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新闻 教育新闻

2013高考语文试题-2013高考语文衔接题

tamoadmin 2024-10-02 人已围观

简介1.2011上海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2.谁能提供1986至198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和1987至1989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3.高考语文题型都有哪些 是后面那些比较活的题 例如写颁奖词之类的2011上海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2008-04-10 16:15提高现代文阅读效率,并非一日之功,但指导同学们探求阅读文章的一般规律,培养同学们临场阅读习惯,训练答题技巧和

1.2011上海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2.谁能提供1986至198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和1987至1989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

3.高考语文题型都有哪些 是后面那些比较活的题 例如写颁奖词之类的

2011上海高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2013高考语文试题-2013高考语文衔接题

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2008-04-10 16:15提高现代文阅读效率,并非一日之功,但指导同学们探求阅读文章的一般规律,培养同学们临场阅读习惯,训练答题技巧和方法,对正确理解、综合分析、鉴赏评价文章是大有裨益的。下面我试以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为例,谈谈解答此类试题的几种方法和技巧。

1.纵观全篇 把握主旨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读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没有整体把握的意识,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因此,阅读效率的提高取决于对文章内容的主旨是否能正确把握。

那么,如何把握文章的主旨呢?首先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其次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测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这样解题就心中有数了。

1998年高考语文试卷选用了宗璞的《报秋》,这是一篇章法严谨而又情文并茂的散文,而且包含着领悟生活的哲理。它通过玉簪花“探出头来”,香气袭人,提醒人们:秋天来了,而我却是两手空空。其主旨是: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光阴,抓住现在,抓住人生的每时每刻,有所作为,不能虚度年华。第30题B项:“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此题有一定的迷惑性,有些考生一看到原文中有这一信息,就认为正确。殊不知,作者在文中讲玉簪花精神只是顺便提及,并不是本文的主旨,把主旨说成主要是赞美玉簪花精神就更无根据了。

1999年高考语文试卷选用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它是一篇演讲稿,富于激情,文章题为《创造宣言》,但不是讲一般的创造,其话题范围是教育问题,是在教育育人这个领域里讲创造。文章列举了古今中外大量创造成功的实例,用事实说话,极有说服力。开头由造神、造人、造石像三种现象引出论点:我们的教育应是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的活人;号召师生共同创造,就要破除种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有破才有立,批驳了五种“不能创造”的理由,自然引出“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的结论;最后对创造之神的呼唤,表达出献身创造的强烈愿望。在这种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再来解答问题,就有高屋建瓴、洞若观火之感。第24题E项:“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论述教育者需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本文的主旨是号召师生共同献身创造,时时处处人人都要创造,教育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以达到教育的最大成功。而“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只是“创造”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它是为“创造”服务的,说它是本文的主旨,犯了喧宾夺主的错误。

2000年的高考题《长城》是一篇散文,富于情感,追求哲理,也不乏含蓄。它以长城为象征,谈的是中华民族在世界大格局中的地位与举措问题。它的主旨在于:反对封闭,提倡开放;反对愚钝,鼓励自信。它从深秋晚景写起,引入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再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卒章显志,含蓄而又深沉。第23题第(2)问:“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回答的就是本文主旨:显示出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豪和自信,能承受改革开放的冲荡。

2001年的高考题《门》是美国作家克里斯托弗·莫利的一篇散文,作者通过对各种各样的门的描写,赋予“门”以象征意义,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其主旨是:人生正是由一次次开门和关门构成的,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是由一个个重要阶段的开始和结束构成的。把握了这一主旨,解答第23题第(2)问,要求说明“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在文中的意思,就准确无误了。

2.理清脉络 划分层次

《报秋》全文共九个自然段,一至六段为第一部分,这一部分的感情脉络是:由玉簪花“探出头来”“报秋”引得作者“一惊”写起,随即“怅然”,又想到玉簪花的顽强、谦让、洁净和特有的芳香,归结到“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的失落、不安和焦虑。七至九段为第二部分:从兄长寄来的词中有所领悟,悟出“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的人生哲理,从而坚定“领取生活”的人生态度。

《创造宣言》全文共有12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至四段为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和注意的问题;四至十一段为第二部分,批驳五种“不能创造”的理由,得出结论;十二段为第三部分,发出献身创造的号召。

《长城》全文共有11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文章采用先抑后扬的笔法,一至七自然段,对历史的反思和评价,观点非常明确,感情十分凝重;第八自然段对现实的评说,观点也比较明朗;九至十一自然段对未来的召唤,则比较含蓄。

《门》全文共有八个自然段,第一段是起始段,提出作者的观点,有引起下文统领全篇的作用;第二段承接第一段,说明即使是人们最熟悉的家,也不知门后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第三段介绍各种各样的门,初步提出门的象征意义;第四段介绍各种各样的开门方式;第五段集中阐释门的象征意义;第六段集中阐释开门和关门的含意;第七段进一步阐释人生就是不断的开门和关门的含意;第八段是全文的收尾,进一步阐释关门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把握了全篇的主旨,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再解答后面的问题,就如顺风行船,事半功倍。可是有些考生不在这方面下功夫,走马观花地看一遍文章,似懂非懂,就急于解答后面的问题,结果是欲速则不达,不仅费时费力,还容易答错。

3.检索范围 准确摘取

良好的阅读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上,还体现在对局部的确认。阅读时,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阅读题一般是从选文里有可能被学生忽略且又不一定真懂的地方抽出来编成各种形式的问题,用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答案要从选文里找,只要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在原文中是能够“抠”出来的。如《创造宣言》的第21题第一问,“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信息的辨别和筛选,只要抓住原文中五个“有人说”段落的中心句,按题目的要求把它摘取下来写进答题处就行了。再如:《长城》第21题第一问,“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只要能根据第2-7自然段的内容,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就能抓住第3、5、7段“所以我说”后面揭示文章段落主旨、观点、情感的中心句,得出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①凄婉的历史,②民族封闭的象征,③文化愚钝的标志。

当然,有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直接使用,或语句太长,不合答题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其他信息,这就要根据题意对选出的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表述。再以上述两题第二问为例。《创造宣言》第21题第二问要求回答“作者批评错误观点得出的结论是什么(不超过12个字)”。原文的结论在第11自然段,有21个字,这就要压缩主干,抽取要点,概括复述:“处处天天人人都能创造。”《长城》第21题第二问:“作者又是如何看待现实的长城?”作者对长城现实的看法,与四面八方亿万游人的描写结合在一起,没有独立成段,回答较难一些。但是只要认真阅读,你就能从“现在你敞开胸襟了”、“愿意接待异域殊方的杂色人流”等语句中,归纳出现实长城的开放,从“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呀,长城!”的语意中,体会出作者在看待现实长城时的自豪与自信。

4.综合分析 全面考察

有些阅读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答案意思说出来,且往往有字数限制。这种题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题目难度也大。解答此类试题,要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

《创造宣言》第23题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第一问若选原文中的话回答:“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就只答对了一半,因为“成功”包含师生两个方面的因素。作者的观点很全面,很明确,强调的是“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第二问综合性很强,七个答案要点几乎分散在全篇文章之中,只有吃透原文,在文章中找到根据,才能概括出“注意”的要点。

《创造宣言》第24题考查对文章的鉴赏评析,B项“作者引用歌德的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着重证明惟有大无畏精神才是创造取得成功的关键”。这一说法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创造需要勇气,但“勇气”不是关键,更绝非“惟有”,因为作者在下文明确指出:“这只是一半真理,”“除了大无畏精神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

《门》第21题: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要回答:“开门”和“关门”的含意是什么,并没有现成的答案,须通观全文,先找出相关的句子,然后再加以分析概括。文中与“开门”和“关门”相关的句子不少,但直接阐述“开门”和“关门”含意的段落在文章的六、七、八段,特别是文章的第六段。问题出自文章的第一段,答案却主要出自文章的第六段,这就增加了解答21题的难度,要求考生通过快速阅读,迅速清理文章的脉络,迅速找出相关信息。相比较而言,“关门”的含意好归纳一些,因为文中说道“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可以直接概括出:“关门的含意是意味着一个结束。”而关于“开门”的含意,相关的句子很多,不易抽取,但是可以参照归纳“关门”的含意,平行比较,得出答案:“开门”的含意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

5.认清手法 明确作用

现代文阅读,命题者常常从文章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明确它们的修辞作用,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大致考查了如下几种修辞手法:

1.比喻

比喻要贴切,必须有相似点。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越明显,越突出,比喻就越贴切。《创造宣言》第22题,“‘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象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初步分析,可以拟出这样几个比喻:刀法、万象、万象同毁、万龙点睛。由此可以推知:“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象”比喻众多的教育对象(学生);“万象同毁”比喻众多的教育对象(学生)被毁;“万龙点睛”比喻众多的教育对象(学生)成才。《创造宣言》第24题A项问:“‘合于交响曲之节奏’,是说集体创作活人之塑像应遵循相互合作与协调原理”是否正确?用“交响曲之合奏”比喻集体创作的“合作与协调”,相似点很一致,十分合理。

《门》的第23题的第1小题,要求说明“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在文中的意思。考查的是对比喻句的理解。这句话是说明人与动物的区别:成群牧放的马既无隐秘可言,又无独立天地;而人有思想感情,有隐秘需求,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

2.拟人

《长城》第22题:“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此题是对文章语言表达技巧、表现形式的考查,第一问要求理解第二人称在便于抒情方面的艺术效果,第二问要求理解人称代词的合理转换,以便使表达更清晰的作用。如果不考虑散文有关人称及表达作用的基本知识,恐怕就难以作出正确的回答。联系我们曾经学过的抒情散文,不少作品都用了第二人称来写。它的特点是,作者直接向对方倾谈,显得亲切自然。这样理解,就能正确回答作者用第二人称写长城的好处是: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与长城对话,便于抒发感情。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这句话承接“人们发现”而来,陈述的对象不再是作者,而是“人们”,写的自然是“人们”的感受,因此改用第三人称“它”。

1993年高考《青菜》第30题:(1)这篇短文是用第几人称写青菜的?(2)这种写法对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3)文中哪些语句用这种人称表述取得了比用其他人称表述更好的效果?此题考的也是拟人手法的作用。用第二人称的写法,起的是拟人化作用,便于直接对青菜抒发自己的赞美之情。

3.反衬

《报秋》第28题:“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作者将“太阳花”和“玉簪花”对照比较,“太阳花”又名“不了”,但“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不了”都种了。而“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二者对比,反衬出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4.对比

《青菜》一文,“高高翘起的狗尾巴草”,“自我炫耀的灯笼草”,“凌空悬挂的黄瓜”,与“紧紧依靠大地,朴素沉着的青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孩子们任意拔掉狗尾巴草,摘下灯笼草,在黄瓜上刻伙伴的绰号”,与“在青菜地割草总是那么小心翼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27题:“作者为什么写孩子们拔狗尾巴草、摘灯笼草、在黄瓜上刻伙伴的绰号?”这样写的作用就是通过对比,突出作者对“青菜”的赞美之情。

5.反复

《报秋》第29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这两句都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做这类题,首先要从“语言形式的表达”上分析,那么第(1)问的内容便是“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第(2)问便是“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其次就要分析“表达效果”,第(1)问暗含的意思是“强调时间的飞逝”,或“强调时间过得太快”。第(2)问则是“强化主旨”或“强化中心”、“深化主题”。学生做此类题往往重视“表达效果”,而忽视“语言形式的表达”,这是失分的原因。在这里,“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重点,升华主题。

6.排比

《创造宣言》第24题F项为判断正误题,“作者善于用排比的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这一说法正确,本文的确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段,如第5、6、8、9、10段,以及排比句。《长城》第21题对历史长城的评价,在第3、5、7段里也使用了三个排比句。排比的主要作用在于: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突出意思的重心。用排比说理,可以把论点阐明得严密、透彻,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用排比叙事可以把事情叙述得井然有序,用排比写人可以把人物刻画得细致深刻。

7.象征

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门》第5段直接说明“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避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理解了门的象征意义,才能解答第21题“开门”和“关门”的象征意义,才能解答第22题分析“玻璃门根本不是门”的原因。

谁能提供1986至198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和1987至1989年广东高考语文试题?

一九八六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 语文试题

一选出注音没有错误的一组。(3分)

(A)干涸(hé) 闲暇(xiá) 桎梏(gào)

(B)炽(zhì)烈 檄(xí)文 鞭笞(chī)

(C)愤懑(mèn) 缔(dì)造 鞭挞(tà)

(D)真谛(dì) 酗(xiōng)酒 澹(dàn)然

二、下列标题中加点的字各有四种解释,选出正确的一种。(3分)

1.《察今》( )

(A)察看(B)明察(C)视察(D)观察

2.《原君》

(A)推究(B)究竟(C)原意(D)原因

3.《甲申三百年祭》

(A)典礼(B)追悼(C)祭文(D)祭奠

三、在括号里加上标点符号。(5分)

1.鲁迅先生连忙掉转话头,亲切地问( )“你真个姓唐吗?”“真个姓唐,”我说( )“哦,哦,”他看定我,似乎十分高兴( )“我也姓过一回唐的。”

2.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地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 )一个小叔子( )十多岁( )能打柴了( )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 )他本来也打柴为生( )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是这些。

四、下边是四组作者或作品,从文学知识的角度看,每一组中有一个与其他三个不同类,把它选出来。(4分)

1.(A)《水浒》(B)《西游记》 ( )

(C)《红楼梦》(D)《聊斋志异》 ( )

2.(A)范仲淹(B)欧阳修(C)姚鼐(D)苏洵 ( )

3.(A)《我们打了一个大胜仗》(B)《为了忘却的记念》 ( )

(C)《包身工》(D)《为了周总理的嘱咐》 ( )

4.(A)莫泊桑(B)巴尔扎克(C)都德(D)海涅 ( )

五、《崇高的理想》(陶铸)中有这样一句话:“人民英雄就揭竿而起,把反抗强权,救民于水火之中作为自己的理想。”

“揭竿而起”一语见于 时期文学家 写的《 》。其中讲到陈涉起义时,说他“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 之中,率 之卒,将 之众,转而攻秦; ,揭竿为旗,天下 , 粮而 从”(6分)

六、排列下边四句诗的顺序,把题前的字母填在方格里。(3分)

(A)杨柳青青着地垂

(B)借问行人归不归

(C)杨花漫漫搅天飞

(D)柳条折尽花飞尽

( )→( )→( )→( )

七、按要求改写下边画横线的文字。(6分)

1.象“芦柴棒”一般的包身工,每一分钟都有的可能,可是他们还在那儿支撑,直到带工老板榨完他们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的一滴血汗为止。

改写成被动句:

2.度过了讨饭的童年生活和在财东马房里睡过觉的少年时代,青年时候又在深山老林里打过短工,他简直不知道世界上有什么叫做困难。

改写成排比句:

八、阅读下边三组句子,注意其中加红的字。读后填空,每个括号里只填一个字母。(3分)

(A)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B)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D)适大病,不能行。

(A)公输盘不说。

(B)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C)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D)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A)遂与秦王会渑池。

(B)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D)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在甲组中,( )和( )中的“适”意义相同。

在乙组中,( )和( )中的“说”意义相同。

在丙组中,( )和( )中的“会”意义相同。

九、下边(甲)(乙)两段文字分别见于《世说新语》和《资治通鉴》,二者记的是同一件事而略有不同。阅读后回答问题。(17分)

(甲)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宣王既与亮对渭而陈,亮设诱谲(jué,欺诈)万方,宣王果大忿,将欲应之以重兵。亮遣间谍觇之,还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黄(yuè,黄,帝王用的仪仗),当军门立,军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 〕。”(《世说新语》)

(乙)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 〕。”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 〕?”(《资治通鉴》)

1.给(甲)中画横线的文字加上标点符号。(2分)

2.为两段文字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和解释。(3分)

(1)陈(A)chén陈列 (B)zhèn阵地

(C)zhèn阵容 (D)zhèn列阵

(2)觇(A)zhān察看 (B)chān窥视

(C)zhàn看望 (D)zhān偷看

(3)数(A)shuò屡次 (B)shù很多

(C)shǔ数说 (D)sù经常

3.从下列语气词中选出三个,分别填到文中相应的〔 〕里。(3分)

邪 也 矣 焉 耳

4.(甲)中的“晋宣王”是谁?(乙)中的“帝”指谁?“辛毗”和“辛佐治”是什么关系?(3分)

5.(甲)中说得“亮设诱谲万方”,(乙)中是怎么说的?摘出(乙)中相关原文,并把它译成现代汉语。(2分)

原文:

译文:

6.诸葛亮不能把对方引诱出来作战,

按照(甲)的说法是因为:

按照(乙)的说法是因为:

(用现代汉简要说明)(2分)

7.《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它成书比《世说新语》早还是晚?(2分)

一○、阅读下边的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20分)

①稍具动物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哺乳类和鸟类是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类群的动物,哺乳动物属于哺乳动物纲,鸟类属于鸟纲,这两个纲的动物无论在形态结构上还是在生理特征上都有很大的不同。②从起源上说,鸟类和哺乳类都源于爬行动物。③然而,哺乳动物起源于3亿年前从古代爬行动物中分化出来的一支,而鸟类则起源于2.6-2.4亿年前从古代爬行动物中分化出来的另一支,这一支除了进化成今天的鸟类,还进化成今天的蜥蜴、蛇和鳄等动物。④因此,鸟类和蜥蜴、蛇、鳄的亲缘关系更为接近,而与哺乳动物却没有直接的共同祖先。

1982年,英国伊丽莎白皇家学院的科学家加德纳却提出了一种新的学说,这一学说认为(a),鸟类和哺乳动物并不象传统观点所认为(b)的分别起源于两支不同的古代爬行动物,而是起源于共同的祖先枣“哺乳鸟”。这一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共同祖先是2.25亿年前从古代爬行动物中分出来的,因而鸟类和哺乳动物的亲缘关系比鸟类和爬行动物更接近。与众不同的是,加德纳提出这一学说时,并不象以往的动物进化研究者那样主要依据古代动物的化石资料,而是依据对不同动物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的比较。加德纳提出,在哺乳动物和鸟类之间存在着22个引人注目的共同特征,而且在动物界中,只有这两个纲的动物才具有这些特征。例如,这两类动物都是恒温动物,体内有调节体温的机制。此外,在心脏、头骨、脑的结构上,在蛋白质分子结构、生理和行为上,鸟类和哺乳动物都具有显著的共同特征。根据这些共同特征,加德纳推论:这两类动物一定有共同的祖先。

加德纳的学说一提出,在学术界就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一部分生物学家认为这个学说站不住脚,加德纳提出的证据并不可靠,他那种完全不依靠化石资料的方法也不足取。而另一部分生物学家却十分推崇加德纳的学说,一位法国古生物学家甚至描绘出设想中哺乳动物和鸟类的共同祖先枣一种热血恒温的、身上同时长有羽毛和毛发的树栖食虫动物:“哺乳鸟”!于是,在这一本来被人认为早已解决了的问题上,研究动物进化的科学家们展开了争论。1984年8月在伦敦自然历史和地理博物馆,300位来自英国、美国、欧洲大陆的专家学者聚会,对加德纳的学说进行了研究和讨论。讨论会不仅探讨了鸟类、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在进化起源上的关系,而且还对当前动物进化研究中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传统的动物进化观点与加德纳的学说究竟谁是谁非?在伦敦的讨论会上还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要回答这样的问题似乎为时尚早。然而,多数科学家乐观地认为,在这样重大的动物进化理论上,学术界出现“裂缝”,传统观点面临挑战,这都是好事。它将促使动物进化的研究出现新的学派和新的进展。

1.下边的句子是从第一段中摘出的,指出它在原文中的位置(原文中已用①②③④标出句码,请注意)。(3分)

传统的动物进化理论告诉我们,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关系,远不如鸟类和爬行动物那样密切。

(A)本段①句前面 (B)①句和②句之间

(C)②句和③句之间 (D)④句后面 ( )

2.在第二段画横线的句子中,两个“认为”所认定的内容各是什么?(4分)

认为(a):

认为(b):

3.科学著作中常常用树枝形图表显示同类事物间的系统关系,这种图表叫“系统树”。参照下边按传统观点画出的系统树,在它的右边画出加德纳学说的系统树。(4分)

4.下列论断中的三项,两种学说在看法上有分歧,把它们选出来。(6分)

(A)地球上存在过“哺乳鸟”。

(B)鸟类和哺乳动物有共同的祖先。

(C)在动物界中,只有鸟类和哺乳动物之间才具有共同特征。

(D)鸟类和哺乳动物之间的共同特征大于不同特征。

(E)鸟类和哺乳动物应分属于不同的纲。

(F)鸟类与哺乳动物的关系比鸟类和爬虫类的关系近。

(G)鸟类起源的时间早于哺乳动物起源的时间。

(H)哺乳动物起源的时间早鸟类起源的时间。

5.加德纳的研究方法与传统研究方法的不同是:(3分)

(A)传统观点借助归纳,加德纳借助演绎。

(B)传统观点主要用化石资料推论,加德纳用现代生物的形态和生理特征推论。

(C)传统观点依据动物分类方法,加德纳则依据现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

(D)传统观点依靠事实推导,加德纳利用想象建立学说。

作文(50分)

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侯,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温度湿度适宜,树木就迅速生长起来,形成茂密的森林。大片森林的出现,会使气候变得更好。

这里说的是一种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也有类似之处。请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用上述现象作比喻,发表自己的见解。全文不少于600字。副标题自定,写在横线上。

题目:

树木·森林·气侯

枣谈

一九八六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3分)C

二(3分)1.B;2.A;3.D(答对一小题给1分)

三(5分)

1.依次是:。,(对一处给0.5分,对两处给1分,对三处给2分)

2.依次是;,,;;(,),(对一处给0.5分)

四(4分)1.D;2.C;3.B;4.D(答对一小题给1分)

五(6分)

西汉、贾谊、《过秦论》、阡陌、疲弊 数百、斩木为兵、云集响应、赢、景

答对作者、篇名各给1分,答对其他一处给0.5分

六(3分)

(A)→(C)→(D)→(B)

全对给3分,A、C的顺序与答案相反而其他处对给2分

七(6分)

1.……直到他们被(带工老板)榨完残留在皮骨里的最后的一滴血汗为止

2.他童年时候讨过饭,少年时候在财东马房里睡过觉,青年时候又在深山老林里打过短工

答对一题给3分,其他改法符合题目要求的也算对

八(3分)

甲组A和C

乙组B和C

丙组B和D

答对一处给1分

九(17分)

1.(2分)

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震动”后用逗号也不算错)

错一处扣1分,扣完2分为止

2.(3分)

(1)D(2)B(3)A

答对一处给1分

3.(3分)

也矣邪

答对一处给1分

4.(3分)

晋宣王即司马懿,“帝”指魏明帝,辛毗字佐治(或辛毗即辛佐治)

答对一问给1分

5.(2分)

原文: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

译文:诸葛亮就送给司马懿头巾之类妇女穿戴的服饰

摘对原文给1分,译文对给1分(“巾帼妇人之服”译成“妇女的衣服”不扣分,“遗”译错扣0.5分)

6.(2分)

(A)辛毗制止司马懿出战

(B)司马懿本来就不想打

答对一处给1分,意思相同即可

7.(2分)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司马光,它成书比《世说新语》晚

答对一问给1分

十(20分)

1.(3分)

B

2.(4分)

认为(a):从“鸟类和哺乳动物并不象”到“‘哺乳鸟’”

认为(b):分别起源于两支不同的古代爬行动物

由于题目要求的是写出“所认定的内容”而不是“认为”的宾语,答案不要求与原文字面完全相同

答对一处给2分

3.(4分)

全对给4分,所画直线方向错误不给分

直线方向正确而没有注意时间坐标要求的(分枝点位置不对),扣1分

没有标明时间数字和“哺乳鸟”的,分别扣0.5分

4.(6分)

A F H

答对一处给1分,答对两处给3分,三处都对给6分

5.(3分)

B

作文(50分)

说明

1.评卷宜从三类卷入手,以此为分界线,确定类别。

2.要恰当地运用题中所提供的比喻,可以议论,也可以描述、抒情。至于涉及自然科学知识的深浅、是非等,不宜深究。

3.不写副标题的扣2分。

4.三个错别字扣1分,重现的不计;标点错误较多或模糊不清的酌扣1-2分。

5.字体端正、美观,卷面整洁的,加1-2分;反之,字迹潦草、卷面不洁的,酌扣1-2分。

6.加、减分数,不能超出本类卷的上下幅度。

7.对于不足600字或没有写完的作文,应区别情况,参照评分类别酌情处理。

8.凡认为思想内容有所错误或其他方面有严重问题的试卷,提请评卷领导小组研究处理。

一九八七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 语文试题

一、下列四个词语中加红字都有几种不同的解释,选出正确的一种。(2分)

1.不遗余力

(A)漏掉 (B)剩下 (C)丢失 (D)赠送

〖答〗( )

2.将信将疑

(A)将要 (B)拿 (C)带、领 (D)且

〖答〗( )

3.大相径庭

(A)直 (B)比喻达到目的的方法

(C)经过 (D)门外的路

〖答〗( )

4.咸与维新

(A)交往 (B)赞许 (C)参加 (D)给

〖答〗( )

二、选出字形、注音全对的一组。(2分)

〖答〗( )

三、下列成语典故都跟历史或古代传说故事中的人物有关,从后面的四组答案中选出正确的一组。(3分)

1.随俗为变 2胡服骑射 3鸡犬升天 4封狼居胥 5望帝啼鹃

(A)1.李冰 2.汉元帝 3.成名 4.贾谊 5.关汉卿

(B)1.李冰 2.赵武灵王 3.刘安 4.刘义隆 5.窦娥

(C)1.扁鹊 2.汉元帝 3.成名 4.辛弃疾 5.白居易

(D)1.扁鹊 2.赵武灵王 3.刘安 4.霍去病 5.杜宇

〖答〗( )

四、下面的四段选自要求背诵的课文,找出其中字句、出处无误的一段。(3分)

(A)不是年轻的为年老的写纪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B)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C)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D)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去义者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答〗( )

五、下面三组列出的都是课文的篇名,画线的三篇是同属一类,分别从A、B、C、D中选出与画线的三篇同类的一篇。(3分)

1.《甘薯疏序》《<呐喊>自序》《<农村调查>序言》

(A)《送东阳马生序》 (B)《鲁迅的精神》

(C)《陋室铭》 (D)《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答〗( )

2.《小石潭记》《长江三峡》《游黄山记》

(A)《威尼斯》 (B)《苏州园林》

(C)《桃花源记》 (D)《雁荡山》

〖答〗( )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梦游天姥吟留别》

(A)《敕勒歌》 (B)《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C)《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过零丁洋》

〖答〗( )

六、以“犁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个。(3分)

(A)柳絮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蕖点点雨 (D)丁香初绽悠悠云

〖答〗( )

七、从句子A?/FONT>E中,分别找出同甲、乙两句语法结构相同的句子。(4分)

甲 人们才发现自己马群里的马在一夜间忽然变多了。

乙 他的报告能使听讲的学生了解课本以外的新知识。

(A)人家看见你在大街上拿着书走来走去。

(B)天才的布鲁诺要叫所有的人看见类似太阳的别的星星。

(C)他曾经看见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从这个桃园茶社里慢慢地走出来。

(D)交通局派来的一辆由最好的司机驾驶的最好的汽车,早已等在县委会门口。

(E)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

〖答〗与甲句语法结构相同的是( )

与乙句语法结构相同的是( )

八、“对爱好文科的学生,加强文科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视理科的学习呢?还要不要他们学好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呢?”从下面的四句中选出能与它衔接的句子。(4分)

(A)从长远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很不恰当的。

(B)如果我们缺乏战略眼光,在实际工作中就可能作出错误的回答。

(C)为了使学生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D)只要认真想一想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就会说:不可以。

〖答〗( )

九、下面的五句古文的译文,只有两句是符合原意的,把它们找出来。(3分)

(A)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译文)醒来时只看到枕席,方才的烟雾云霞都不见了。

(B)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译文)我所喜欢的是“道”,进入了技艺的阶段了。

(C)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译文)在那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度,致力耕织,修治攻战的器械,在国外实行连衡而和诸侯相斗。

(D)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译文)樊哙把他的盾牌反扣在地上,将猪腿放在上面,拔出剑切开来吃。

(E)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宝重器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译文)诸侯都很恐惧,在一起会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珍器重宝和肥沃的土地,来送给天下之士。

〖答〗( )( )

十、下面句子中的加红的词,有的是人称代词,有的不是。各句分别属于A、B、C、D中的哪一种?请回答。(4分)

(A)两个都是人称代词

(B)两个都不是人称代词。

(C)前一个是人称代词,后一个不是

(D)后一个是人称代词,前一个不是。

1.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答〗( )

2.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以结盟好。〖答〗( )

3.予我千金,吾生若。〖答〗( )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答〗( )

十一、现代文阅读(24分)

1. 下面是《雨中登泰山》中的一段话,后面列出的四种分析中,哪一种更能确切地反映作者的意图和表现方法?(2分)得分

……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的,却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缝隙,身子扭得象盘龙柱子,在半空展开枝叶,象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象是和清风白云游戏。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有的松树象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不管怎么样,它们都让你觉得它们是泰山的天然主人,谁少了谁,都象不应该似的。

(A)作者运用借代、拟人等修辞方法,表现了松树在逆境中奋斗的自豪感和旺盛的生命力。

(B)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表现了松树的千姿百态、各具情趣的自然美。

(C)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现了松树在逆境中奋斗的自豪感和旺盛的生命力。

(D)作者运用借代、拟人等修辞方法,表现了松树的千姿百态、各具情趣的自然美。

〖答〗( )

2.下面引号的三段话反映了作品中人物当时什么样的心情?分别选出贴切的一种,把答案填入表格内。(3分)得分

(1)(鲁大海被打后,鲁侍萍说)“你是萍,……凭枣凭什么打我的儿子?”《雷雨》)

(2)(祥林嫂第二次回鲁镇后,经常说)“我真傻,真的,……”(《祝福》)

(3)(小菲利普把50个生丁给了于勒,心里默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我的叔叔于勒》)

(A)感慨万端,意在讥讽(B)满腹辛酸,欲说不能

(C)生性懦弱,本质善良(D)随机应变,不露痕迹

(E)骨肉相离,难舍难分(F)怜悯同情,感到不平

(G)痛苦不堪,悔恨莫及(H)惊疑不定,闪烁其词

〖答〗(1)( );(2)( );(3)( )

3.“又如槲寄生,它从某些树木吸取养料,它需要鸟类传布它的种子,更因它是雌雄异花,又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我们假使仅取外部环境,或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植物的构造以及它和好几种其它生物的关系,必定是同样不合理。”《<物种起源>导言》中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4分)

(A)以槲寄生为例,说明一切生物(包括植物)的构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都是十分复杂又难以解释的。

(B)我们想正确解释生物的构造、生物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归因于某一方面。槲寄生就是一个例证。

(C)若只以外部环境、植物习性的影响以及它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植物(如槲寄生)的构造和相互关系,必然是不合理的。

(D)在研究槲寄生时,往往同研究其它生物一样,对它的结构以及它和其它生物的关系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

〖答〗(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15分)

写说理文究竟难在哪里?在推理还是行文?问题的这种提法本身就有问题。它假定了理在文先,第一道手续是把理想清楚,第二道手续才用语言把理表达出来。这种相当流行的看法是对的,但也不完全对。说它对,因为语言总是跟着思想走,思想明确,语言也就会明确,思想混乱,语言也就会混乱。如果不先把意思想好而就下笔写,那就准写不好。所以学好说理文,首先就要学会思考,而这要深入生活,掌握事实,再加上对分析和综合的思想方法的长期辛苦训练。谈到究竟,难还是难在这个方面。

为什么说两道手续的看法又不完全对呢?因为语言和思想毕竟是不能割裂开来的,在运用思想时就要运用语言,在运用语言时也就要运用思想。(1)a语言和思想都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在生发的,在生发时语言和思想在密切联系中互相推动着。据我个人的经验,把全篇文章先打好腹稿而后把它原封不动地誊写出来,那是极稀有的事。(1)b在多数场合,(2)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就是对所要说的道理总要有一些情感,如果对它毫无情感,勉强敷衍公事地把它写下去,结果就只会是一篇干巴巴的应酬文字,索然无味。如果对它有深厚的情感,就会(3)a,全神贯注,思致风发,新的意思就会(3)b地涌现出来。(4)A这是写作中的一种乐境,往往也是写作的一个难关。(4)B新的意思和原来的意思不免发生矛盾,(4)C这个意思和那个意思也许接不上头,原来自以为明确的东西也许毕竟还是紊乱的模糊的乃至于错误的。有许多话要说,究竟从何说起?哪个应先说。哪个应后说?哪个应割爱,哪个应作为重点?(4)D主从的关系如何安排?这时候面前就象出现一团乱丝,“剪不断,理乱”,思路好象走入一条胡同,陡然遭到堵塞,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不免心意乱。就是难产的痛苦,也是一个考验的时刻。有两种经情况要避免。一种是松懈下去,蒙混过关,结果就只会是失败,理不通文也就不通。另一种是在心烦意乱的时候勉强继续绞脑汁,往往是越绞越乱,越想越烦。这时候最好是暂时把它(5)a放下,让头脑冷静下来,得到了足够的休息,等精力再旺时再把它(5)b提起来,进行一番冷静的分析,做到“表里精粗无不到”,自然就会“一旦豁然贯通”,令人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在这种情况写出的文章总会是(3)c,文从字顺,内容与形式都是一气呵成的。

所以在说理文的写作中,思想和语言总是要维持辩证的关系:不想就不能写,不写也就很难想得很周全。多年来我体会到:读一部理论性的书,总要等到用自己的语言把书中要义复述一遍以后,才能对这部书有较好的掌握;想一个问题,也要等到用文字把所想的东西凝定下来之后,才能对这个问题想得比较透。我发现不但思想训练是写说理文的必要的准备,写说理文也是整理思想和训练思想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因此,我认为理先于文或意在笔先的提法是片面的。

(1)按照规定的要求改写文中(1)a、(1)b两处画线的句子,改写时要求内容和语气与上下文衔接。(2分)得分

(1)a设问改直接陈述

原文:为什么说两道手续的看法又不完全对呢?因为语言和思想毕竟是不能割裂开来的,在运用思想时就要运用语言,在运用语言时也就要运用思想。

(1)b将“把”字句改成不用“把”(或“将”)的句子

原文:把全篇文章先打好腹稿而后把它原封不动地

高考语文题型都有哪些 是后面那些比较活的题 例如写颁奖词之类的

你说的是高考语言表达,包括三方面:简明、连贯、得体。

一、语言表达连贯是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考的重要考点,几乎成为历年高考的必考项目。

解题的基本方法和思维角度主要有:1.保持话题的统一性;2.保持语意的粘连性;3.保持情景的融合性;4.保持逻辑的严密性;5.保持语句的照应性;6.保持结构的一致性;7.保持角度的合理性。

例如

1.依次填入划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得最好的一组是( )

2.仿照下面的排比句子,选择新的陈述对象,另写一组句子,要求意思完整。

3.用一句话(不超过30个字)概括以下一则新闻的要点。

二、“得体”就是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并适合各种情境条件。高考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考查语言的表达是否得体的问题:1.能够根据表达方式,做到语言得体;2.能够根据目的,做到语言得体;3.能够根据交际场合、对象的差异,做到语言得体。

例如

1.某电视台招聘业余记者和业余播音员各一名,竞争激烈。假定你打算应聘,请你分别从三个方面介绍自己的优势,力争被聘。

应聘记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聘播音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名记者向罗斯福问到一个不能回答的问题,请你根据当时的语境代为回答。

记者:总统阁下,您能就反攻的时间说点什么吗?

罗斯福:你能保守秘密吗?

记者:这难道还有问题吗?

罗斯福: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简明”考查的面较广,涉及到词语、短语、句子,着重考查词语的理解能力、语言的感知能力和对语境的体悟能力。

使语言表达简明的方法有五种:1.找主干,理枝叶(发现和删除赘余词语,发现和消除歧义);2.分析句间关系(发现和删除重复的语句);3.把握文段主旨(发现和删除游离中心或话题之外的内容);4.恰当地运用省略和指代;5.恰当地进行概括或合并。

例如

1.为了使语言简洁流畅,下段文字中,加粗的虚词有些应该去掉。根据上下文,应去掉的最恰当的一项是( )

……

2.下面是一个通知的原文,它非常啰嗦,试加以修改,不超过30字。

明天下午两点在会议室召开高中语文教师会,座谈高中语文教学新大纲,希望高中语文教师准时出席,并带上高中语文新教学大纲。

文章标签: # 创造 # 作者 #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