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
历史高考材料题 关于察举制_历史高考材料题
tamoadmin 2024-07-07 人已围观
简介1.高中生应怎样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2.高考历史最后一大题,求解题技巧3.每日一题2020020~与隋唐史有关的高考题 府兵制4.求5道高考历史的材料题5.2013年高考试题——历史(四川卷) 选择题答案啊~~~~~~~~~~6.高考历史大题答题套路及解法技巧总结7.安徽高考历史大题解答问题 速求!!!一、史实再现型 1.题型特点:这种类型的选择题通过引入历史材料,创设新的历史情境
1.高中生应怎样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
2.高考历史最后一大题,求解题技巧
3.每日一题2020020~与隋唐史有关的高考题 府兵制
4.求5道高考历史的材料题
5.2013年高考试题——历史(四川卷) 选择题答案啊~~~~~~~~~~
6.高考历史大题答题套路及解法技巧总结
7.安徽高考历史大题解答问题 速求!!!
一、史实再现型
1.题型特点:这种类型的选择题通过引入历史材料,创设新的历史情境,要求考生判断出材料所反映的基本史实。它是材料型选择题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2.高考典例:
例1(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Ⅱ第16题)列宁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事件时指出,标榜“自由”、“民主”、“共和”的欧洲资产阶级国家,并没有支持中国的革命运动;相反,这一运动激起了他们“掠夺中国”的欲望,为此还与中国的落后势力“实行联盟”。列宁所指的事件是(
)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解题指导:选B。A项不符合题中“实行联盟”的要求。B项符合帝国主义在辛亥革命后对中国实行“分而治之”政策的时代特点,符合题意。c项和
D项与题中“实行联盟”的要求不符。
例2(2008年高考文综重庆卷第17题)李白诗句“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中的“谢公屐”最早出现于(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解题指导:选C。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流行穿屐和芒屐,这适合雨水较多的南方。“谢公屐”中的“谢公”是指谢灵运,他是东晋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
例3(2008年高考广东历史卷第20题)马克思、恩格斯说:“由于阶级对立的发展是同工业的发展步调一致的,所以这些发明家也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于是他们就去探求某种社会科学、社会规律,以便创造这些条件。”“发明家”是指(
)
A.科学社会主义者 B.空想社会主义者
C.巴黎公社*** D.第一国际***
解题指导:选B。题中关键词是“阶级对立的发展”、“工业的发展步调一致”、“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1848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发表了《***宣言》,已经揭示了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规律。故只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才符合题目中的工业革命进行当中的时代要求。
二、信息提炼型
1.题型特点:这种类型的题目,要求考生通过对材料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分析、理解、归纳、概括,在去伪存真的基础上提炼出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并得出某一重要的结论。
2.高考典例:
例1(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I第19题)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写道:“假设一位古希腊.z,Ag被奇迹般地送到1750年的英国,他或她会发现许多熟悉的事物。不过,如果希腊人再晚两个世纪被送来,就会发现,自己宛如置身于一个‘幻想’的世界,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作者提出后一种假设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
A.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
B.人炸性增长
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
D.各国间交往密切
解题指导:选A。材料中的前一种假设(1750年的英国)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再晚两个世纪”即两次工业革命完成后的英国,身处工场手工业阶段的人面对这里工业社会新时代的特点,感觉自然会陌生。故其依据是A。
例2(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Ⅱ第18题)马基雅维利提出:“确立某种秩序的唯一途径……就是建立一个君主制的政府:因为在那些人民已经彻底堕落、法律毫无约束力的地方,必须确立某种至高无上的权力。通过这种权力,以一双高贵的手,以充分的专断的力量,才有可能控制那些权势之人过分的野心和腐败。”这表明,马基雅维利认为(
)
A.君主制是摆脱无序状态的必然选择
B.君主制是有序状态下的最理想政权
c.君主的统治神圣而高贵
D.君主的统治必须合乎道德
解题指导:选A。材料中的“确立某种秩序的唯一途径”、“建立一个君主制的政府”、“必须确立某种至高无上的权力”、“才有可能控制”等叙述,均符合马基雅维利《君主论》中建立君主制度的必然性的主张。
三、因果判断型
1.题型特点:这种题型是根据材料将历史事件中存在着的各种不同因素(原因、条件、结果等)列出,要求考生根据题目指向要求(根本的、直接的、主要的、次要的、主观的、客观的等)找出与上述因素相对应的背景、原因、目的、结果。
2.高考典例:
例1(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I第15题)1920年,在《欧游心影录》中谈到“科学万能说”时,认为它“当然不能像从前一样的猖獗”。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
A.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遇到阻碍
B.科学技术在欧洲的发展水平很高
c.科学技术在世界大战中成为战争工具
D.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减缓
解题指导:选C。题目提供的时间是1920年,而先生从主张“科学万能说”到否定这一学说,主要原因是1914~1918年的一战使科技成为制造人类灾难的战争的工具。其他选项与题意均不符合。
例2(2008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20题)t946年.美国前总统胡佛宣称:“目前,只有我们能够把自己的政策强加给世界。”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声明:“美国决心用一种新的彬彬有礼的态度来很好地倾听北约伙伴的意见。”美国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美国实力衰弱,寻求欧洲支持
B.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美国寻求欧洲帮助
C.美欧关系恶化,美国力图缓和
D.欧洲共同体建立,美国重视欧洲地位
解题指导:选D。1946年正值二战结束后初期,美国完全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主。欧洲由于接受美国欧洲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被迫唯美国马首是瞻。20世纪70年代,西欧正在崛起,其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美国对西欧国家的政策,取决于自身实力的变化。
四、比较型
1.题型特点:这种题型是通过材料的形式,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现象(诸如事件、人物、典章制度等)置于一处进行类比、对比,由考生从备选项中找出符合题意的相同点或不同点,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形成的原因。这种题型目前在高考选择题中比较少见。
2.高考典例:
例1(2008年高考广东历史卷第5题)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的心动。在世界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程颢
C.朱熹D.王阳明
解题指导:选D。王阳明(王守仁)建立_『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故与慧能的观点相似。
例2(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I第22题)以下两图是欧洲某一城市的街景。图1摄于1961年8月,图2摄于1989牟11月之后。它们分别反映的是(
)
A.冷战开始和两极格局消亡
B.大国对峙加强和国家统一
c.军事冲突加剧和政权更迭
D.激化和暂时缓解
解题指导:选B。题中反映的是1961年“柏林墙”的修建和1989年11月拆毁此墙的情景。本题通过“柏林墙”的兴衰,反映了从美苏两极对峙到两德实现统一的历史真实。
五、程度型(最佳型)
1.题型特点:这种题型是依据所选材料,在设计的备选项中,有的部分符合、有的基本符合、有的全部符合题干要求的标准,这些备选项的内容与题干要求的标准之间,都有一定程度的内在联系;考生必须通过分析和比较,才能从中选择出完全符合题干要求标准的那个“最佳”选项。
2.高考典例:
例l(2008年高考文综天津卷第20题)修筑大京九铁路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世纪梦”。上世纪90年代,这个“梦”仅用3年时间就变成现实。其主要原因是(
》
A.国家财政已能提供充裕的资金
B.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
C.国家已具备自主设计施工的能力
D.国家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解题指导:选B。A项是前提;B项是根本原因,即主要原因;C项是客观原因;D项是主观原因。
例2(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Ⅱ第20题)在英国,1811年从事农业、林业和渔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1/3,1831年占1/4,1851年降至1/5以下。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城市化进程加速
B.农业机械化的实现
C.对外移民的增加
D.工业化的快速推进
解题指导:选D。题中的材料数据反映了英国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日益下降,A项是这一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B项是直接原因,C项与题意无关,D项是根本原因。
六、揭示本质型
1.题型特点:这种题型是通过用材料创设新情境的形式,要求考生能够透过材料的表象,深入地揭示历史发展进程的本质(实质)。
2.高考典例:
例1(2008年高考文综天津卷第18题)1900年以后,在天津老城南门外(南市一带)出现了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荣的地区,俗称“三不管”。这本质上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的(
)
A.封建落后性
B.治安管理的不合理性
C.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D.建设的散乱随意性.
解题指导:选C。题中B项只是表象的体现,A‘、 D项均不符合题意,只有c项体现了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的本质特征。
例2(2008年高考广东历史卷第23题)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听到法国首次成功试验的消息后高呼:“法国万岁!从今天早上起,她更加强大了、更加骄傲了。”能够和这一情境联系起来的是(
)
A.世界政治的多极格局最终形成
B.西欧国家的复兴和两极格局的削弱
C.欧共体形成和经济全球化加强
D.西欧国家的衰落和美国霸权的稳固
解题指导:选B。从题目提供的时间来看,能够体现1960年即20世纪60年代历史本质特征的选项只有B项。A项不正确,直到现在多极格局也未最终形成。c项前半部分发生在1967年,后半部分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后。D项发生在二战后。
七、分析评价型
1.题型特点:这种题型主要是通过材料的形式,要求考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对材料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进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
2.高考典例:
例1(2008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5题)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这表明他主张(
)
A.仿效西方政治制度 .
B.兴办近代军事工业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解题指导:选C。题目的关键点是“华民”,其需要的生产、生活用品,且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之洞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故c项与题意相符。
例2(2008年高考文综宁夏卷第25题)《旧唐书·良吏传》记载了一名叫王方翼的官员,“(高宗)永徽中累授安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当时此类的记载尚有许多。这说明(.
)
A.官府与大姓的关系是地方治理的关键
B.朝廷一直压制门阀士族
C.朝廷对地方缺乏影响力
D.士族大姓势力膨胀导致割据
解题指导:选A。题中关键词是“良吏”、“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B项和C项均与题意不符。D项与材料无关,“盗贼”在史籍中一般是指农民起义。
八、图表型 -
1.题型特点:这种题型主要是通过或表格的形式来呈现历史发展进程,并要求考生根据或表格,揭示、判断、归纳、概括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名称、产生原因、目的、性质、特点、经过、结果和影响等内容。
2.高考典例:
例1(2008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9题)下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解题指导:选A。的出版时间是1953年4月,因此,这一时期正处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初期。此时的“社”是农业生产合作社。B项出现于1953年,是工业方面的生产组织。c项出现于1958年。D项发生在1980年以后。
,
例2(2008年高考文综山东卷第11题)民主革命时期的标语宣传了党的政策,播撒了革命火种。下图的宣传标语应出现于( )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时期
解题指导:选B。中有“实行土地改革”、“镇压势力”、“拥护工人利益”、“工农苏维埃政权”等字眼,显然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即土地革命时期的标语。
高中生应怎样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
全国一卷文综第二十题:
法国人达尔让松在18世纪中期写到:“委托给大臣们的事务漫无边际。没有他们,什么事也办不了,只有通过他们,事情才能办成;如果他们的知识与他们庞大的权力有距离,他们便被迫将一切交给办事员办理。”上述材料说明,当时的法国
A 专制王权强化 B 办事人员权力上升 C 国王权力旁落 D 社会等级壁垒森严
所给正确答案:A
这道题目,没什么意思,主要是看材料最后最后一句话“如果他们的知识与他们庞大的权力有距离,他们便被迫将一切交给办事员办理。”说明国王权力太大了,超过了他们(指统治者)的能力范围,所以很多事情都要请办事员帮忙。这题需要一定理解能力。比如每个董事长都会有秘书,为什么要秘书,因为董事长权力大,有些东西他一个是无法处理的,所以要请人帮忙参谋,但是你有没看过一个普通员工,还专门找个秘书啊,因为权力小,工作量少,完全在个人能力范围内。
国王也是一样,国王权力很大,有些东西他确实不会做,比如外敌入侵,调兵权的国王手里,但国王不懂军事,他就要怎么办?很简单,找几个懂军事的办事员商议啊。这恰恰说明王权非常大。
就像中国古代的内阁和军机处一样,皇上权力很大,有些东西他一个人是无法应付的,所以设立一些内侍机构,替他参谋,所以就出现内阁和军机处。材料中提到的“办事员”就跟中国的内阁差不多。这样选A就很清楚了
社会等级森严,材料会说国王怎么至高无上,然后一些贵族怎么统治平民,出现怎样的等级观念。(这些在本题材料中都没有体现)
高考历史最后一大题,求解题技巧
(一)把握几种题型
在高考试题中,材料解析题通常以下列几种题型出现:叙述型、综合型、说明型、比较型、评述型、开放型、历史小论文。下面对几种题型做以简单的阐释。
1、叙述型。叙述型是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2、综合型。综合型是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解答方法上看,多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等的综合体。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说明型。说明型非选择题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进行分析说明。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等词语。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比较型。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5、评述型。评述型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这种题型的一般要求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把不同要求的评述结合在一起,又可以分为:评价与叙述相结合成为评述型题;与论证相结合成为评论型题;与分析相结合形成评析型题。题目的提示语一般有“评述”、“试评”、“评价”、“评论”、“评析”等。评述时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
6、开放型。开放型试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选择。试题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种观点(看法)”、“试谈谈……”、“你的认识(体会)是……”等。
7、历史小论文。小论文式成文式材料解析题。这种着眼于“文字表达”的命题方问方面,第一步提出要求,指示作答的方向;在表述方面,要求成文,字数限制在200字左右,试卷明文规定的除外;在评分方面,采取分档给分的办法。解答这类题,除了对材料题的一般要求外,更应注意:
①由于小论文式的材料题的设问比较笼统,因此,不可能用设问来提示阅读。所以审题时,对材料的阅读要更加求精求细,力求不漏掉任何一个有息。
②处理材料时更要注意理解,把握其立场、观点,理解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特点和时代特征,把历史材料的有效信息融人已学知识的体系中去,才能形成正确结论。
③回答此类解析题时更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表述成文。它是论文,不是问答题,不能像回答问答题一样。
第二,要有史有论,史论结合,最大限度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材料题的最大特点就是“历史”性。不论论据还是观点都应与“历史”有关,抛开所提供的材料、抛开历史知识乱发挥,是不可取的。因此,历史小论文不管是评述题,还是论证题,都应紧扣材料,从材料出发进行回答。
第三,文章应体现论说文的三要素。观点要鲜明,中心要突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清清楚楚;论据要充分,有理有据;论证要有力,有逻辑性,分清层次,条理清楚。
第四,对文字的组织要更加注意抓住关键,高度概括,文字简明准确。文章中主体要明确,时间、空间要清楚,层次要分明。因为此类题一般都有字数限制,所以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了材料和命题意图的基础上,打草稿,或列腹稿后,再动笔.以保证语言简练、抓住要害。
(二)审题必须把握的“一、二、三”
“一”是指“一个前提”,即“读懂读透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标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二”是指“两个原则”,即“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立足材料,联系课本”。首先是“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是指与设问相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主题等,往往是材料的中心或主旨。如果有效信息没有被发现,就不能很好地完成问题的要求而影响得分。其次是“立足材料,联系课本”。材料所展示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课本完全相同,比如某一个历史事件,课本可能主要叙述其积极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示其局限性的一面,联系课本是必需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课本所学的相关知识挂上钩,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三”是指构思答题的“三个步骤”。即“一看”,看有几个设问;“二找”,找出设问中的求答主题(或项目)和限制条件;“三答”,根据设问组织答案。组织答案时,最好采用“序号化”,如:①②⑶。
(三)根据设问做答的“五字诀”──述、论、析、比、评
“述”,即叙述。答题时一般按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表达,但要注意的是:(1)题目要求的知识点一定要涉及,可适当展开,尽量不遗漏,力求全面。(2)对于概括性较强、时间跨度较大的,要先划分历史阶段,再按阶段回答问题。
“论”,即论证。论证首先应该判断观点和论题的正误,标准有两个:一是实践的标准,二是理论的标准。论证要摆事实,讲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实证明观点和命题的正确或错误,然后要做出相应的说明、结论或总结。答题强调列举史实要充分和全面,说服力强。
“析”,即分析。一般先要回答“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回答“为什么”。要求考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把历史现象、时间、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去分析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作用、影响和历史地位,从而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比”,即比较。对于有比较项目的问题,可以按照要求进行比较;对于没有给出明确比较项目的问题,很多考生往往不知道比什么、怎样比,答题无从下手。掌握下列方法和原则就可以比较完整的进行比较。
方法:以一个事件或者人物为中心,列出相关的项目;然后与另一个对比。
原则:(1)比较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背景、历史条件和目的。(2)比较历史现象的内容、特点、特征、性质、实质。(3)比较事物成败的原因、历史作用、地位、影响、经验和教训等。
“评”,即评论、评价、评析等。要想评论正确,要做到以下几点:(1)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看问题。(2)评论问题的观点立场要正确。(3)评论要以事实做论据。(4)与课本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相结合。
(四)、组织答案注意事项。
第一,在组织答案时,一定要做到“怎么问就怎么答”,并且按要求回答,即注意答题依据和限制性条件,如提问为“根据材料……”,那么,答案主要来自相关材料;如提问为“根据所学知回答”,那么,答案主要为所学课本知识;如果没有规定答题的依据,则要视材料和问题来定,同时注意与课本知识相结合。
第二,如果某一问有几个要求回答的中心词,那么在作答时最好把表示回答内容的中心词(如原因、意义、措施、区别等)写在具体答案前面。
第三,组织答案要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一般一问为一段,一问有几个答案要点的话,用序号标示出来。
第四,根据具体问题和提问赋分确定答案的多少,如“内容”“措施”“原因”“意义”“异同”等应多答;赋分多的要多答,赋分少的要简答。
第五,对于“启示”“说明”“经验教训”类问题,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思考和组织答案,不要在某一个方面展开叙述或分析。
第六,对于认为很难的问题,根据材料和课本知识,能答多少就答多少,不要空题,因为高考评卷时,对错答的不负分,另外,对于那些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的问题,评分标准往往是“答案合理即可得分”,实际上给每位考生留下了发挥的空间。
第七、语言准确、规范,逻辑紧密、史论结合。
第八、要使用正确的历史名词、历史术语。从高考文综历史评分细则来看,其明确规定“用词不准或词不达意者”,均只给少量分数或者不给分。历史学科中有许多概念和专有名词,例如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土地所有制、君主立宪制、资本原始积累、工业革命、经济危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市场、世界格局、全球化等,必须准确表达,不能张冠李戴
第九、注意答案的完整性: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广度第一,深度第二),层次性(分时间、空间、分类别)
(五)、常见思维模式
模式1:对比近代不平等条约:时代背景+签约国+内容+对中国危害;
模式2:统一局面:背景+由谁统一+政权建设+地位+疆域+结局;
模式3:农业发展的表现:工具发明与改进+耕种方法+生产经验积累+农作物种植和推广+开垦荒地、施肥+兴修水利+开发边疆;
模式3:手工业发展的表现:手工业部门的扩展+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扩大+手工业制品的工艺水平提高;
模式4:商业:商品种类+集市和城市+货币+对外贸易;
模式5:文化特点:时代特征+风格+影响+世界地位+是否兼收并蓄+是否全面发展;
模式6:分析革命运动的原因和背景:矛盾冲突+谁参加谁领导+以何手段发动+导火索;
模式7:分析战争胜败原因:性质+领导因素+民众因素+战略战术因素+内部关系+敌方的战备+交战国双方综合国力因素+国际因素;
模式8: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改革派与反对派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力的高低强弱+最高统治者的态度+改革的方针、措施与用人是否得当+是否触民的利益,增加人民的负担;
模式9: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基本条件:资本+雇佣劳动力+生产技术+原料+环境+市场;
模式10:政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客观条件(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观条件(阶级条件、思想条件、组织干部条件);
模式11:文化发展的原因:政治+经济+民族+对外+前代;
模式12: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民族融合和民族间的交流+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六)、高考历史材料题分析方法和思考模式
1、历史背景类=(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3)文化背景=思想+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历史特点类
从背景、时间、目的、过程、内容、措施、程度、范围、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
4、历史原因类:
(1)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政治+经济+思想)
(2)原因深度:→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一般从历史发展趋势、生产力发展、经济基础和主观需要等方面考虑。
主观原因:一般从领导某事件的阶级、阶层的主管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等进行思考;
客观原因:一般从自然或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5、根本原因类:
经济现象: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考虑
政治现象:从经济方面考虑;
思想文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从经济方面考虑;
6、目的、动机:→直接目的→主要目的→根本目的
(1)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2)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3)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7、比较类:
首先要明确比较对象(是相同、是不同、还是异同),从背景、目的、内容、结果、特点、方式、性质、影响等方面考虑;组织共同点的答案时,首先要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例如:“特点:”,“方式:”,然后行文上为”都-----“;组织不同点的答案时,首先写出比较点的提示语,然后行文上为”A.---B---C---”
8、影响、作用或意义类:
影响、作用或意义=(积极+消极) + (国内+国际) + (经济+政治+文化) +当前影响+深远影响……
⑴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影响=国家+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
⑶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
9、判断成败及原因类:
⑴判断成败依据:→直接目标→主要任务→根本任务
⑵成败原因=(主观+客观)(经济+政治+军事+策略+……)
(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⑶成败根源=(社会条件+阶级本质)(进步/局限)
10、性质分析类:
任务+领导阶级+主力+手段+结果……
11、历史评价类
⑴人物评价=属性+事迹+影响(进步+局限)+结论……
⑵事物评价=概况+性质特点+影响(进步/+正义/非义)+结论
⑶观点评价=是什么(材料的观点或你的观点)+为什么(你的理由)+怎么样(对错的根源及正确的观点)
12、启示、认识类:
⑴政治=国情+领导+群众+武装+民主+法制+思想+策略+……
⑵经济=生产力+生产关系+客观规律+发展战略+……
⑶文化=批判+改造+继承+发展+……
13、开放性材料论述题
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否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自己的观点不得与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相违背,但是材料观点可以具体看待。第五,论述要全面,一般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每日一题2020020~与隋唐史有关的高考题 府兵制
历史的材料题,特别是最后一题,要求自己发挥的能力,与材料结合的能力比较高。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看标点符号和题目分数,也是最准确的方法。
如果一段材料分为几个自然段,那么就会是一段有一个要点,一段的话分为几个句号,也是有几个要点,分号那就更好说了。
然后就是看分数了,一般情况下一分或两分一个要点。
最重要的,最需要注意的就是千万别照抄材料,这是一个很大的忌讳,会被阅卷老师无情的扼杀的。换一种说法,最好是课本上的,带有一些历史色彩的语言(这就要靠你平时做题时对参考答案的理解与模仿了)。
差不多就这些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呵呵。
求5道高考历史的材料题
(2015·海南卷 29)[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
材料?
? 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府兵卫士免除租调力役,自备资粮,定期轮流宿卫京师或充当边兵。随着均田制的逐渐破坏,农民为躲避沉重的徭役和兵役,逃亡日多,府兵的兵源枯竭;卫士不能按时更番轮替,边兵久征不还,难以自备资粮,“浸以贫弱,逃亡略尽”,府兵制濒于瓦解。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次年又下令遣返原有非招募而来的边兵。至此,征发均田农民担任卫士的府兵制演变为朝廷供给资粮的募兵制。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等
(1)根据材料,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原因和内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影响。(5分)
答案:
(1)原因: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破产和逃亡;府兵制兵源枯竭, 士兵逃亡。内容:以招募宿卫、边兵的募兵制代替府兵制。
(2)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兵源,稳定了军队;大大加重了政府的财 政负担;节度使拥兵自重,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解析:
? 本题是设置历史情境,考查考生准确解读史料,调动所学知识,提取有效信息,准确描述、概括、解释历史事件,并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是教材重点讲授的内容,也是要求学生掌握和运用的重点。古代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离不开对军队和地方的控制,本材料反映的是唐代兵制的改革和演变,这与中晚唐藩镇割据、中央权威的丧失紧密相关,也与五代的纷乱以及宋代加强中央的措施紧密相关。
第(1)问要求考生根据材料概括唐玄宗改革兵制的原因和具体内容,根据材料提供的内容,不难得出均田制遭到破坏导致农民破产和逃亡,进而使得府兵制兵源枯竭,士兵逃亡的事实,这也正是府兵制无法维持,唐玄宗必须改革的原因。材料中明确指出无论是宿卫京师的士兵还是戍边的士兵均为招募,由朝廷 供给资粮,显然与府兵制不同,也正是玄宗改革兵制的内容。
? 第(2)问要求考生说明唐玄宗时期兵制改革的影响,虽然材料中并没有直接指出,但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以进行合理推断。唐玄宗时期府兵兵源枯竭,而改革采用募兵制,仅长安就招募到十万人,说明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兵源,稳定了军队。府兵制下的士兵是自备资粮,改革后则是朝廷供给资粮,明显会大大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之前戍边的兵士都是定期轮流,自备资粮,在地方上不易形成 盘根错节的势力;改革后招募的戍边军队长期驻扎,国家供给资粮, 容易形成牢固的地方军事势力,为节度使拥兵自重提供了条件,也就为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
2013年高考试题——历史(四川卷) 选择题答案啊~~~~~~~~~~
1》 1859年冬,洪仁计为振兴太平天国,提出了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方面,主张统一政令,以法治国;各省设新闻官,听取社会舆论;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
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实行保险事业等。
(1)上述纲领性文件的名称是什么?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资政新篇》。经济、政治、文教、外交四个方面。
(2)新方案有何重要意义?
——意义: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3)近代史上,最早兴办学校的是哪部分人?其目的是什么?
——洋务派。适应洋务运动需要,培养翻译、军事、翻译人才。
(4)新方案为什么根本没有实行?
——原因:它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
2》材料一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永远的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材料二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现实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材料三 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1)材料一这段话是谁提出的?当时这个国家面临什么问题?他是如何解决的?这里所说的“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是指什么?如何理解“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6分)
(2)材料二这段话是谁说的?面对这个错误他是如何作出政策调整的?这一调整的最重要意义是什么?(5分)
(3)在哪次会议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转变的最根本转变是什么?(3分)
答案:
材料一: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实行罗斯福新政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不能解决经济危机,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 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改造
材料二:列宁。使用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俄国 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 是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的教训之后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材料三:党的十四大召开,大会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 或由过去的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 , 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变 )
3》材料一: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引自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且法者,所以守地者也,今祖宗之地既不守,何有守于祖宗之法乎?夫能使守祖宗之法,而不能守祖宗之地,与稍变祖宗之法,而能守祖宗之地,孰得孰失,孰重孰轻?" 引自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三: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睱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君末也,民本也. 引自<<谭嗣同全集>>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主张.
2,材料二中何处体现了康有为的阶级局限性?表明了什么实质?
3,材料三提出了什么观点?其理由是什么?论证的本质用意是什么?
答案:
1.只主张改变某些规章制度和生产技术,不改变封建政治制度。
2.顽固派。把变法和救亡联系起来,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事实驳斥封建顽固派的迂腐守旧。
3.)“稍变祖宗之法”。不敢触动封建统治的根基,向封建势力妥协。资产阶级维新派。从理论上阐明了要求改变君主专制政体的合理性,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1·阅读下列材料:
林则徐上道光帝折中指出: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
(意思是弛缓)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1)鸦片的输入有什么严重危害?涉及哪两个部门? ——严重危害了清朝统治,从中国掠走大量白银。军队、财政。
(2)道光帝为什么接受林则徐的主张?做出了什么决定?
——为了维护清朝统治,接受了林则徐严禁鸦片的主张。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3)鸦片战争前,在中国对外贸易国里,居首位的是什么国家?卖给中国的主要商品是什么?它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英国。呢龙,棉布。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4)林则徐是怎样领导禁烟运动的?
——林则徐到达广州后,迅速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下令将缴获的英美走私贩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取得禁烟运动的伟大胜利。
5》 材料1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材料2 ……增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材料3 ……增开天津为商埠……
(1)上述三则材料的条款分别是两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哪些不平等条约规定的?
《南京条约》、《大泽条约》、《北京条约》。
(2)材料表明在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发生了什么重要变化?从中可得出什么结论?
——外国侵略势力从东南沿海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1、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
成之后,访募草思 (深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申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指太平军、捻军),可以勤远略(为皇帝解除外患)。"
(1)“和议既成”指的是什么?
—— 指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2)这段话表明洋务派办洋务的目的是什么?
—— 目的:镇压国内起义,解除外患,维护清朝统治。
(3)结合史实,简要说明洋务运动"勤远略"的目的是否实现了。
——没有实现。福建水师和北洋水师先后在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中覆灭,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2、阅读下列材料:
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提出十年内建成几支海军的倡议,·…¨
到80年代申期,洋务派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1)清政府成立了什么机构管理海军?
(2)北洋水师在哪次战役中彻底失败?
(3)·北洋水师的覆没说明了什么?
答: (1)海军衙门。(2)中日甲午战争威海战役。(3)北洋水师的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3、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从
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关系。
(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资本主义工业产生的社会条件及特点。
(2)中国资本主义的状况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什么特点?
答:·(1)社会条件: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方面摧残了申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另一方面分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扩大了商品市场釉劳动力市场,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客观条件和可能。特点,0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0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资和封建势力存在者一定的依赖关系。(2)特点:具有两面性,既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初本□封建主义篮迫的要求,又有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相妥协的一面。
4、1895年4月,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主要内容有:
一、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三、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四、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1)上述条约是哪次战争后签订的?(2分)
(2)条约中哪项条款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侵略要求?哪项条款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 的野心?(4分。不必抄写材料原句)
(3)请概括指出读条约对中国社会的重要影响。
答:·(1)《马关条约》是哪次战争签定的?——甲午中日战争。(2分)
(2)条约中的哪些条款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侵略要求?哪项条款刺激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2分)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2分)
(3)请概括指出该条约对中国社会的重要影响?——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人一个新阶段。(2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2分)
5、阅读下列材料: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战。·…¨论战主要是围绕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进行的……
(1)论战中的封建顽固势力,主要指哪些派别?
——顽固派和洋务派。
(2)这场论战是什么性质?有什么作用?
——性质: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作用:它使千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3)结合材料说明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进行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高考历史大题答题套路及解法技巧总结
答 案 1.D [解析] 本题以切入考查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草书笔画简约,线条流畅,突出写意性,易于书法家情绪的抒发,故本题选择D项。A项是行书,B项是隶书,C项是篆书。 2.C [解析] 本题通过文字材料考查中国纺织业的发展。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说明在商朝时期已经出现养蚕缫丝的纺织业,故本题选择C项。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和《说文解字》中的记载不能确定商朝时期出现纺织业,故排除A、D两项;黄道婆是元朝时期的人,故B项不合题意。 3.B [解析] 本题由图表切入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从图中数据可知1620—1850年城镇人口增长两倍多,而农村人口增长不到一倍,可见城市经济规模扩大明显,故本题选B项。由图表信息不能得出基本实现城市化的结论,故A项错误。城市和农村人口都在增加,说明农业经济在增长,C项错误。从图表中不能得出人口增速全国领先的结论,本题D项错误。 4.D [解析] 本题以文字材料切入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理解和把握。在19世纪40—90年代,中国受到西方侵略,中国人民走上反侵略求民主的道路,故本题选择D项。建立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不符合19世纪40年代、60年代的特征,故排除A项。当时中国最重要的任务是反侵略而不是批判中国传统,故B项错误。发展资本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制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要求,是在19世纪90年代以后,故C项错误。 5.A [解析] 美国提高白银价格,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影响了中国的金融稳定。南京国民政府为了缓解危机,废除银本位制,实行“币制改革”,防止白银外流,故本题选择A项。 6.C [解析] 本题以漫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分析理解能力。信息反映日本陷入中国战争无法自拔,其原因是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抵抗和***在敌后战场的抗战,故本题选择C项。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是在1940年,美国向日本投放是在1945年,①②错误。 7.C [解析] 此题是型选择题,解题关键是获取有效信息。是民国时期关于“力士香皂”的广告,并且由著名影星“胡蝶”代言,其广告内容为:“力士香皂芬芳馥郁,历久不退,且着虚和润,无干燥损虚之弊,敢进一言为介绍。”A项表述绝对,“都”字表述不合理;B项中著名影星代言并不能得出其社会地位崇高的结论;C项是对广告内容的正确理解,广告内容突出了产品功效;D项中,材料体现不出普通民众对明星代言的认同程度,“广泛认同”表述不当。 8.A [解析] 此题为否定型选择题,亦是比较型选择题。“民国四年”,即1915年;“反抗日本”,即反对日本此时的对华侵略。袁世凯为实现皇帝梦,不惜出卖国家主权,与日本签署《二十一条》。A项在材料中找不到依据,本身亦表述不当;B项与材料中“有才干有计谋的政界人物”对应;C项与材料中“假使中国是一个民治之国”对应;D项与材料中“反抗日本”对应。 9.C [解析] 此题是推理型选择题,材料所反映的主要信息是进化论冲击了基督教所宣传的上帝造人说。进化论认为人类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观点,导致一些西方教众很难理解和接受。A项说1967年才开始接受进化论是不恰当的,斯科普斯在课堂上讲授达尔文进化论说明之前有人接受了进化论;B项斯科普斯讲授进化论,并不代表其反对宗教信仰自由;C项表述客观合理,进化论冲击了基督教所宣传的上帝造人说;材料没有体现出田纳西州的立法行为是否违反了美国宪法,D项错误。 10.B [解析] 此题是组合型选择题,答题时注意筛选法的运用,同时注意题意及史实的理解。“弃权”,即不支持,也不反对。这些殖民国家不愿放弃其殖民利益,所以不支持,故①合理;20世纪60年代,非殖民化是必然趋势,所以不反对,故②合理;这些殖民国家不愿改变旧的殖民体系,并不希望建立新的国际政治体制,故③排除;④牵强附会,材料中的部分国家对《反殖民主义宣言》投弃权票,与“专注于同苏联的冷战”无必然联系。故排除③④,答案选B。 11.D [解析] 此题是程度型选择题,需要明确作者的主旨,认真甄别,不要断章取义。材料说明,中国领土广阔,历史悠久,对中国历史的研究要放在确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用一成不变的观点看问题,故D项合理;A、B两项曲解了材料的前半部分,没有把握材料的主旨;C项表述过于绝对,应排除。12.D [解析] 此题是组合型选择题,即多项选择题的变形,需要运用筛选法。很显然,“列克星顿的枪声”是客观史实,不容置疑,排除①,其他三项的怀疑是合理的 13.[答案](1)特点: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 作用: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治腐败。 局限: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 (2)重要事件:通过《权利法案》;通过《王位继承法》;开创多数党领袖组阁先例;君主不再行使立法否决权。 权力制衡关系:议会掌握立法权,拥有对内阁的行政监督权;内阁掌握行政权,通过控制立法提案权、财政权等手段控制议会;选民通过投票制衡执政党,进而制衡内阁;两党轮流执政,反对党制衡执政党。 (3)渐进性:许多机构和制度通过渐变的方式逐步确立和完善。如下议院权力扩大、选举权逐步扩大、内阁制逐步完善等。 灵活性:不受单一成文法的限制,根据形势发展不断进行调整以适应时代需要。如工业革命后随着阶级关系的变化实行议会改革,适时调整选举权范围;再如通过一系列惯例,促成内阁制的形成与完善等。 [解析] 第(1)问,从“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可知中国监督制度出现较早。从“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可知制定了相关法律,其他行政制度也不断完善。根据材料可知权力监督起到了规范行政行为、预防腐败的作用。局限性从钱公辅的经历可知监察制度受皇权的制约。第(2)问,对王权的限制从法律的制定、政党制度等角度回答。权力制衡关系主要从议会、内阁权力分配方面组织答案,注意政治的影响。第(3)问,渐进性主要从机构的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等角度回答,同时注意材料中相关史实。灵活性体现在不受成文法的制约,随着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同时举出材料中的相关史实。 14.[答案](1)变化:从重儒家经典向突出共和国宗旨转变;作用: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助于宣传和维护民主共和。 (2)“文革”时期;主要原因: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指导下,教学内容与阶级斗争紧密相关;开展“教育革命”“开门办学”,教材呈现出与工厂、社队紧密联系的内容。 (3)史观:前者主要是阶级斗争史观。后者主要是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 方面: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贯彻;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 [解析] 第(1)问,由“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废止读经”“格致课改为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乐、图画、手工等科”可知,变化是从重儒家经典向为共和国服务。所起作用是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第(2)问,由信息可知教材为“文革”时期的。其原因可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的指导思想、“文革”对教育的冲击等方面组织答案。第(3)问,由“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可以看出是革命史观。“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体现了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密切了国际交流?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体现了整体史观。“时代要求”应从我国经济发展、民主法治完善、经济全球化加快等角度回答。
安徽高考历史大题解答问题 速求!!!
25 分大题解题方法
题型特点:
根据主观题的设问方式,我们可以将其主要分为五大类。
解题方法:
对材料解析题要从两个方面分层,一是对设问分层,二是对材料分层。对于试题设问的分层分析主要从以下四个层面进行,即审四语。
对于材料的分层,一要明确材料主旨,这一信息结合材料和设问内容或材料开头语和材料出处即可获取;二要明确材料内容,即材料包括或涉及材料主旨的哪几个方面。划分材料内容层次的主要依据是:
1.内容的关联性。
2.材料的断句构成、标点符号,主要是句号、分号、省略号等。
3.一般情况下,一个要点2分,分值为6—8分,则要点为3—4个,即3~4个层次。
分层之后,最后返回问题,根据对设问和材料的分析,联系所学知识,组织答案。
12分开放探究题解题方法
题型特点:
1.命题形式:一般是1个材料、1个设问,分值在12分。
2.考查知识:以纵向或者横向命题为主,以当前社会热点及学术热点等切入,考查学生纵向综合及横向对比的能力。
3.考查能力:以概括、比较等设问方式呈现,考查学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和归纳信息、对比分析的能力。.
解题方法:
1.审设问:审清答题来源和答题语、答题提示语、时空限定语、答题限定语,明确答题方向。
2.读材料:首先读材料出处,、图表、表格信息,这些信息简明扼要,往往给出了材料的主题、时间、作者、史书文献、背景信息等。其次,审读材料正文,找出材料的中心论点、要点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和关联点(材料与设问之间、材料与材料之间及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
3.扣教材:答题时一般都要适当联系教材。审完设问和读完材料后,应回顾与所学知识的连接点,再列出提纲要点。
4.组答案:解答非选择题要注意“一个前提,两个原则”。
(1)一个前提:即答案要准确规范,书写要工整,要在规定区域内答题。
(2)两个原则:第一,答案在按分估点的基础上“点要多、面要全、话要短”。也就是要多角度组织答案,太简洁易漏知识点,影响得高分,可适当采用“多多益善”的办法,但要注意“多”是答案的点多,是追求“广度”,而“深度”要适可而止,解释时应“话要短”,不要重复、啰嗦。第二,尽量把答案得分的“关键词”写在前面。要紧扣设问,把答案要点按①②③分别写出来,每个小要点后用冒号进行解释,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回答的要点。
15分选考题解题方法
题型特点:
1.命题形式:以新材料为依托,创设新情境。一般两问,第一问多是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改革的原因、内容、措施、特点;第二问基本是在第一问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简析”改革的意义、作用或影响。
2.考查知识:命题依标不依本,不拘泥于教材,多以中国的改革尤其古代的改革或人物为主,与当前社会热点有关,如“三农”“民生”“民主政治发展建设”“一带一路”等,力图给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提供借鉴。
3.考查能力: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方法:
1.根据材料,按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或评价划分材料的层次。
2.根据材料的句意和段意,粗略列出答题的关键点及答案条数。
3.结合所学知识,进一步丰富答案,如改革的背景,可以从国内外各种矛盾、生产力发展等角度分析;改革的评价要从积极、消极等方面分析。
4.根据设问结合粗略列出的答案,组织出完整的答案。
典题示例: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2019·全国Ⅲ,46)
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人(今属陕西),“长六尺余,体貌秀杰”,通过武举考试成为将领。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反,朝廷军队溃败,玄宗奔蜀。郭子仪从朔方节度使任上率兵勤王。经过多年征战,平定叛乱。后回纥受人唆使,举兵威胁长安,郭子仪已年近七十,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回纥首领深受感动,与郭子仪饮酒结盟而退军。郭子仪“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其麾下数十人成长为文武大臣。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子孙与皇室通婚。“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后代史家称赞他为“大雅君子,社稷纯臣”,认为“自秦、汉以还,勋力之盛,无与伦比”。——据《旧唐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子仪的历史功绩。(6分)
(2)根据材料,简析郭子仪取得功绩的原因。(9分)
答案:
(1)平定安史之乱;长期维护唐朝稳定和国家统一;培养人才。
(2)身逢时势,勇于担当;忠于朝廷;身强体健,善于领兵,英勇善战;富有政治智慧。
方法指导:
概括时:要充分依托材料、理解概括对象、根据分值提示,结合相关知识罗列要点,注意概括的点要全,面要广。
说明时:首先要分析材料,提炼关键信息,找出材料中与问题紧密相关的解题切入点,然后紧扣题意,回归教材,运用教材基本原理或知识准确、缜密地组织答案。
简析时:重在“析”,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我是一名高中历史老师,根据我的经验,材料题解答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审清题目:看清题目的要求,是根据材料还是根据所学知识;是提炼材料内容,还是回答相关的教材上的知识;是要深入分析,还是要广为概况。
2、尽量少用材料原文:对于要求提炼材料观点的题目,尽量使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少用材料的原文。
3、语言组织要简洁、明了: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回答问题时需要把答案按照不同方面组织出几个点(阅卷都是按点给分),一个点只要准确表达出意思即可,不要在一个点上发挥过多。要发挥也应该是超出这一点的发挥。
4、语言表述要科学规范:不要用口头语,尽量使用书面的历史语言
4、谈认识的题目,要扣紧题目的要求,不要乱谈。所谈认识必须和题目反映的现象有关。
下一篇:钦州高考报名_钦州高考报名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