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1990年山东高考作文_1990年山东高考

tamoadmin 2024-05-16 人已围观

简介山东省青州第八中学31年历程:青州八中在教学质量与学校基本建设两条战线上同时出击,1985年7月,首届百余名毕业生参加高考,有39名学生金榜题名,随后几年高考成绩稳步上升。1988年,学校面积达14953平方米,拥有1700平方米的教学楼一座,2170平方米的办公楼一座和教工宿舍楼一座。有12个教学班,676名在校学生,教职工77人,设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团委等机构,高考突破“百名”大关,达到

1990年山东高考作文_1990年山东高考

山东省青州第八中学31年历程:

青州八中在教学质量与学校基本建设两条战线上同时出击,1985年7月,首届百余名毕业生参加高考,有39名学生金榜题名,随后几年高考成绩稳步上升。

1988年,学校面积达14953平方米,拥有1700平方米的教学楼一座,2170平方米的办公楼一座和教工宿舍楼一座。有12个教学班,676名在校

学生,教职工77人,设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团委等机构,高考突破“百名”大关,达到110名。8月,潍坊市政府特授予青州八中“千秋功业,为国育才”的锦旗。

1989年至1993年,学校仍旧保持原有规模,教学班级始终维持在10-12个班之间,在校学生人数600人左右,教职工由1989年的72人,增长到1993年的99人。在原有机构设置的基础上,1990年设勤工俭学办公室,1992年设政教处,负责学生管理与德育工作。

1994年到2000年,随着学校建设的发展,招生数量成倍增长,学校迅速发展。教职工人数由1994年的98人,增加到2000年的155人,在校学生由1994年的1177人,增长到2000年的28个教学班,1492人。其间新增综合楼一座、教工宿舍楼一座、学生公寓楼一座,新增建筑面积11977平方米。学校机构在原有设置的基础上,1999年新设教科室,负责学校教科研工作。

2001年至2006年,学校突破30个教学班,发展到2006年的37个教学班,学生人数由2001年的1813人,发展到2006年的2160人,教职工人数也在不断扩大,到2006年已经达到201人,比2001年增加近50人。2001年建成3700平方米餐厅、礼堂一座,建成2852平方米四层教工宿舍楼一座;2002年学校规模扩大为31350平方米,新建仓库平房、音乐教室平房等共696平方米;2006年建成1953.44平方米的实验楼一座。在原有机构设置的基础上,2006年设计划财务处、信息宣传中心,原勤工俭学办公室改为伙管室。

1988年以来,学校被授予“青州市十佳学校”荣誉称号,连续被评为“青州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潍坊市文明单位”,先后赢得了“青州市教学工作先进单位”、“青州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平安青州建设示范校园”、“潍坊市教育先进单位”、“潍坊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潍坊市平安学校建设示范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1988年以后,青州八中完成了学校建设任务,开始专心致力于教育教学工作,教育教学质量、教学成绩连年提高。1992年8月,学校提出了“办一流学校,创一流业绩,当一流教师,做一流学生”的奋斗目标,全校师生对实现这一目标信心满怀,积极投入教育教学工作,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迅速发展。

1993年11月,青州市委、市政府批准青州八中由副科级单位升格为正科级单位,学校千方百计筹资470多万元,兴建起“教学、图书、会议室”为一体的综合楼,并建起了教职工宿舍楼,使学校硬件设施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1994年招生规模扩大了一倍,学校迎来的新的发展阶段。在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方面,学校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先后制订了《教师岗位责任制》、《教师考核细则》,注重定期进行检查评比,有效地调动了各个方面的积极性。

2000年以后,学校在强化基本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2600多万元,征下了青州大理石厂,拆迁了王府村的旧设施和房屋,使校园面积在短时间内扩大了近一倍,新建了可容纳上千人同时就餐的学生餐厅、学生公寓,整修了办公楼、教学楼、购置了200KVA变压器一台,进行了旧线路翻新改造,新建了两条排污管道,修建了学生操场,解决了长期困扰八中发展的“学生无操场”的问题。学校不断加大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建起了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购置120台计算机,使百分之九十的教师很快达到计算机中级水平。学校进入更大发展阶段。

为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校狠抓了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了管理运行机制。制订完善了《青州八中教师日常行为规范》、《青州八中考核制度》等十几项规章制度,并制订了有关教师职称评定、教职工考核等多项规定,规范了教师行为,提高了教师工作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普遍高涨。在全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竞赛中,先后有八十多名同学获得省三等奖及以上奖励,其中全国二等奖5人,国家三等奖6人,省一等奖10人,省二等奖20人。学校高考成绩也取得了全面丰收。1995年高考,陈伟同学以666分的优异成绩,成为潍坊市“理科状元”,荣获潍坊市政府设立的“鸿启奖”第一名。1996年,韩志广和王志强同学获高考青州市理科第六名、第七名;1997年,赵迎辉同学获高考青州市理科第二名;1998年,任在成同学获高考青州市理科第七名;1999年,岳玉涛、刘洋和杨斌同学分别获高考青州市理科第四名、第五名和第八名;2000年,王轩同学获高考青州市文科第二名;2001年,尹海平同学获高考青州市理科第五名;2002年,孙娜和侯晓莹同学获高考青州市文科第一名和第三名。2005年,吴建伦同学获高考青州市文科第四名。

2006年,学校建成实验楼,郑重向社会承诺“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放心”,以教学为中心,在加强管理,严格制度落实的基础上,注重教学、管理方面的改革,使之更加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教学形势,青州八中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实施名师工程,突出名师特色

学校围绕改进教学方法,组织开展了以“四课型”达标教学、优质课评选、青年教师汇报课、高三年级各科示范课和评选优秀教学论文为主要内容的岗位练兵活动,举办“教学能手示范课”、新老教师一对一帮扶活动,促进了广大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校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鼓励教师继续深造,提高自身素质。以教科室为科研龙头,建立教育教学科研网络,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学校涌现出一大批能力强、业务精、素质高的优秀教师。1993年,马湘华同志在国家教委举办的“苏、鲁、豫、皖”四省教育工作会议上,代表山东省作了示范课讲授,受到领导和专家的好评。1997年以来,马湘华、李炳文等教师多次在潍坊市举行教学能手巡回示范课。刘光耀、薛良玉、张德民等同志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孟祥民、刘光耀、刘长英、赵金星、谢玉荣、张德刚、李炳文、李承国等同志被评为潍坊市优秀教师,马湘华、房贤胜、赵宝德等二十多位老师被评为潍坊市教学能手。2002年、2005年李炳文房贤胜同志先后被评为潍坊市特级教师。2005年,刘长坤、马湘华和房贤胜同志又被评为青州市特级教师。

学校充分利用师资资源,注重发挥省市优秀教师、教学能手、特级教师的带动作用,使学校教师整体业务水平和素质有了大幅度提升。1998年以来,先后有30多人被评为青州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3人被评为青州市“十佳”教师,4人被评为青州市“学生最喜欢的老师”,120多人被评为青州市优秀教师、教学能手,20多人获得青州市企业家英才奖,22人获青州市人民政府及青州市人事局、教育局嘉奖。获国家、省、市优秀成果奖、各类竞赛优秀辅导员奖、青州市高考单科质量优胜奖等各种奖项100多项,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山东481分能上的大学有:信阳师范学院和宁波工程学院。

如下:

1.高考的起源及发展

高考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光绪年间,但真正普及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高考的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首次改革是在1977年,引入了国家统一考试制度。1990年代以来,高考逐渐从知识考试向能力考察转变。

2.高考对教育的影响

高考作为大学招生考试,对中国的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推动了中等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优化。

3.高考的争议及改革

高考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争议,如分数线划定、公平性等。随着时代的变迁,高考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需求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4.高考的国际比较

高考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考试,但是在世界范围内也存在着类似的大学招生考试。与国外的入学考试相比,高考的内容相对固定,但随着改革的深化,高考正在逐渐向多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

5.高考与职业教育

高考对职业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增加,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高考应该通过改革和完善,更好地服务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6.高考的未来展望

高考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考试制度,对中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未来,高考需要继续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同时,高考还可以通过运用先进技术和教育理念,进一步提高其效率和公正性。

7.高考对学生的影响

高考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考试,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高考成绩直接关系到他们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因此,高考对于学生的心理状态、行为习惯、人生规划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文章标签: # 高考 # 学校 # 青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