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新闻 教育新闻

高考语文默写2017江苏,2021江苏高考语文默写篇目

tamoadmin 2024-05-23 人已围观

简介1.江苏高考语文课外名句2017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揭晓之后,学生们虽然普遍反映试卷较为平稳,但感觉还是有难度,下手做起来不很顺畅,特别是作文不好把握。总体感觉试卷整体上平稳,保持了高考试卷结构上的延续性。今年的高考试卷特点一、试卷结构基本稳定,略有变化(一)试卷的结构、分值保持稳定江苏试卷2017年各部分的分值也一样,结构也基本一样,发生变化的只有一个地方:诗歌鉴赏分值虽然仍是11分,但题目由以

1.江苏高考语文课外名句

高考语文默写2017江苏,2021江苏高考语文默写篇目

2017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揭晓之后,学生们虽然普遍反映试卷较为平稳,但感觉还是有难度,下手做起来不很顺畅,特别是作文不好把握。总体感觉试卷整体上平稳,保持了高考试卷结构上的延续性。

今年的高考试卷特点

一、试卷结构基本稳定,略有变化

(一)试卷的结构、分值保持稳定

江苏试卷2017年各部分的分值也一样,结构也基本一样,发生变化的只有一个地方:诗歌鉴赏分值虽然仍是11分,但题目由以往的3道变成2道,每道题的分值也随之增加,考生的得分差距或许有所拉大。而2017年和2016完全相同。

所以,整份试卷在结构和各部分的比分上均与2016年一致,学生自然有种熟悉的感觉,而这样的稳定,也有利于考生们的正常发挥。

(二)四篇阅读题目没有偏题怪题,但也有灵活性

阅读题目在思考方向和问法的设置上没有刻意地标新立异,这使学生觉得试卷很稳定。

两篇现代文的阅读传承性尤其明显,比如《一个圣诞节的回忆》一文,设置的四个题目:13.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朋友”生活状态。(6分)14.文中画线句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15.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4分)16.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6分)

13题是依据文本情节对人物生活状态进行分析,第14题对人物情感分析,15题是对多次出现的物象作用分析,题干特别强调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分析。这是模拟卷中时常出现的题型,且和16年的题型非常相似。

而16题,分析结尾处的表达效果,题型完全和前几年一样。如2013年《何容何许人也》最后一题14.“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6分)2014年《安娜之死》最后一题“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6分)2015年最后一题15.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6分)2016年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6分)五年来,设置点一样,问法大同小异,难怪学生觉得熟悉,答题时的思路应该比较清晰。

再来看论述类文本,自2010年《谈静》出到论述思路题开始,除2013年《论名声》没出思路题,2011、2012、2014、2015每年都会出到,或全文论述思路,或一段论述层次,2016年《成人不自在》也不例外,第一题就是全文论述思路题。2017年《从脸谱说起》也同样,第二题,也就18题就是要求简要归纳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

而17.文中“谱”的含义有哪些?(6分)19.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6分)一句文本解析作答,和2016年题目几乎一样,非常常规。

所以说,2017的两篇现代文的出题实在是老面孔,“结尾内涵”“思路层次”似乎已经成为江苏命题者现代文的两大情结。

而文言文概括题是“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个字。(4分)”,这道题和2016年“根据文中张作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4分),这道题倒有些不一样,回归到传记类文本一般设题上——关于传主的治学为文方面特点,相对来说要容易许多。第7题“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是对文化常识(即传统文化)的考查,这一题和以往是不同的。但是题目的难度不大,只要在平时学生文言文时稍微注意一下,选出正确的答案,还是非常容易的。

诗歌两道题:10.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6分)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一题是内容概括,一题是赏析句子,两题都是常见题,特别是第一题,根据中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即使看不懂诗,结合平时了解的陆游特点也能回答出来。

(三)选择题考查的知识点有变化,题目容量增大

“语言文字运用”部分,2014、2015都是考查了词语、病句、修辞、得体连贯、图文,2016年,在知识点的分布上明显不一样,保留了词语、修辞,将考了几年的病句、连贯、图文都去掉了,换成了所引诗词合不合语境、对联和特定文艺演出专场对应匹配、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这样三道题,信息容量很大,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明显增加,尤其是第四题、第五题。而2017年,同样保留了词语、修辞,把2016年去掉的连贯和图文又拿了回来,2016年的对联仍然保留。五道题难度都不大,但加大了传统文化内容的含量,对联题和图文题都包含传统文化知识。对联题难度不大,结合杜甫的生平和选修教材《唐诗宋词》中《客至》句子“但见群殴日日来”,选出正确答案,就容易多了。这道题的积极意义,就在于提醒我们在高考语文复习时,必须紧密联系课文文本,这样的引导很有价值。

图文题要求选出诗句与漫画意境最吻合的,注意漫画的画面内容和各选项中诗句的意象来判断,就容易多了。但是学生容易忽视诗句中意象,靠纯粹去理解诗句来作答,就不是那么顺手了。

总之,“语言文字运用”部分的考查,题型与往年变化不大,在整体难度上也超和去年持平。

江苏高考语文课外名句

为大家整理的2013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真题),供大家参考。

语文Ⅰ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高亢 引吭高歌 伉俪 沆瀣一气

B. 稂莠 锒铛入狱 阆苑 书声琅琅

C. 孩提 骇人听闻 尸骸 言简意赅

D. 馈赠 功亏一篑 匮乏 振聋发聩

2. 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读者欣赏作品清新的故事,却忽略了蕴藏的热情,欣赏文字的朴实,却忽略了作品隐伏的悲痛,实际上近于___▲_____。

(2)中国古代文化是一座巍峨的高峰,不管我们在儒、释、道哪一条路上行走,___▲_____,最终都必然会在山顶上相逢。

(3)多年前,集团首席执行官就感觉自己___▲_____,在集团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不断拓展的今天,他的危机感丝毫未减。

A. 南辕北辙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B. 买椟还珠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

C. 南辕北辙 殊途同归 如履薄冰 D. 买椟还珠 异曲同工 如临深渊

3. 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15个字。 (4分)

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一位长者对他说:“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

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

4. 有研究者对200多位作家从发表处女作和代表作的年龄两个方面进行了统计。 比较图表中

两组数据,从作家渐至成熟的角度归纳出一个结论。 (5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李丰,字安国,故卫尉李义子也。 黄初中,以父任召随军。 始为白衣时,年十七八,在邺下名为清白,识别人物,海内翕然,莫不注意。 后随军在许昌,声称日隆。 其父不愿其然,遂令闭门,敕使断客。 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 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后转骑都尉、给事中。 帝崩后,为永宁太仆,以名过其实,能用少也。

正始中,迁侍中尚书仆射。 丰在台省,常多托疾,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 丰疾未满数十日,辄暂起,已复卧,如是数岁。 初,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 丰弟翼及伟,仕数岁间,并历郡守,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 及司马宣王久病,伟为二千石,荒于酒,乱新平、扶风二郡而丰不召,众人以为恃宠。

曹爽专政,丰依违二公间,无有适莫,故于时有谤书曰:“曹爽之势热如汤,太傅父子冷如浆,李丰兄弟如游光。”其意以为丰虽外示清净,而内图事,有似于游光也。 及宣王奏诛爽,住车阙下,与丰相闻,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

至嘉平四年宣王终后,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或指向丰。 丰虽知此非显选,而自以连婚国家,思附,因伏不辞,遂奏用之。 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不知所说。 景王知其议己,请丰,丰不以实告,乃杀之。 其事秘。

丰前后仕历二朝,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 韬虽尚公主,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时得赐钱帛,辄以外施亲族;及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 及死后,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其父不愿其然 然:这样

B. 及即尊位 及:等到

C. 时台制,疾满百日当解禄 制:节制

D. 丰尝于人中显诫二弟 诫:警告

6.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丰为官不贪财的一组是(3分)

①在邺下名为清白 ②外示清净,而内图事

③不以家计为意,仰俸廪而已 ④丰常约敕不得有所侵取

⑤得赐宫人,多与子弟,而丰皆以与诸外甥 ⑥有司籍其家,家无馀积

A. ①②⑥ B. ①③⑤ C. ②④⑤ D. ③④⑥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李丰年轻时善于品评人物,影响很大,而父亲让他闭门谢客,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

B. 当司马宣王长期生病时,李伟官居二千石,因喝酒误事,造成新平、扶风二郡混乱,哥哥李丰却放任不管。

C. 曹爽专权的时候,李丰在曹与司马宣王之间两面讨巧,不明确表态,因而遭到世人的讥讽。

D. 李丰担任中书令两年以后,近来常常受到皇帝单独召见,招致景王猜忌,因不肯透露实情,结果被杀。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

(2)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

(3)中书令缺,大将军谘问朝臣:“谁可补者?”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 眠

唐 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 (2分)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4分)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

合本诗作简要分析。 (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至人无己,_____▲_____,圣人无名。 (庄子《逍遥游》)

(2)汩余若将不及兮,_____▲_____。 (屈原《离骚》)

(3)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4)醉不成欢惨将别,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5)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 (李煜《虞美人》)

(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 (周敦颐《爱莲说》)

(7)箫鼓追随春社近,_____▲_____。 (陆游《游山西村》)

(8)祸兮福之所倚,_____▲_____。 (《老子》五十八章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何容何许人也

老 舍

粗枝大叶的我可以把与我年纪相仿佛的好友们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因经济的压迫或别种

原因,没有机会充分发展自己的才力。 第二类差不多都是悲剧里的角色。 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 这些人们带着满肚子的委屈,而且还得到处扬着头微笑,好像天下与自己都很太平似的。 何容兄是这样朋友中的一位代表。

他没有一点“新”气,更提不到“洋”气。 他的“古道”使他柔顺像个羊,同时能使他硬如铁。 当他硬的时候,不要说巴结人,就是泛泛的敷衍一下也不肯。 在他柔顺的时候,他的感情完全受着理智的调动:比如说友人的小孩病得要死,他能昼夜的去给守着,而面上老是微笑,希望他的笑能减少友人一点痛苦;及至友人们都睡了,他才独对着垂死的小儿落泪。 反之,对于他以为不是东西的人,他全任感情行事,不管人家多么难堪。

怎样能被他“承认”呢?第一个条件是光明磊落。 所谓光明磊落就是一个人能把旧礼教中那些舍己从人的地方用在一切行动上。 而且用得自然单纯,不为着什么利益与必期的效果。光明磊落使他不能低三下四的求爱,使他穷,使他的生活没有规律,使他不能多写文章———非到极满意不肯寄走,改、改、改,结果文章失去自然的风趣。 作什么他都出全力,为是对得起人,而成绩未必好。 可是他愿费力不讨好,不肯希望“歪打正着”。 他不常喝酒,一喝起来他可就认了真,喝酒就是喝酒;醉?活该! 在他思索的时候,他是心细如发。 他以为不必思索的事,根本不去思索,譬如喝酒,喝就是了,管它什么。 他的心思忽细忽粗,正如其为人忽柔忽硬。 他并不是疯子,但是这种矛盾的现象,使他“阔”不起来。 对于自己物质的享受,他什么都能将就;对于择业择友,一点也不将就。 他用消极的安贫去平衡他所不屑的积极发展。 无求于人,他可以冷眼静观宇宙了,所以他幽默。 他知道自己矛盾,也看出世事矛盾,他的风凉话是含着这双重的苦味。

是的,他不像别的朋友们那样有种种无法解决的,眼看着越缠越紧而翻不起身的事。 以他来比较他们,似乎他还该算个幸运的。 可是我拿他作这群朋友的代表。 正因为他没有显然的困难,他的悲哀才是大家所必不能避免的,不管你如何设法摆脱。 他的默默悲哀是时代与个人都微笑不语,看到底谁能再敷衍下去。①他要想敷衍呢,他便须和一切妥协:旧东西中的好的坏的,新东西中的好的坏的,一齐等着他给喊好;自要他肯给它们喊好,他就颇有希望成为有出路的人。 他不能这么办。 同时他也知道毁坏了自己并不是怎样了不得的事,他不因不妥协而变成永不洗脸的名士。 怎办呢?他只交下几个好朋友,大家到一块儿,有的说便说,没的说彼此就愣着也好。 他也教书,也编书,月间进上几十块钱就可以过去。 他不讲穿,不讲究食住,外表上是平静沉默,心里大概老有些人家看不见的风浪。 真喝醉了的时候也会放声的哭,也许是哭自己,也许是哭别人。

②他知道自己的毛病,所以不吹腾自己的好处。 不过,他不想改他的毛病,因为改了毛病好像就失去些硬劲儿似的。 努力自励的人,假若没有脑子,往往比懒一些的更容易自误误人。何容兄不肯拿自己当个猴子耍给人家看。 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

他喜爱北平,大概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11. “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4分)

12. 文章多处描述了何容身上“矛盾的现象”,请分别从交往、生活、心理三个方面加以概括。(4分)

13. 联系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请分析“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这句话,并说明它表现了何容什么性格特点?(6分)

14. “他喜爱北平,大概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6分)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论名声

[德]叔本华

每个人皆能求得荣誉,只有少数人可获得名声,因而只有具有特殊卓越成就的人才能获得名声。

这类成就可分为立功、立言二种,立功、立言是通往名声的两条大道。 两条大道各有利弊,主要的差异在于功业如过眼烟云,而著作却永垂不朽。 极为高贵的功勋事迹也只能影响一时,然而一部光芒四射的名著却是活生生的灵感源泉,可历千秋而长新。 功业留给人们的是回忆,并且在岁月中渐渐地被淡化,终至完全消失,除非历史将他凝化成石,流传后世。 著作的本身便是不朽的,举例来说,亚历山大大帝所留在我们心目中的只是他的盛名与事迹,然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荷马等人依然健在且活跃在每个学子的头脑中,其影响一如他们生时。

立功需要依赖机遇才能成功,因此得来的名声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功业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也的确是靠风云际会才能爆发出璀璨的火花。 比如,战功的评定,它所依据的是少数见证人的证辞,然而这些见证人并非都曾在现场目击,即使果然在场目击,他们的观察报道也不一定都公允。 以上所说的是有关立功的几个弱点,但可以用它的优点来平衡。 立功的优点在于它是一件很实际的事,也能为一般人所理解。

立言的情形恰与立功相反。 立言不依赖偶然的机遇,主要靠立言者的品格学问才可以长存不朽。 此外,所立之言的真正价值是很难断定的,内容愈深奥,批评愈不易。 通常,没有人足以了解一部巨著,而诚实公正的批评家更是凤毛麟角。 所以,靠立言而得的名声,通常都是累积许多判断而成的。 在前面我已提过,功业留给人们的是回忆,而且很快就成为陈年旧物了;然而有价值的著作,除非有丧失的章页,否则总是历久弥新,永远以初版的生动面目出现。 所以,著作不会长久被误解的,即使最初可能遭到偏见的笼罩,在长远的时光之流中,终会还其庐山真面目。 也只有经历了时光之流的冲击与考验,人们方能来评论著作,而它的真正价值也才会显露出来。

名声实在仅是与他人相比较的结果,而且主要是品格方面的对比,所以,评价也就因时因人而异。 某人的名声可能因新秀的崛起而使他原有的声望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冲击或湮灭。因此,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而所谓绝对价值,只存在于那些出类拔萃之人物,直接地靠其本身而傲视同类,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为他人剥夺。 所以为了增进我们和社会的幸福,我们应该全力追求伟大的头脑和心灵。 没有反射体我们无以看到光线,没有沸扬的名声我们便不可认识真正的天才。 然而,名声并不代表价值,许多的天才沉没于默默无闻之中。 莱辛便说过:“有些人得到了名声,另一些人却当获而未得。”

(金玲译,有删改)

15. 文章说“立功”与“立言”是通向“名声”的两条大道,请简要分析二者的主要区别。 (6分)

16. 文章最后一段说“名声是依靠绝对价值来评判的”,又说“名声并不代表价值”,二者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6分)

17. 我国古代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说法,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 (6分)

七、作文(70分)

18.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 因对洞中环

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 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

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 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 但数

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 大家若有所悟,

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语文Ⅰ试题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D 2. B

3. 改变自己比改变环境(世界)更容易。

4. 大多数作家需要十年左右的创作积累,才能进入创作成熟期。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5. C 6. D 7. A

8. (1)魏明帝问左右臣子“安国”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丰”来回答。

(2)李丰的儿子李韬被选中娶公主为妻,李丰虽然表面上推辞,而内心不怎么害怕。

(3)中书令一职空缺,大将军征询朝臣意见:“合适补任的人为谁?”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 (1)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2)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3)“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 (1)神人无功 (2)恐年岁之不吾与

(3)无边落木萧萧下 (4)别时茫茫江浸月

(5)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濯清涟而不妖

(7)衣冠简朴古风存 (8)福兮祸之所伏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11. 点题;引领全文。

12. 交往:柔顺像个羊,同时硬如铁。 生活:不常喝酒,一喝起来就认真。 心理:心思忽细忽粗。 外表平静沉默,内心矛盾痛苦。

13. 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何容都坦然地展示个性。 性格特点:坚持自我,不妥协、不改变。

14. 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 表露出作者对何容理解、认可之意。 表明作者也

是像何容这样的人。 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15. 立功的影响是有限的、易逝的,立言则是无限的、永存的。 立功要靠机遇,立言则无需机遇。 立功很实际、易被理解,立言要靠诸多判断的累积、不易被理解。

16. 不矛盾,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表述。 前者是指真正的名声依赖其内在价值。 后者是指因缺失条件而未获得名声的人,其内在价值同样不朽。

17.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立德”是指树立圣人之德;“立功”包含功业和声名;立言则指创立

学说。

我国传统文化认为立功优于立言;叔本华则认立言优于立功。 但它们都强调“德”的首

要作用。

七、作文(70分)

18. 略

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 (10分)

19. 用斜线“/ ”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6分)

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 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 自是之后,天 下 争 于 战 国 贵 诈 力 而 贱 仁 义 先 富 有而 后 推 让 故 庶 人 之 富 者 或 累 巨 万 而 贫 者 或 不 厌 糟 糠 有 国 强 者 或并 群 小 以 臣 诸 侯 而 弱 国 或 绝 祀 而 灭 世。 以至于秦,卒并海内。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20. 写出《史记》五种体例中除“本纪”、“书”、“列传”以外的其他两种。 (2分)

21. 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齐、魏强国的经济措施,不超过15个字。 (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 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葛朗台原本是一个贫穷的箍桶匠,40岁时娶了木材商的女儿为妻,又从岳母、外婆、外公处得到了三笔遗产,于是成为州里“纳税”的人物。

B.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于入川之时布下“八阵图”以拦截东吴大将,在南征时火烧藤甲军七擒孟获,在攻打天水郡的战役中收服了姜维。

C. 《棠棣之花》中的聂荌和聂政姐弟二人是“愿将一己命,救彼苍生起”的爱国志士,作者借他们歌颂了我国古代那些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英雄。

D. 《哈姆莱特》中“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的独白,刻画了主人公极度困惑、痛苦挣扎的心理,也表现了人文主义理想者所面临的无奈和不幸。

E. 《茶馆》共三幕,严格按照“三一律”的艺术法则,以裕泰茶馆为中心,分别写了清末、民初、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结束前这三个时代的旧中国生活。

23. 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时,在入画的箱子里寻出一大包金银锞子、一副玉带板子和一包男人的靴袜等物,在司棋的箱子里发现一双男子的锦带袜、一双缎鞋和一个小包袱,包袱里有一个同心如意和她表弟潘又安写的大红双喜笺。 入画和司棋分别是谁的丫

鬟? 在处置入画和赶走司棋时,她们的主子各是什么态度? (6分)

(2)《边城》中,二老说:“爸爸,你以为这事为你,家中多座碾坊多个人,便可以快活,你就答应了。 若果为的是我,我要好好去想一下,过些日子再说它吧。 我尚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应当得一只渡船,因为我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得座碾坊”和“得一只渡船”分别指什么? “我尚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应当得一只渡船”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花间集》里,大部是闺情、别意、流连光景之作。 不好的不讲,做得好的,自成一种凄惋、惆怅、柔丽、细腻的风格。 人几乎这样想:像《花间》这样的才是词。 如其词的领域为《花间》独占,是词的不幸;要它继续发展,意境上、材料上须得开拓须得丰富才行。 《四库提要》说:“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寻流溯源,不能不谓之别格。”又说:“(辛)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这里关于苏、辛在词的历的位置,及对于他们的风格的认识,都说得很是。 但是透露了两个意义相类的名目———“别格”、“变调”,———言外若有微辞,就不免失却评衡家无所容心的鉴赏的态度。 我们固然不说新生的是“常格”是“正调”,可以抹杀旧来的;但也不说旧来的因为发生在先,故是“常格”是“正调”,而新生的与此不同,便是“别格”是“变调”。 “清切婉丽”为什么是正? “慷慨纵横”为什么是变?这些常别正变的议论,是拘泥褊狭的评衡家造了出来,因以减损自己的鉴赏力的,犹如蚕儿吐丝作茧,却裹住了自己的身体。 要能充分地鉴赏文艺,就得丢开这些无益的观念。这样,才能真切地吟味苏、辛的词,同样也能真切地吟味《花间》派的词。

(选自叶圣陶《苏辛词>绪言》,有删改)

24. 文中《四库提要》描述了词的哪三个发展阶段? 请加以概括。 (4分)

25. “犹如蚕儿吐丝作茧,却裹住了自己的身体”一句如何理解? (5分)

26. 你是否同意《四库提要》中称苏、辛词为“别格”、“变调”的说法,试举例具体分析说明。(6分)

语文Ⅱ(附加题)参考答案

一、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 (10分)

19. 天下争于战国/ 贵诈力而贱仁义/ 先富有而后推让/ 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 而贫者或不厌糟糠/ 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 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

20. 表 世家

21. 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尽地力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2. A E

23. (1)惜春 迎春。 惜春的态度是“立逼凤姐带了去”,“或打或杀或卖”,“一概不管”。迎春的态度是“含泪”劝司棋离开。

(2)“得座碾坊”,是指他与王家女儿的婚姻;“得一只渡船”,是指他与翠翠的婚姻。 他认为,哥哥天保的死与自己有关,觉得自己如果娶了翠翠就对不起哥哥。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24. 第一个阶段是晚唐五代,以《花间集》为代表。 第二个阶段是北宋时期,以苏轼为代表。第三个阶段是南宋时期,以辛弃疾为代表。

25. 比喻的手法,把某些批评家的褊狭的观点喻为蚕儿吐丝作茧,束缚了思想,减损了艺术鉴赏力。 批评了某些批评家缺乏客观公正的鉴赏态度。

26. 同意。 自《花间》以来,词已形成了以清切婉丽为正宗的风格,题材以闺情、别意、流连光景为主。 可是,到了苏、辛词,内容无所不有,风格慷慨纵横,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明显和以前不同。 所以说苏、辛词是别格、变调。

不同意。 只要是词,本无所谓哪一类为正宗,只要有艺术价值即可。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扩大了词的范围,丰富了词的内容,同样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 所以,没有必要认为《花间》为正宗,而苏、辛词为别格、变调。

先秦

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诗经·小雅·车辖》)

3.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诗经·小雅·小旻》)

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6.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7.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尚书·旅獒》)

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宣公二年》)

9.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襄公十一年》)

10.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11.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12.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左传·僖公五年》)

13.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周语下》)

14.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战国策·燕策》)

15.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一》)

1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经》)

1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礼记·学记》)

18.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礼记·学记》)

19.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礼记·学记》)

20.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2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22.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篇》)

23.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己。 (《礼记·礼运篇》)

24.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篇》)

25.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礼记·大学》)

26.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

27.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礼记·杂记下》)

28.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礼记·中庸》)

2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30.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礼记·子张问入宫》)

3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32.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3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论语·子路》)

3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3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36.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论语·子罕》)

3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38.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3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4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4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4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4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4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4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4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4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48.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

4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5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5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5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三十三章)

53.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三十三章)

54.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四十五章)

55.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

5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

57.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孙子·谋攻篇》)

58.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谋攻篇》)

59.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牧民》)

6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61.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6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63.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6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65.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山水》)

66.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67.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庄子·田子方》)

68.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

69.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

也。 (《荀子》)

70.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7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7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73.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屈原《涉江》)

74.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吕氏春秋》)

75.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吕氏春秋》)

两汉三国

76.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列传》)

77.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

7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

79.精诚所加,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80.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后汉书·冯异传》)

81.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后汉书·黄琼传》)

82.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83.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志须立也,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诫子书》)

8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蜀书》)

85.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移居》)

86.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陶渊明《读山海经》)

87.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88.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唐宋

89.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

90.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丘迟《与陈伯之书》)

9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9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93.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

9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9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96.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97.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戏为六绝句》)

98.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99.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100.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杜甫《梦李白二首》)

101.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曲江二首》)

102.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10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进学解》)

104.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韩愈《调张籍》)

105.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韩愈《调张籍》)

10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07.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还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10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109.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长恨歌》)

110.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

11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白居易《与元九书》)

11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离思》)

113.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李商隐《晚晴》)

114.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李商隐《咏史》)

115.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无题》)

116.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

117.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118.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令》)

119.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林逋《山园小梅》)

120.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晏殊《无题》)

12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122.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

123.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凤栖梧》)

124.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司马光《资治通鉴》)

125.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

126.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127.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128.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29.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陆游《病起抒怀》)

130.汝果欲写诗,工夫在诗外。 (陆游《示子遹》)

130.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杨万里《竹枝词》)

13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春日》)

13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134.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辛弃疾《鹧鸪天》)

135.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36.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37.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138.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青玉案》)

139.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伶官传序》)

140.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欧阳修《伶官传序》)

141.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清、现代

142.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曹雪芹《红楼梦》)

14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

14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145.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狱中题壁》)

146.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

147.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无题》)

148.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鲁迅《无题》)

149.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150.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文章标签: # 论语 # 名声 # 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