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北京2017高考状元熊轩昂是谁_北京2017高考状元熊轩昂
tamoadmin 2024-07-09 人已围观
简介1.2017年高考数学单科分数线是多少2.知乎一个精英的诞生,家庭的影响因素有多大3.从高考状元看精英养成中父母的重要性4.高考状元不问出处是真的吗?5.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吗?6.为什么高考状元说,高考还得靠家长的能力最近北京的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火遍网络,因为一个采访视频。 没毛病。 大学录取农村学生的比率正在持续下降,原因是:年轻人能进城的都进城了,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基本靠祖父母,而祖父母文化
1.2017年高考数学单科分数线是多少
2.知乎一个精英的诞生,家庭的影响因素有多大
3.从高考状元看精英养成中父母的重要性
4.高考状元不问出处是真的吗?
5.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吗?
6.为什么高考状元说,高考还得靠家长的能力
最近北京的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火遍网络,因为一个采访视频。
没毛病。
大学录取农村学生的比率正在持续下降,原因是:年轻人能进城的都进城了,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基本靠祖父母,而祖父母文化水平都不高。另外教育资源正在往城市偏移,农村的学校也在减少。
这种情况下还能考上名牌大学的农村学生,真的很牛逼。
想看详细数据分析的请看这篇: 如何看待 2017 北京「高考状元」熊轩昂的言论? - 回答作者: 李雷
那么如果不考虑农村的情况,只看城镇人口,情况如何呢?
我们可以先简单把城镇人口分为4个象限。
很显然,这种是easy模式。熊轩昂就是这种模式。
他说父亲是外交官。
你们看到这个会怎么想?我第一个想法是:“这老爸牛逼啦!”
看完了我觉得我一条都做不到。
这位外交官父亲,肯定需要不断学习,了解各种时事动态。他应该很有洞察力,没准在家里和家人一起看新闻的时候就能来一段犀利点评。
而作为他的儿子,耳濡目染,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所以年轻的熊轩昂面对采访才能说出这么有见识的话,并没有把所有成功归结到自己的努力上。
他遗传基因好,有眼界,有资源,肯努力……就算没有当状元,未来也会比其他3个象限的人更加容易成功。
我妈妈退休前是教师。她工作的中学附近,有一个城中村。
城中村里很多人的家里都是靠出租房子为生。只要把自家小楼往上多盖几层,就可以多收租金,每天打麻将,也不愁吃喝。
这些人的孩子到我妈妈的学校上学,各种调皮捣蛋不听话,因为他们觉得上学一点用都没有,什么都不做也不愁吃喝。这导致我妈有段时间经常和我讲她和学生斗智斗勇的故事。
后来我妈退休了闲不下来,去补习学校做过一段时间。
她说补习学校里上课的孩子,有些家长的学历不高,但是早早做生意,所以家里特别有钱。这些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不高,学习不要太差就行了,反正长大了不用找工作。不过他们要继承家里的产业,所以很早开始锻炼,帮家里的公司做事情。
综上所述,对于这些家里有钱但是家长没文化的孩子来说,决定他们未来的是家庭教育,是家长对待孩子的方式。
这个是hard模式了。
父母可能很辛苦的在为了养家糊口而奔波,没有空顾及到孩子的教育问题,而且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去教育。
我觉得很多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就是如此。他们很勤劳,为了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也在很努力,但是不会教育孩子,把孩子的教育都寄托在学校和老师身上。
我个人认为现在校园暴力的增加和这些有关系。一般的问题学生,很多都是觉得自己被家长忽视的孩子。他们各种作,其实只是为了吸引家长的注意。
他们的未来在哪里,我不知道。
我今年才觉得我自己是这个象限的。
我妈今年和我一起住,聊到了过去有段时间家里几乎掏不出饭钱。当然我那时候是完全不知道这回事的。后来经济状况好了点,但其实也就是普通水平。
我妈是大学生,毕业当了物理老师。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含金量还是挺高的。
我爸学历没我妈高,不过一般都说他是文化人。他爱看书,爱音乐,爱写毛笔字,知识储备量挺大的。举个例子,他网友说他是“中国民歌移动硬盘”。不过他有个文人毛病——视金钱如粪土……他始终不肯知识变现,真是浪费了……
这样的家庭情况下,我是怎么样的人呢?
我也从小爱看书,爱画画,爱听音乐,不是很偏科,但是物理化学生物对我来说比历史政治好学……后来考上了一所985+211大学。
我爸妈对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分析来分析去,我觉得不管哪个象限,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真的特别大。
家长除了陪伴、说教,还需要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断学习进步。这样孩子也会学习家长的行为模式,养成良好的习惯。
那些自己看着电视打着麻将,却嫌自家孩子不好好学习的家长,也会被自己的孩子嫌弃。
我自己学理财各种折腾,其实也是从生了宝宝开始的。我可不希望他跟我学懒了……
但是钱就不重要了吗?也非常重要,甚至是 父母言传身教的前提条件 。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父母可能很多时间都花在工作上,为了满足家庭最基础的生活和孩子最基础的教育经费。这样父母是没有时间言传身教的。
就算家庭经济情况没有特别差,但如果更有钱,也就更有底气拒绝老板的加班要求……这样就能有更多时间陪伴家人和孩子。
而经济条件良好的,孩子的教育水平明显有很大提升。
看看我身边有钱人家孩子的经历。
我的高中同学应该是我朋友圈的水平巅峰。在那所省重点学校里,家里有钱的同学特别多,颜值也都比较高,学习成绩还都特别好。
曾经和我坐过同桌三位同学,两个保送北大复旦,一个高考分数够北大但是没敢报,最后被第一志愿本硕博连读了。
大学毕业后,我的高中同班同学很多都出国留学,考研保研的也有一堆,唯一一个本科毕业找工作的居然进了腾讯。
我表示压力巨大。
当时我妈一脸抱歉的问我:我没有钱供你出国留学,你会不会怪我?
怪你?那我不成白眼狼了?
那么如果经济成为了制约孩子发展的因素,要如何改变现状呢? 通过理财努力达到财务自由。
1 为什么要财务自由?
我特别喜欢李银河对财务自由的解释。
穷人家的孩子需要兼职补贴家用,占用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时间;富人家的孩子不仅不用担心生活费,还能用钱换取更多教育资源。
普通人家的家长每天忙着赚钱,想要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和教育,却少了陪伴的时间;财务自由的家长不仅能给孩子很好的教育,还可以带着孩子到处旅游,增长见识。
2 什么是财务自由?
财务自由,就是当你不工作的时候,也不必为金钱发愁。也就是说被动收入大于花销。
你的劳动所得是主动收入,不用劳动也有收入,就是被动收入了。
其实我前面说的城中村的房东们,他们的房租收入覆盖了生活费,已经达到了财务自由。
3 理财可以达到财务自由吗?
被动收入是如何产生的?通过购买资产。
房东们出租用的房子就是资产,但自己家住的房子不是资产。
因为资产要能给你带来正的现金流,而自家住的房子你不仅不赚钱,还可能要付房贷、交物业,不停让你花钱。
购买资产就是投资,就是理财了。
4 我没钱买房子出租啊!你这理财只有有钱人才能干!
资产有很多种,不仅限于房产。钱少有钱少的投资法,钱多有钱多的投资法。
钱少的时候就开始理财,可以加快积累资本的速度。如果想要等本金够多了才开始理财,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了。
假设你认为要有10万的存款才能开始理财,每年你能省下1万,那么十年以后你才有足够的本金,开始理财。
如果你从年底攒下第一个1万元就开始理财,每年的年化收益有10%,那么10年以后,你的资产将达到15.9万元。对比起来是不是差挺多的?
如果你每年年底都攒下1万元用于投资,依旧是10%的利率,30年以后你会有多少钱呢?164.5万元。
这笔本金每年都将给你带来丰厚的收益,能让你的生活轻松不少。
所以说理财啊,还是要早一点开始,复利的力量很强大,越早开始收获越多!
10%是一个说高不高,说低不低的收益,只要通过系统的学习理财知识,大家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拿到这个收益。
但是也请大家注意,最近很多理财平台正在加息搞活动,10%的年收益看起来很容易拿到。但这其中很多都是P2P。
P2P投资平台给出的年化收益是固定的,很受大家喜欢,但是并非全无风险。网上投资P2P踩雷导致亏了本金的案例不在少数。
所以在你投资之前,需要多学习理财投资相关知识,了解更多的投资方式方法,将其纳入自己的能力圈。
不在能力圈内的投资不要去做哦!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达到财务自由,打破阶级固化的局面。
2017年高考数学单科分数线是多少
1
“高考是阶层性的考试,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出来,我是中产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能看到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又有能力的人。……”
2017高考成绩匍一出炉,北京市文科状元熊轩昂接受媒体采访时的一番言论就在媒体上激起滔天巨浪,接下来对“寒门再难出贵子”一边倒的热议,再一次引发了中产以下乃至寒门家庭的集体焦虑和绝望。
底气十足的小状元对实事的这番评论是客观公正的,字字句句透露出对弱势群体超乎同龄人的理解和同情,不像一些既得利益者,享受着宝贵的优质社会资源的同时,还在斥责“你穷是因为你不努力!”,活生生一个“何不食肉糜”的现代翻版。
熊轩昂的言论没有毛病,出问题的是那些势力的媒体人,他们自以为是地把小状元的观点与“寒门再难出贵子”结合起来,不得不说,这些评论真是歪楼歪得没了谱。
什么是寒门贵子?寒门,指贫寒的家庭;贵子,指日后显贵的子嗣,现在将贵子重新赋予时代的定义,即社会发展真正需要的全方面、多元化人才;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意思是,当下寒门的孩子要想成功,要想出人头地,比以往更加艰难了。
非寒门(中产阶级及高净值人群以上的家庭)较寒门在子女养育上所拥有的强大的优势资源是有目共睹的,自古至今同理,既然“寒门难出贵子”是千百年来颠覆不破的真理,那么,时下“寒门再难出贵子”之说就属于无稽之谈。
2
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是有些人就生在罗马,你奋斗的终点,恰好是人家奋斗的起点。基于这一社会现实,对广大寒门子弟来说,从出生那一刻起注定就输在起跑线上了。但在起跑之后,你可以有两个选择: 第一,天天抱怨命运不公,在怨天尤人中随波逐流,一生混迹社会底层苟且度日;第二,认清现状,在卑微的处境里昂起高贵的头颅,为自己乃至下一代的将来拼搏出一条全新的出路。
魏晋后有句古语:古人读书之风不弱于现在,尤胜现在,穷苦人家往往孩子能吃苦,做的了大官。
这个不公平的社会,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公平的,寒门的孩子资源缺乏,想要就得自己去争取,容易养成不依靠不期待的自强品性;中产家庭的子弟外部资源应有尽有,日后一旦需要自身付出极易出现不适应的表现。“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017河北沧州高考状元庞众望在极其贫寒的家庭中长大,到刚刚懂事的年龄就一边念书,一边帮患病的父母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十多年的时间里,这个小状元经受了怎样的坎坷和磨难我们不得而知,在他走进大众视野的时候,一脸云淡风轻的笑和小树般挺拔稚嫩的身躯震撼了人们的视听,他以小小年龄身处逆境自强不息的倔强和坚韧为一代青少年树立起新的励志榜样。
十几年前我因工作结识了一个不幸的家庭,爸爸患高血压脑出血反复住院,几年后欠下巨额债务撒手人寰,下岗的妈妈靠打工收入,一边供应儿子读书一边清还债务。2006年儿子参加高考,获得了全省前五十名的优异成绩,小伙子没有选择清华北大,而是挑选了一所免除学杂费的军校就读,毕业后当了飞行员,很快帮妈妈还清了家里的债务,现在早已娶妻生子,稳稳步入了中产家庭之列。
3
前一段时间,澎湃新闻针对全国31个省份的60余名省级高考状元进行了一次“2017年高考状元问卷调查”,调查表涉及55个问题,回收有效问卷40份。根据统计结果,40名高考状元中85%的是城镇户口,有6名状元来自农村,父母硕士学历占比10%,本科学历占比35%,35%的状元父亲为公务员,22.5%的状元母亲为公务员。
在“遇到学习瓶颈时倾向于用哪些办法解决?”中,有92.5%受访状元选择“自己分析薄弱所在”,70%选择“与同学交流探讨”,57.5%选择“找老师指点迷津”,而“父母指导”仅占2.5%。“请家教或报课外辅导班”占7.5%,近七成状元表示“在高中阶段并没有额外去参加课外补习班”。显然,在遇到困难时,状元们基本上依靠的是自身,外力所能起到的作用很有限。
在“取得好成绩的最大原因是什么?”中,67.5%的状元选择“持之以恒的努力”,60%选择“带着兴趣学”,72.5%选择“心态稳定”,72.5%的受访状元表示平时除了日常作业,会针对薄弱环节额外给自己布置作业,80%受访状元则会自己经常总结学习经验教训。在“如何克服负面情绪”,85%选择自我调节,57.5%选择“找好友倾诉”,62.5%找“老师或父母开导”。
由此可见,尽管状元群体硕士父母比例颇高,但高学历父母也未必能在子女教育上起很大作用。 优越的家庭条件虽然有助于子女的成长,但绝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不论是城镇户口还是农村户口,不论是中产家庭还是寒门,要成功,最靠谱的方式还是个人努力。
出身的不平等,资源的不公正,不会导致寒门再难出贵子,真正导致寒门难出贵子的是既得利益者对这个观点的不断鼓吹,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在彰显自身阶级优越性的同时诱导了部分的寒门学子选择不再拼搏,也为来自寒门的失败者和妥协者找到了逃避的借口。
“寒门再难出贵子”并不是社会真相,庞众望们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不畏困难、勇于挑战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输在起跑线,赢在转折点,寒门子女同样可以在困境中逆袭,拥有精彩丰富的人生。
知乎一个精英的诞生,家庭的影响因素有多大
您想问的是2017年高考数学单科分数最高是多少吗?150
2017年北京二中高三九班的文科状元熊轩昂以数学满分150分位居第一名。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从高考状元看精英养成中父母的重要性
寒门出贵子”
实质上是一种悲壮的幸存者偏差
01
精英家庭孵化精英
高考成绩出炉,全国各地的高考状元陆续浮出水面,然而最刷版面的是北京的文科状元熊轩昂这个耿直Boy说的一番话——
“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家里又好又厉害的。”
一句大写的实话,瞬间戳中无数国人的心!
更令人可贵的是,这孩子让人完全无法产生嫉妒之心,在他如此优秀的同时,能够清醒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同时,也抱有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可以肯定,这个孩子一定会非常优秀,我向来反对精英统治,但是,这个孩子告诉大家,一个未来的精英最好的样子。
那究竟熊轩昂的家庭有多厉害呢?熊轩昂来自一个中产家庭,这已经不是小康、小资家庭所能比拟的。
什么是中产呢?
在中国目前还很难有一套标准去界定中产的收入,但是在多数人约定熟成的标准里,总结起来必须有体面的房子、车子,且不能是贷款的,以及可以随意挥霍的每月1/3的收入。
根据瑞信银行的国际中产标准来统计,在北京上海等地过上体面的中产生活,一个家庭必须储备起码900万左右才能保证全家人的生活品质。
这就是中产,跟很多普通家庭晋升起来的小康、小资族不同。
他们同样能周末看**,逛街购物,进入高级餐厅,更重要的是能够来一场走说就走的巴黎街头喂鸽子,能给孩子支付美国夏令营的时候,眼睛也带不眨一下。
除了拥有坚固难以被摧毁的家庭经济基础之外,固定资产外,中产家庭还需要具备家长双方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有着较高的职业价值或者社会地位、追求健康的生活品质,拥有良好的礼仪等特征。
而这些特征将中产阶级区分与“暴发户”。
在我国,中产阶级往往是上市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重要的技术科研工程师、拥有尖端技能的高职业素养人或者某些特定行业里尖端的人,如熊轩昂的父母是外交官。
实际上,中产阶级在任何一个国家,无论是美国还是德国,都属于知识技能型精英家庭的组合,代表着一个国家发展与稳定的中坚力量。
而这些家庭确实会如同熊轩昂所说,不断地孵化“状元”、“精英”。可以说,从中产阶级、精英家庭走出来的孩子,基本都是精英。
从这个命题里,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一个家庭对一个人的成功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已经不是“寒门出贵子”的时代。
这样说,很多人可能有些心酸,然而从古代发展至今,“寒门出贵子”之所以被传为佳话,是因为精贵,因为确实稀缺且困难,实质上是一种悲壮的幸存者偏差。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中清(James Lee)、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梁晨及其团队的合作研究了一个命题:
中国长达150年里的精英究竟出自哪些家庭?
最后,他们通过建立强大的精英数据库,得出的结论是:
1865—1905年,即清政府废除科举之前,超过70%的教育精英是官员子弟,来自全国各地的“绅士”阶层;
1906—1952年,超过60%的教育精英是地方专业人士和商人子弟,尤其是江南和珠三角地区;
1953—1993年,约超过40%的教育精英是来自全国的无产阶级工人子弟;
1994—2014年,超过50%的教育精英来自各地区的有产家庭,与特定的重点高中。
从以上四个时间段来看,就有三个阶段的精英是明显出自“有产阶级”的家庭,有人可能会指出其中的第三个时间段作为反驳的证据。
而实际上在1953年到1993年之间,主要是阶级社会上层子女垄断教育的状况被打破、基础教育的推广、统一高考制度的建立,才使得原本从零到有的大量无产阶级和工人子弟在精英中的比例大幅增加。
等到一切都趋于稳定的时候,“资产”在教育中的阶级再次凸显出来。高端的教育、优质的教育资源仍然掌握在中上层家庭手里,所以这些家庭注定孵化出精英。
02
为何寒门孵化不出贵子
熊轩昂的话很有意思。
他说他地处在北京这样一线的教育资源“大国”,拥有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拥有很多通向教育的“捷径”,而这些是农村地区的孩子无法享受到的。
请注意“捷径”这个词,换句话说,同等的高考应试门槛,其实还是有通向这个终点的学习“捷径”,而不是一味死磕课本、题海战术。
无独有偶,作为2013年的北京文科状元孙婧妍也曾在采访中,面对别人询问她“做了多少题目”感到反感,并以一位语文考了148分将近满分的过来人提出:
现代的高考,尤其是语文学科,早已经不是题海战术所能够驾驭的,更多的是日常接受教育的积累。
在采访中,孙婧妍也分享了很多父母对她在阅读上的教育,为了选购了很多书本,给她带来了良好的语感,最后还是那句话,她的成功也是“水到渠成”的。
换句话说,这些教育里的精英学生,从小的时候就接受综合性的教育,拥有名师提点如何只做“一题”就能精通同类的题目,这就是“捷径”。
他们拥有大量的阅读,作为自己的素养沉淀,而这些是一些普通家庭或者农村学生所无法做到的。
曾经在教育圈里听说过这样的情况:同样是考上北大的文科生,大城市来的学生对国外的作家、名著里的话侃侃而谈,而小城市、农村来的学生却半句话都答不上来,唯独能对课本指定背诵的段落倒背如流。
在我高中时,学校请了三个市的高考状元来给学生讲课,一个是湖北某地的,一个是河南南阳,一个是广州的。
河南的高考状元戴着厚厚的啤酒瓶,一字一句地念着他准备的稿子,讲他如何刷题,如何熬夜苦读,如何不辜负父母的期望,而从他在北大的生活来看,他过得并不轻松。
广州的高考状元是个漂亮的女孩子,几乎没有在讲高考备战,讲的是她如何“幸运”,无意中考成了高考状元。
提到高考,她的观点是不要太在意,平时不要太有压力,她更多的分享的是她高中如何参加实习,去外地旅行的趣事,而她的大学生活依然是举重若轻。
这样的女生对于我们当时完全是种震撼!
到了提问环节,那个河南学霸无人问津,所有人都在向那个女孩提问。看着那个孤零零坐在那里的眼镜哥,那时候我第一次感到阶级的差距,尽管那时候我还不知道“小县城学霸”的概念。
普通家庭的孩子和中产家庭的孩子差距就这么大,就算同样是高考状元,一个木讷、呆板、不擅表达,而另一个能如此通达、精巧地控制观众情绪,赢得众人的宠爱,在很多人蜂拥上去找女生提问签名的时候,我离开了会场。
而更令人悲哀的是,这位河南学霸已经是高考时代最后的余晖。
在后来的高考状元中,普通家庭的孩子已经不会成为状元了,连坐在台上感受我们这些无知少年的恶意都没有机会了。
这就是精英家庭与普通家庭在教育上孵化出来的差异性。
如果你觉得也仅仅只有这些,并想以“会读书不一定能成材”、“北大学生卖猪肉”来反驳,那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精英家庭注定孵化出精英,而寒门的子弟往往孵化不出贵子。
一个家庭的经济硬实力,父母的软实力奠定了一个孩子的学习能力、眼界高低、执行力、胆识与魄力。
在大学时,我就发现这样的现象:
家境较差的学生,眼里只有兼职,因为一小时最多五十块的家教而甚至可以放弃学习。
而家境殷实的孩子,可以花三百多块买一本国外进口的书籍,可以到世界各地旅游,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
当然,教育是小眼界,而创业则是大视野。
在一项非官方的统计中发现,寒门的子弟毕业后更愿意接受稳定的工作,以月薪度日,而来自精英家庭的子弟更敢于拼搏,甚至借贷创业。
这些都是由他们原生家庭给他们带来的眼界、胆识与魄力所决定的。
除此之外,他们强大的原生家庭还会把这些教育精英带到自己的强大人际关系圈里,为他们提供一切有利资源,这又与寒门子弟有着天地的差别。
总的来说,精英家庭孵化出来的不仅仅是一个“状元”,而自信底气如熊轩昂,综合素养和能力都高的精英。
03
中产家庭不可忽略的软实力
那么简单的有钱的家庭是否就可以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吗?
也不是,中产阶级的家庭除了有固定资产、流动资产之外,还有个人的能力和价值、社会地位、教育素养及其生活品味。
所以,他们孵化出来的是综合型的精英,这是由他们的个人软实力所决定的。
而这也是为什么暴发户们很少培养出优秀孩子的原因。
钱固然是重要的区别,但是家庭软实力才是本质的原因。
寒门上升需要给孩子的软实力有些不需要钱也可以实现。
如看书,去博物馆,从小让孩子能够耳濡目染,培养自己的软实力,以至于今后在发展之时能够有见地,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这些远比父母只知道挣钱、只能给孩子提供物质条件要来的重要,因为那些物质条件少了软实力做骨架,在最后很可能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我身边有对月收入均过2万的夫妻,在投标部门工作,做起竞标项目常常要加班到深夜两三点。两人的孩子6岁,上幼儿园大班,很乖,每天下课都会很听话地完成描红作业。
唯一遗憾的是,孩子每天下课是由已经72岁的爷爷接送。
爷爷因为自身身体的原因,带孩子放学后就放在二儿子的情趣店里,由孩子的“小叔子”照顾。于是,“不懂事”的孩子就整天在情趣店里做自己的功课。
后来这个孩子就变成了典型的坏孩子,在学校里无心学习,和混迹在社会青年之中,他的父母也算是优渥的中产,但是没有让孩子从小在素质教育方面多家注意,再优渥的条件也达不到好的结果。
所以即便是家庭条件宽裕,重要的也是对孩子软实力的培养。
现在国内很少有人谈家风,但实际上在古代的名门以及西方的很多贵族家庭中,都非常在意家风,他们对每个孩子从小加以家风教育,所以家族事业能够长存。
相反对于国内富不过三代的批判,也是因为不少有钱的家庭不重视家风这类软实力的培养,以至于再雄厚的基业,最终也溃败了。
04
硬实力跟不上,靠教育是没用的
这个社会财富阶级化、教育资源阶级固化是一个事实。不愿意承认的人,只不过掩耳盗铃而已。
拒绝、否定、不接受不等于不存在。认清事实,反而对个人、子女的生存和发展更有意义和价值。
既然中产阶级孵化精英,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去追寻中产阶级之路?中产阶级之路究竟有多远呢?答案是很远。
多数的中产阶级是上一代中产阶级带出来的,而只要不出意外,他们终将带出下一代中产阶级。
这是一个家庭的硬实力、教育素养的日积月累的沉淀与代代相传。
作为“脱贫”、“奔小康”、“小资”阶级的我们,没必要盲目去追寻中产阶级。因为中国每天、每年都有很多家庭死在去追寻中产阶级的路上。当你硬实力凑不上来的时候,要懂得服软。
认识的人里,曾经有这样一个家庭:
夫妻两人的月收入在一万五左右,家里也有无需按揭的房产,虽然算不上中产,但属于还过得去的家庭。
后来,这对夫妻因为身边的朋友都送孩子出国留学,觉得面子上过不去,脑子一热,也硬着头皮把房子拿去贷款,给儿子申请了国外的高价学校。
孩子三年后回国,家里还剩下五十多万未偿还的欠款。而有意思的是,这对夫妻的孩子在海外并没有学到什么,硬实力不过关,很多知名企业的三两轮面试中就被刷下来。
夫妻埋怨孩子没有在国外好好学习,孩子却埋怨自己在国外每天做兼职忙成狗,想想都心酸。最后,这个三人的家庭,花了很长一段时间节衣缩食去偿还欠款,还因此耽误了儿子的结婚进度。
生活里,像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作为中产以下阶级的人,其实认清现实比盲目攀比更重要,尤其在教育这个方面。
能做到带孩子出国看展览固然是好事,但如果做不到,简单的去复制中产的生活方式实际上意义不大,因为这些方式对于他们自己的能力是跳跃式的。
缺乏基础和积累,这种跨越式的尝试,很难达到中产们一样的效果。
就像同样是去名校,若孩子本身太缺乏基本的素质教育,跟不上别人的节奏是常事,甚至只会发展出一份自卑的情绪。
这也是为什么社会普遍对于凤凰男凤凰女们看法不好,大概率来看,很少有人能够在阶级跨越这件事上表现优秀。
当然你要跟我死磕有不少优秀的典范,我当然承认,但那很少,且难。
就像天涯上很火的一篇文章,《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寒门子弟要做出多少努力,才能走到中产子弟们的起点,这是真相。
只是说这些家庭需要认清现实。能够在既定条件下给孩子提供最好的,已经是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东西了,这一点是家长,以及特别是孩子应该认清的。
而另一方面,如果家长愿意肝脑涂地奉献自己,也不能抱有揠苗助长的心态。
因为你们想要的结果不是简单地一次卖房子可以达到的,因此抱着必然收获的心态来给孩子压力也毫无意义。
若看历史数据的话,这个状况更加令人悲哀:
南宋录取进士占总人口比例为0.000647%,明代这个数据为,0.000055%,清代更低,0.000031,而如此低的录取比例,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是一票难求。
但与此同时,那些科举世家却人才辈出,喜报频频,家庭的影响有多大,不言自明。
相比起科举时代,我们其实已经处于一个阶层最容易上升的时代。
阶层固化是一个事实,阶层最容易上升是另一个事实,这就是我称这个时代是伟大时代的原因。
这可能是最后一个靠个人奋斗可以改变命运的时代。
所以最好的选择是什么?
不是去教育孩子,而是教育自己。
如果你自己没有阶层上升的愿望和持续的行动力,又怎么可以寄希望于一个孩子草鸡变凤凰,一代人改变你们家族的宿命呢?
与其望子成龙,不如自己成龙。
微信公众号 娟子妈妈讲故事
高考状元不问出处是真的吗?
文/漫随
随着高考成绩的公布,各地高考状元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而北京市文科状元熊轩昂,则以一段采访视频引发热议。
当记者问到“是否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时候,熊轩昂这样回答:
?
熊轩昂的话令人深思,他并没有将成功的原因归结为个人能力的突出,而是以一种“向下兼容”的思维将其深化到家庭教育及阶层差异上,他的这种独立、深刻、理性而又超前的思维方式,并非中国教育制度的果实,更多的,是来源于他的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
熊轩昂的家庭属于中产阶级,这不但使他享有优质的生活条件,在教育资源的利用上,同样得天独厚。父母是外交官,他从小跟着父母出游过许多国家,这使他在眼界、阅历和见识上,有着同龄人无法比拟的广度、宽度和深度。
凡此种种,皆源于家庭。他生来就站在比别人高的起点,走了一条相对于普通人来说的捷径,自然比别人更加轻易地获得了成功。
但是,是因为他出身高贵,因为他父母是外交官,所以他才能考上北大吗?
不是。优厚的家庭条件,便利的教育资源,只在他通往成功的路上提供了优于常人的硬件支持,而认知上的深刻,观念上的自由,性格上的谦逊,以及习惯上的自律等软实力的养成,更多的则来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父母的财力、人脉和资源,决定了孩子的起点;父母的修养、见识和格局,是孩子价值观形成的基础。
当然,优秀人才的培养,并非一定要有良好的家世,寒门亦能出贵子,真正的区别在于孩子的教养方式,熊轩昂并不是特例。
?
2017年浙江高考状元王雷捷,出生于大唐里蒋村,家中祖辈以织布为生,小学六年都在农村度过,说起那时的生活,他写道:夜里在织布声中入睡,早上在织布声中醒来。
他出生于小康家庭,但母亲是个极有想法且爱读书的人,但凡学校老师要求要读的书,母亲都会买给他,而他也会一一看完,偶尔还会和母亲相互交流。
与熊轩昂相比,他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充沛的资源,没有便利的捷径,唯一相同的,大概就是他们都有一个尊重知识,尊重孩子的母亲。
熊轩昂可以行万里路,开拓视野,王雷捷一样可以读万卷书,增长见识。不一样的家庭,相似的教育方式,关键在于,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与自身行为是否一致,父母的教化是否真的起到了向上的作用。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远远要比想象中大得多。它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长年累月,渗入骨血。
?
无独有偶,2014年安徽省理科状元董吉洋,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合肥工业大学的教授,母亲是工程师。
因父母很重视对孩子兴趣特长的培养,董吉洋上幼儿园时就开始学习象棋,并成为国家二级运动员;4岁开始学习小提琴,初中时考到专业八级;曾获第12届中国女子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
在谈到这些时,董吉洋不止一次的表明“父母对我的影响很大”,且感谢父母“每一次都有理由让她坚持下来”。在采访中,她说:
偶尔我也会厌学,不想看书,爸妈注意到了,也不说什么,就把电视关掉,坐下来看书,看到他们在看书,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书了。
所以,真正的家庭教育,从来就不是父母喋喋不休的说教,不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是父母在玩手机却命令孩子去学习,更不是父母以工作忙为借口,用金钱和物质奖励代替对孩子的陪伴。
而是以一种温和而不锐利,宽容而不纵容,自由而不放任的力量,使孩子明辨是非,懂得取舍,以己度人,坚定而又自信地成为自己。
?
子女是父母血脉的延续,却不是父母未尽理想的实现者,不要将自己求而不得的遗憾,转换为子女不得不为的痛苦。我们都是独立的人,孩子一样有自由的灵魂。尊重孩子,才能够与孩子建立起亲密、稳定而又和谐的亲子关系。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投射到孩子眼里,不亚于金科玉律般的存在,孩子会模仿,会认为这是对的,会在犯错误的时候驳斥你你就是这样做的。如若你哑口莫辩,会助长他的气焰;如若你气急败坏,会使他心生怨愤;但如果你放下身段,真诚地承认错误,并予以改正,孩子会视你为榜样,明事理,知荣辱,辨是非。
好的父母不是以金钱的多少、权利的大小、地位的高低来评判的。富豪亦有不肖子,寒门也能出贵子,关键在于家庭教育。或许你出身贫寒;或许你目不识丁;或许你日理万机。但是,作为父母,你一定要有争取上进的心,让孩子明白好的生活是依靠努力得来的;你一定要学着去学习,为了能和孩子更好的交流和互动;你一定要给孩子适当的陪伴,来加深你们之间的情感。 好的父母,才能有好的孩子。
?
古有孟母三迁,成就一代儒学先贤;又有岳母刺字,成就一位忠国名将。今有古文学家钱基博的儿子,名叫钱钟书;又有著名作家尚爱兰的女儿,名叫蒋方舟。父母如何生活,孩子就如何行事。大多数精英的养成,取决于父母的生活态度和处事方式,孩子教不好,首先就是要反观自己。
有一段时间,一篇名为《我的妈妈》的小学生作文,刷爆了朋友圈,文中这样写道:
从这篇文章中,我感受到孩子满满的控诉,他抱怨的不是贫富差距,不是阶层差异,不是资源缺乏,而是,他有一个堕落而无能的妈妈。
振聋发聩。
许多女性,在婚后会将重心转移到家庭,会放弃工作来抚养孩子,照顾公婆,承担家务。之前的技能会逐渐退化,然后适应,理所当然地以家庭责任为借口逃避新兴事物的侵袭,终日在家、菜市场、学校三点一线间游走,恐惧改变,安于现状。
孩子,自然也就有理由选择不思进取,因为他有那样一个妈妈。他会驳斥妈妈的观点,会不满妈妈的责打,因为同样的行为,妈妈从未受到过惩罚,他会觉得不公平,会反抗,会成为另一个妈妈。
?
所以,为了孩子,父母要学着改变。好的父母,不是无条件满足孩子的所有需求,不是保护他如温室的花儿般经不起风雨,也不是以自己的严苛标准去要求孩子。好的父母,是要做到让孩子因为有这样的父母而感到幸福。
在东方卫视的大型女性综艺节目《妈妈咪呀》中,32岁的妈妈石燕妮为了向11岁的女儿证明自己并不笨,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全封闭超强记忆训练,并在记忆扑克牌的比赛中获得全场第三。
42岁的饶朝霞,婚后七八年带孩子,闲居在家,因为辅导10岁的儿子做功课时被质疑不懂,40岁开始零基础学习钢管舞,两年后成为舞蹈学校的专业老师。
你看,改变并不难,关键是你是否想为改变而付出。 你改变的,不只是自己,更是孩子的未来。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于细微处,潜移默化,深入脑海。所以影响一旦成形,改变不易,而父母要做的,就是先成为最好的自己,再去教养孩子。
毕竟,想要望女成凤、望子成龙,必先自己成凤成龙。
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吗?
高考分数的多少,与考生的出身和环境真的没关系吗?高考成绩真的是?英雄不问出处?吗?很多人都认为,高考全凭自己发挥,考不好怪自己,与旁人没有关系。然而,在北京市高考状元熊轩昂看来,上大学与家庭出身关系太大了。熊轩昂认为,自己能成为高考状元,最终上了清华,应该说,与他的三种出身条件有很大关系。
第一个好出身:中产阶级家庭
在熊轩昂个人看来,自己能上高考,与他是中产阶级家庭出身,有很大关系。熊轩昂的父母都是外交官。外交官这个层级,和一般的中产阶级有着明显区别。在待遇收入上,他们远远高于一般家庭,足以保证像熊轩昂这样的孩子从出身到上大学,都衣食无忧。这种条件,一般家庭的孩子是远远不能享受的。在熊轩昂的世界里,根本不用为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发愁,他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太多日常生活琐事的羁绊。
第二个好出身: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
外交官,换一句话说,那就是高级知识分子。因此,熊轩昂也提到,自己的父母非常重视教育,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熊轩昂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意识。在视野和理念上,他们也比一般家庭更具国际化的视野和开放的心态。外交官家庭出身和一般家庭出身,在话题上,都远超常人。熊轩昂说,他在学习中深切地感受到了教育对一个人的意义。而很多他的同龄人,只是盲目学习。可以说,熊轩昂个人的视野和心态,是超脱于常人的。
第三个好出身:生活在北京
北京意味着什么?熊轩昂深有感受。熊轩昂看来,北京意味着在教育资源上的得天独厚,在教育质量上和其他城市以及农村的天然差距,意味着他和广大的外地及农村孩子接受到的教育有质的差别。熊轩昂甚至认为,因为生活在北京,自己在学习上比多数人都走了捷径。总结起来,熊轩昂认为,现在的高考状元,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家里又好又厉害?。
当然,除了以上三个?出身?,熊轩昂个人的努力尤其重要。?一摸?的时候,熊轩昂只考到北京市300来名,几近崩溃。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每天起早贪黑,只睡四五个小时,剩余时间都在学习,经常边哭边背书?最终才取得了好成绩。因此,高考状元,先天的环境与后天的勤奋,一个都不能少。
对于熊轩昂认为家庭出身影响高考的观点,你怎么看?
为什么高考状元说,高考还得靠家长的能力
2017年北京高考的文科状元熊轩昂因为耿直的言论在网上火了。他在接受澎湃专访时称,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这段视频在网上传疯了,外交官的孩子竟然不懂“外交辞令”,说出来的话句句戳心。
请点击此处输入描述
他觉得:自己享受了更多条件,比农村孩子有捷径。
熊轩昂说: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像我这种属于衣食无忧的,而且家长也是知识分子,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的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享受不到的,所以这就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是能比他们走很多的捷径。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通俗来讲就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
父母是外交官,从小就给我营造一种很好的家庭氛围,包括学习习惯和性格的培养,我觉得就是潜移默化的。我就是每一步的基础都打得比较牢靠,所以最后是水到渠成的。
知识能改变命运,吗?
请点击此处输入描述
答案是:知识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是没有知识是一定改变不了命运的。
中国校友网对全国各省级高考状元的调查显示:“2007-2016年全国共有约837名高考状元。其中,近五成的状元父母是教师(35%)和工程师(12.6%),还有近两成父母是公务员。而来自农村、经济状况欠佳家庭的状元所占比例下降。随着我国高考竞争激烈程度的提高,考生的高考成绩除了与考生本身努力有关之外,考生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与教育资源也至关重要。”
“上好学校只能靠买学区房”,“老百姓拼不过精英阶层”,“中产阶层的教育鄙视链”……近来,这样的字眼充斥着自媒体头条和网络评论。熊轩昂的发言,恰恰印证了缓解和解决这些焦虑的紧迫性只增不减。
寒门学子为什么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
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家长的眼界越来越不同。
001 提供的经济条件不同
早在2011年8月,就有一名教师在网上发帖称,“做了15年老师我想告诉大家,这个时代寒门再难出贵子!”这位老师感慨,“现在的尖子生,除了家庭教养外,父母都舍得花钱,送各种培训班,甚至请私人家教,成绩都是钱堆出来的。”“寒门学子输在了教育起跑线上。”
002 父母的教育背景、圈子不同
寒门的父母因为生活的重心可能在工作和生活上,所以大多数的父母可能只会关心孩子的温饱和成绩,但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更多的变化。而中产阶级的父母,很多都受过很好的教育,育儿的过程也阅读或者关注过很多的教育理念并进行实践,更关注的是孩子的成长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003 父母对读书的不同态度
寒门学子可能从小就被灌输:知识能改变命运。在他们的眼里,只有考上好的大学,才能摆脱父辈的命运。而中产阶级的父母相信读书不是唯一的出路,他们会找机会给孩子们接触到更多的东西,比如说出国游历,比如说各种学习和技能体验。
那么怎么办呢?是不是就没有改变命运的机会了?
我想最重要的是:如果父母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不是去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而是首先自己开始学习。要求孩子再苦再累,也要坚持学习,首先自己要做到。
通过提升自己,了解现在最新的教育理念,尝试不一样的生活,提高自己的经济收入,混进不同的圈子,让孩子相信成功不止一条路,首先学会思考。然后孩子才可能潜移默化的成长,并最终突出重围,考上好的学校。
现如今,社会各地对今年高考状元的关心不再只是分数,而是他们的学习方法以及家庭教育背景。
熊轩昂,今年北京高考的文科状元,在接受记者的采访的时候,班主任告诉记者,熊轩昂一直是班里很优秀的同学,成绩领先。不过,熊轩昂是那种学有余力的孩子,对于自己的认识非常清醒,喜欢运动,打篮球,沟通能力也特别强。
记者很直接,采访熊轩昂本人的时候,问他:你还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吗?
熊轩昂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他回答:“我觉得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这句话一出口,便让在场很多人震惊,一个年纪轻轻的学生甚至还被称之为孩子的他,竟然能说出这样的话。
原本以为他瞧不起农村的孩子,没想到接下来他说的话却让人忍不住点头附和。
他说:“你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而且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并且出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可能是外地孩子或者农村孩子所享受不到的,这种东西让我在学习的时候可能相对来说能走一些捷径。”
虽然可能说法有些残酷,但这却是这个社会,也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一个走向。
拥有知识并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不然也不会每年那么多的大学生一毕业就陷入失业的旋涡中。不过,你没有知识是一定改变不了命运的。
为什么现在三四线城市优秀的孩子越来越少?
其实根本不关于孩子是否努力,而是很多三四线城市的家长并不注重孩子的优势发展。
很多时候孩子的一方面爱好展示,在家长的眼中只不过是一时的兴趣,甚至会认为这是孩子自己吸引别人注意力的一种方式。家长的不以为意,也许就是错过了培养孩子突出才能的最佳机会。
就像这个北京的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所说的那样,农村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其实这背后更是一种思想观念的固执。
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改变现有的命运,三四线城市的家长比北上广的家长的信念要强大的多。但是一味只凭孩子的努力根本不行,并不是努力了就会有收获。
有时候,走捷径也是一种走上成功的必要手段。
既然拼不过大城市孩子的教育,那么就要给孩子创造机会让他们可以和他们在一个起跑线上。
既然拼不过高考状元的成绩,那么就要给孩子开辟道路赢取一次先在起跑线上奔跑的机会。
其实,已经有人在这样做了,很多三四线城市的家长都将目光放的长远,选择让孩子在美国出生,让孩子成为美国人,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教育劣势。
孩子成为美籍宝宝,就再也不用担心拼不过高考状元,以前的教育劣势也不足为惧。因为成为美籍宝宝,你的孩子可以享受美国13年的义务教育,从小学到高中完全免费,可以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成为美籍宝宝,你就可以省去每年30多万供孩子去美国读大学,因为美籍宝宝读大学、研究所学费只需要外国学生的10%,单是4年的本科学费就可以节省上百万。
值得一提的是,去美国生孩子,孩子不仅从小就是美国国籍而且以后回国上学后,无需参加高考,再也不用跟国内的孩子一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样就算其他的孩子再有优势,也是无需担心,因为你的孩子比他们更容易的进入知名大学。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如果你不给孩子创造机会,孩子将会一直“低人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