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

80年代高考总分,80年代高考录取分数线

tamoadmin 2024-05-21 人已围观

简介1.1993年广东高考状元1980年正是恢复高考后3年 由于那个年代刚刚从“四人帮”耽误的年代过来,所以大家文化基础都不好,英语就更差了。那时初中不学习英语。说起来还可笑,原来初中有英语课,但在“反潮流”时期,有个学生写了一封信说:“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学ABCD,照样建设社会主义。”从那以后,英语课就在中学消失了。所以我们班级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根本就没学过。 为了考虑学生实际水

1.1993年广东高考状元

80年代高考总分,80年代高考录取分数线

1980年正是恢复高考后3年

由于那个年代刚刚从“四人帮”耽误的年代过来,所以大家文化基础都不好,英语就更差了。那时初中不学习英语。说起来还可笑,原来初中有英语课,但在“反潮流”时期,有个学生写了一封信说:“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学ABCD,照样建设社会主义。”从那以后,英语课就在中学消失了。所以我们班级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根本就没学过。

为了考虑学生实际水平,考英语折合算分,就是考试分数乘以30%计入总分(当时是100分制)。有的英语基础差的同学就不复习英语了,选择了放弃。但英语老师说:“选择题如果不会,就填C。”还别说,这样英语成绩公布,真没有0分的。有一个同学从没学过英语,得分折合之后,得了2分(实际6分多)。有的同学在汉译英中竟然用汉字代替单词。更有趣的是,在考试中,有个学生不会,就写了ABCD四个字条。放在手里,去抽取每个选择题的答案,弄得老师哭笑不得。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80年英语考题,恐怕现在初中考试都比那要难很多。

1993年广东高考状元

从1981年恢复生物高考至今整整20多年,中学生物学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发展之路。

2.1中学生物教学的10年全面发展期

初中生物学于1978年得以恢复,它同属于初中升高中、升中专的考试科目,考试内容主要是初三的生理卫生,植物、动物学占一定比例;有的地方加考乡土教材,总分按100分计。1995年初中生物课被取消了升学考试资格,改在初二会考或不考。教材改为一套三册,两年教完,这种教学计划一直延续至今。

高中生物学也得到不断发展。1981年,全国高考恢复后的第四年,生物课作为总分30分的科目参与高考,1982年增至50分,1986年增至70分,一直持续到1992年(其中1991年~1992年,“三南”即湖南、海南、云南试点省的生物高考总分为150分)。

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是中国生物教育教学的鼎盛阶段,不仅中学生物课程得到建设和发展,就连相应的大学生物系和农林、医学类大专院校也处于发展的兴盛时期,许多地区性师专的生物系相继建立(湖南省于1986年~1988年还办了3届两年制专科),培养出大批合格的中学生物教师,推动了大、中学校生物学教学的起步和发展。

2.2取消生物高考资格的“3+2”时期

1992年全国除了4省以外,大多数省市(包括北京)开始实施“3+2”考试方案,其中的“3”指语文、数学和英语,“2”指文科的政治、历史及理科的物理、化学,而文科的地理和理科的生物则被取消了高考的资格,改在高一和高二进行毕业会考。取消生物高考的官方理由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可能实质是因为生物是“副科”。高中会考制先在“三南”试点,很快推向全国。至1995年,全国只有上海把生物作为高考的选考科目,一直坚持至今,广东省1998年恢复生物的单科考试。

取消生物高考给生物教学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生物课和生物教师不受重视,这不仅严重地削弱了学生对生物“两基”的学习积极性,对其智力发展和身心健康造成一定影响,同时也使得生物师资队伍极不稳定,教师的大量流失造成了生物学科恢复高考时,许多学校竟找不出有经验的高三教师。中学生物教学的低潮,也涉及到大学生物专业和农林医专业的招生分配,进而影响到教学质量。

面对这种情况,广大的中学生物教师和生物学工作者不断发出恳切的呼吁,要求有关部门正视生物学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早在1991年,中科院裘维蕃院士(已于2000年逝世)就发表文章指出,我国过去强调了数理化的重要,但对生物学长期忽视,已产生了副作用,许多人信迷信不信医生,很多青年高考不愿报农林医,有些学生认为农业大学就是种地。令他心寒的是生物课程已不是重视与否的问题,而是根本没有高考的资格。《科技日报》1994年8月29日报导,中科院组织院士及有关教授对我国高等学校生物系教育现状考察后,给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议,要求加强生命科学人才培养,迎接21世纪。其中谈到,高校中的青年人才向西方发达国家大量外流,取消生物高考已带来严重后果,这是对生命科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必然产生降低生物学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涣散中学生物教师队伍的消极效应,既无助于减轻学生负担,又导致新一代生物学盲的出现,实为不慎之举。同时建议加强中学生物学教育,扭转现状,恢复高考。

2.3再度恢复生物高考资格的“3+X”时期

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是中学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高考既要选拔人才,又要促进基础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3门工具课为中心兼顾其他学科的“3+X”高考改革方案的最终出台,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生物学工作者力争的结果。

恢复生物高考顺应了科学和社会发展的潮流,给中学生物教学带来了再一次发展壮大的机遇,但这次生物恢复高考已不是前些年生物高考的简单重复和继续,而是将3门综合课融为一体的综合能力的测试,具有了新的内涵。“3+X”的“3”指语、数、外3门必考基础课,“X”指其他选考科目,包括文科的政治、历史、地理和理科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对报考本科院校的考生,含生物在内的理科综合也是必考内容(广东)。2001年的高考形势是以“3+综合”代替“3+X”,即把物理、化学和生物综合为一门科目考试。综合科目首先是学科内的综合,考试内容约占总分的80%,其次才是跨学科的综合,考试内容约占总分的20%。考试时间为150min,试卷总分为260分。

广东省在高考生物停考4年后,于1999年率先进行“3+X”的高考模式试点,2000年在浙江、江苏、山西、吉林四省推行,2001年在全国大面积展开。伴随着21世纪的第一线曙光,中学生物教学迎来的将是一场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到2003年,全国各省市都以文理大综合、理科综合或单科的形式把生物学科纳入高考科目,从而让生物和地理这两个世人一贯认为是副科的学科从新登上了高考舞台。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所占分值较少(地理在文科综合300分中占90分左右,而生物在理科综合300分中占66分左右)等问题,在有些地区,生物学科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生物教师的才能也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

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我们都可以看到生物技术所处的重要地位。据报道,在2002年的全国十大科技成果中属于生物领域的占了六项,2002年的世界十大科技新闻中与生物相关的占了六大,2200多名两院院士中与生物科技相关的占了55%左右。这一切都反映了在现在和未来,生物科技都将会占据整个科技界的主流,中学生物教学和生物教师应该被人们重新认识和定位,从而才能为培养高精尖的生物科技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3、我国生物学发展前景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也对未来课程改革制定了具体目标:w 改革课程目标过分注重传承知识的倾向,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w 改革课程结构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倾向,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从学科走向领域、从分科走向综合)、均衡性(合理设定学科或领域的门类及其课时比例)、选择性(适应地区差异、学校特点、学生的个别差异)。w 改革课程类型的单一性,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劳动技术、社会实践,逐渐开设信息技术课程。w 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倾向,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生物学课程变革将呈现出以下特色: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基础性与先进性相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相融合、综合性与实践性相匹配、多样化与选择性相依存

1993年8月15日,刘之焱等10名考生登上了深圳市首届“高考状元奖”的领奖台。与她一起作为理科前五名获奖的,都是实验高中的考生:杨劭铭、林广、许楚钺、陈轩;而获奖的文科前五名,有4人来自深圳中学:吴旭华、李惠龙、周依黎、赖康,另一位林隽来自育才中学。

1993年8月15日,共青团深圳市委和深圳市青少年事业发展基金会共同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10位少男少女——当年高考深圳文科、理科前5名,走上领奖台,领取了首届深圳市“高考状元奖”,每人获得2000元奖金。这10个孩子一时间成了深圳家喻户晓的“明星”。深圳市“高考状元奖”只颁发了那一届,由于教育思路的转变,此项备受瞩目的活动后来并没有延续下来。

然而,高考仍然是这座城市一年一度的“盛事”,每年高考之后,也总会有那么几个“状元”脱颖而出,在无数羡慕的目光中,向大家讲述着各不相同的学习攻略、成功之道。这是每一年盛夏必定在这座城市上演的“传统剧目”。

不到30年,高考升学人数翻300余倍

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来自四面八方的建设者在这里安家创业,使这里从一个小渔村,逐渐变成一个大工地,再变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城市,最后发展成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城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这一点,从深圳的高考也可以看出端倪来。

深圳特区建立之初,随着大量建设者的到来,深圳的人口迅速增长,高考考生也开始具备了一定的规模。1983年,创纪录的500多名考生参加了深圳的高考。根据深圳市教育局的记录,当年有40名考生达到本科分数线,25名考生考上重点大学。在恢复高考制度仅仅数年的当时,这个升学率已经十分可观。

有意思的是,随着全国各地创业者、建设者源源不断的到来,深圳高考的规模也如同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一样迅速膨胀。到了2009年,深圳高考考生数量已经达到24838人,相当于1983年的50倍。更加惊人的是升学人数的增长。2008年,深圳达到本科分数线的考生达到13164人,相当于1983年的329倍;被重点大学录取的考生达到4048人,相当于1983年的162倍。深圳高考规模的增长,几乎比深圳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更加迅速。

高考状元,曾是城市的“明星”

自从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就有一个词汇进入了中国人的生活:“高考状元”。中国所谓的“高考状元”,通常是以省、直辖市、自治区为单位统计的。如果按照这个标准,那么从深圳建市直到上世纪整个80年代,深圳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高考状元”。

这个“遗憾”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才被打破。1991年毕业于深圳中学的李海岩,在当年的高考中以标准综合总分900分满分成绩,夺得全省理科第一名;当时的深圳媒体把他称为深圳有史以来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考“状元”。

据深圳中学的档案记载,李海岩是上初中时随父母从陕西西安市迁到深圳的。由于在老家的学习基础打得比较好,很快学习成绩就名列前茅。上高中后,学理科的他就把目标对准了国内理工科顶尖的清华大学。这个学生的特点是注重平时积累,上课时,特别留心听老师讲解,每到考试前,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分清轻重缓急。那年高考结束后,很多同学们对他说:“我们高考都累得瘦了,怎么你反而胖了?”李海岩开玩笑说,他是把高三的辛苦都分摊到高中三年里去了。当年8月,李海岩被清华大学录取,5年后毕业,前往美国求学发展。

1993年,为了鼓励深圳的高中毕业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团市委和市青少年事业发展基金会设立了“高考状元奖”,奖励当年高考文理科前五名。

那一年的深圳考生果然没有辜负希望,毕业于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的女生刘之焱,以标准综合分900分的成绩,获得全省理科第一名。那一年,刘之焱才16岁,比一般的高中毕业生小两三岁。这是为什么呢?当时刘之焱的班主任,是现任实验学校初中部主任冯锦华,在她记忆中,刘之焱两三岁时,父母亲就开始抓启蒙教育,培养她良好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从幼儿时期开始她兴趣广泛,坚持每天练毛笔字、写日记;她6岁那年去报名上学,一入学就跳入二年级;到三年级学期结束前一个月,学校建议让她再跳一级;在父母指导下,刘之焱用一个月功夫学完了四年级语文、数学,参加四年级期末考试,又跳入五年级就读。1988年初,刘之焱随父母迁到深圳,1990年考入实验高中。由于学习成绩优秀,学校把刘之焱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冯锦华记得,有一次,刘之焱上课迟到,不但遭到了严厉的批评,而且当年在期末学生手册德育考核栏也没有给她打“优”,要求之严格可见一斑。

1993年8月15日,刘之焱等10名考生登上了深圳市首届“高考状元奖”的领奖台。与她一起作为理科前五名获奖的,都是实验高中的考生:杨劭铭、林广、许楚钺、陈轩;而获奖的文科前五名,有4人来自深圳中学:吴旭华、李惠龙、周依黎、赖康,另一位林隽来自育才中学。

作为第一届,也是唯一一届深圳市“高考状元奖”的获奖者,他们被载入了史册。

状元,一个争议不休的话题

1993年以后的几年,虽然深圳并非年年都有全省高考状元,但每年高考结束,都会有几个成绩优异的考生成为诸多媒体追捧的对象。全市文科、理科最高分获得者,甚至单科考分最高的考生也被称为“状元”,抢占市内媒体的头条。然而,就在深圳各界对高考状元的热情居高不下时,来自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一些专家的反对炒作高考状元的声音也不时浮现。有鉴于此,深圳市“高考状元奖”的颁发并没有延续下去。1997年,国家教委负责人发表讲话,要求各地不要宣传、重奖高考“状元”,以便淡化升学竞争,共同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社会环境。因此,当1998年深圳中学张凯名列广东省理科第一,2004年深圳外国语学校的谢博排名广东省理科第一时,虽然也有适度的报道,但早没有了当年刘之焱、李海岩等老“状元”那种“城市明星”的感觉。到了2010年,广东省有关方面决定不再公布高考总分和单科的成绩排名。官方公布的“状元”从此走入了历史。

不过,关于高考状元的争议却不会停歇。状元就是“高分低能”吗?从深圳一些“状元”的后续发展来看,似乎也未必。1991年广东省理科状元李海岩,清华大学毕业后前往美国求学,现在美国从事科技工作;1993年全省理科状元刘之焱,现在美国谷歌公司做工程师;与她同一年获得高考状元奖的杨劭铭,现在上海经营一家科技公司……;“状元”就是死读书吗?似乎也未必,2004年全省理科状元谢博非常喜欢旅游,曾说过自己最大的梦想是挂着相机走遍全世界……

也许只要高考制度存在一天,宣传状元是利是弊的争议就永远不会有答案。但对于深圳学子来说,有一件事情是确切无疑的:2009年,全市参加高考的24838名深圳考生中,有53%被本科院校录取,总录取率达到92%,比深圳特区建立之初提高了10多倍。与过去相比,深圳的学子,不管是不是状元,都有一个更宽更广的前程。

文章标签: # 高考 # 深圳 #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