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

浙江高考平面向量_平面向量高考题汇编

tamoadmin 2024-05-24 人已围观

简介1.高考向量问题2.2022浙江高考数学难吗3.2020高中数学教学教案3篇2009年浙江高考文科数学试题和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设 , , ,则 ( ) A. B. C. D. 1. B 命题意图本小题主要考查了集合中的补集、交集的知识,在集合的运算考查对于集合理解

1.高考向量问题

2.2022浙江高考数学难吗

3.2020高中数学教学教案3篇

浙江高考平面向量_平面向量高考题汇编

2009年浙江高考文科数学试题和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设 , , ,则 ( )

A. B. C. D.

1. B 命题意图本小题主要考查了集合中的补集、交集的知识,在集合的运算考查对于集合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当然也很好地考查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解析 对于 ,因此 .

2.“ ”是“ ”的( )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 A 命题意图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命题的基本关系,题中的设问通过对不等关系的分析,考查了命题的概念和对于命题概念的理解程度.

解析对于“ ” “ ”;反之不一定成立,因此“ ”是“ ”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3.设 ( 是虚数单位),则 ( )

A. B. C. D.

3.D 命题意图本小题主要考查了复数的运算和复数的概念,以复数的运算为载体,直接考查了对于复数概念和性质的理解程度.

解析对于

4.设 是两个不同的平面, 是一条直线,以下命题正确的是( )

A.若 ,则 B.若 ,则

C.若 ,则 D.若 ,则

4.C 命题意图此题主要考查立体几何的线面、面面的位置关系,通过对平行和垂直的考查,充分调动了立体几何中的基本元素关系.

解析对于A、B、D均可能出现 ,而对于C是正确的.

5.已知向量 , .若向量 满足 , ,则 ( )

A. B. C. D.

5.D 命题意图此题主要考查了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通过平面向量的平行和垂直关系的考查,很好地体现了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应用.

解析不妨设 ,则 ,对于 ,则有 ;又 ,则有 ,则有

6.已知椭圆 的左焦点为 ,右顶点为 ,点 在椭圆上,且 轴, 直线 交 轴于点 .若 ,则椭圆的离心率是( )

A. B. C. D.

6.D 命题意图对于对解析几何中与平面向量结合的考查,既体现了几何与向量的交汇,也体现了数形结合的巧妙应用.

解析对于椭圆,因为 ,则

7.某程序框图如图所示,该程序运行后输出的 的值是( )

A. B.

C. D.

7.A 命题意图此题考查了程序语言的概念和基本的应用,通过对程序语言的考查,充分体现了数学程序语言中循环语言的关键.

解析对于 ,而对于 ,则 ,后面是 ,不符合条件时输出的 .

8.若函数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 在 上是增函数

B. , 在 上是减函数

C. , 是偶函数

D. , 是奇函数

8.C 命题意图此题主要考查了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概念和基础知识,通过对量词的考查结合函数的性质进行了交汇设问.

解析对于 时有 是一个偶函数

9.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 ,则它的边与半径为 的圆的公共点个数最多为( )

A. B. C. D.

9.C 命题意图此题很好地考查了平面几何的知识,全面而不失灵活,考查的方法上面的要求平实而不失灵动,既有切线与圆的位置,也有圆的移动

解析对于半径为1的圆有一个位置是正好是三角形的内切圆,此时只有三个交点,对于圆的位置稍一右移或其他的变化,能实现4个交点的情况,但5个以上的交点不能实现.

10.已知 是实数,则函数 的图象不可能是( )

10.D 命题意图此题是一个考查三角函数图象的问题,但考查的知识点因含有参数而丰富,结合图形考查使得所考查的问题形象而富有深度.

解析对于振幅大于1时,三角函数的周期为 ,而D不符合要求,它的振幅大于1,但周期反而大于了 .

非选择题部分(共100分)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2.在答题纸上作图,可先使用2B铅笔,确定后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描黑。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

11.设等比数列 的公比 ,前 项和为 ,则 .

11.15 命题意图此题主要考查了数列中的等比数列的通项和求和公式,通过对数列知识点的考查充分体现了通项公式和前 项和的知识联系.

解析对于

12.若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单位: )如图所示,则此几何体的体积是 .

12. 18 命题意图此题主要是考查了几何体的三视图,通过三视图的考查充分体现了几何体直观的考查要求,与表面积和体积结合的考查方法.

解析该几何体是由二个长方体组成,下面体积为 ,上面的长方体体积为 ,因此其几何体的体积为18

13.若实数 满足不等式组 则 的最小值是 .

13. 4命题意图此题主要是考查了线性规划中的最值问题,此题的考查既体现了正确画线性区域的要求,也体现了线性目标函数最值求解的要求

解析通过画出其线性规划,可知直线 过点 时,

14.某个容量为 的样本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如下,则在区间 上的数据的频数为 .

14. 30命题意图此题考查了频率分布直方图,通过设问既考查了设图能力,也考查了运用图表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解析对于在区间 的频率/组距的数值为 ,而总数为100,因此频数为30

15.某地区居民生活用电分为高峰和低谷两个时间段进行分时计价.该地区的电网销售电价表如下:

高峰时间段用电价格表 低谷时间段用电价格表

高峰月用电量

(单位:千瓦时) 高峰电价

(单位:元/千瓦时) 低谷月用电量

(单位:千瓦时) 低谷电价

(单位:元/千瓦时)

50及以下的部分 0.568 50及以下的部分 0.288

超过50至200的部分 0.598 超过50至200的部分 0.318

超过200的部分 0.668 超过200的部分 0.388

若某家庭5月份的高峰时间段用电量为 千瓦时,低谷时间段用电量为 千瓦时,

则按这种计费方式该家庭本月应付的电费为 元(用数字作答).

15. 命题意图此题是一个实际应用性问题,通过对实际生活中的电费的计算,既考查了函数的概念,更侧重地考查了分段函数的应用

解析对于应付的电费应分二部分构成,高峰部分为 ;对于低峰部分为 ,二部分之和为

16.设等差数列 的前 项和为 ,则 , , , 成等差数列.类比以上结论有:设等比数列 的前 项积为 ,则 , , , 成等比数列.

16. 命题意图此题是一个数列与类比推理结合的问题,既考查了数列中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知识,也考查了通过已知条件进行类比推理的方法和能力

解析对于等比数列,通过类比,有等比数列 的前 项积为 ,则 , , 成等比数列.

17.有 张卡片,每张卡片上分别标有两个连续的自然数 ,其中 .

从这 张卡片中任取一张,记事件“该卡片上两个数的各位数字之和(例如:若取到

标有 的卡片,则卡片上两个数的各位数字之和为 )不小于 ”为 ,

则 .

17. 命题意图此题是一个排列组合问题,既考查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侧重于考查学生便举问题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和水平

解析对于大于14的点数的情况通过列举可得有5种情况,即 ,而基本事件有20种,因此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72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8.(本题满分14分)在 中,角 所对的边分别为 ,且满足 ,

. (I)求 的面积; (II)若 ,求 的值.

18.解析:(Ⅰ)

又 , ,而 ,所以 ,所以 的面积为:

(Ⅱ)由(Ⅰ)知 ,而 ,所以

所以

19.(本题满分14分)如图, 平面 , , , , 分别为 的中点.(I)证明: 平面 ;(II)求 与平面 所成角的正弦值.

19.(Ⅰ)证明:连接 , 在 中, 分别是 的中点,所以 , 又 ,所以 ,又 平面ACD ,DC 平面ACD, 所以 平面ACD

(Ⅱ)在 中, ,所以

而DC 平面ABC, ,所以 平面ABC

而 平面ABE, 所以平面ABE 平面ABC, 所以 平面ABE

由(Ⅰ)知四边形DCQP是平行四边形,所以

所以 平面ABE, 所以直线AD在平面ABE内的射影是AP,

所以直线AD与平面ABE所成角是

在 中, ,

所以

20.(本题满分14分)设 为数列 的前 项和, , ,其中 是常数.

(I) 求 及 ;

(II)若对于任意的 , , , 成等比数列,求 的值.

20、解析:(Ⅰ)当 ,

( )

经验, ( )式成立,

(Ⅱ) 成等比数列, ,

即 ,整理得: ,

对任意的 成立,

21.(本题满分15分)已知函数 .

(I)若函数 的图象过原点,且在原点处的切线斜率是 ,求 的值;

(II)若函数 在区间 上不单调,求 的取值范围.

解析:(Ⅰ)由题意得

又 ,解得 , 或

(Ⅱ)函数 在区间 不单调,等价于

导函数 在 既能取到大于0的实数,又能取到小于0的实数

即函数 在 上存在零点,根据零点存在定理,有

, 即:

整理得: ,解得

22.(本题满分15分)已知抛物线 : 上一点 到其焦点的距离为 .

(I)求 与 的值;

(II)设抛物线 上一点 的横坐标为 ,过 的直线交 于另一点 ,交 轴于点 ,过点 作 的垂线交 于另一点 .若 是 的切线,求 的最小值.

22.解析(Ⅰ)由抛物线方程得其准线方程: ,根据抛物线定义

点 到焦点的距离等于它到准线的距离,即 ,解得

抛物线方程为: ,将 代入抛物线方程,解得

(Ⅱ)由题意知,过点 的直线 斜率存在且不为0,设其为 。

则 ,当 则 。

联立方程 ,整理得:

即: ,解得 或

,而 , 直线 斜率为

,联立方程

整理得: ,即:

,解得: ,或

而抛物线在点N处切线斜率:

MN是抛物线的切线, , 整理得

,解得 (舍去),或 ,

高考向量问题

今年高考浙江数学卷难。

2023年浙江高考数学试卷选用的是“全国数学1卷”,又叫作“新高考数学Ⅰ卷”,2023浙江高考数学试题总体来说难度有所增加。本试卷共4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考察内容:

试卷注重对高中基础内容的全面考查,集合、复数、常用逻辑用语、线性规划、平面向量、算法、二项式定理等内容在选择题、填空题中得到了有效的考查。

在此基础上,试卷强调对主干内容的重点考查,体现了全面性、基础性和综合性的考查要求。在解答题中重点考查了函数、导数、三角函数、概率统计数列、立体几何、直线与圆锥曲线等主千内容。

答卷前注意:

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023高考数学答题技巧:

1、填空题

第一、直接从题干出发数学解选择、填空题的基本原则是“小题不可大做”考虑,探求结果;第二、从题干和选择联合考虑;第三、从选择出发探求满足题干的条件。

解数学填空题基本方法有:直接求解法、图像法、构造法和特殊化法(如特殊值、特殊函数、特殊角、特殊数列、图形的特殊位置、特殊点、特殊方程、特殊模型等)。

2、细答解答题

数学规范答题很重要,找到解题方法后,书写要简明扼要,快速规范,不拖泥带水,高考评分是按步给分,关键步骤不能丢,但允许合理省略非关键步骤。

答题时,尽量使用数学符号,这比文字叙述要节省时间且严谨。即使过程比较简单,也要简要地写出基本步骤,否则会被扣分。分步列式,尽量避免用综合或连等式。高考数学评分是分步给分,写出每一个过程对应的式子,只要表达正确都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

2022浙江高考数学难吗

1.与向量概念有关的问题

⑴向量不同于数量,数量是只有大小的量(称标量),而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数量可以比较大小,而向量不能比较大小,只有它的模才能比较大小.记号“ > ”错了,而| |>| |才有意义.

⑵有些向量与起点有关,有些向量与起点无关.由于一切向量有其共性(力和方向),故我们只研究与起点无关的向量(既自由向量).当遇到与起点有关向量时,可平移向量.

⑶平行向量(既共线向量)不一定相等,但相等向量一定是平行向量,既向量平行是向量相等的必要条件.

⑷单位向量是模为1的向量,其坐标表示为( ),其中 、 满足 =1(可用(cos ,sin )(0≤ ≤2π)表示).

⑸零向量 的长度为0,是有方向的,并且方向是任意的,实数0仅仅是一个无方向的实数.

⑹有向线段是向量的一种表示方法,并不是说向量就是有向线段.

2.与向量运算有关的问题

⑴向量与向量相加,其和仍是一个向量.

①当两个向量 和 不共线时, 的方向与 、 都不相同,且| |<| |+| |;

②当两个向量 和 共线且同向时, 、 、 的方向都相同,且 ;

③当向量 和 反向时,若| |>| |, 与 方向相同 ,且| |=| |-| |;

若| |<| |时, 与 方向相同,且| + |=| |-| |.

⑵向量与向量相减,其差仍是一个向量.向量减法的实质是加法的逆运算.

⑶围成一周首尾相接的向量(有向线段表示)的和为零向量.

如, ,(在△ABC中)

.(□ABCD中)

⑷判定两向量共线的注意事项

如果两个非零向量 , ,使 =λ (λ∈R),那么 ‖ ;

反之,如 ‖ ,且 ≠0,那么 =λ .

这里在“反之”中,没有指出 是非零向量,其原因为 =0时,与λ 的方向规定为平行.

⑸数量积的8个重要性质

①两向量的夹角为0≤ ≤π.由于向量数量积的几何意义是一个向量的长度乘以另一向量在其上的射影值,其射影值可正、可负、可以为零,故向量的数量积是一个实数.

②设 、 都是非零向量, 是单位向量, 是 与 的夹角,则

③ (∵ =90°,

④在实数运算中 =0 =0或b=0.而在向量运算中 = = 或 = 是错误的,故 或 是 =0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⑤当 与 同向时 = ( =0,cos =1);

当 与 反向时, =- ( =π,cos =-1),即 ‖ 的另一个充要条件是 .

特殊情况有 = .

或 = = = .

如果表示向量 的有向线段的起点和终点的坐标分别为( , ),( , ),则 =

⑥ 。(因 )

⑦数量积不适合乘法结合律.

如 (因为 与 共线,而 与 共线)

⑧数量积的消去律不成立.

若 、 、 是非零向量且 并不能得到 这是因为向量不能作除数,即 是无意义的.

6.与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平移有关的问题

⑴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是平面向量坐标表示的基础,它表明同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都可表示为其他两个不共线向量的线性组合.

⑵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可联系物理学中力的分解模型进行理解。

⑶点的平移公式:

点 按给定平移向量 平移后得新点 的坐标公式为

反之,由新点求旧点公式变为

由新旧两点求平移向量公式为

⑷图象(图形)平移:

给定平移向量 = ,由旧解析式求新解析式,用公式

代入旧解析式中,整理得到;

由新解析式求旧解析式,用公式

代入新式,整理得到。

应用以上公式要注意公式中平移前的坐标 、平移后的坐标 、平移向量坐标 都在同一坐标系中。

确定平移向量一般可采用如下两种方法:

其一,配凑法:按题目要求进行配凑,如将 化简,即可配凑为: 则公式为 此时平移向量为

其二,待定系数法:按要求代入公式,再根据题目要求求出

经典题例

例1 是不共线的两个向量,

已知

若 三点共线,求 值.

思路分析由于 三点共线,因此必存在实数 ,使 ,因而可根据已知条件和向量相等的条件得到关于 的方程,从而求 .

解:略∴ =-1.

点评

用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有时可以很容易解决几何中的三点共线问题.

例2证明三角形三条高线交于一点.

思路分析此题可利用“形”、“数”结合的方法,通过直角坐标系将几何图形数字化,则问题解决更简洁、更易接受.

证明:如图建立直角坐标系,

所以 是 上的高,故 的三条高交于一点 .

点评本题把两直线是否垂直的问题转化为两个非零向量的数量积是否为零的问题.

例3已知向量

满足条件 , ,

求证:△ 是正三角形.

思路分析观察条件中的两个等式,联系向量模及加法的几何意义,可构造图形巧证.如图1.又据条件易知O为定点,故可适当选取坐标系,借助向量的坐标运算,将几何问题代数化.如图2.也可联想三角知识进行坐标选取.如 使得选取具有任意性.且巧妙运用了三角变形.证明 为正三角形可从边或角的关系着手,联系两个向量数量积的有关知识可获得两种证法.

证法一:如图1略.

证法2如图2略.

证法三:据| |= ,

由 得

可求得| |= ,所以 为正三角形.

证法四:设

由已知得 | |= ,所以 为正三角形。

证法五:同证法四求得 ,于是 = 所以 ,由此可证 为正三角形.

点评以上五种证法,不仅实现了向量重要知识的一次大聚会,而且通过向量与三角、几何联姻,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培养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4如图,已知点 是△ 的重心,

⑴求 ;

⑵若 过△ 的重心 ,且 求证:

思路分析充分运用向量的几何形式运算.及向量平行的定理及推论,把相关向量用已知向量表示即可.

解:⑴

⑵显然

因为 是 的重心,

所以 =

由 、 、 三点共线,有 共线,所以,有且只有一个实数 ,

而 = - =

,

所以

= .又因为 、 不共线,所以

,消去 ,整理得3 = ,故 .

点评建立 与 的关系关键是由 三点共线得出.为此要熟练运用已知向量表示未知向量.

例5如图,直三棱柱 — ,底面 中, ,∠ °,棱 , 分别是 , 的中点. z

⑴求 的长;

⑵求 〈 , 〉的值;

⑶求证 ⊥ .

思路分析以 为原点建立空间坐标系,写出有关点的坐标,并进行有关运算.

解:如图,以 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 .

⑴依题意得 =(0,1,0), =(1,0,1).

∴| |=

= .

⑵依题意得A1(1,0,2),B(0,1,0),C(0,0,0), B1(0,1,2).

∴ =(1,-1,2), =(0,1,2).

| |= ,| |= ,

∴ 〈 , 〉 =

⑶依题意得 (0,0,2),M(

=(-1,1,-2), =( .

= .

∴ ⊥ ,∴ ⊥C .

点评利用题中已知条件,选取恰当点建立空间坐标系,并写出相应点的坐标是这类题的关键.

例6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 ={4,2,0}, ={-1,2,-1}.

⑴求证:PA⊥底面ABCD;

⑵求四棱锥P—ABCD的体积;

⑶对于向量 定义一种运算:

( × =

试计算( × ) 的绝对值的值;说明其与四棱锥P—ABCD体积的关系,并由此猜想向量这一运算( × ) 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思路分析根据所给向量的坐标,结合运算法则进行运算.

解:⑴∵ ∴AP⊥AB

又∵ AP⊥AD,∵AB、AD是底面ABCD上的两条相交直线,∴AP⊥底面ABCD。

⑵设 与 的夹角为 ,则

V= | | |=

⑶|( × ) |=|-4-32-4-8|=48.

它是四棱锥P—ABCD体积的3倍.

猜测:| ( × ) |在几何上可表示以AB、AD、AP为棱的平行六面体的体积(或以AB、AD、AP为棱的直四棱锥的体积)。

点评本题考察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空间向量的数量积、空间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空间向量夹角运算公式和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棱锥的体积公式等.

例7如图,已知椭圆 ,直线 : P是 上一点,射线OP交椭圆与点R,又点Q在OP上,且满足|OQ||OP|= .当点P在L上移动时,求点Q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什么曲线.

思路分析将 看作向量,则它们共线而切同向,利用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结合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可迅速解题.

解:设

∵ 、 同向,且|OQ||OP|=

代入L方程得 ⑴

同向

代入椭圆方程得 ⑵

由①、②得 不全为0), 点Q的轨迹为椭圆 (去掉原点).

点评解析几何解答题中以向量知识为主线,用向量坐标形式表示已知条件可达到解题目的.

例8从抛物线 外的一点P(a,b)向该抛物线引切线PA,PB.

① 求切点A,B的坐标. (其中A的x坐标大于B的x的坐标).

② 求 的值.

③ 当∠APB为锐角时,求点P的纵坐标的取值范围.

解:① 从 得 =2x,因此设切点的x坐标为 ,切线方程便为

由于该切线通过P点,从而 由于引出两条切线,故 >0所以切点的坐标为A

④ 若∠APB为锐角,则有 >0,所以4b+1<0因此P的纵坐标的取值范围是b<-

热身冲刺

一.选择题

1.已知向量 和 反向,则下列等式成立的是( ).

A.| | -| |=| |

B.

C. | |

D.

2.已知向量 ,其中 则满足条件的不共线的向量共有( ).

A.16个 B.13个 C.12个 D.9个

3.函数 的图象按向量 平移后,所得函数的解析式是 则 等于( ).

A. B.

C. D.

4.已知若 和 夹角为钝角,则 的取值范围是( )

A. > B. ≥ < ≤

5.已知向量 = , = 与 的夹角为60°,则直线 与圆 的位置关系是( ).

A. 相切 B.相交 C.相离 D.随α、β的值而定

6.平面上有四个互异的点A、B、C、D,已知 则 的形状是( ).

A. 直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等腰直角三角形 D.等边三角形

7.已知 中,点D在BC边上,且 则 的值是( ).

A. B. C. D.0

8.已知A、B、C三点共线,且A、B、C三点的纵坐标分别为2、5、10,则A点分 所得的比是( ).

A. B. C. D.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任何三个不共线的向量都可构成空间的一个基底.

B. 单位正交基底中的基向量模为1,且互相垂直.

C. 不共面的三个向量就可构成空间的单位正交基底.

D. 只要对空间一点P存在三个有序实数x,y,z,使O,A,B,C四点满足 则 就构成空间的一个基底.

10.同时垂直于 的单位向量是( )

A. B.( C.( )D.( )或( )

11.若 ,则| |的取值范围是( )

A.[0,5] B.[1,5] C.(1,5) D.[1,25]

12.已知 若 共同作用在一个物体上,使物体从点 移到点 ,则合力所做的功为( )

A. 10 B.12 C.14 D.16

二.填空题

13.若对 个向量 … 存在 个不全为零的实数 …, ,使得 …,+ 成立,则称向量 … 为“线性相关”.依此规定,能说明 “线性相关”的实数 依次可以取 .(写出一组数值即可,不必考虑所有情况)

14.若直线 按向量 平移后与圆 : 相切,则实数m的值等于 .

15.已知 中, <0, =

则 与 的夹角为 .

16.已知 ,则以 、 为边的平行四边形的两条高的长 .

三.解答题

17.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 , ,点M是线段AB的中点,线段CM与BD交于点P.

⑴若 求点C的坐标;

⑵当| |=| |时,求点P的轨迹.

18.已知 且 与 之间满足关系: 其中k>0.

⑴用k表示

⑵求 的最小值,并求此时 与 夹角 的大小. C A

19.如图,正方形 与等腰直角 G

△ ACB互相垂直,∠ACB= ,E、F C A

分别是AB、BC的中点,G是 上的点. F E

⑴如果 试确定点 的位置; B

⑵在满足条件⑴的情况下,试求 < >的值.

20.如图,已知三棱锥P-ABC在某个

空间直角坐标系中, P

⑴画出这个空间直角坐标系,并指 A C

出 与 轴的正方向的夹角.

⑵求证: ; B

⑶若M为BC的中点,

求直线AM与平面PBC所成角的大小.

答案

选择题答案:

1.C; 2.C; 3.B; 4.B; 5.C; 6.B; 7.D; 8.C; 9.B; 10.D; 11.B; 12.C

填空题答案:

13.只要写出-4c,2c,c中一组即可. 14.3或13.

15. . 16. ;

解答题答案:

17.⑴设点C坐标为( ),又 即 即点 .

⑵设 则

=3

ABCD为菱形.

⊥ 即

故点P的轨迹是以(5,1)为圆心,2为半径去掉与直线y=1的两个交点.

18. ⑴ 两边平方,得 ,

⑵ 从而 ,∴ 的最小值为 ,此时 , ,即 与 夹角为 .

19. ⑴易知

以C为坐标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

系C-x,y,z,,设AC=CB=a.

AG=x,则A(0,a,0), (0,0,a),

G(0,a,x),E( ).

G为 的中点.

〈 〉=

20. ⑴以A为坐标原点O,以AC为Oy轴,以AP所在直线为Oz轴, 与Ox轴的正向夹角为30°;

⑵由 去证;

⑶连AM、PM,可证∠AMP为AM 与平面PBC所成角,又n=

故所成角为45°.

2020高中数学教学教案3篇

2022浙江高考数学难。

今年数学题有几个特点:

一是数学题目越来越灵活。我们知道,高考数学一直要求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最近几年高考的着重点也有所改变,题目越来越生活化。考生反馈,今年数学题目也是如此,考死公式和定理的时代看来已经过去了。

二是压轴题还是非常难。高考数学最大的看点,就是压轴题,因为一般就是靠它来拉开分差。很多考生在进考场的时候,就做好了心理准备,有放弃的想法。

有的考生能完成部分解题环节,就感觉很幸运了。今年的高考数学题,考生反馈说,自己只是解答了部分,还有人说完全没动笔,没有思路。看来今年高考数学题又难倒了一片。

应对策略

1、拓实基础,强化通性通法

高考对基础知识的考查既全面又突出重点。抓基础就是要重视对教材的复习,尤其是要重视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的形成过程,运用时注意条件和结论的限制范围,理解教材中例题的典型作用,对教材中的练习题,不但要会做,还要深刻理解在解决问题时题目所体现的数学思维方法。

2、认真阅读考试说明,减少无用功

在平时练习或进行模拟考试时,高中英语,要注意培养考试心境,养成良好的习惯。首先认真对考试说明进行领会,并要按要求去做,对照说明后的题例,体会说明对知识点是如何考查的,了解说明对每个知识的要求,千万不要对知识的要求进行拔高训练。

3、抓住重点内容,注重能力培养

高中数学主体内容是支撑整个高中数学最重要的部分,也是进入大学必须掌握的内容,这些内容都是每年必考且重点考的。

关于函数(含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直线和圆锥曲线、线面关系、数列、概率、导数等,把它们作为复习中的重中之重来处理,要一个一个专题去落实,要通过对这些专题的复习向其他知识点辐射。

 仰望天空时,什么都比你高,你会自卑;俯视大地时,什么都比你低,你会自负;只有放宽视野,把天空和大地尽收眼底,才能在苍穹沃土之间找到你真正的位置。无需自卑,不要自负,坚持自信。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20高中数学教学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2020高中数学教学教案一

 《平面向量》

 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这次说课活动.这对我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感谢各位老师在百忙之中来此予以指导.希望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对我的说课内容提出宝贵意见.

 我说课的内容是<平面向量>的教学,所用的教材是人民 教育 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第一册下,教学内容为第96页至98页第五章第一节.本校是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学生基础相对较好.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 方法 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四个方面来汇报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向量是近代数学中重要和基本的概念之一,有着深刻的几何背景,是解决几何问题的有力工具.向量概念引入后,全等和平行(平移),相似,垂直,勾股定理等就可以转化为向量的加(减)法,数乘向量,数量积运算(运算率),从而把图形的基本性质转化为向量的运算体系.向量是沟通代数,几何与三角函数的一种工具,有着极其丰富的实际背景,在数学和物理学科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是在学生了解了物理学中的有关力,位移等矢量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向量的深入学习.为学习向量的知识体系奠定了知识和方法基础.

 (2)教学结构的调整

 课本在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一课时,首先从小船航行的距离和方向两个要素出发,抽象出向量的概念,并重点说明了向量与数量的区别.然后介绍了向量的几何表示,向量的长度,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共线向量,相等向量等基本概念.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同时深化其认知过程和探究过程.在教学中我将教学的顺序做如下的调整:将本节教学中认知过程的教学内容适当集中,以突出这节课的主题;例题,习题部分主要由学生依照概念自行分析,独立完成.

 (3)重点,难点,关键

 由于本节课是本章内容的第一节课,是学生学习本章的基础.为了本章后面知识的学习,首先必须掌握向量的概念,要抓住向量的本质:大小与方向.所以向量,相等向量的概念,向量的几何表示是这节课的重点.本节课是为高一后半学期学生设计的,尽管此时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 学习方法 和习惯,但根据以往的教学 经验 ,多数学生对向量的认识还比较单一,仅仅考虑其大小,忽略其方向,这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要求比较高,所以我认为向量概念也是这节课的难点.而解决这一难点的关键是多用复杂的几何图形中相等的有向线段让学生进行辨认,加深对向量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新大纲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合理需要,我从三个方面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向量,零向量,单位向量,共线向量,平行向量,相等向量的概念,会用字母表示向量,能读写已知图中的向量.会根据图形判定向量是否平行,共线,相等.

 (2)能力训练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联想等发现规律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共同活动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

 Ⅰ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采用了”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突出以下两点:

 (1)由教材的特点确立类比思维为教学的主线.

 从教材内容看平面向量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都与物理学中的有向线段,矢量的概念类似.因此在教学中运用类比作为思维的主线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发生与发展的过程.

 (2)由学生的特点确立自主探索式的学习方法

 通常学生对于概念课学起来很枯燥,不感兴趣,因此要考虑学生的情感需要,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题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希望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认可,要多表扬,多肯定来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考虑到我校学生的基础较好,思维较为活跃,对自主探索式的学习方法也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将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等探索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Ⅱ教学手段

 本节课中,除使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外,我还使用了多媒体投影仪和计算机来辅助教学.多媒体投影为师生的交流和讨论提供了平台;计算机演示的作图过程则有助于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更易于对概念的理解和难点的突破.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Ⅰ知识引入阶段---提出学习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1) 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数学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并掌握数学。

 由生活中具体的向量的实例引入:大海中船只的航线, 中国象棋 中”马”,”象”的走法等.这些符合高中学生思维活跃, 想象力 丰富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由实例得出有向线段的概念,有向线段的三个要素:起点,方向,长度.明确知道了有向线段的起点,方向和长度,它的终点就确定.再有目的的进行设计,引导学生概括 总结 出本课新的知识点:向量的概念及其几何表示。

 (3) 讨论研究——深化概念

 在得到概念后进行归纳,深化,之后向学生提出以下三个问题:

 ①向量的要素是什么?

 ②向量之间能否比较大小?

 ③向量与数量的区别是什么?

 同时指出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研究和学习的主题.

 Ⅱ知识探索阶段---探索平面向量的平行向量.相等向量等概念

 (1) 总结 反思 ——提高认识

 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平行向量,也即共线向量,并且规定0与任一向量平行.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相等向量,规定零向量与零向量相等.平行向量不一定相等,但相等向量一定是平行向量,即向量平行是向量相等的必要条件.

 (2)即时训练—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设计了一组即时训练题,通过学生的观察尝试,讨论研究,教师引导来巩固新知识。

 [练习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简述理由.

  2020高中数学教学教案二

 《正弦定理》

 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说课的题目是《正弦定理》。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我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是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有密切的联系与判定三角形的全等也有密切联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也时常有解三角形的问题,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数联系在高考当中也时常考一些解答题。因此,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知识非常重要。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推证正弦定理及简单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问题。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观察与 逻辑思维 能力,能体会用向量作为数形结合的工具,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情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证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二 教法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是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空破难点,以学业生的发展为本,遵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讲遵照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 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以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突破重点的手段:抓住学生情感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索,以及及时地鼓励,使他们知难而进。另外,抓知识选择的切入点,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所需的知识特点入手,教师在学生主体下给以适当的提示和指导。突破难点的方法:抓住学生的能力线联系方法与技能使学生较易证明正弦定理,另外通过例题和练习来突破难点

 三 学法:

 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采取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观察,类比,思考,探究,概括,动手尝试相结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四 教学过程

 第一:创设情景,大概用2分钟

 第二:实践探究,形成概念,大约用25分钟

 第三:应用概念,拓展反思,大约用13分钟

 (一)创设情境,布疑激趣

 “兴趣是的老师”,如果一节课有个好的开头,那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本节课由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工人师傅的一个三角形的模型坏了,只剩下如右图所示的部分,∠A=47°,∠B=53°,AB长为1m,想修好这个零件,但他不知道AC和BC的长度是多少好去截料,你能帮师傅这个忙吗?”激发学生帮助别人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从而进入今天的学习课题。

 (二)探寻特例,提出猜想

 1.激发学生思维,从自身熟悉的特例(直角三角形)入手进行研究,发现正弦定理。

 2.那结论对任意三角形都适用吗?指导学生分小组用刻度尺、量角器、计算器等工具对一般三角形进行验证。

 3.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猜想:

 在三角形中,角与所对的边满足关系

 这为下一步证明树立信心,不断的使学生对结论的认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三)逻辑推理,证明猜想

 1.强调将猜想转化为定理,需要严格的理论证明。

 2.鼓励学生通过作高转化为熟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证明。

 3.提示学生思考哪些知识能把长度和三角函数联系起来,继而思考向量分析层面,用数量积作为工具证明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4.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证明正弦定理,布置课后练习,提示,做三角形的外接圆构造直角三角形,或用坐标法来证明

 (四)归纳总结,简单应用

 1.让学生用文字叙述正弦定理,引导学生发现定理具有对称和谐美,提升对数学美的享受。

 2.正弦定理的内容,讨论可以解决哪几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3.运用正弦定理求解本节课引入的三角形零件边长的问题。自己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激发学生知识后用于实际的价值观。

 (五)讲解例题,巩固定理

 1.例1。在△ABC中,已知A=32°,B=81.8°,a=42.9cm.解三角形.

 例1简单,结果为解,如果已知三角形两角两角所夹的边,以及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都可利用正弦定理来解三角形。

 2. 例2. 在△ABC中,已知a=20cm,b=28cm,A=40°,解三角形.

 例2较难,使学生明确,利用正弦定理求角有两种可能。要求学生熟悉掌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时解三角形的各种情形。完了把时间交给学生。

 (六)课堂练习,提高巩固

 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A=45°,C=30°,c=10cm

 (2)A=60°,B=45°,c=20cm

 2. 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a=20cm,b=11cm,B=30°

 (2)c=54cm,b=39cm,C=115°

 学生板演,老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解答。

 (七)小结反思,提高认识

 通过以上的研究过程,同学们主要学到了那些知识和方法?你对此有何体会?

 1.用向量证明了正弦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它表述了三角形的边与对角的正弦值的关系。

 3.定理证明分别从直角、锐角、钝角出发,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

 (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猜想、实验、归纳等思维方法,最后得到了推导出正弦定理。我们研究问题的突出特点是从特殊到一般,我们不仅收获着结论,而且整个探索过程我们也掌握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在强调研究性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八)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要求第三边,怎么办?发现正弦定理不适用了,那么自然过渡到下一节内容,余弦定理。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

  2020高中数学教学教案三

 《曲线和方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背景

 作为曲线内容学习的开始,“曲线与方程”这一小节思想性较强,约需三课时,第一课时介绍曲线与方程的概念;第二课时讲曲线方程的求法;第三课时侧重对所求方程的检验.

 本课为第二课时

 主要内容有:解析几何与坐标法;求曲线方程的方法(直译法)、步骤及例题探求.

 2.本课地位和作用

 承前启后,数形结合

 曲线和方程,既是直线与方程的自然延伸,又是圆锥曲线学习的必备,是后面平面曲线学习的理论基础,是解几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章节.

 “曲线”与“方程”是点的轨迹的两种表现形式.“曲线”是轨迹的几何形式,“方程”是轨迹的代数形式;求曲线方程是用方程研究曲线的先导,是解析几何所要解决的两大类问题的首要问题.体现了坐标法的本质——代数化处理几何问题,是数形结合的典范.

 后继性、可探究性

 求曲线方程实质上就是求曲线上任意一点(x,y)横纵坐标间的等量关系,但曲线轨迹常无法事先预知类型,通过多媒体演示可以生动展现运动变化特点,但如何获得曲线的方程呢?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的作用,学习过程具有较强的探究性.

 同时,本课内容又为后面的轨迹探求提供方法的准备,并且以后还会继续完善轨迹方程的求解方法.

 数学建模与示范性作用

 曲线的方程是解析几何的核心.求曲线方程的过程类似于数学建模的过程,它贯穿于解析几何的始终,通过本课例题与变式,要总结规律,掌握方法,为后面圆锥曲线等的轨迹探求提供示范.

 数学的 文化 价值

 解析几何的发明是变量数学的第一个里程碑,也是近代数学崛起的两大标志之一,是较为完整和典型的重大数学创新史例.解析几何创始人特别是笛卡儿的 事迹 和精神——对科学真理和方法的追求、质疑的科学精神等都是富有启发性和激励性的教育材料.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条件允许时指导学生课后收集相关资料,通过分析、整理,写出研究 报告 .

 3.学情分析

 我所授课班级的学生数学基础比较好,思维活跃,在刚刚学习了“曲线的方程和方程的曲线”后,学生对这种必须同时具备纯粹性和完备性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科学性、准确性和优越性等已有了初步了解,对具体(平面)图形与方程间能否对应、怎样对应的学习已经有了自然的求知欲望.

 二、目标分析

 1.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理解坐标法的作用及意义.

 掌握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能根据所给条件,选择适当坐标系求曲线方程.

 过程性目标

 通过学生积极参与,亲身经历曲线方程的获得过程,体验坐标法在处理几何问题中的优越性,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生历经从“特殊——一般——特殊”的认知模式,完善认知结构.

 通过层层深入,培养学生 发散思维 的能力,深化对求曲线方程本质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间、师生间的相互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的理性与严谨,逐步养成质疑的科学精神.

 展现人文数学精神,体现数学文化价值及其在在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求曲线方程的方法、步骤

 难点:几何条件的代数化

 依据:求曲线方程是解几研究的两大类问题之一,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是高考解答题取材的源泉.主要包括两种类型求曲线的方程:一是已知曲线形状时常用待定系数法;二是动点轨迹方程探求,本课的重点主要是探索动点的曲线方程.

 曲线与方程是贯穿平面解几的知识,是解析几何的核心.求曲线方程是几何问题得以代数研究的先决,求曲线方程的过程类似数学建模的过程,是课堂上必须突破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及教材处理

 1.教学方法:探究发现教学法.

 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旨的现代教育原则,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通过学生主动探索、积极参与、共同交流与协作,在教师的引导和合作下,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得果实,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实现知识的建构和发展,通过不断探究、发现,让学习过程成为心灵愉悦的主动认知过程,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挥.

 2.学法指导

 学生学法:互相讨论、探索发现

 由于学生在尝试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常会在新旧知识联系、策略选择、思想方法运用等方面遇到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指导.作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要帮助学生重温与问题解决有关的旧知,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表达的机会,共同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等,在师生(生生)互动中,给予学生启发和鼓励,在心理上、认知上予以帮助.

 这样,在学法上确立的教法,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完整的认知结构,使学生思维、能力等得到和谐发展.

 3.设计理念:

 求曲线方程就是将曲线上点的几何表示形式转化为代数表示形式。在这转化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教师指导下的再创造,这也正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立足教材,通过对例题的再创造,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层度的发展;通过激发兴趣,强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逐步地从学会走向会学,由被动走向主动,由课堂走向社会,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也是当前新课程所追求的基本理念.

 四、教学过程(教学设计)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几何特性外化的特点,抓住形成轨迹的动点具备的几何条件,运用坐标化的手段及等价转化与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本课的教学设计思路是:

 创设情景——从感性的轨迹(图形)认识,到解决生活上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抓住学生迫切一试的认知心理,自然引入坐标法的意义及曲线方程的求法.

 例题探求——例题一体现知识的承前启后.通过例题一的呈现,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求获得问题的求解,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感受求曲线方程的含义及求解步骤;例题二及变式解决建系难点,建系的开放性,对学生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创造;两个例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体现因材施教.至此,学生已能初步了解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了.

 归纳步骤——学生亲身经历求曲线方程的过程,让学生归纳(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求解的步骤,体现从“特殊——一般”认知规律,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变式练习——通过对例题的变式,由学生求解、回答变式后的含义,深化对认知结构的理解,初步体会数学的理性与严谨,逐步养成质疑与反思的习惯.

 反馈练习——利用学生探索而发展来的认知水平,运用获得的知识解决情景创设中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可以考察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是学生思维的自然顺应,自然释放,是“一般——特殊”的过程.全面完成教学目标.

2020高中数学教学教案3篇相关 文章 :

★ 2020高中数学基本不等式教学教案

★ 2020高中数学等比数列教案设计大全

★ 2020高中数学教师的工作计划5篇

★ 2020高中数学教学计划

★ 2020高中数学幂函数教学教案

★ 2020高中数学教研组教学工作计划5篇

★ 2020高中数学教研组的工作计划5篇

★ 2020高中数学随机抽样教案

★ 2020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 2020高中数学教师工作心得总结范文5篇

文章标签: # 向量 # 学生 #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