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新闻 教育新闻

2017高考北京市状元,2017北京高考语文状元

tamoadmin 2024-05-21 人已围观

简介学霸是怎样炼成的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可一日不学习,否则,就如居无竹食无肉。他们是成绩排名中的佼佼者,受无数同学敬仰膜拜,并感叹“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他们不是别人,正是“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积极践行者——“学霸”。在网络释义中,“学霸”指专注于学习、很少参加课外活动、分数很高的学生。而根据媒体对那些出现在大众眼中的“学霸”的报道,不难发现他们除了学习勤奋和成绩优异,还具备一些其他非同常人的

2017高考北京市状元,2017北京高考语文状元

学霸是怎样炼成的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可一日不学习,否则,就如居无竹食无肉。他们是成绩排名中的佼佼者,受无数同学敬仰膜拜,并感叹“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他们不是别人,正是“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积极践行者——“学霸”。

在网络释义中,“学霸”指专注于学习、很少参加课外活动、分数很高的学生。而根据媒体对那些出现在大众眼中的“学霸”的报道,不难发现他们除了学习勤奋和成绩优异,还具备一些其他非同常人的特质。

在本文中,我们整理了关于学霸的5个非典型特征,这些特征并不适用于所有学霸,但每一条都与学霸保持“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其中,有些可被他人复制并发扬光大,有些则不宜模仿以免身心受伤。

特征1:学习:

不要以为“学霸”只代表单纯的“学习机器”,或是他们只会心无旁骛地追求高分。事实上,很多时候“学霸”之所以能成为“学霸”,缘于他们能够乐在其中。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被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7所美国名校录取的武汉大学毕业生李当娜就是这样一位热爱学习的“学霸姐”。高中时成绩并不拔尖的李当娜在大学专业课程里找到了兴趣所在,只要是老师课上推荐的参考书,她全部找来看;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好奇心会驱使她钻研到底。也因此,享受学习过程的李当娜从未认为当“学霸”是一件苦差事。

链接:动物也疯狂

2012年底,电子科技大学校园内活跃着的“学霸狗”在网上一炮而红。据传言,这只身高0.3米的小家伙最喜欢出现在概率论和英语(精品课)课堂上,在校内外赢得了不少粉丝的青睐,曾获得民间评定的电子科技大学“最佳人气奖”和“学风建设奖”。不同于“学霸狗”对理工类课程的执著,“北大蹭课猫”则更偏爱哲学、艺术等人文课程。这只黄白条纹的猫咪多年来旁若无人地“蹭听”北大各门课程,浑身散发出浓浓的“学术气息”,深受师生喜爱。

特征2:伤心人

2013年高考(精品课)成绩出炉,武汉理科高考状元黄翌青的人人网状态——“得到了全市的美誉,却得不到你的驻足”——引来无数网友围观转发。同时,北京文科高考状元张韵凝将自己455天单恋无果的故事写成一篇超长博文发表在人人网上。这些“考场得意,情场失意”的故事不禁让网友联想,或许“情伤”是学霸的一剂“强心针”?

此外,华中科技大学的于斐斐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学霸”,大学四年基本把所有时间都用于学习。然而事实上,和不少大学生一样,于斐斐在刚入校时情感受挫。与其他就此在游戏中荒废大学生活的同学不同,她选择了奋发学习。面对“学霸”称呼,于斐斐淡定地说,自己只是拒绝了迷失,做了学习的主人。

特征3:计划癖

对“学霸”来说,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看似无限的学习任务,强大的计划能力不可或缺。清华大学著名的“学霸姐妹花”之一的马冬晗便是这样一个制订计划的高手。

当网络上爆出马冬晗的学习时间表时,那密密麻麻的计划安排让众网友大跌眼镜,不禁惊叹“比国家***还忙”!这张堪称“神器”的时间计划表将马“学霸”一天的时间安排精确到了分钟。

从早晨6点起床到凌晨1点睡觉,“自习大物(大学物理实验)”“微积分”“背单词”“开班会”等各项任务都在这张时间表里被安排得井井有条。这样的习惯,她从大一下学期一直坚持到大四毕业,积累的计划表已有厚厚一摞。用马“学霸”自己的话说,“我只是不想浪费时间”。这样看来,计划表或许是“学霸”彪悍人生的必备法宝。

特征4:强迫症

马冬晗曾坦言,自己有很明显的强迫症症状。但是,用她的话说,“有些时候,有强迫症的人反而更容易成功。”不难发现,许多令人仰望的“学霸”都或多或少表现出一些强迫症症状,如严格按照计划完成任务,容不得分分秒秒的时间浪费,完不成的学习任务要加班加点甚至熬夜去完成,等等。

其中,不乏一些“走火入魔”的“学霸”,修炼出“见题就做”的至高境界。武汉理工大学学生刘志哲用一本全新的《考研(课程)完形填空模拟试题》占座,岂料一天后再去自习室,这本习题集已被完成了大半。这位不知名的“学霸”用黑笔做了60多页试题,还用红笔进行批改,书中多处讲解内容也都有勾画痕迹。

链接:全民“学霸”时代

“学霸”,不只是一种称谓,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少希望成为“学霸”的学生苦于自己有限的自控力,摇摇头说自己“学习的时候总想玩手机”。于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几名学生便开发一款名为“我要当学霸”的手机应用。

这款专治“手机依赖症”的应用上线一周即有10万用户下载安装。当用户开启“学霸模式”以后,每次一碰手机,软件便会跳出提醒:“亲,你确定要退出学习吗?”经过几次劝诱仍然坚持玩手机的用户,必须选择“我不是学霸”,然后确定“接受鄙视”才能退出应用。

同时,用户的人人网状态会被自动改为:“对不住大家,我又在学习的时候玩手机了,麻烦看见的每人回复一句‘玩你妹的手机’或‘你个二货成不了学霸’,跪谢!”

特征5:恐惧感

根据美国自由大学专业教学主任马克?德雷珀博士的看法,“学霸”的恐惧感主要源于排名的落后,因为他们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而成绩不理想意味着他们的劳动付诸东流,而且可能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不够聪明”。

马克博士在斯坦福大学读书时,就是一位狂热的学习分子,但有一阵子他总是低垂着头,脸上似乎没有任何喜怒哀乐。他为学业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却始终进不了班里排名的前百分之十。

他说恐惧感一直伴随着他,并觉得同学的聪明程度远超他想象,然后开始为“不够聪明”的自己能够进这所精英大学而感到庆幸。然而在经历过一段迷茫期之后,马克博士开始疯狂地写笔记,并利用睡眠时间来学习,把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最后他的成绩终于跻身前列,而那种恐惧感开始被轻松所替代,但他从此一直保有危机意识。

“学霸”到底能在学校起到多大的表率作用呢?也许并不会很明显。在国内,大学生都曾在高考中挤得头破血流,而奋力争取的大学校园生活则意味着多姿多彩的友谊、爱情和体育活动,多数人很难且不愿再回到闷头苦学的日子里。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看到“学霸”成绩所代表的教学成果,也应该看到“非学霸”普遍存在的学习症状。理想的情况是,学校在倡导学生向A+成绩努力的同时,也保证他们无需放弃丰富的个人社交生活。

而此时的学校需要一些担当,它们应该教学生一些学习上的“方法论”,让他们高效率地学习知识,做到既能玩得开心,也不耽误学业。

文/漫随

随着高考成绩的公布,各地高考状元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而北京市文科状元熊轩昂,则以一段采访视频引发热议。

当记者问到“是否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时候,熊轩昂这样回答:

?

熊轩昂的话令人深思,他并没有将成功的原因归结为个人能力的突出,而是以一种“向下兼容”的思维将其深化到家庭教育及阶层差异上,他的这种独立、深刻、理性而又超前的思维方式,并非中国教育制度的果实,更多的,是来源于他的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

熊轩昂的家庭属于中产阶级,这不但使他享有优质的生活条件,在教育资源的利用上,同样得天独厚。父母是外交官,他从小跟着父母出游过许多国家,这使他在眼界、阅历和见识上,有着同龄人无法比拟的广度、宽度和深度。

凡此种种,皆源于家庭。他生来就站在比别人高的起点,走了一条相对于普通人来说的捷径,自然比别人更加轻易地获得了成功。

但是,是因为他出身高贵,因为他父母是外交官,所以他才能考上北大吗?

不是。优厚的家庭条件,便利的教育资源,只在他通往成功的路上提供了优于常人的硬件支持,而认知上的深刻,观念上的自由,性格上的谦逊,以及习惯上的自律等软实力的养成,更多的则来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父母的财力、人脉和资源,决定了孩子的起点;父母的修养、见识和格局,是孩子价值观形成的基础。

当然,优秀人才的培养,并非一定要有良好的家世,寒门亦能出贵子,真正的区别在于孩子的教养方式,熊轩昂并不是特例。

?

2017年浙江高考状元王雷捷,出生于大唐里蒋村,家中祖辈以织布为生,小学六年都在农村度过,说起那时的生活,他写道:夜里在织布声中入睡,早上在织布声中醒来。

他出生于小康家庭,但母亲是个极有想法且爱读书的人,但凡学校老师要求要读的书,母亲都会买给他,而他也会一一看完,偶尔还会和母亲相互交流。

与熊轩昂相比,他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充沛的资源,没有便利的捷径,唯一相同的,大概就是他们都有一个尊重知识,尊重孩子的母亲。

熊轩昂可以行万里路,开拓视野,王雷捷一样可以读万卷书,增长见识。不一样的家庭,相似的教育方式,关键在于,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与自身行为是否一致,父母的教化是否真的起到了向上的作用。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远远要比想象中大得多。它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长年累月,渗入骨血。

?

无独有偶,2014年安徽省理科状元董吉洋,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合肥工业大学的教授,母亲是工程师。

因父母很重视对孩子兴趣特长的培养,董吉洋上幼儿园时就开始学习象棋,并成为国家二级运动员;4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初中时考到专业八级;曾获第12届中国女子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

在谈到这些时,董吉洋不止一次的表明“父母对我的影响很大”,且感谢父母“每一次都有理由让她坚持下来”。在采访中,她说:

偶尔我也会厌学,不想看书,爸妈注意到了,也不说什么,就把电视关掉,坐下来看书,看到他们在看书,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书了。

所以,真正的家庭教育,从来就不是父母喋喋不休的说教,不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是父母在玩手机却命令孩子去学习,更不是父母以工作忙为借口,用金钱和物质奖励代替对孩子的陪伴。

而是以一种温和而不锐利,宽容而不纵容,自由而不放任的力量,使孩子明辨是非,懂得取舍,以己度人,坚定而又自信地成为自己。

?

子女是父母血脉的延续,却不是父母未尽理想的实现者,不要将自己求而不得的遗憾,转换为子女不得不为的痛苦。我们都是独立的人,孩子一样有自由的灵魂。尊重孩子,才能够与孩子建立起亲密、稳定而又和谐的亲子关系。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投射到孩子眼里,不亚于金科玉律般的存在,孩子会模仿,会认为这是对的,会在犯错误的时候驳斥你你就是这样做的。如若你哑口莫辩,会助长他的气焰;如若你气急败坏,会使他心生怨愤;但如果你放下身段,真诚地承认错误,并予以改正,孩子会视你为榜样,明事理,知荣辱,辨是非。

好的父母不是以金钱的多少、权利的大小、地位的高低来评判的。富豪亦有不肖子,寒门也能出贵子,关键在于家庭教育。或许你出身贫寒;或许你目不识丁;或许你日理万机。但是,作为父母,你一定要有争取上进的心,让孩子明白好的生活是依靠努力得来的;你一定要学着去学习,为了能和孩子更好的交流和互动;你一定要给孩子适当的陪伴,来加深你们之间的情感。 好的父母,才能有好的孩子。

?

古有孟母三迁,成就一代儒学先贤;又有岳母刺字,成就一位忠国名将。今有古文学家钱基博的儿子,名叫钱钟书;又有著名作家尚爱兰的女儿,名叫蒋方舟。父母如何生活,孩子就如何行事。大多数精英的养成,取决于父母的生活态度和处事方式,孩子教不好,首先就是要反观自己。

有一段时间,一篇名为《我的妈妈》的小学生作文,刷爆了朋友圈,文中这样写道:

从这篇文章中,我感受到孩子满满的控诉,他抱怨的不是贫富差距,不是阶层差异,不是资源缺乏,而是,他有一个堕落而无能的妈妈。

振聋发聩。

许多女性,在婚后会将重心转移到家庭,会放弃工作来抚养孩子,照顾公婆,承担家务。之前的技能会逐渐退化,然后适应,理所当然地以家庭责任为借口逃避新兴事物的侵袭,终日在家、菜市场、学校三点一线间游走,恐惧改变,安于现状。

孩子,自然也就有理由选择不思进取,因为他有那样一个妈妈。他会驳斥妈妈的观点,会不满妈妈的责打,因为同样的行为,妈妈从未受到过惩罚,他会觉得不公平,会反抗,会成为另一个妈妈。

?

所以,为了孩子,父母要学着改变。好的父母,不是无条件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不是保护他如温室的花儿般经不起风雨,也不是以自己的严苛标准去要求孩子。好的父母,是要做到让孩子因为有这样的父母而感到幸福。

在东方卫视的大型女性综艺节目《妈妈咪呀》中,32岁的妈妈石燕妮为了向11岁的女儿证明自己并不笨,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全封闭超强记忆训练,并在记忆扑克牌的比赛中获得全场第三。

42岁的饶朝霞,婚后七八年带孩子,闲居在家,因为辅导10岁的儿子做功课时被质疑不懂,40岁开始零基础学习钢管舞,两年后成为舞蹈学校的专业老师。

你看,改变并不难,关键是你是否想为改变而付出。 你改变的,不只是自己,更是孩子的未来。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于细微处,潜移默化,深入脑海。所以影响一旦成形,改变不易,而父母要做的,就是先成为最好的自己,再去教养孩子。

毕竟,想要望女成凤、望子成龙,必先自己成凤成龙。

文章标签: # 孩子 # 学霸 # 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