,妨碍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工不能市民化,也会使民工荒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逢年过节农民工回乡所带来的城市服务业缺工问题已经影响到城市居民家庭生活。  我国很多城镇建设比较粗放,占用土地过多,集约化程度不高。很多城镇建设,比较注重征地造城,卖地搞房地产开发,土地财政富裕了城镇,而对于居民必需的菜市场等公共设施建设既没有投入,也不给合法的建设用地。一些城镇注重引进工业项目,搞工业园,而对于公共绿地建设严重不足,城镇生态系统缺陷大、环境差。  目前,我国形成的城镇化体系极不合理。越来越多的大型城市和一线城市人口过于集中,甚至过分拥挤、交通堵塞、污染严重,房价过高,居民生活负担重、质量差,“城市病”越来越突出。一些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经济发展乏力,缺乏有竞争力的产业,对转移人口的吸引能力不强。很多农村城镇化地区已经聚集了大量人口,但是城镇功能十分不健全。  一些城镇缺乏大局观念,过分注重经营城市,而公共服务意识比较淡薄,公共服务严重不足。城镇普遍地对常住居民提供差别化歧视性公共服务,特别是在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方面尤为突出。  未来我国城镇化仍将会快速提高。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同时,如何确保城镇化质量?这就需要对我国城镇化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要敢于面对,深入研究,注重顶层设计,激励创新,大胆实践,不断总结,及时纠偏。这样才能走出一条更符合全国人民期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只有新型城镇化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梦  什么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内涵理应极其丰富。尽管目前很难清晰地界定新型城镇化,但是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实践,其内涵也将不辨自明。从现有认识来看,我国在当前提出新型城镇化主要是针对我国快速城镇化实践中所出现的重大问题而提出来的,无疑地,它负有新的历史使命,是区别于我国以往的城镇化,更是区别于世界其他国家一般的城市化。  结合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实际,综合考虑到我国城镇化成效与问题,新型城镇化的总体目标应是城镇化与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能够更好地相协调,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能够更好地实现强国富民梦。  新型城镇化必须对过去快速城镇化的一些理念和做法进行纠偏。作为区别于以往的城镇化,我国新型城镇化应是由过去的制约外来人口融入城镇向积极稳妥地将转移人口市民化转变的过程,城镇建设和发展由过去的粗放方式向集约化转变的过程,城镇由过去的过分注重经营城市向服务市民转变,城镇公共服务由过去的只面向户籍人口向覆盖到全部常住人口转变的过程,最终使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并形成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城市群的科学合理体系。  作为区别于世界其他国家一般的城市化,我国新型城镇化理应最大限制地避免城市病和农村病的蔓延和恶化,绝不让贫民窟成为我国城市的社会问题,也绝不让农村凋敝,便不会出现全社会只重视工业而忽视农业。我国新型城镇化,必须有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未来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让的人生活在城镇,不但可以让人享受城镇文明,尽快过上小康生活,而且也有助于减轻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压力。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村只转移劳动力,而不能减少人口,有限的农业农村,不足以支撑城乡居民实现均等化的收入,全面小康无从谈起。农村人口大幅度减少了,全面小康建设的难度也就降低了。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新型城镇化,不但会让城镇更好地吸引合格劳动力,更好地提升劳动力素质,而且更加有助于促进城镇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移农业劳动力市民化,可以让劳动者更加稳定,彻底解决民工荒和劳动力结构失衡问题。通过转移劳动力培训和工作积累,形成稀缺的人力资本,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转移农业劳动力市民化,不仅给城镇提业工人,而且也会拉动消费,扩大需求,促进城镇第三产业发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让城镇更好地聚集各类并优化配置,有助于实现产业升级。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才能更好地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长期以来,城镇建设往往都是低价征收土地,以土地财政搞城镇建设。推行新型城镇化,能够更好地维护拆迁户和被征地农民的权益,减少利益冲突。推行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让城镇更加宜居,让市民生活更有质量,这更加符合广大市民的期待。  不断纠偏才能闯出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  怎样才能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道路?目前没有明确的答案,需要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不断纠偏。  城乡二元体制是妨碍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最大制约,我国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形成的块块分割的行政体制,城镇建设与发展,往往以追求部分群体利益最大化,忽视城镇长远发展,忽视非当地户籍常住人口权益,甚至将有户籍居民与转移人口常住居民权益对立起来,严重妨碍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要改革户籍制度,完善人口管理,更好地建设城镇,让城镇对人口吸引力更强。要重新设计税制和社会保障分担机制,调动就业地城镇吸纳人口的积极性。  推进新型城镇化,关键要转变城镇建设与发展的理念,彻底摒弃城镇化就是圈地造城的习惯思维,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城镇建设,不仅修路盖楼工厂,而且要地吸纳外来人口,更好地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更好地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在大力发展城镇经济同时要建设好城镇先进文化。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注重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发展。  推进城镇化,主要应从城镇布局和城镇管理等多方面来解决部分城市人口过分集中而部分城镇无法让外来人口融入的问题。要通过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城镇合理布局,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对于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小城镇,常住人口达到城市规模的,要通过行政区划调整,让已经城镇化的农村转变为城市,以便更好地发挥城市功能。  大城市也需要农民工市民化。长期以来,像北京这样人满为患的城市,控制人口增长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政策措施。为此,城市往往只对高学历、海归学子开放,而将外地农民工拒之门外。北京市季节性缺工问题,反映出北京人口迁移政策存在着很大问题。每当春节来临,北京市由农民工从事的一些服务行业,如餐饮业、家政服务等传统服务业,以及快递业,就会出现严重的缺工问题。城市服务业出现严重的缺工问题,与现有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直接相关。如果转移农民工不能市民化,每到春节,农民工总是需要回到农村到家的。  未来缓解大城市季节性缺工难题,可能需要对人口迁移政策做出相应的调整,也需要将一定的转移农民工市民化,改善大城市人口和劳动力结构。大城市如果只有高端人才,没有了从事一般服务的劳动力,大城市的产业体系就会不健全,社会问题就难以解决。  推进新型城镇化,要转变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城镇公共服务水平。我国大量农民工在城镇就业,但是不能与城镇居民在社会保障和子女上学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这不仅是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应从法律和管理多方面入手,加强监管,让城镇拿出放弃常住居民歧视性政策的时间表,让农民工也可以购买保障房,让进城务工农民的所有孩子都能够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就近上学和参加高考。改革高等教育招生管理体制。对于异地参加高考的,录取地招生名额可考虑由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追加非户籍学生。  总之,新型城镇化需要通过深化改革走出一条能够让人民幸福、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道路。

高考报考99年扩招前后变迁

1999年的高校扩招,堪称中国教育史上一件大事。1999年6月16日,原国家发展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发出紧急通知,决定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年初扩招23万人的基础上,再扩大招生33.7万人,这样普通高等院校招生总人数达到153万。

1999年普通高等院校招生增幅达到42%。同一时期,全国各大新闻媒体上“今年全国高等教育招生大幅增加”的通栏标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高校扩招成为1999年最受老百姓欢迎的教育政策之一。

扩展资料:

扩招背景:

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积极肯定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规模的国企改制开始推行,经营不善的国企纷纷倒闭,开始精简人员,国企改制导致了国企不可能像之前那样大规模接受大学生,于是1996年,国家开始了双向选择,自由择业的试点,到1998年大学生由国家分配工作的制度基本取消,当年7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是自主择业的。

90年代前期,中国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极高,朱_基开始对过热的经济进行降温——也就是著名的软着陆。通过1993年—1996年的软着陆,使通货膨胀率成功的从1994年的24.1%下降到1996年的8.3%,但是同时,经济增速也大大放缓,国内需求疲软。

百度百科-大学扩招

百度百科-扩招

我国gdp核算中存在哪些问题

其实工作报告中有总结:

一、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依然艰难曲折,需求动力减弱和成本推动共同作用,我国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

二、结构调整任务十分艰巨

近几年我国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当前经济增速下滑的背景下,暴露出更多的问题,经济结构调整的

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一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三、农业基础地位不够牢固

一是现代农业建设任务艰巨。 二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的

任务更加艰巨。 三是农民增收的基础很不牢固。 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四、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

一是财政收入增速放缓。 二是刚性支出增加。

五、民生领域面临很多挑战

教育领域存在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应试教育”倾向、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高

考改革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社会高度关注,群众反映十分强烈。

六、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

一是市场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是非公经济发展的环境有待改善。 三是财税体

制改革需要加快。

七、改革和建设需要加强

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经过近年来的改革完善,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与当前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适应

的方面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当今经济现象有哪些?

其实工作报告中有总结:

一、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依然艰难曲折,需求动力减弱和成本推动共同作用,我国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

二、结构调整任务十分艰巨

近几年我国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当前经济增速下滑的背景下,暴露出更多的问题,经济结构调整的

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一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三、农业基础地位不够牢固

一是现代农业建设任务艰巨。 二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的

任务更加艰巨。 三是农民增收的基础很不牢固。 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四、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

一是财政收入增速放缓。 二是刚性支出增加。

五、民生领域面临很多挑战

教育领域存在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应试教育”倾向、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高

考改革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社会高度关注,群众反映十分强烈。

六、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

一是市场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是非公经济发展的环境有待改善。 三是财税体

制改革需要加快。

七、改革和建设需要加强

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经过近年来的改革完善,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与当前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适应

的方面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哪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依然艰难曲折,需求动力减弱和成本推动共同作用,我国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一是国际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充满变数。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的态势仍将延续,主要经济体总需求仍然疲弱,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各国都加强了对本国市场的保护,全球贸易面临下行的巨大风险。二是国内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2012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速比去年回落3.9个百分点,制造业购经理指数(PMI)均值低于历史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我国制造业整体上增速减缓。虽然近期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有所回升,但经济企稳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必须做长期应对困难的准备。三是三大需求动力减弱。继续提高投资率已经没有空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进口和出口的增速都有所回落。四是企业生产经营仍比较困难。企业效益持续下滑,生产经营困难加剧。企业综合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传统竞争优势减弱,而企业转型和创新发展又面临技术、人才和机制等因素的制约。

二、结构调整任务十分艰巨

近几年我国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在当前经济增速下滑的背景下,暴露出更多的问题,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一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在工业领域,我国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并未发展起来,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低价竞争比较严重,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我国产能利用率低于国际通常水平约10个百分点。二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目前我国产业技术水平整体偏低,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健全,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和名牌产品,新兴产业带动作用还不强。三是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基础不稳,第二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第三产业发展不快的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服务业发展长期滞后,结构不合理,生产业水平不高,生活业有效供给不足,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不强。

三、农业基础地位不够牢固

一是现代农业建设任务艰巨。现代农业建设的环境约束将长期存在并日益增强,农业生产经营将进入一个明显的成本上升时期,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紧缺日益成为突出矛盾,农业副业化、农民兼业化、农村老龄化、村庄空心化将日益明显,农业的自然风险明显加大。二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的任务更加艰巨。农产品供求关系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有些重要农产品自给率不断下降,随着人口总量增长、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农产品的工业及能源用途拓展,全社会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种的需求将进一步提升,农产品需求将呈长期增长趋势,基本保障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三是农民增收的基础很不牢固。农民家庭经营的生产成本在不断上升,农民创业和扩大生产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短缺的困难,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仍面临较多障碍。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投入的农村基础设施存在着建设等级低、缺乏有效管理养护机制等问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和保障的水平与城镇仍存在较大差距。

四、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

一是财政收入增速放缓。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2012年以来财政收入增幅明显回落。根据财政部数据,2012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12.8%,增幅较2011年的24?8%低12个百分点。二是刚性支出增加。2012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比上年增长15.1%。尽管财政收入增幅回落较大,但民生等重点支出仍然得到切实保障。在经历了前几年高速增长以后,我国财政收入增速未来几年可能将有所放缓。但财政支出特别是民生领域支出增长的刚性较强,未来对结构调整、生态环保、改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还要加大,因此今后几年财政收支矛盾可能将比较突出。此外,我国部分地方债务较重。一些地方特别是市县性债务较重,偿债压力较大,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五、民生领域面临很多挑战

教育领域存在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应试教育”倾向、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高考改革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社会高度关注,群众反映十分强烈。就业形势更趋复杂。随着经济中速增长成为常态,就业总量压力将继续加大,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就业任务更加繁重。部分地区、企业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存在结构性失衡,企业“招工难”与劳动者“就业难”并存。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以及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难度依然很大。收入分配领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隐性收入、非法收入问题比较突出,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呈现居民收入占比下降趋势,宏观收入分配格局有待优化。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发展还不平衡,广大农村地区社会保障发展严重滞后,一些基本保障制度覆盖面比较窄;城乡间、不同群体间社会保障待遇差距仍然较大,矛盾比较突出;人口老龄化加快,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大部分空账运行,社会保障长期资金平衡和基金保值增值压力加大;医药卫生事业面临新的问题,总体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适应的矛盾仍比较突出。卫生发展总体上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医疗尤其是优质仍严重短缺,城乡和区域卫生发展不平衡,公共卫生、基层和农村医疗卫生薄弱,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亟待解决。

六、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

一是市场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发展的动力与活力仍不足;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和环保收费机制尚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体系和执行体系尚不完善。二是非公经济发展的环境有待改善。一些地方对非公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重视程度不够,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企业税费负担依然偏重,“玻璃门”、“弹簧门”等阻碍着非公经济准入政策的落实。三是财税体制改革需要加快。间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还不够清晰,预算完整性和透明度有待提高,税制结构不尽合理,民生和公共服务方面支出偏低。

七、改革和建设需要加强

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经过近年来的改革完善,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与当前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职能转变不到位。在部分领域存在“缺位”和“越位”的行为,特别是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不足、社会管理比较薄弱。公共和社会向各级过度集中。二是效率需要提高。各级部门职能交叉、权责脱节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精简机构、提高效能的任务还很艰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事业单位改革推进缓慢,改革步伐相对滞后。三是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由于监督制约机制尚不完善,导致消极或腐败现象,滥用权力、权钱交易、官商勾结等腐败现象屡见不鲜,在一些领导干部中发生的以权谋私、贪污贿赂等腐败案件影响恶劣。此外,在依法行政、管理方式创新、行政效能、行政成本控制、政风建设等方面,也存在许多不足。

文章标签: # 城镇化 # 我国 #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