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新闻 教育新闻

2024广东高考文言文,2021广东高考文言文

tamoadmin 2024-05-21 人已围观

简介1. 谁有陶渊明《饮酒》原文 饮 酒①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②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山气日夕佳,③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④ 作者 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 江西南)人.曾祖陶侃曾任东晋大司马,父祖均曾任太守一类官职.渊明八岁 丧父,家道衰落,日渐贫困.曾几度出仕,任过祭酒、参军一类小官.

2024广东高考文言文,2021广东高考文言文

1. 谁有陶渊明《饮酒》原文

饮 酒①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②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山气日夕佳,③ 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④ 作者 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 江西南)人.曾祖陶侃曾任东晋大司马,父祖均曾任太守一类官职.渊明八岁 丧父,家道衰落,日渐贫困.曾几度出仕,任过祭酒、参军一类小官.四十一 岁时弃官归隐,从此躬耕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 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清陶澍注《靖节先生 集》是较好的注本.注释 ①《饮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的题咏,不是一时所作.②人境:人类 聚居的地方.③日夕:近黄昏的时候.④末二句用《庄子》语.《庄子· 齐物论》:“辨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庄子·外物》:“言者所以 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诗意是说从大自然的启示,领会到真意,不可言说,也无待言说.。

2. 广东高考文言文

2008年,原文: 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

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

访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①,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

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

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逸来攻访,访率众击破之。

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轶众溃,遂平江州。 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弢。

弢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长岐枨以距之,桔槔不得为害。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昏②。

访步上柴桑,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贼退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

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乱突围而出。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弘入南康,太守率兵逆击,又破之,奔于临贺。帝又进访龙骧将军。

访既在襄阳,务农训卒,勤于采纳。王敦患之,而惮其强,不敢有异。

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智勇过人,为中兴名将。性谦虚,未尝论功伐。

或问访曰:“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访曰:“将士用伞,访何功之有!”士以此重之。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选自《晋书·周访传》,有删改) [注]①散吏:闲散的官员。②海昏:地名。

文言文翻译参考: 周访字叫士达,原本是汝南安城人。汉末时期逃避战乱到了江南地区,到周访已经是第四代了。

吴地平定后,就在庐江寻阳安家(因:于是,就。家:名词做动词,安家。)

周访年轻时沉稳坚毅,谦逊而且礼让,行事果断,周济穷困的人(振:本意,救济,赈济),家里没有剩余的财产。做了县衙的功曹(功曹:佐官,掌管考查记录功劳。)

当时陶侃是个闲散的官吏,周访推荐他做了主簿(省略句,荐之。),与他结为好友(相:代词,他),把女儿给了陶侃的儿子陶瞻做妻子(妻:名词做动词)。

周访被察举为孝廉,然后被任命为郎中、上等甲令,都不去就任。 等到元帝渡过长江,命令周访参与镇东的军事。

当时有一个与周访同姓名的人,犯罪应当处死,狱吏误会扣留周访,周访奋起还击扣留他的人,几十人都逃散了,然后自己到元帝跟前自首,元帝没有怪罪他(倒装句)。不久任命他做扬列将军(寻:不久。

省略句。),讨伐华轶。

周访统领的厉武将军丁乾与华轶统领的武昌太守冯逸勾结(交通:古今词。)周访逮捕丁乾并杀了他。

冯逸来攻打周访,周访率领军队迎击打败了他。华轶的将领周广烧毁城池来响应周访,华轶军队溃败,于是平定了江州。

元帝任命周访为振武将军,命令周访和各路军队共同征伐杜弢。杜弢制作桔槔(“桔槔”({jiégāo})∶井上汲水的一种工具。

也泛指吊物的简单机械)攻打官军的战船,周访制作长岐枨(枨 chéng 木柱)来抗拒他(“距”通“拒”),桔槔不能够成为祸害。周访又率小战舰前往湘城,军队抵达富口,于是杜弢派遣杜弘出军海昏。

周访徒步登上柴桑,偷偷渡江,与敌人交战,斩掉首级几百个。敌军退守庐陵,又在庐陵包围了杜弘(倒装句)。

杜弘扔到城外许多宝物,士兵争着捡宝物,杜弘趁阵前混乱突围逃出城。周访率领军队追赶他,获得鞍马铠甲武器不可胜数。

杜弘逃入南康,太守率领士兵迎面痛击,又打败杜弘,杜弘逃向了临贺。元帝又一次晋升周访为龙骧将军。

周访到了襄阳以后,致力于农业生产和训练士卒,勤于选拔人才接纳谏言。王敦以之为患(患:意动用法),但是害怕他的强大,不敢有异心。

周访的威严风范树立之后,远近的人都愿意归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智慧勇气超人,成为中兴名将。性格谦虚,从不谈论战功。

有人问周访:“别人做了一点好事,很少不自我宣传的。您功勋卓著,却不说一句,为什么呢?”周访说:“将士们冲锋在前,周访有什么功劳!”(倒装句)将士因此更敬重他。

周访训练军队简拔士卒,想要进攻中原,慷慨激昂有平定河洛的志向。善于安抚收纳军民,他们都愿为周访效死。

听说王敦有不臣之心,周访一直切齿痛恨。王敦虽然怀有叛逆的心思,但周访离世之前不敢为非作歹。

2009年: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

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

真宗幸毫,为留守判官,遂知毫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

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 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

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

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高考资源网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

周。

3. 陶澍的家庭成员

陶澍先后共娶七房妻室。

首配黄氏,讳德芳,字薆玉,本都河曲溪白棠冲崇榜公女,生乾隆己亥(1779)八月初五,没道光甲辰(1844)三月三十,享寿66岁,葬沙湾夫坟左畔亥山巳向兼乾巽,例封安人、晋封宜人恭人、诰封淑人、例晋夫人、诰封一品夫人。生三女。

长女瑞姿适翰林院编修、原任吏部、户部、兵部、工部侍郎、江南学政、崇祀名宦、湘潭周系英三子、分发两淮盐库大使讳贻朴;次女琼姿,年十三,割股和药医母病获愈,嘉庆二十一年四月奉特旨旌表孝女,给银建坊,适直隶澧州学训、导岳州巴陵县教谕、本都王可权子、邑增生育耀;三女佥姿,适嘉庆己卯科进士、户部贵州司员外郎、长沙彭永思子、候选通判、道光乙未科顺天乡试举人申甫。继娶副室张氏,讳李,字玳瑁,松江府上海县黄渡人,迁居苏州,生嘉庆丙子(1816)正月初五,卒道光丁酉(1837)八月二十四,享年22岁,葬沙湾大坪新阡亥山巳向,诰封恭人晋封淑人一品夫人。

生一子桄。陶桄,谱名光表,行五十五,号少云,生道光壬辰(1832)又九月初九子时,道光十九年己亥因父薨于任,蒙特恩赏给主事,俟年及岁由吏部带领引,历官道员分发四川补用、赏带花翎、赏加盐运使衔、以道员遇缺即补赏、加按察使衔、加二品顶戴,诰授通奉大夫、晋授资政大夫,卒光绪戊戌(1898)三月二十六酉时,享寿67岁,葬本都长乐乡、官溪坳、向家冲人形山壬山丙向。

陶桄先后娶妻室四房。首配左氏,即锡封一等恪靖伯、南洋钦差大臣、太子太保、两江总督、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督办福建军务、晋封二等恪靖侯爵、追赠太傅予、谥文襄、湘阴左宗棠长女左孝瑜。

字慎娟,生道光十三年癸巳(1833)八月十五巳时,卒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四月十二亥时,享寿62岁,葬沙湾飨堂后阳拱村天鹅山壬山丙向,诰封夫人晋封一品夫人,著有《慈云阁小石屋诗抄》一卷行世。生五子:文煌(谱名守谦,号骏声,选授岳州府华容县学训导)、宸翼(谱名懋谦,号秉卿,一号胜生,派名文行,例授兵部郎中武选司行走旋充则例馆纂修并会典馆协修,诰授奉政大夫晋授中宪大夫)、镜莹(谱名益谦,号倬章,一号佛保,派名文生,优廪生,著有《惜阴书屋遗稿》四卷,生三女,其长女谲晖适太子太保、两江总督、巡阅长江水师、钦差大臣、予谥刚直衡阳彭公、讳玉麟。

四孙钦赏主事、永钊子、候选知府、四品衔、钦赏举人见綷)、国珍(谱名撝谦,原名价藩,号寿荫,派名文炘名,同知花翎分发湖北补用,本谱主修)、廷玉(谱名鸣谦,原名赓彤,号启瑞,一号六皆,同知花翎指分江西补用加四品衔);生二女:纯贞、敬仪。继娶侧室陈氏,讳兰郁,湖北荆州府监利县螺山德周公女,生道光戊戌(1838)九月初一子时,没光绪丙子(1876)九月十九戌时,享年39岁,葬资江北岸、陶家湾、丹水冲、壬山丙兼子午向,诰赠宜人晋封恭人。

生一子觐仪(谱名履谦,号敬轩,又号靖生,派名文生,光绪乙酉科本省乡试中式第二十九名举人,光绪己丑内阁考试汉票签中书取列十一名,旨以内阁中书用,旋光本衙门撰文方略馆分校,光绪辛丑加四品衔花翎,光绪十六年覃恩诰授奉政大夫,晋授中宪大夫,著有《冬生草堂骈散文稿》、《深柳读书堂杂记》、《性籁情分阁词集》、《文毅公年谱》、《楹帖新语》、《六书寻源》、《六书正伪辨》、《正读说文杂识》、《读钟鼎古文杂识》、《张魏公事实考》、《岳忠武事实考》);生五女:和贞(适益邑太子太保、头品顶戴、湖北巡抚胡林翼子、钦赏举人、承袭三等男爵、讳子勋)、敏贞(适善化候选知府、唐启埏子、候选训导、树熙)、令仪(适善化吏部右侍郎、浙江学政、黄倬子、光禄寺署正加知府衔、讳凤常),余均幼殇。三娶侧室王氏,讳莲秀,貤封宜人。

四娶侧室唐氏,讳凤仙,貤封宜人,生一子鸿绶幼夭。三娶簉室杨氏,桄慈母,字玉莲,善化县卯由人,怀远公女,生嘉庆癸酉(1813)十二月十八,卒同治辛未(1871)六月初六,享年59岁,葬本都河丘陶家山巽山乾向,诰封恭人晋封淑人一品夫人,同治二年奉旨旌表节孝。

四娶侧室贺氏,讳元秀,字蕙生,益邑十四里光鉴公女,生乾隆辛亥(1791)八月二十二,以子婿胡林翼贵貤、封恭人、晋封一品夫人,没同治甲子(1864)八月十四,享寿74岁,葬沙湾黄夫人坟之左亥山巳向兼乾巽。生四子:椿贤(谱名春福,行二十九,生嘉庆辛未正月十一,没嘉庆辛未六月十三,仅半岁而夭)、镘贤(乳名曼珠,行三十三,生嘉庆甲戌七月十七,没嘉庆丙子二月初一,未满三岁而夭)、普陀保(未命名,行三十八,生嘉庆己卯二月初六,没嘉庆己卯二月二十九,未满月而夭)、葆贤(小字慧寿,行四十三,例授一品荫生,生道光壬午七月十一日,极聪颖,有夙根,诗词书画信笔而成,有奇气,可惜英年早逝,甫十龄,遽赴玉楼之召,新化邓广文显鹤采其遗诗入《资江耆旧集》,没道光辛卯九月十六日);生五女:嫃姿(适京畿道监察御史翰林院编修湖北学政善化贺熙龄长子)、琇姿(适己卯探花翰林院侍读学士贵州学政益邑胡达源子原任湖北巡抚太子太保予谥文忠翰林院编修胡林翼)、涣。

4.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什么意思

意思是: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

归去来兮辞·并序

魏晋:陶渊明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

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扩展资料:

赏析

在两宋时代,《归去来兮辞》被人们所再发现、再认识。欧阳修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宋庠说:“陶公《归来》是南北文章之绝唱。”评量了此辞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李格非说:“《归去来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 。” 朱熹说:“其词意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尤怨切蹙之病。”(上引文见陶澍集注本)则指出了此辞真实、自然、冲和的风格特色。宋人这些评论,是符合实际的。(邓小军)

5. 文言文刑天舞干戚,精卫填海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帝断·其首:斩断

2乃以乳为·目:作为

3文·首,白喙:通“纹”,有花纹的

4以堙·于东海:填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操干戚以舞:拿着干戚挥舞

(2)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女娃在东海游泳,淹死在里面,死后化为精卫。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的一项是(A )其他三项都是“的”

A葬之常样之山 B不能称前时之闻

C常衔西山之木石 D于厅事之东北角

1. 高考文言文中“与”字有哪些用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时,“与”字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虚词,也是高频考点。大家一定要集中一个时间段把18个高考虚词的用法仔细咀嚼,真正弄懂各词性之间的联系与发展,在各个义项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这样系统复习既不容易忘记,又能把书读薄,效率也高。

1介词

1.介词。和,跟,同。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2。给,替。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比,和……比较。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

2连词

1.连词。和,跟,同。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

3动词

1.给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

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结交,亲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3.对付。

①庞煖易与耳。

4.参加,参与。

①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5.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2. 高考文言文中“以”字有哪些用法

以”是古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虚词.“以”的本义是“用”,作动词.例如: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春秋?晏子使楚》)中的“以”就作“用”解.“以”常和“为”连用,组成“以为”或“以……为……”结构,译为“认为”,“认为……是……”.例如: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认为)妙绝.(林嗣环《口技》)又如:孤常读书,自以为(认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古文中,也有单独的“以”字作“认为”解的,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中的“以”便解释成“认为”.“以”的应用范围广泛,表意也较复杂,下面就结合初一语文新教材(最后两例外),谈谈它的用法.

一、作介词用.“以”作介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情况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引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用”、“凭”、“根据”等.例如:① 以刀劈狼首.(蒲松龄《狼》)例句中“以”引出“劈”的工具“刀”,“以”译为“用”.② 以我酌油知之.(欧阳修《卖油翁》)例句中“以”引出“知之”的凭借(或根据)“酌油”,可译为“凭借”.

2、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例如:①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例句中“以”的宾语省略,可译为: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② 以告富者.(彭端淑《为学》)译文:把他的情况告诉了富和尚.

二、作连词用.只表顺接,不表转折.

1、表原因,作“因为”、“由于”解.例如:① 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译: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用“文”做他的谥号.

2、表目的,作“(用)来”解.例如: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译: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3、表结果,作“以至”解.例如:① 以至于寸.(范晔《乐羊子妻》)译:以至达到一寸.

三、作副词用.

相当于“己”,表示事情已经完成或结束,可译成“已经”.例如:① 以啮人,无御之者.(柳宗元《捕蛇者说》)译:(假设)已经咬了人,就没有办法治好了.

四、作代词用.表示指代,可译作“这”、“这样”.例如:① 子贡曰:“无以为也!”(《论语?子张》)译:子贡说:“不要这样做!”

当然,“以”字的用法还有很多,限于教材篇目,不再赘述,留待读者自己理解和领悟.

1.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①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 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2.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①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①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 何陋之有?(《陋室铭》)② 宋何罪之有?(《公输》)③ 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3.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3. 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一、必修二中以和之字的用法~人教版高中

以:1、敢以烦执事 介词,拿2、以乱易整 介词,用3、越国以鄙远 介词,把4、焉用亡郑以陪邻 相当于连词“而”5、以其无礼于晋 连词,因为6、具告以事 介词,把7、不然,籍何以至此 介词,凭8、军中无以为乐 连词,用来9、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连词,表目的,来.10、引以为流觞曲水 介词,把11、亦足以畅叙幽情 介词,用来12、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介词,因1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介词,因为14、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相当于连词“而”15、可以无悔矣 介词,凭16、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连词,相当于“来”之:1、唯君图之 代词,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2、子犯请击之 代词,指秦军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助词,的4、臣之壮也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辍耕之垄上 动词,到、往 6、所之既倦 动词,往、到达7、以之兴怀 代词,指“向之所兴,……,已为陈迹”8、夫人之相与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9、极视听之娱 结构助词,的.。

4. 文言文为字的用法为字有哪些用法请回答得与高考有关

为为为 wéi《动词》(1) (为的本义是母猴。

象形。按字,从爪,古文下象两母猴相对形)(2) 假借为“伪”。

做,作,干,搞。我生之初,尚无为。

——《诗·王风·兔爰》子为不知,我将不坠。——《左传·定公十二年》为善者,非善也,故善无以为也。

——《管子·枢言》变化则为生,为生则乱矣。——《管子·心术上》为,施也。

又,成也。——《广雅》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

——《世说新语·巧艺》为之难。——《论语》。

皇疏:“犹行也。”可以为师。

——《论语》人之为学。——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推为长。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为之者较少。——蔡元培《图画》(3) 又如:为事(办事;成事);为诈(作假);为薪(取薪);为善(做善事);为道(学道,实践圣道);为头(居首;从头开始);为人(做人);为后(立后);为底(治足茧)(4) 制作;创作。

造作,为也。——《尔雅》以为乐器。

——《周礼·春官·典同》。注:“为,作也。”

其为衣裘何?以为冬以圉寒,夏以圉暑。——《墨子·节用上》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见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为棺椁。

——《庄子·人间世》应声便为诗。——《世说新语·文学》(5) 治理。

为,治也。——《小尔雅》诸葛瑾为 豫州。

——《世说新语·排调》(6) 又如:为国(治国);为政(治理国家;执掌国政)(7) 变成,成为。何遽不为福。

——《淮南子·人间训》不能为祸。终为忠臣。

——《世说新语·自新》而改为入。——宋· 洪迈《容斋续笔》(8) 又如:由徒为师(9) 是。

不为远者小。——《列子·汤问》不为近者热。

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谓为三横。

——蔡元培《图画》(10) 又如:十尺为一丈(11) 学习,研究。群臣为学,门子好辩,商贾外积,小民右仗者,可亡也。

——《韩非子》(12) 种植;营作。东周欲为稻, 西周不下水, 东周患之。

——《战国策》(13) 设置;建立。如:为法(制定法律;成为法律);为命(撰写政令、盟会的文辞);为山(建立功业)(14) 使。

井渫不食,为我心恻。——《易·井》(15) 以为;认为。

为汝多智。——《列子·汤问》惊为生人。

——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我将为无人会使此法。——《大唐三藏取经诗话》(16) 演奏。

如:为乐(奏乐;作乐)《名词》为姓词性变化《介词》(1) 被。——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不为酒困。

——《论语·子罕》为乡里所患。——《世说新语·自新》为予群从所得。

——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为操所先。——《资治通鉴》悉为逆据。

——《广东军务记》(2) 又如: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为贼所盗;为敌所败(3) 于,在。——表示时间或处所今之时人,辞官而隐处为乡邑之下。

——《淮南子》《连词》(1) 和。——表示并列关系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

——《孟子·公孙丑下》犀首以梁为 齐战于 承匡而不胜。——《战国策》(2) 则,就。

——表示承接关系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3) 如,若。

——表示假设关系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

——《史记》(4) 或,抑。——表示选择关系助教顾良戏之曰:“汝姓何,是荷叶之荷,为河水之河?” 妥应声曰:“先生姓顾,是眷顾之顾,为新故之故?”——《北史·何妥传》《太誓》之注不解“五至”,…不知为一日五来,为当异日也。”

——《诗·周颂·思文》疏不审先生梁朝出仕,为复隐居?——《太平广记》(5) 又如:为复(还是,抑或);为是(抑或;还是);为当(抑或;还是)《助词》(1) 的,之。——用于名词性偏正结构中岂弟君子,四方为则。

——《后汉书》(2) 宾语前置的标志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 弈秋之为听。——《孟子》(3) 附于单音形容词后,表示程度、范围的加深或扩大。

如:大为高兴;广为宣传(4) 附于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加强语意。如:广为流传;更为重要《语气词》(1) 用于句尾,表示反诘、疑问,多与“何”相配合使用。

如:何乐而不为(2) 用于句尾,表示感叹予无所用天下为。——《庄子》何命焉为。

——《墨子·公输》相为倚伏。——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相为应答。

——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为、为、为 wèi《动词》(1) (为字的本义是母猴。象形。

按字,从爪,下象形。古文象两母猴相对形)(2) 帮助;佑助。

福禄来为。——《诗·大雅·凫鷖》(3) 又如:为虎添(傅)翼(4) 通“谓”。

言说;告诉。宋,所为无雉兔孤狸者也。

——《墨子·公输》管仲, 曾西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孟子·公孙丑上》孰为盾而忍弑其君者乎?——《谷梁传·宣公二年》太子怒,入为王泣曰…——《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词性变化《介词》(1) 因为,由于。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做)。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2) 又如:为是(因为是,为的是);为甚(为什么)(3) 替,给。为王吹竽。

——《韩非子·内诸说上》为。

5. 高中文言文常用词的意思.然、者、所、何、乃.分别举出各种用法极其

然 ⑴用在词后,作词尾表示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样子”.例: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②康肃忿然曰.③杂然相许,其妻疑曰.④夫子喟然叹曰.⑤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 ⑵然而,但是.例: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②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③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④然君之职分难明.⑤然群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⑥然是说也,余尤疑之.⑦然睹促织,隐中胸怀.⑧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⑨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上. ⑶是的,对的.例:①然之.命李忠义帅突将三千为前驱.(然之:以之为然)②植然其言及圣门,门吏阻住.③吴广以为然.乃行卜.④成然之.早出暮归,提竹筒丝笼.⑤然,诚有百姓者. ⑷如此,这样.例:①遂开门纳众,及里城,亦然.②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③子墨子曰:“然,胡不己乎?”④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⑤惟博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之信然.⑥后这为人君者不然.⑦ 使之然也.⑧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⑨其去则然,其来则不然.⑩此亦不然矣. ⑸用在句末,“像.一样”.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然后」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例: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⑵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⑶否则三缢加别械,然后得死.⑷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稍通.⑸然后得一夕安寝.⑹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⑺然后以六合为家.⑻然后渡扬子江.⑼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⑽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11)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例:⑴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⑵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⑶然则成于下之得.⑷然则诸侯之地有限.⑸然则废衅钟与?⑹然则一羽之不举,不为用力焉.⑺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⑻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 「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表示转折.例:⑴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⑵然而隐忍以行.⑶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汀?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所 ⑴处所,地方.例:①持童抵主人所.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③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④乐土乐土,爰得我所!⑤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⑥某所,而母立于兹.⑦此何所也? ⑵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例:①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④荆柯有所待,欲与俱.⑤此疾之所由生也.(所由生:产生的缘由.) 「所以」 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例:①吾知所以人距子矣,吾不言.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⑵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例: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②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③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④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所谓」所说的.例:⑴郦道元所谓环水也.⑵此所谓战胜于朝廷.⑶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⑷汉高祖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所在」 ⑴到处.例: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 ⑵所在之处,处所.例:①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③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 何 ⑴什么.例: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⑵怎么样.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 ⑶哪里.例: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②却看妻子悉何在.③。

6. 高中语文文言文中“而”和“以”字的用法求解

“席地而睡”中的而表修饰。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7. 高中语文文言文中“而”字有几种用法

①<;名>;颊毛;胡须。《周礼·考工记》:“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而。”

②<;代>;通“尔”你,你的。《记王忠肃公翱事》:“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③<;动>;通“如”。好像《察今》:“军惊而坏都舍。”

④<;连>1.表并列关系。《论积贮疏》:“苟粟多而财有余。”《捕蛇者说》:“黑质而白章。”2.表相承关系。《扁鹊见蔡桓公》:“扁鹊望桓侯而还走。”《石钟山记》:“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3.表示递进关系。《劝学》:“君子愽学而日参省乎已。”《赤壁之战》:“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4.表转折关系。《肴之战》:“吾见师出,而不见其入也。”《论积贮疏》:“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⒌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捕蛇者说》:“吾恂恂而起。”⒍表假设关系。《信陵君窃符救赵》:“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冯婉贞》:“诸君而有意,瞻余马首可也。”⒎表因果关系。《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赤壁之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⒏表时间、方位、范围的界限,相当于“以”。《祭妹文》:“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⑤<;助>;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吧”。《论语·子罕》:“岂不尔思,室是远而。”《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⑥词缀,嵌在某些时间词后面。《口技》:“俄而,百千人大呼。”《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文章标签: # 表示 # 周访 # 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