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新闻 教育新闻
2016瑞金一中高考榜,瑞金一中2018高考
tamoadmin 2024-06-17 人已围观
简介我们都知道大学是“高等教育”的代名词,曾经的“大学”是一个神圣的名词,相比较而言,小学、初中和高中算是初等教育了,大学拥有更宽松的教学环境,更活跃的学生组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大学里丰富的社团文化。而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许多高中也开始给学生营造更加自由的教育环境,不仅丰富学生的学识,而且充盈他们的生命和灵魂,许多活跃的学生社团正在高中迅速地拓展开来。 我曾经就读于深圳市深圳中学
我们都知道大学是“高等教育”的代名词,曾经的“大学”是一个神圣的名词,相比较而言,小学、初中和高中算是初等教育了,大学拥有更宽松的教学环境,更活跃的学生组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大学里丰富的社团文化。而随着教育改革与发展,许多高中也开始给学生营造更加自由的教育环境,不仅丰富学生的学识,而且充盈他们的生命和灵魂,许多活跃的学生社团正在高中迅速地拓展开来。
我曾经就读于深圳市深圳中学,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学生组织,除了模拟联合国、学生会和先锋中学生国际圆桌会议,就是“学长团”,它由学校心理辅导中心的王新红老师创立,“学长”概念由国外由来,每年我们学校都会派教育代表团到国外进行教育考察,发现伊顿公学等英制学校都推行这一教育传统,并取经于莱佛士学院的“学长团”,一句话概括“学长团”是一个舶来品。
北大附中也有学长团的组织形式,教学理念和模式也是较先进的,无论是创新力、活跃力和思想力,都是相当不错的。从搜集到的资料来看,许多高中也陆续成立了“学长团”的组织形式,虽然不如北大附中有名,但也意识到学长团在校园中的作用。我还查阅了2015高中排行榜,长沙市雅礼中学、北京四中、广东华师附、西安高新一中、北京一零一中学均为前百强,虽然没有查阅到他们详细的“学长团”资料,但我与这几个中学都有所接触,可以说他们的校园氛围有点类似大学,活跃的学生组织,思辨的火花和卓越的学术水准,当然也少不了的年级之间的联系与文化传承,只是可能没有“学长团”这种形式罢了,但其功能还是要由其他形式去施行。
学长团是由高二优秀学长自愿加入的,加入的前提条件是平均学分绩点达到4.0以上,而满绩点为5.0,在高一下学期由上一届的学长面试筛选出约60人左右的规模,入选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主要是“爱的力量”,他们将引领下一届新生踏入高中、适应高中生活,将校园文化薪火相传,增加年级之间的纵向联系,提升校园的凝聚力,塑造具有丰富生命力的每一个个体,多了份情感羁绊也升华了自己的生命质感。另外为了增加吸引力,学长团提供了丰厚的学时和资质证明,对学生的毕业和评优有关键作用。在管理方面,虽然由大二学长全权把握,但技术支持和指导还是由学校的心理咨询室提供,而校方提供场地等物质资源方面的支持。
准学长将在新生入学前一周左右进行“团队训练”,比如说大家围成一圈坐在自己后一个人的腿上,再比如四人一组在不断缩小的报纸上保持平衡,晚上可能还有围成圈畅谈各种话题,就这样进行五天左右的破冰,磨合为一个团队。剩下两天,新生军训则由学长团全程负责准备,军装、床被全由学长从一楼提到各层宿舍,此时新生还没入校。新生入校的那一天,学长团在校园中夹道欢迎,给新生解答疑惑,待新生办理完住宿手续后,学长团第一阶段的工作算是完成了。
接下来,新生军训开始,白天属于军训时间,每餐饭前学长团都会在饭堂门口跳撑腰舞,直到新生用餐完毕才用餐,晚餐时间后,洗完澡,新生可换上自己衣服,在教室里进行以班级为单位的“团队训练”,每个班由三到四个学长负责,男女比例均匀,活动主要以游戏的形式进行,内容类似学长团的训练,下面列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活动:
①四人站立报纸。 每组四人必须既有男生也有女生,每回合挑战五秒的平衡,成功后撕一半,直到最后不能再坚持为止。此活动旨在半强制性地增加人的肢体接触,迅速缩短人的物理距离,破除心理“羞涩”;
②拼图大赛。 全班以五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拼图比赛,但事先并未告知必须所有的小组的碎片加起来才可以拼成一个完整的图画,一段时间后,开始有小组发现不对劲,进而班级都会合作起来,最终完成拼图。此活动旨在激发团队协作的意识,小团队仍可以寻求更大的团队协作,“团队”的概念是相对的;
③名牌游戏。 每个人身上都会挂有用“书法字体”写的自己名牌,五人为一组围成圈,相互自我介绍后,进行名字的“击鼓传花”游戏,逐渐加快速度,犯错者必须选择真心话或大冒险,游戏后期便会发现大家都聊起天来,而学长团在后方进行观察,甄别出有“自闭”倾向的新生,将名字记录下来,帮助其融入团体之中。此活动旨在帮助破除新生之间陌生的心理障碍,尤其是记名字方面,名牌将名字可视化,免除了询问的尴尬,而且游戏的方式增加听觉和触觉的刺激,对名字的记忆具有增强效果。
活动期间会以竞选形式选出班长及副班长,再由班长和副班长负责选出其余班干部,班主任作为幕后观察者会尝试记忆每一位同学的名字,并对班级及同学的个性形成大体的印象。当然,学长还会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校园的历史及她的每一个角落、曾经的故事,无论悲伤还是美好,调侃学校的规章制度和作息时间,最重要的将学校的精神夹带着些许个人的印记传承给新生。其中,会穿插一些以校为单位的大型活动,诸如全校一起跳兔子舞,或是全校的“感恩分享之夜”,旨在增加新生之间的联系,打破班级的局限性。
谈一谈我对学长团的一些个人经历和看法
当我入学时,我个人觉得我是代表性的“理科男”,理性加上卓越的思维和判断力,横扫千军,但面对情感表达却相当迟钝。所以,当我入学第一天,加上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我都不怎么愿意和同学交流,但是,学长团那夹道欢迎的阵势真是深深打动了我,热情洋溢的笑容和自信的手势,浑身散发着阳光的气息,充盈了整个校园。之后的活动也使我很快融入了团体中,找到所谓的集体归属感吧。进入丰富多彩的高中生活后,我们一直在学术和活动的平衡木上来回寻求最佳的平衡点,学业日益繁重,而我们也同样热爱生活,学长团的学长学姐也一直在背后默默地支持我们,传授经验,鼓舞打气,引导我们去规划自己的人生。一学年下来,我们受益匪浅,而学长们也升入高三去为他们的人生理想而奋斗,“学长团”的交接棒于是交到了我们的手里,于是我们把他们给予我们的一切再传递给下一届,静静等待它在学弟学妹心中发芽生根,然后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带着我们的期望、学校的精神和爱的力量。
既然高中能有“学长团”,为什么大学就不能有呢?所以,我先以大学的环境来分析一下“学长团”施行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
①“自主”与“多样化”。 大学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自主”,而是“多样化”,学习强调自主性,同样主流的教育观点也认为大学是一个“半社会”,大学生的生活也应有相当的自主权,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理想与计划,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已出现分化,这也就是“多样性”的含义。而高中毕竟还是和大学不同,“自主”在高考的重压下,也只是相对的,学生的“多样化”层次面临的压力不如大学那样,要经受社会化的过渡以及未来的抉择。所以,在高中较容易的组织起这么一个自愿奉献的“学长团”。而在大学,参照大学的两个重要特征,许多学生可能更多地注重自身的发展,社交也是控制在一定的比例范围之内,所以较难组织起这种奉献自己时间和精力,去影响他人的组织。相比可知,爱心社的现状也类似,“逢年过节死一批,考前考后死一批,最后没有多少人”我还记得社长在欢迎晚会上讲的话,调侃的语调道出了多少无奈,深层次的原因我觉得是这样。
② 校园文化氛围的缺失,理科思维盛行。 大学可简单分为综合性大学、理工科类大学和文科类大学,又有言之,“自然科学赋予人们严谨与理性,人文科学赋予人们共鸣与感性”,在综合性的环境中,若有人文社科的“滋润”,会营造出深厚的文化氛围,更容易让学生认同奉献、关怀与爱的价值所在;但理工科盛行的环境下,理性与严谨占据大部分地盘,学生习惯了分析利弊,演算出最佳的方案,然而过于理性是有“盲区”的,过于理性地分析利弊会越过人类情感中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奉献、关怀与爱是再多的推理验算也无法计算清楚的。所以,在理工科类大学,常有“理科男”一说,说的就是那些智力超常,但情感却过于贫瘠的男生。而且,常有言论称“西电”缺乏文化氛围,人文学科作用缺失,文化的传承仅靠军训来进行显得力不从心,不过校园板报倒是不错的形式,不过相较而言,形式还是缺乏多样性,整体文化氛围并不浓厚。
③不同的办学背景,造就了不同的校园文化。 众所周知,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馆,其创立是戊戌变法的“新政”措施之一,后来京师同文馆并入,其课程安排初具体系,不再仅限于狭窄的孔孟之道、四书五经,而是有自然科学和语言类课程。往后数年直至今日,蔡元培先生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仍然回荡在每位北大学子的心中。清华大学则是依托“庚子赔款”建立,初称“清华学堂”,是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将好强不屈的学术作风传承至今日。自然,每个大学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强大的历史惯性冲刷出截然不同的校园文化,自然也并不是每块土壤都适合“学长团”的发展。反观西电历史,西电的前身是1931年诞生于江西瑞金的中央无线电学校,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军人作风,所以常听到“西军电”,所以这样的文化土壤较不容易想让“学长团”文化扎根。
④校园以院、班形式组织,无固定班级,采用走课制,学长团的管理模式已不适用。 之前提到,学长团的规模大约60人左右,但那时高中,若到了大学,这种组织形式已行不通,而且有的班级120人或者男女比例极度不均,也不利于游戏的进行。
在上面我列举了四个在大学中施行“学长团”活动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但是有问题并不意味着就不行,至少在我看来,“学长团”所体现出来的,是现在大学甚至是我们社会缺乏的一些品质。就西电而言,在上面的四点里,我也具体而微地分析一遍。如果有危机感的话,往下进行推演,缺乏文化氛围“滋养”的环境,会在另一方面削弱西电的实力,情感力的不足尤其会在群体社会中引发冷漠效应,进而不利于大学“社会”的发展,缺乏了“人文关怀”的学校是走不远的。所以,有问题也就意味着机会。
“自主”与“多样化”不可否认,所以“学长团”也必须改变形式,退一步,减少学长团的组织形式对个人“情感羁绊”的束缚,考虑到其内涵与爱心社相符,所以以爱心社的形式来发挥“学长团”的功能,增加自由度,将学生组织的模式转变被社团的金牌活动形式。这样更有利于“学长团”模式的初步嵌入。
爱心社平时的活动主要由各部门分别举办,其实部门之间的联系并非那么紧密,更不用说让每个人社内成员都相识,所以“学长团”活动正好提供一个团队协作的契机,将社内成员紧密结合在一起,扩大了社交圈子,增加信息交换频率,更多的以面对面的形式交流和游戏,而不是天天水群,实际上心与心之间是生疏的。其次,一旦把社内成员都召集起来,就可以有足够的人手来安排任务了,商榷一下以多少人一组,带多少新生参加活动,人数不够可以用海报,甚至宣讲会来招集人手。在人手足够后,便可以组织社内的“团队训练”,拉近彼此间的距离,形成一个团队。
活动初期是很艰难的,知名度是重要的因素,活动必须要经过时间的积累形成“品牌”才能在学生心目中占得一席之地,所以相应的,微信平台和QQ平台的宣传也要跟进,其次,适当的加分和学时证明也要做到位,满足学生自我发展与自我证明的需求。一旦学生们认识到“学长团”活动的价值所在,便会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学长团”活动必须获得心理辅导室的专业技术支持,因为大学生的心理更复杂,并且此活动对心理层面的要求较高,而心理辅导师会给我们的活动提供更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其次,我认为此活动还需要有校方的支持,因为活动的最佳切入点是在军训,唯有此时学生的聚合程度最高,同时也急需大学入学方面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大二在新生军训期间相对自由,活动结束后也不会形成像“学长团”那样严格为下一届负责,只需当成一次活动就行,保证了大学生的“自主”和“多样性”。据我观察,学校在新生入学引导方面做得并不好,校园文化的传承也就是个“军训歌咏比赛”、操场拉歌、办板报,和听导员和国防生讲述经验这些而已。所以,借鉴经验,我们可以跟校方诉说“学长团”的价值,争取校方同意,取出军训两到三天的晚上,晚餐热水澡过后,可以换上自己的衣服,展现自己的个性,由爱心社成员组织,统一在操场或分别在教室举行“团队训练”。具体的内容可以参照“学长团的活动和组织形式”调整或创新进行,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在会议上进一步探讨。
要形成这样的局面需要时间,但是我可以看到,首先将“学长团”和爱心社结合是一个很勇敢的举动,其次,若爱心社真能承担起这个职责,将会对校园的文化氛围产生深远的影响,西电和爱心社都会迎来一次革新。
①若想进一步了解我的高中——深圳中学的校园文化,可以参看应笑生的文章《我的深中观》,应笑生2014级深中毕业生,原名钟大吕,深中校园十大歌手大赛入选前十,现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我希望未来的西电在文化氛围方面也能达到这样,甚是更好。
②若想进一步了解不同人对学长团的看法,请参看百度贴吧——深圳中学吧。
①②都以网页链接形式附在后面,请参看
2016年3月13日
杨荣锋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