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

2017高考地理全国卷,2017地理高考热点

tamoadmin 2024-07-01 人已围观

简介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1.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 2.气温的变化: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的年变化:北半球大陆上7月气温,1月气温最低;海洋上8月气温,2月气温最低。 气温较差: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的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 3.气温的分布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P53_图3.17) 影

2017高考地理全国卷,2017地理高考热点

第三章天气和气候

 1.气候的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

 2.气温的变化: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的年变化:北半球大陆上7月气温,1月气温最低;海洋上8月气温,2月气温最低。

 气温较差: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的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

 3.气温的分布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P53_图3.17)

 影响因素

 气温分布特征

 纬度因素

 ①世界气温从低纬向两极逐渐降低

 海陆因素

 ②同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不一样。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地形因素

 ③同纬度地带内,高山、高原的气温较低,平原的气温较高

 人为因素

 ④全球气温有变暖的趋势。

 4.降水的分布规律:(四多四少)(P53_图3.17)(P56_图3.21)

 影响因素

 降水分布特征

 纬度因素

 ①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②回归线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海陆因素

 ③温带地区,沿海降水多,内陆距海洋远,降水少

 地形因素

 ④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北风坡降水少

 5.影响气候的因素: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C.)和人类活动。

 6.几种主要的气候及其特点:(P58_图3.23)

 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气候

 气候特点

 终年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气温温和

 夏季高温多雨

 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终年温和多雨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干燥,分布于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和内部

 地中海式气候——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分布于温带大陆西岸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分布于温带大陆东岸,南昌就是这种气候类型

 温带气候类型中大陆内部是温带大陆性气候,这种气候类型在温带区域的分布最广。

 7.以上气候图的分析方法:先看温和最低温出现的月份——确定南北半球;第二,看温和最低温的差值(年较差)——确定所处温度带;第三,看降水的季节分配情况——确定气候类型

 第四章居民和聚落

 1、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达到70亿。

 2、人口的增长速度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决定的。

 3、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它表示人口的增长速度;人口自然增长率>0表示人口增加,人口自然增长率<0表示人口在减少。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比较低,发展中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比较高。

 4、人口的疏密程度可用人口密度来表示,其计算公式是人口密度=人口总数(人)÷面积总数(千米2)。例如:四川面积48.5万千米2,人口约为8800万,其人口密度为8800万÷48.5万=181人/平方千米。

 5、世界人口四大稠密区: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以及北美洲东部等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区(这些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温暖湿润、位置沿海,自然条件优越)。世界人口稀疏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或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自然条件恶劣,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困难,是人口稀疏地区。(P66_图4.5)

 6、当今世界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增长过快和人口过多所带来的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就业困难,住房拥挤,饥饿贫困,资源缺乏,环境恶化等;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劳动力缺乏,国防兵源不足,养老困难等

 7、为了解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有计划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8、三大人种(P72_图4.11):黄种人集中分布在亚洲东部,黑种人集中分布在非洲南部,白种人集中分布在非洲北部、亚洲西部、欧洲及北美洲。

 9、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其中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10、世界的三大宗教:信仰人数最多的是基督教,该宗教形成于亚洲,第二大宗教是伊斯兰教,该宗教被中国称为回教和清真教,第三大宗教是佛教,现在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11、聚落:聚落不仅是人们居住地,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分类: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不同聚落的生产活动:乡村聚落:农村→耕作、牧村→放牧、渔村→捕鱼、林场→伐木;城市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12、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

 13、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传统聚落有:法国的“巴黎塞纳河岸”、意大利的、中国山西的平遥古城、中国云南的丽江古城、中国安徽的皖南古村落和澳门历史城区等。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1.世界上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面积居前六位的是: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我家中没有把握);(P86_图5.1)

 人口居前十一位的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俄罗斯、孟加拉国、尼日利亚、日本、墨西哥。(中印美,印巴巴,俄孟尼,日墨→联想为:“中赢美,赢粑粑;我梦你,日末”)(P86_5.2)

 2.国界是地图上一国与邻国或公海之间的界线,它是国家主权范围的边界。国界是人为划分的,有的依据山脉、河湖、海洋、经纬线等自然界线,有的依据民族、语言、宗教等来划分。(P87_图5.3)

 3.领土:国界范围以内的领陆、领水和领空。

 4.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通常把世界上的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目前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有20多个,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及亚洲的日本。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在一些领域,有的发展中国家甚至超过了某些发达国家,例如印度的软件产业,中国的航天、核工业。

 5.国际合作虽然存在着不平等,但是互惠互利的:发达国家要在发展中国家购买原料、出售产品;发展中国家则需要从发达国家引进资金、设备、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并购买一些本国难以生产的产品。二者都需要积极的交往与合作。

 6.联合国是目前世界上的国际组织,正式成立于1945年,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基本宗旨是:促进国家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在联合国中,安理会是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主要机构,由中国、美国、法国、俄罗斯、英国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

 7.“南南合作”、“南北对话”中的“南”是指发展中国家,北是指发达国家。

 1.一般来说,先有乡村后有城市。

 2.政治制度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

 3.的国际组织:联合国

 4.的发展中国家:中国

 5.信徒最多、流传最广的宗教:基督教

 6.最小的大陆:澳大利亚大陆

 7.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8.最小的洲:大洋洲

 9.的大陆:亚欧大陆

 10.的洲:亚洲

 11.的岛屿:格陵兰岛

 12.世界的“雨极”印度的乞拉朋齐,世界的“干极”智利的阿塔卡玛沙漠

 9高一地理的知识点具体的总结

 海洋空间资源 生产空间、通信空间、电力输送、储藏空间、文化空间、交通运输空间

 其环境和生态条件复杂和特殊。其开发对科学技术和资金投入的依赖性大、技术难度高、风险大

 14、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采取的措施(待查)

 15、气象灾害、地质地貌灾害的危害,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防灾减灾措施

 气象灾害

 类别 危害 监测和防减灾措施

 台风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给沿海地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灾的重要措施;主要利用气象卫星进行探测

 暴雨洪 涝 暴雨会造成严重的洪 涝 灾害

 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和预报,可以有效减灾;防洪需工程措施(筑堤、整治河道、修水库等)和非工程措施(建立洪水预警系统、居民应急撤离对策、防洪保险等)相结合进行

 干旱 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因地制宜进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选种耐旱作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防护林建设等

 寒潮 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危害农作物;大风能翻船、倒屋、破坏牧场;雪灾冻雨造成通信输电线路中断、交通受阻其影响范围大,并多灾并发

 无有效的防御手段,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警报可减少一定损失

 地质灾害

 类别 危害 监测和防减灾措施 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地震 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实施一些预防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成因上的关联性如地壳活跃之地,往往多火山活动和地震原发性的主灾往往会诱发其他灾害如地震引发滑坡、

 火山喷发引发地震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可诱发地质灾害如破坏植被是泥石流加剧的重要原因

 火山喷发 高温熔岩和厚厚的火山灰,摧毁房屋和道路,危及人类生存

 滑坡 破坏和掩埋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泥石流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危害生命财产、生产以及环境

 16、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要素组成: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

 地理环境四大循环: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

 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其中某一要素的改变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环境的改变

 17、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即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或海拔不同 气候(水热组合)等要素的不同 自然带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热量差异为主)

 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因海陆分布,由沿海向内陆的变化(水分差异为主)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由山麓到山顶的水热差异;与(1)的规律近似

 第五单元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气候条件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

 地形:平原?耕作业;山地?林业、畜牧业;山地农作物的垂直分布;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酸性红壤?种茶树

 市场: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必须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接近城市分布

 政策:如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建立

 农业发展与区位的关系

 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

 A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

 如我国橡胶和双季稻生产北推;小麦种植高限扩展

 B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

 如 玻 璃温室(温室效应原理)?改善温度、并可对光照、通风、湿度进行调节

 梯田?改造地形;较陡的山坡不适宜修筑梯田;灌溉?改造水分

 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10高一地理的知识点具体的总结

 A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如城市周围成为菜、肉、蛋、奶、园艺业等农副产品基地

 B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世界大市场的形成?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区域专业化生产)

 如美国东南部花、菜基地供应东北部工业基地;

 我国北方冬季从南方大量调进蔬菜;

 荷兰鲜花装点世界许多大城市;

 美、加、澳、法等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

 荷兰、丹麦、新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乳畜产品供应国

 拉美、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农业主要地域类型的特点(从土地利用的方式的角度)

 农业地域类型 代表性地区 主要分布地区 分类 特点

 水稻种植业 中国秦淮以南 东亚的亚热带季风区;南亚的热带季风区;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劳动密集型自给农业

 人多地少,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田地规模小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大牧场放牧业 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美、澳、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密集农业商品农业

 地广人稀,大规模机械化经营;优良的天然牧场交通便利,促进了商品化经营广阔的市场需求

文章标签: # 气温 # 人口 #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