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新闻 教育新闻

高考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指导_高考文言文实词推断

tamoadmin 2024-05-17 人已围观

简介1.文言阅读的推断词义方法文言虚词共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实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四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

1.文言阅读的推断词义方法

高考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指导_高考文言文实词推断

文言虚词共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实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四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四是通假字。

在文言文中,推敲常见的实词的含义有几种方法。

(1)文本迁移法

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

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

看实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实词的褒贬异议。

(4)语法推断法

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实词的含义。

(5)互文见义法

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

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

(6)成语推断法

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实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

文言实词释义九法

解答文言文试题的关键在于牢固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分析判断的综合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注重实词、虚词学习,逐个落实词义、用法,进而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下面介绍几种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

1. 从字形推词义。

在汉字中,形声字占大多数。形声字分声符和意符两部分,其中的意符为我们推断字义提供了条件。例如:“樯橹灰飞烟灭”,其中的“橹”我们知道是木制的“船具”,而对“樯”就不甚理解,但我们知道“樯”从“木”,同“橹”字联合成词,都属船具,便可推知“樯橹”有“船”的意思,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格。

2. 从通假字推字义。

文言文中的通假字是理顺文句的一种障碍,但我们只要根据通假字规律,就可以推出本字的含义来。如“兵不顿而利可全”,把“顿”理解为“劳顿”,就成了“武器不劳顿就可以取得完全的胜利”,意思显然不通,这时“顿”的意思就成了理解全句的关键了。这时,如果我们根据同音形似通假的规律,联想到表示“不锋利”意思的“钝”字,就可以将全句译为“(未经战斗)武器还很锋利而胜利可以完全取得了”,句意就通畅明白了。

3. 根据词语结构推词义。

汉语的构词规律是有法可循的,循其构词法就可以推断词义了。例如“民殷富而不知存恤”中“存恤”,这是一个并列关系的词组。我们只要知道“恤”有“怜悯”之意,那么,“存”与之同义并列,就具有与“恤”有联系的“安抚”之意了。又如“存亡之理”中的“存亡”是反义并列,“存”就有“生存”的意思。

4. 按互文推词义。

互文这种组合格式是古汉语中常见的现象。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这里的“殚”和“竭”是互文。如果知道“竭”的意思是“尽”,就可以推知“殚”的意思也是尽了。

5. 凭对文推词义。

在句中,如果表达的意思互为相反,其所用词语的一方对另一方就构成了反义。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我们知道“终日”与“须臾”。是反义对文,这样就可以由“终日”是“整天、时间长”的意思推知“须臾”的意思是“时间短”了。

6. 凭上下文推词义。

这种方法就是结合上下文的语意来推断出要解释的词语的含义。如缪贤对赵王称赞蔺相如时说“臣窃以为其人勇士”中的“勇士”,如果解释为“勇敢”或“勇气”显然不妥,但如果联系到后面词语“有智谋”和他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的表现来推敲,就可以推知“勇士”在句中是指“有胆识的人”。

7. 随文引申推词义。

词有本义和引申义。如果我们按词的本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从词的引申义去考虑。如“朝服衣冠,窥镜”中的“窥”的本义是从小孔或隙缝向里看,按这一本义显然解释不通,我们可以顺其本义联想而推断出是“照”的意思。

8. 填补省略成分推词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句子的成分被省略,这无疑增加了理解句意的难度。例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字意义难以落实,若在“奔”字后面补上一个“马”字,则“奔”字意义就可落实为“奔跑的马”,这样整个句子就文通字顺了。

9. 用析句法推词义。

在文言文翻译和理解中,可以利用对句法的分析来确定词类,再据词类去推求词义。这种方法,对解释跨几个类别的多义词、活用词、通假字、虚词的作用较大。例如:“信”字在“烟涛微茫信难求”一句中,从结构上看是在状语“难”和谓语“求”的前边,可以推断其词性为副词,这样就可以解释为“确实”的意思了。

上面谈的几种释义方法,在解题中可以根据题干和题肢的具体要求采用某一种,也可以综合运用,从不同的几个侧面加以反复推断,以提高解题的准确率。

文言阅读的推断词义方法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为120个.实词的义项比较多,记忆起来比较困难.推导大都从词的本义或古代最常见的意义出发,其它的义项则说明它与本义的关系,这样实词的义项就形成了一个网络,很方便记忆,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失为学习实词的好方法.(推导提示★ 成语助记■)

一、爱

★“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 以“爱护”喽.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爱莫能助 爱屋及乌 节用爱民 爱不释手爱毛反裘

二、安

★“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居安思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既来之,则安之 安之若素安然无恙 安土重迁 安居乐业 安身立命

三、被

★“被”的本义就是“被子”.“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

■被坚执锐 泽被后世 被发左衽 被褐怀珠 被甲枕戈扇枕温被

四、倍

★“加倍”是后起常用义, “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 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事半功倍 乡利倍义 倍道而行

五、本

★“本”是指事字,指草木的根,(今有词语“根本”)比喻为“基础、本原”之 义;事物的“本原”不容易弄清楚,所以需要“推究”;“本原”虚化而为“本 来、原来”之义.

■追本溯源 舍本逐末 本性难移 变本加厉 英雄本色无本之木

六、鄙

★“鄙”原义为“边邑”,边境自然环境“鄙陋”,故有“鄙陋”之义,“鄙陋”自然会受到“轻视”;后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如“鄙人”.

■肉食者鄙 卑鄙龌龊 贵远鄙近

七、兵

★“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器有关.由“战争、军事”义引申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短兵相接 兵不血刃 兵不厌诈 兵强马壮 兵出无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兵临城下 兵戎相见 哀兵必胜 按兵不动 厉兵秣马

八、病

★“病”原义为“重病”,取其比喻义为“缺点、毛病”;得了重病就会感到“困苦”并为之“担心、忧虑”.

■病入膏肓 蚌病成珠 贫病交攻 无病呻吟 同病相怜愁潘病沈

九、察

★“察”本义为“观察、仔细观看”,这样便能“看清楚”;“看清楚”便能“了解、理解”事物,使事物变得“清楚、明白”.

■察言观色 明察秋毫 习焉不察 静观默察

十、朝

★“朝”本义为“早晨”,读zhāo;古代臣在早晨需拜见君主,故有“朝见”之义;由“朝见”而有“朝廷、朝代”之义;“朝见”其使动义即为“使朝见”.

■朝三暮四 改朝换代 朝秦暮楚 朝野上下 朝不保夕 朝成夕毁朝闻夕死 朝歌夜弦 朝发夕至 朝令夕改 六朝金粉 只争朝夕 班师回朝 枵腹终朝

十一、曾

★隔两代的亲属叫“曾”;后借为“增”义.虚化为“曾经”(念céng).

■似曾相识 曾经沧海 曾几何时 曾母投杼曾参杀人

十二、乘

★“乘”本义是“驾车、乘车”;由这一意义引申出“乘船”之义;“乘车”必先“登”车,故有此义;上了车,人与车相接,故有“连接”义;人上了车,人便有了“凭借”.做名词时指“兵车”,后又作量词以计算车马,一“乘”计有一车四马,故又有“四”之义.

■乘人之危 乘坚策肥 乘龙快婿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衣轻乘肥因利乘便 有机可乘

十三、诚

★“诚”本义是指“真心,不诡诈”,故引申出“真实的”;进一步虚化为副词“实在,的确”“果真”等义.

■诚惶诚恐 开诚布公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心悦诚服

十四、除

★“除”本义为“台阶”.又特指“宫殿上的台阶”;“任命、授职、不正是在“宫殿上的台阶”下进行的吗?“台阶”要经常打扫,故又引申出“清除、去掉”之义;岁月“去掉”,则是岁月“流逝、过去”了.

■除旧布新 斩草除根 兴利除弊 清宫除道安良除暴

十五、辞

★“辞”在古代有两种基本义(写法也不同):一是“口供”,一是“不受”.由“口供”引申为一般的“话、言辞”.既是“话”,一种可能成为“借口”,落下“口实”;一种则因为“言之成文”是富有文采的“文辞”,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文体”(如“楚辞”)

■不辞而别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辞不达意 辞微旨远 卑辞厚币一辞莫赞 假人辞色 大放厥辞 万死不辞 一面之辞 义不容辞 以文害辞 溢美之辞

十六、从

★从”的本义是“跟随”,引申出“归顺”、“参与”、“随从”等义.“追赶”正是紧紧“跟随”敌人的形象.“随从”乃是较亲密之人,引申出“次于最亲的人”也是顺理成章.

■从壁上观 从长计议 从善如流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从一而终过从甚密 合从连横 三从四德 力不从心 弃笔从戎 何去何从 择善而从

十七、殆

★殆”本义是“危险”,它与“精神疲倦”、“懈怠”的意义有着因果关系,它们之间是一种因果引申.后又虚化为表猜测的副词.

■百战不殆 殆无孑遗 车殆马烦 知止不殆殆无虚日

十八、当

★当”原义是“面对、对着”.“阻挡”当然要“面对”,对着某个时候某个地方自然就是“处在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由互相“面对”引申出势力“相当”.由“相当”引申出“适合、适当”等义.

■门当户对 锐不可当 当仁不让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独当一面当机立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当务之急 当之无愧 老当益壮首当其冲 安步当车长歌当哭 对酒当歌 豺狼当道 快意当前 螳臂当车 一马当先旗鼓相当 万夫不当

十九、道

★“道”本义是“大路”.路的作用是“引导”人到某地,故有“引导”之义(后写作“导”);抽象意义即“途径、方法”;又特指“正当手段”(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途径和方法往往是一种“道理、规律”;道理和规律需要“述说”,而后成为“思想、学说”.

■道听途说 康庄大道 道不拾遗 道不同,不相为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志同道合 道路以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东道主 分道扬镳 安贫乐道 问道于盲 师道尊严 旁门左道 朝闻道,夕死可矣指名道姓 筑室道谋 津津乐道 里经叛道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文以载道 头头是道 坐而论道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二十、得

★“得”本义为“得到”.“得到”就有“收获”,也说明“能做到”“实现”目标,此外还可表达“事情做对了,正确”的意思.由“正确”的意义引申出“得当、合适”;进一步虚化为“应该”.

■得过且过 得不偿失 怡然自得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得寸进尺得不偿失 得陇望蜀 得其三昧 得心应手 得天独厚 得鱼忘筌 楚得楚弓 患得患失 难得糊涂 相得益彰 志得意满 傲睨得志 情非得已人人得而诛之 探骊得珠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百思不得其解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一无所得智者千虑,必有一得

二一、度

★“度”本义为“量长短”,引申出“计算”和“量长短的标准”之义.心里“计算”表达为“推测,揣度”;由“标准”则引申出“尺度”,进一步又引申出“法度、制度”.

■审时度势 置之度外 度日如年 风度翩翩 普度众生 金针度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宽宏大度 挥霍无度 度长絜大 暗度陈仓

二二、非

★“非”本义为“不对的,不合理的”.作动词时即“认为不对”.词义是否定的,故而虚化为否定副词.

■大是大非 非亲非故 非我族类 今非昔比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文过饰非 物是人非 为非作歹 习非成是 泥古非今 面目全非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二三、复

★“复”的本义是“回来”“返回”.故又引申“回复”(话回来)“报复”(行为的回来)“还原”(返回不就是回到原处?).虚化为副词即为“再、又”.

■周而复始 髀肉复生 故态复萌 无以复加 无往不复万劫不复

二四、负

★“负”的本义是“用背驮物”.故有“背、载”之义.抽象表达为“承担”(如“负债”);背上背物,即背上有所“靠”,再引申为“依仗、凭借”;古代“败”用“北”表示,而“北”即“背”字,故又有“败”义.“失败”了当然“对不起”人(自己或他人).

■忘恩负义 忍辱负重 负荆请罪 负屈含冤 负隅顽抗 久负盛名披裘负薪 皇天不负有心人 决一胜负 负弩前驱 不负众望

二五、盖

★盖,原为茅草编织物,用来盖屋或遮蔽身体,引申出一般的器物的盖子和车盖.作动词时即为“遮蔽、掩盖”之义.把别人“盖”住自然就是“胜过、超过”别人喽.

■盖世奇功 盖棺论定 官盖如云 欲盖弥彰

二六、故

★“故”有两个基本义:一为“缘故”;一为“旧的”.由“缘故”虚化引申出“所以”和“故意、特意”(反向引申,故意即是无缘无故)等义.由“旧的”引申出“衰老”和“故人(有时特指前夫或前妻)、老友”等义.由“衰老”进一步引申出“死亡”之义.

■一见如故 明知故犯 故步自封 故弄玄虚 革故鼎新 欲擒故纵不经世故 非亲非故 平白无故

二七、顾

推导提示:“顾”基本义:“照顾”.由“照顾”可以引申出“顾念、顾惜”“回头看”等义.“只”“只是”是作为副词用.

成语助记:顾此失彼 顾名思义 顾盼生姿 顾全大局顾影自怜顾左右而言他

二八、固

★“固”本义指“城墙坚固”.城墙坚固自然就能“坚持”不败,进一步引申出“顽固”之义.坚固有难以改变一直这样的内涵,故又虚化成副词“本来、原来、当然”等义.

■固若金汤 君子固穷 根深蒂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二九、归

★“归”的基本义是“女子出嫁”.出嫁就是成年女子回到另一个家,故有“回家”“回国”之义,也即“归附、附属”于夫家了.出嫁含有把女儿送给别人之义,故又借作“馈”字而有“赠送”之义.

■之子于归 归心似箭 反璞归真 殊途同归 物归原主 解甲归田完璧归赵 宾至如归 铩羽而归 众望所归

三十、国

★古代的“国”本义是“国都、首都”的意思.“国都”是一个国家的代表,所以又引申出“国家”的意义,并成为后来的主要意义.

■安邦定国 国破家亡 国泰民安 经国之才 倾国倾城共商国是

三一、过

推导提示:“过”的本义是“走过、经过”.“走过”别人自然就是“超过”了别人,做事“超过”太多会变成“过分”,物极必反,事情做得“过分”容易出现“过错”,出错当然就会被“责备”.

成语助记:过犹不及 闻过则喜 过江之鲫 文过饰非 白驹过隙雁过拔毛有过之而无不及 矫枉过正 瞒天过海 秋风过耳 闭门思过

三二、何

推导提示:“何”本义为“负戈而行”,故有“负荷”之义,是“荷”的初文.古人看见荷戈而行的士兵,第一个念头就是“他们往何处去?去干什么?”所以又用作疑问代词“什么”,进一步引申出表示程度的副词“多么”之义.

成语助记:何去何从 何罪之有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何足挂齿出何典记 相煎何急 于心何忍 相去几何

三三、恨

推导提示:恨的本义是“感到遗憾”,程度加深即可引申出“怨恨、怀恨”之义.

成语助记:相见恨晚 吞声饮恨 一失足成千古恨

三四、胡

推导提示:胡,原指“兽颈下垂的肉”,(月,即“肉”)匈奴等一带少数民族多吃兽肉,故又称匈奴、西北各民族为“胡”.后又借为疑问代词“什么,为什么”.

成语助记:胡服骑射 伊于胡底

三五、患

推导提示:患的本义是“担心、发愁”(患,由“串”和“心”组成,一串串的“心”,说明心事重重.自然是有发愁的事.)引申出“忧患、麻烦”.

成语助记:患得患失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内忧外患 患难之交防患未然 采薪之患 肘腋之患

三六、或

推导提示:或有两个基本义:有人,有的人;或许,也许.由“有的人”引申出表示只有一部分的“有的”意义.

成语助记:多言或中 智者千虑,或有一失

三七、疾

推导提示:“疾”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腋下中箭之形,故本义为“中箭受伤”(此义消失).后引申为一般的疾病.疾病自然会使人“痛苦”,因而令人“痛恨、厌恶”.由于弓箭速度很快,故“疾”又引申出“快速、急速”之义.

成语助记:疾恶如仇 积劳成疾 大声疾呼 痛心疾首 疾首蹙额眼疾手快讳疾忌医 奋笔疾书 愤世疾俗 衔枚疾走

三八、及

推导提示:“及”的本义是“赶上”.由此引申出“比得上”“达到”等义.由“达到”引申出“趁着(那个时候)”“涉及”等义,再虚化为连词“与”.

成语助记:望尘莫及 触手可及 鞭长莫及 及时行乐 爱屋及乌迫不及待驷不及舌 言不及义 过犹不及 噬脐何及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风马牛不相及可望不可及 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九、即

推导提示:即的本义是“走近、靠近”,(甲骨文字形是“俯身就食”之形),故引申为“立即、马上、就”等义.“走近”高处就是“登上”之义了.

成语助记:可望不可即 若即若离 即事穷理 稍纵即逝 一拍即合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四○、既

推导提示:“既”的本义是“尽、完”(甲骨文字形是“吃完侧身”之形).由此引申出“已经、既然”“全”等义.

成语助记:既来之,则安之 既往不咎 一如既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文言阅读在高考中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不管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还是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它考查的范围相对来说还是较稳定的。作为高中生必须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句中的含义,才能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对高中生而言,平时的阅读积累固然很重要,但他们真正能利用的课外阅读时间则是少之又少,所以掌握一定的推断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字形推断法

 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梁启超《谭嗣同》)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上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猜测与处所有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樯橹灰飞烟灭”,“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冷字,但“樯”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

 另外,“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系”与捆绑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

 二、字音推断法

 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

 “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苏轼《教战守策》)中的“顿”字。“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这句中“惠”本义为“仁爱”,在这里显然是讲不通的,可借助于音的联系来推断其通假,“惠”通“慧”,豁然贯通。“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可推断为“取”通“娶”。

 “昌期少年,不闲吏事。”(2004年湖北高考试题)句中“闲”与“娴”通假,“熟悉”的意思,“娴于辞令”即为明证,“不闲吏事”就是“昌期少年,不熟悉吏事”的意思,所以,如果把“闲”理解为“空闲”就是错误的。

 三、结构分析推断法

 (一)文言文中对偶句、并列词句很多,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族,灭族。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任用。

 (3)“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句中,借助“正”可以理解它的反义“欹”为“不正”或“倾斜”的意思。

 (4)“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殚”义可由“竭”的意义推知为“竭尽,用尽”的意思。

 (5)“去郑而之许”(2004年高考北京卷)“郑”和“许”同为地名,都作宾语,“之”为动词“到”,“去”与“之”相对,可见应为“离开”。

 (二)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我们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比如:

 (1)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3)变姓名,诡踪迹。

 (4)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在(1)句中我们借助“地”可以推断“固”应当是名词,进而解释为“坚固的地方”;在(2)句中借助“良”可以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释为“硬的”“强有力的”;在(3)句中借助“变”可以推断“诡”应为动词,就可以避免将“诡”解释为“诡秘”的错误,而将“诡”较为顺利地解释为“隐蔽”;在(4)句中,则可以借助“戴”将“腰”定为动词,因而解释为“腰上佩戴着”。

 四、语法推断法

 根据词语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其词性,进而推知意义。

 主语、宾语大多是名词、代词;谓语大多是形容词、动词;定语是形容词、代词;状语是副词。

 “范增数目项王”这句中的“目”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作动词,既不能理解为“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将军身披坚执锐”,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动宾不能搭配。而“坚”解“坚硬的盔甲”,“锐”解“锐利的兵器”就能搭配了。

 “庭除甚芜,堂屋甚残”(2005年浙江卷)选项中把“除”解释为“废弃”。而句中“庭除”“堂屋”均作句子主语,“除”翻译为动词“废弃”显然不对,应译为“台阶”才讲得通。

 另外像常见“信”字的用法。

 (1)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2)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3)信义著于四海。

 (1)句“信”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作状语就是副词,进而推断为“确实”之意。(2)句“犹”是副词,作状语,“信”作谓语是动词,为“相信”之意。(3)句“著”为谓语动词,“信义”为主语是名词,故“信”为“信誉”之意。

 五、语境推断法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例如《石钟山记》有两句话:

 (1)“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2)“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1)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达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这句中“言”为“叙述”之意。(2)句联系全篇及背景看,渔工水师虽知石钟山命名的真正原因,但因文化水平低,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因此这句中的“言”可理解为“记载”。

 又如:“齐武成帝子琅邪王,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

 A.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述他说:“这是一个狡猾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B.武成帝常常当面称赞他说:“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必将有所成就。”

 从“生而聪慧”“笃爱之”等词语可见“黠儿”为褒义,故选B。

 “彼非不欲多负,力不赡也”(2005年北京高考试题)。选项中把“赡”解释为“赡养”。而原文是讲一个力大无比的汉子,独自能背二百四十斤柴,而一般人只能背一百斤,他说上面这句话,意为,他们不是不想多背,而是力量没有我大,没有办法。把“赡”误解为“赡养”毫无依据。应解释为“足够、充足”才对。

 六、联想推断法

 高考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或者我们熟悉的成语、词语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对于某些难以理解的词语,就要回忆它在哪些已学过的课文中出现过,是什么意思,哪种含义与这个语言环境切近,相互比照,由此推断它在此处的含义。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来确定试题中的实词词义。如“不以外见易”的“见”,我们可联想课文中“府吏见叮咛”来推断,“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因此“不以外见易”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另外还可以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

 (2)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日薄西山)

 (3)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

 (4)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言听计从)

 从上面几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括号内成语中加点的词义,我们平时都比较熟悉的,借助这些熟悉的词义,就可以帮助我们推断文言语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七、代入检验法

 即把选项所给的义项代入原文,推断词义。

 例如:“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趸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2005年北京高考试题)

 选项中给的义项是“诛:杀掉”。我们把这个义项代入原文,就会发现:后文中庆封还带着他的部下反抗,失败后逃跑到鲁国了。因此,该义项是错误的。

 八、组词推断法

 利用组词来推导,也是最常用的基本方法。现代汉语是双音节的,将单音节的文言词语,作为语素组成双音节的现代词组,然后根据实际去选择一个最恰当的。

 例如:“悉以秩俸买牛犊鸡猪,散惠孤弱不自存者。好单骑巡人,家至户入,阅视百姓产业。有修理者,于都会时,乃褒扬称述;如有过恶,随即训导,而不彰也。”(《北史循吏传》)

 文中的“阅”可组成“阅览”“检阅”,这里是“视察”之义;“产业”根据上文“买牛犊鸡猪”可推断为“家产”之义,还包括房屋、土地等;“修理”不能理解为把坏的修理好,因为从全文来说不合理,这里的“修”组成“修正”这个双音节词,而“理”又可组成“治理”,且下文有“过恶”相对,所以,“修理”只能理解为“家产管理得好的人”;这样,“彰”也不能简单解释为“鲜明”这个本义了,而应解释为“表彰”。

文章标签: # 本义 # 推断 # 引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