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2000年高考试题及答案,2000高考试题
tamoadmin 2024-06-08 人已围观
简介1.高考政治!!2.江苏省2000年高考什么最难3.病句题详细做法4.陕西2000~2010年高考作文题目都有哪些5.历届高考作文试题6.全部积分恳求2000—2005年高考题,要全国一卷带答案,理科的(语、数、英、理综) 教学目的: 让学生掌握高考成语题的解题方法,通过适量练习,让学生学会运 用。 教学重点: ①了解易设误的成语的几种类型; ②辨析容易混淆的成语; ③
1.高考政治!!
2.江苏省2000年高考什么最难
3.病句题详细做法
4.陕西2000~2010年高考作文题目都有哪些
5.历届高考作文试题
6.全部积分恳求2000—2005年高考题,要全国一卷带答案,理科的(语、数、英、理综)
教学目的:
让学生掌握高考成语题的解题方法,通过适量练习,让学生学会运 用。
教学重点:
①了解易设误的成语的几种类型;
②辨析容易混淆的成语;
③有的放矢,加强积累。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出示“2003年全国卷”高考题:投影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往往捉襟见肘。
B、今年头场雪后城市主干道上都没有发生车辆堵车现象,在这种秩序井然的背后,包含着交通部门未雨绸缪的辛劳。
C、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感到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D、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
[答案为D。“如数家珍”的释义为“好象数自己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本句中各种老式钟表本身就是老王的“家珍”,谈不上“如”,因此是错误的。A“捉襟见肘”的意思为“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B“未雨绸缪”中“绸缪”意为“紧密缠缚”。全词是“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C“自惭形秽”得意思为“形秽:形态丑陋,引伸为缺点。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渐愧。”据释义可知前三项为正确的。此题相对简单,只是“如数家珍”相对错误较为隐蔽,学生需静心自习阅读方可做对。]
这是一道考查成语运用的高考题。成语,凝练精辟、生动形象,虽历经沧桑岁月沿用至今,却依旧文采熠熠,闪烁着灼人的光辉。因此,它是数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上一道“永恒的风景”,亦是检测数百万考生词语运用能力的一道“上佳题型”。
2.成语运用题在高考中属必考题,从1992年至2003年每年均有一道题。现将最近几年高考出现过的成语列举于下:投影
2003年 捉襟见肘 未雨绸缪 自惭形秽 如数家珍
2002年 光怪陆离 雨后春笋 有口皆碑 偃旗息鼓
2001年 安步当车 颐指气使 车水马龙 蓬荜生辉
2000年 汗牛充栋 淋漓尽致 洗心革面 左右逢源
1999年 殚精竭虑 美轮美奂 炙手可热 一劳永逸
1998年 望其项背 处心积虑 火中取栗 拭目以待
1997年 莘莘学子 不孚众望 趋之若鹜 万人空巷
从历年高考的情况来看,试题中出现的成语除个别(如“美伦美奂”、“不孚众望”等)较生僻外,绝大部分是在报纸杂志上经常出现而容易用错的成语。所以,我们在进行成语复习时,不能见难就钻,而应当注意的恰恰是那些常见而易错的成语,这样才会取得比较好的'复习效果。
二、纵观高考成语题的题型特点,审视其命题规律,我们发现,该类题的设误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曲解词语,望文生义
例1: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1997年高考题第4题D项)?
例2: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1998年高考题第5题C项)
[以上两句,命题者故意曲解成语词义,以便考查考生的识辨运用能力。第一句中的“空巷”,是指街巷的居民都出来了,句子表达的意思却是:人们都在家里看电视,街上显得静悄悄的。曲解的词义与所要表达之意正好相反。第二句中的“火中取栗”,语出法国寓言《猴子和猫》,比喻受人利用,冒了风险,吃了苦头,却没有捞到好处。而本句句意是指消费者利用厂家竞相降价的机会得到实惠。所以,也犯了曲解词义的错误。这是成语题中最常见的错误类型。]
如全国高考试卷中93年的“差强人意”、“不刊之论”,95年的“首当其冲”,98年的“望其项背”都是从这个角度设题的。另如“不足为训”中的“训”容易理解为“教训”,实际上应为“典范和法则”,“文不加点”的“点”不是“标点”之意,应为“涂点,表示删去”,是形容文章写得快不用涂改就成的。
此类成语还有别无长物、不易之论、久假不归、独具只眼、目无全牛、一寒如此、猫鼠同眠、危言危行、望尘莫及、罪不容诛、屡试不爽、微言大义、曾经沧海等。
2、用错对象,张冠李戴
例3: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1999年高考题第4题B项)?
例4:古人中不乏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2000年高考题第4题A项)
[此处命题者从成语使用的对象上命题,重在考查成语词义适用的范围和对象。例3句中的“美轮美奂”,语出《礼记·檀弓下》。“轮”:高大,“奂”:众多,形容高大华美,多用于赞美新屋。此句中用来赞美“花鸟虫兽、人物形象”,属于对象误用。“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
类似的,还有“穿云裂石”“六马仰秣”是指歌声的;“举案齐眉”“破镜重圆”“相敬如宾”是指夫妻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是指男女儿童的;“浩如烟海”是“形容文献、资料非常丰富”。“不同凡响”“别出机杼”是指文艺作品的。“崭露头角”多指青少年,“功高不赏”一般用于对别人的评价。
3、误用褒贬,情感错位
例5: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1998年高考题第5题B项)?
例6: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2000年全国高考题C项)
[例5、例6两句,命题者从感彩上设误来进行考查。“处心积虑”,意即千方百计地盘算,多用作贬义。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例6,洗心革面,是清除旧思想,改变旧面貌。比喻彻底悔改。]
象95年的“无所不为、半斤八两、各有千秋”,97年的“趋之若鹜”,再如“面目全非”、“始作俑者”都是有贬义色彩的词,不能用在好的方面;而“危言危行”又只能用在褒义方面。
此外,应注意如下有贬褒色彩的成语:振振有词、有口皆碑、附庸风雅、亦步亦趋、粉墨登场、彻头彻尾、长篇大论、罄竹难书等。
4、颠倒尊卑,不知谦恭
例7: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 例8:刘厂长的开场白可谓抛砖引玉,引导我们提出了许多建议。
[这点涉及语言得体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尤显重要。常见的谦辞有:抛砖引玉、狗尾续貂、班门弄斧、姑妄言之、信笔涂鸦、一孔之见、不情之请等。敬辞有:高抬贵手、卓尔不群、高朋满座、大材小用等。]
5、语义重复,自相矛盾
例9: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1997年高考题第4题A项)?
例10:当时那激动人心的场面至今还记忆犹新。
[此处两题,命题者从成语与语境的矛盾处设误,以考查考生的逻辑能力。“莘莘学子”意为众多的学生,它的前面却用“一位”修饰,自相矛盾导致逻辑错误。例8中“记忆犹新”的意思是过去的事,至今还记得清楚,就像新近发生的一样。前面不能再用“还”。]
高考政治!!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总领课
说明:
本专题复习教案由三个子教案组成,每个教案一课时:专题总领课教案;如何把握诗歌的形象;怎样品味诗歌的语言和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总领课教案
教学目标:
A、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
B、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植和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
C、总结高考试题规律,预测2003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走向,提出有针对性的备考方略
教学重点:构建古典诗歌鉴赏以及相关知识网络和体系
教学难点:总结规律、预测走向;
教学方法:以感性材料为基础,以理性升华为支点,在大量材料的支撑下,议、评、联、结;
前置诊补:
问题: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有何特点?
近十年来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大盘点
1994年是元稹的《菊花》;
1995年是李清照的《如梦令》;
1996年是一首咏史言志的元曲;
1997年是以比较阅读形式出现的刘禹锡的《望洞庭》和雍陶的《题君山》;
1998年是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1999年是考查的是杜甫的《漫成一首》;
2000年高考题是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
2001年是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
2002年高考考查的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明确:盘点一、历年的古典诗歌高考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
盘点二、历年的高考试题均是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没有一年选古体诗或其他形式的诗歌;
盘点三、选材应力避两点: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2、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盘点四、鉴赏的诗歌均选自课外。故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前提。
教学过程:
一、明确考纲要求:(板书)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构建知识网络
〔一〕设问:鉴赏常用知识有那些,如何对考纲进行细化和诠释?
板书:术语、细化、诠释
点拨:
1、文学作品的形象对小说来说是“人物形象”,对散文和诗歌来说就是意境,对戏剧来说就是戏剧人物所反映的戏剧冲突。其中,对叙事诗歌来说,“人”“事”就是形象;对于抒情诗来说,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对于写景状物的诗歌来说,诗歌中的“景”“物”就是诗歌的形象。
2、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归纳: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板书):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现手法:(板书):
表达方式(板书):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文艺表现方法(板书):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
⑶、篇章结构(板书):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3、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
板书:思想内容
1 书写个人际遇、遣怀即兴的内容(板书)。
主要的表达程式和用语有以下:
咏物言志、即事感怀抒怀、羁旅客心、伤春惜春、自伤迟暮、游子思归的乡愁、闺怨树奇、爱情诗;
⑵、抒写国家兴衰和百姓疾苦(板书)
边塞征战、怀古咏史抒怀、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作
**作者的观点态度也包括两个层面内容:
①态度:同情、褒赞、激赏;贬斥、厌恶、冷漠
②倾向性:人民性、封建性、民主性、专制性
历史性:唯物史观、唯心史观
提示:这个过程及其重要,它起着为整个鉴赏过程定向的作用。否则,学生在做这类题目时会有老虎吃天,无从下手的感觉。
如,下面是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读后回答问题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A、诗题为《秋词》,那么,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景象?作用是什么?
B、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析。
C、本诗在构思和立意以及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从这首诗的设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分别考查了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者的思想态度等考点,题肢设计严密、科学,有较好的检测功能。而明确了考点的具体内容对于正确地解答诗歌鉴赏题目具有强烈的定向和定位作用。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对于考点的阐释的重要性。
[附:简析]这首宫怨诗,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采用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前三句写景,后一句写人。写景起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全诗没有一个怨字,但诗中处处有怨情。
〔二〕、对高考题目的分类及命题趋向的分析、
问题设计:高考试题的分类如何?
明确:综观十余年的高考试题,按照诗歌表现的内容,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咏物诗。(板书)1994年高考题元稹的《菊花》;2000年春季高考试题虞世南的《蝉》。透过两首诗我们可以从宏观上把握咏物诗的特点,掌握品读此类诗歌的规律、方法;以便举一反三,更好地指导高三语文复习备考工作。请看作品: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蝉》 虞世南
垂诿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问题:⑴、两首诗分别写了“菊花”“蝉”两种事物,那么作者的用意就是描情摹态吗?
点拨:两首诗虽然冠以“菊花”“蝉”,但醉翁之意不在酒,言在此而意在彼。是“别有兴寄”,另有寄托。如《菊花》借菊花的高洁的品质来表现诗人自己的高贵无暇的品行的。《蝉》中,虞世南藉“居高饮露”的蝉来表现自己那种“不假良史之辞”,不借“东风之力”,而是凭借自己的“垂诿饮清露”的超凡脱俗的形象来向世人表明:立身高洁的人,不需要外界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隐然自得之情。
⑵、在两首诗里,作者的形象是如何显露出来的?
点评:在诗歌里作者貌似超脱,游离于诗歌的形象“菊花”“蝉”之外,其实,在“此花开尽更无花”里;在“居高声自远”的蝉声中,我们完全可以品评出作者那种“自况、自喻、自比”的清高的节操来。
同样,1994年和2000年高考题在设置选项时,也紧扣了“咏物”的体式,从形象和技巧方面命题。
归纳:咏物诗有两大特点:
①是借物寄托、借物抒怀。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秋士迟暮的感受。
②是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我们在复习时,对同类的诗歌,如果能从“咏物”的特征入手,那将会事半功倍。
2、咏史诗(板书)。
请看杜牧的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阁江犹唱《后庭花》。
1996年全国高考试题 《水龙吟》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问题:请就这两首诗,谈一下咏史诗的特点?
明确:咏史诗有以下几个特点:(板书:特点)
⑴、借古伤今、借古讽今;
⑵、诗歌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⑶、诗歌里面的“人、事、景、物”,只是作者抒发感慨、寄寓自己对历史的思索的“传媒”和宣泄物而已。所以,咏史诗里面的景物或者其他的人和事和现实中的人和事有一定的距离,都是“有我之景”,是用来传达作者的某种理念和情感的。
下面我们结合这两首诗,来分析一下。
点评:从字面上看,写的就是“夜泊秦淮”,而且,表面上,作者似乎把批评的矛头直指不知“亡国恨”的“商女”,但这其实是曲笔。因为商女唱什么,是由达官贵族决定的。所以,“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和想象未来纳入读者的视野,既有辛辣的讽刺、深沉的哀痛、无限的感慨,更有隐忧国事的清醒。这样,读者通过对诗作的品读,可以对晚唐的政治腐败有切实的感受。同样,1996年的《水龙吟》的考查,也是通过干扰项的设置,体现了作者对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的感慨和思索。可见,咏史诗的检测的重点也是落在“借古”而“讽今”和“伤今”上。
3、即兴即景抒怀之作(板书)。
点拨: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这类诗歌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
1995年李清照《如梦令》抒写了深闺女子暮春伤感的愁绪;1997年高考题考查的是刘禹锡的《望洞庭》和雍陶的《题君山》是采用的比较鉴赏的形式写出了洞庭湖和君山的山光湖色之美;1998年高考题目是贾岛《题李凝幽居》是通过描写李凝幽居的环境来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1999年杜甫的《漫成一首》检测了考生对诗歌所描绘的江上月夜那安谧、和平的意境的领悟能力;2000年是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是通过考察考生对经典的细节“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赏析进而检测考生体悟含蓄蕴藉的诗风的素养;2001年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考查的是临别之景和送别之情;2002年是用主观试题考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由此可见,这类诗歌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
设问:高考试题中的即兴即景诗歌有什么特点?
明确:突出的有两点:一是考查的大多是唐宋时期的著名流派的著名作家,如李白、杜甫、贾岛、韦应物、刘禹锡等等,且鉴赏的四个选肢是从语言、形象、技巧、主旨等方面进行的全方位的考测,作家作品不重复考;二是选材的原则是不避俚俗,《如梦令》考的是少女伤春的闺怨,《望洞庭》《题君山》以及杜甫的《漫成一首》都是湖光山色和江月清风的山川之美,比较庄重的是《春夜洛城闻笛》《赋得暮雨送李胄》和《题李凝幽居》分别是写客子之思和送别之情以及隐居不仕。至于《约客》更是写尽了生活的闲居细节。但在高三复习备考中,大多数师生倾情关注的爱国的“壮词”,却一直“千呼万唤未现身”。这同样给我们今年的高三备考工作以有益的启示。在2003年的复习备考中,我们仍需要趋冷避热。
三、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考查形式及预测
问题:
(一)、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的检测形式主要有几种?:
归纳与明确:近十年高考古典诗歌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三种:
1、对古典诗歌的词句含义的正误的评判;1997年和1998年的试题就是对诗词文句的翻译能力和诗句的理解能力的考量。
2、以第三者的身份对命题者的审美判断进行选择,因为,高考试题的选肢,不是考生的审美体验和情感验证,而只是作为冷眼旁观的“裁判者”来进行正误选择。除2002年,其余几乎都是这种方式。
3、以主观题目的方式考查考生的古典诗歌的审美判断水平和能力。2002、2003年高考形式。
(二)、对于2004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的形式的预测:
设问:今年的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试题将会以何种方式出现?
明确:
1、试题将不会像新诗鉴赏一样再来一次“回归”,2002年以前客观题目的形式的考查将不大可能出现。
2、2004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有可能以下面两种方式出现:
A、2002年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为主要目的的检测形式;
B、2004年高考也可能以一种新的形式,即写赏析小论文的形式。
题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写一段100左右的文字,描写闺妇的心理活动。
闺怨 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注:“伏波”,指后汉将军马援,他南征交趾,有功,封侯。唐诗中多用“伏波营”指代征人所在军营。
明确:夜晚,皓月当空。独守空房的她想象借雁足给丈夫递一封深情的书信;可是,断鸿过尽,传书无人,此情此景更增添了无限的愁绪。这愁绪搅得难以成眠,因此,想借梦境与亲人团聚也不可能了。她揽衣起身徘徊窗前,痴痴地想:多么希望自己能像月光一样,洒泻到“伏波营”中的亲人身上。《诗歌鉴赏与阅读扫描》延边大学出版社。
四、复习古典诗歌专题要注意的问题和复习建议:
问题:古典诗歌专题复习应注意那几个问题?
明确:1、注重诗歌感性材料的积累。
将教学大纲规定的诗词部分背诵篇目共30篇,逐一落实;对新编教材中的诗歌要加以分类。做到熟读成诵;将唐诗宋词中的重要流派的代表人物的代表作。
2、在知人论世上下工夫。为此,必须强化文学常识的复习。尽管文学常识没有列入考试的范围,但文学常识基础不牢,“知人论世”就无从谈起。
3、 要熟知唐宋两代代表作家的个人风格: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清新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牧的清健俊爽等等。
4、要明确做鉴赏题目的一般步骤和程序。1、整体感知,辨清类别;2、品评语言,炼字炼句; 3、体会意境、体察形象;4、突出技巧,明辨特色。5、注重辅助条件,如诗题、作者、时间、地点、小注等隐含条件和显性条件。
5、要在已知的鉴赏知识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通过对比、调换、再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的自觉意识。平时的每一次训练,都应以培植这种意识为着眼点。
五、课堂反馈:
阅读下面王维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题:
⑴、两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相同之处?
⑵、请分别说出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⑶、在两首诗中分别找出你认为写得最传神的词或句子。
明确:
⑴、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⑵、《鹿柴》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反衬”,以“人语”反衬其静,用“返景”反衬其幽暗。《山居秋暝》则是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
⑶、;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六、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设问:⑴、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
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解答问题:
春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⑴两首都写到了“春眠”,请指出其不同?
《春晓》:
《田园乐》:
⑵、在《春晓》中,诗人留下了很大的空白,请解释。
3、结合注释,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意境的理解。
听张立本女吟 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答:
4、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文后问题
初冬夜饮 杜牧
淮阳多病偶, 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 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淮阳,指西汉汲黯,他因刚直敢言,屡次切谏,多次被流放。
⑴、本首诗的主旨是什么?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来?
⑵、请选择你认为在炼字炼句方面堪称典范的例子,予以点评。
⑶、请简析“明年谁此凭栏杆”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作用。
附:参考答案:
1、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
⑵、手法是反衬和用典。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所谓反衬,在本诗中有两处
①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
②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
2、⑴、《春晓》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其实人早已醒了,所以有“处处闻啼鸟”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悬念,其意境可以用“春意闹”的“闹”字来表现。《田园乐》最后才写到春眠,花落莺啼反衬山客的居处和心境越加宁静,其意境主要在“静”上。
3、答: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清幽雅静的意境。暗蓝色的天幕上一抡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女诗人依阶低吟。清泠的吟诗声和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高冠广袖的少女的身影。
⑵、阵阵春色透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大自然。
4、⑴、本诗刻画了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抒发了诗人思念故园的情思、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壮志难酬的隐痛。诗题中的“饮”字,诗歌中的“淮阳多病”“客袖侵霜”“明年谁此”等词语,均可表现这一点。
⑵、、“侵霜”一词,“霜”字一语双关,既有风霜、风尘之意,也有彰显作者孤寒心境的作用。“侵霜”更增流离之苦,饱含辛酸。
⑶、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江苏省2000年高考什么最难
⒈“体现型”的解题方法
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把所学教材中与材料相关的所有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答题时,应先写教材中的知识点,再采用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说明它体现了这一原理即可,即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疏理——作答。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
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
三疏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下面以2000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6题第⑴问为例加以说明。
36.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方经过长达13年的谈判,终于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问题达成协议,为中国加入该组织迈出了重要一步。中国政府在谈判始终坚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获得了这一令人满意的“双赢”结局。
请回答(30分)⑴这一过程怎样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15分)
一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我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
二联系所学知识和所给材料:
联系所给材料:所给材料的关键词句是“中美就中国加入WTO的问题达成协议”、“中国政府在谈判中始终坚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双赢’的结局”。
联系所学的知识:教材中阐述的我国政府的对外政策的基本特点共有6个方面,即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决定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以及我国对外政策包括五个基本点。
三疏理作答:经过比较、对照,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对外政策、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平等互利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准则符合了题意,自然也就成了答案的要点。
附参考答案:①我国的对外政策是由我国的国家利益决定的(观点)。中国与美国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正是为了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材料)。
②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场(观点)。在中美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长达13年的谈判过程中,我国政府在关系国家利益的问题上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维护了我国的国家利益(材料)。
③平等互利是我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原则(观点)。中国与美国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达成的是“双赢”的议,因而体现了平等互利的对外政策原则(材料)。
⒉“反映型”的解题方法
“反映型”题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而答案要求则是理性的,也就是说要把感性材料理性化,即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表述。解答这种类型题目的关键是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全面把握,可采用定点法,即采用定点——联系——疏理——作答的解题思路。
下面以2001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8题第⑶问②为例加以说明。
38.⑶②材料四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6分)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三大产业结构。
二联系:联系材料所给的信息(中国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加。)、联系所学的知识(三大产业是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的总称)。
三疏理、作答:
附参考答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增加。
⒊“为什么型”的解题方法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性。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下面以2001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9题第⑵问为例加以说明。
39.⑵: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中国***为什么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反腐败?(15分)
依据:这是由中国***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的领导地位决定的。(3分)(如能同时答出“三个代表”,加2分)
意义(重要性):加强思想建设,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才能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3分);加强组织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3分)加强作风建设,才能发挥党的密切联系群众优良的传统;(3分)加强廉政建设,才能搞好现代化建设。(3分)
(说明:这是按照修订前的教材内容回答,同学们请思考,如按修订后的教材内容作答,应如何组织答案呢?)
[本题实际上还可以回答:中国***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反腐败可以保持党的性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等意义。以及当前在党风方面存在一些极待解决的问题等必要性。]
再如2002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9题第⑸问:如今古城开封焕发了新的青春。旅游业已经成为该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2000年旅游收入已占该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0.9%。分析该市为什么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兴市之本”。(6分)
依 据: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它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
可能性:古都开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必要性:发展旅游业是按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必然选择。
重要性:将带动该市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建立适合于该市市情的产业结构,推动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
附参考答案:古都开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是按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必然选择。发展旅游业将带动该市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建立适合于该市市情的产业结构,推动整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⒋“怎么办型”的解题方法
“怎么办型”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定了主体是谁应该怎么办,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解答这类题目时,可采用定点法,即采用定点——联系——疏理——作答的解题思路。
下面以2003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41题第⑷问为例加以说明。
41.⑷我国三峡工程建设涉及大量移民工作,1992年4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三峡工程议案,并对工程移民工作作出原则规定。此后国务院及地方政府通过了一系列行政性法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当地有关部门组织了宣传教育和移民动迁,并先后查处了侵蚀移民资金案件100多起,从而保证了三峡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依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是如何坚持“依法治国”的。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我国如何坚持依法治国的。
二联系:联系材料所给的信息(“全国人大”——立法机关、“国务院及地方政府”——行政机关、“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当地有关部门……先后查处……”——司法机关)、联系所学的知识(按照教材内容包括五个方面,即①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②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③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④要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工作,以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⑤要切实做好普法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为依法治国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疏理、作答:将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答案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这样便不难整理出答案。
附参考答案:①依法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 ②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做到有法必依; ③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⒌“意义型”的解题方法
“意义型”主要是针对某一“做法”或某一“事件”有什么意义来设问,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首先要明确是经济意义、还是政治意义、或者是经济政治意义。其次答案要点要紧紧结合所学的知识点和题目所提供的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句),有些题目作答时还必须结合党和国家提出的最新精神。
下面以2003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41题第⑶问为例加以说明。
41.⑶1990年至2001年,我国的城市化率提高了11个百分点,达到了37.7%;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城镇总人口从1.787亿增加到4.806亿。据测算,我国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既新增1400亿元,最终带来3360亿元的GDP。今后我国将继续实施城市化战略,预计到2020年,城市化率将达到56%。
结合以上材料,运用所学的经济常识说明城市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解题思路:
明确判断:此题要求回答的是经济意义。
结合知识、材料、最新精神作答:
①结合教材知识作答:“三农”问题等。(可答:增加农民收入)
②结合关键材料作答:“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可答: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我国工业化进程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就业渠道)、“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新增1400亿元,最终带来3360亿元的GDP”(可答:促进投资,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③结合最新精神作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答: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附参考答案:①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②促进投资,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③促进我国工业化进程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开辟更广阔的就业渠道。
⒍“认识型”的解题方法
“认识型”的题目可按照“判断表态”——“阐述道理”——“明确做法”的解题思路来作答。也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解题思路来作答。
“是什么”——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什么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如谈谈对“”公投的认识,应先回答“”公投是错误的。)
“为什么”——即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等。
依 据——是说(做)这件事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理论根据。
重要性——是说(做)这件事的作用、意义、目的、目标等。
必要性——是说(做)这件事当前存在的客观实际,即非做不可的原因。
可能性——是说(做)这件事存在哪些主客观条件,使做这件事成为可能。
危害性——是做或不做这件事将会导致的消极后果。
“怎么办”——即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准备怎样做这件事、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
下面以2003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8题第⑵问为例加以说明。
38.⑵有些人认为,时代变了,“艰苦奋斗”已经不是当代所提倡的精神。应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判断表态(是什么):①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阐述道理(为什么):②提倡艰苦奋斗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③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是有志者应有的精神境界,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明确做法(怎么办):当前,虽然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和进步,但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应继续坚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再以2003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9题第⑵问为例加以说明。
39.气象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德尔菲”定律揭示了气象行业的投入与产出的密切关系,即在气象行业投入1元钱,可以获得98元的经济回报。我国某省气象部门一年便可为该省带来经济效益15亿元以上,一些地区已经出了专业的气象经纪人和气象服务企业,气象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回答:⑵试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气象经济迅速发展这一现象。
本题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解题思路来作答。
是什么:气象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气象信息是一种经济资源。
为什么:①重要性是:企业有效利用气象信息可以减少损失,创造效益。
②可能性是:气象服务企业和经纪人的出现,有利于充分利用气象信息的经济价值。
③必要性是:气象服务的兴起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怎么办:此题可不用回答。
附参考答案:①气象信息也是一种经济资源,企业有效利用气象信息可以减少损失,创造效益。 ②气象服务企业和经纪人的出现,有利于充分利用气象信息的经济价值。 ③气象服务业是新兴的第三产业,它的兴起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⒎“启示型”的解题方法
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在对所给的材料进行认真的分析、提炼的基础上,从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角度去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不这样做有什么危害的依据是什么,然后再推论出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答案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下面以2002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38题第⑶问为例加以说明。
38.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道:“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历史上,洞庭湖的面积曾广达6000多平方公里。但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积,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近些年,该地区逐步退耕还湖,尤其是1998年以来,政府投资70亿元,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1/5,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除传统种植业外,还发展了养殖业、加工业等,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33分)
⑶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为什么要这样做:其哲学依据是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我们必须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办事情,所以发展经济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它的不可抗拒性,违背了客观规律,必然会遭到规律的惩罚,所以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③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所以必须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为什么能这样做:其哲学依据是人的认识总是发展的,所以人类应该把认识不断深化、不断扩展、不断向前推移。
不这样做的危害:其哲学依据是违背了客观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附参考答案:从洞庭湖的变迁,我们可以认识到:①发展经济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②人类认识自然规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③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客观规律要受到惩罚。
病句题详细做法
江苏省2000年高考数学题型最难
在2000年的高考数学题型很难,据说也是高考史上数学没有人得满分的一年。 全国数学平均分30分,江苏省数学平均分43分,很多学霸被打击信心到怀疑人生。
高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是由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普通高考于每年的6月7、8日举行,部分地区因其科目安排而将考试延长至6月9日。
陕西2000~2010年高考作文题目都有哪些
复习时中学生应熟练掌握六种病句类型,明了单一性考查的基本要求;还要掌握判断病句常用的三种方法(语法结构分析法、逻辑事理分析法和表达效果分析法)。除此之外,中学生要快速准确地完成病句试题,还要抓住敏感点,即病句测试题目中应该引起考生特别注意的那些容易造成句子出现毛病的关键词语。只要抓住了这些关键词语,就能够快速地做出这些病句题。
(一)肯定和否定同时出现(句中有“好坏”“高低”“是否”“能否”“多少”“能不能”“好不好”“可不可”等),可能有一面对两面的错误。例如:
1、2004年福建高考题B项:文艺作品语言的好坏,不在于它用了一大堆华丽的词,用了某一行业的术语,而在于它的词语用的是地方。(在两个“用了”前加“是否”)
2、1996年全国高考题目B项: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能不能”包括两个方面,“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可以,“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就说不通了)。
3、对科技人员这么强调专是不是可以忽视他们的红呢?还要不要他们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改造世界观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对“是不是可以忽视他们的红呢?”的肯定回答是“可以忽视他们的红”,这显然是不对的。)
4、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应在句首加“能否”才能与后面的“是否”相搭配。)
(二)多个否定词语同时出现,可能会有多次否定不当的错误。例如:
1、1998年全国高考题B项: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不需要学习雷锋精神了呢?(句中“否认、不需要”是双重否定,为否定的意思,但由于句子用的是反问句,又增加了一重否定,使句子意思正好与要表达的相反。)
2、其实,只要部分观众适应字幕的放映方式,根本就没必要不因为配音这环节而造成不必要的资金消耗。(去掉“不因为”中的“不”字即可)
(三)句中有联合短语,联合短语内部可能会有概念(种属关系或交叉关系)并列不当的逻辑错误或语序不当的毛病。
1、并列不当,例如:
(1)、2002年全国高考题B项:“我们的报刊、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做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这里“报纸和杂志”亦属于出版物,种属关系的概念并列是不恰当的,不符合逻辑。)
(2)、2000年春季高考题:人们一走进教学楼就会看到,所有“关于澳门历史的”和“宣传画”并列在一起造成表意不明。)
(3)、我从小喜欢文学,读过大量文学作品、小说和诗歌。(这里,“文学作品”与“小说和诗歌”中的两个成分是种属关系,并列在一起是不恰当的,不符合逻辑。)
(4)、出席团代会的代表有干部和青年,还有不**女同志。(这句话中的“干部”、“青年”和“女同志”三个概念都有交叉,交叉关系的概念不可并列使用。)
(5)、计算机辅助设计已在建筑业,装潢业和各行各业的设计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建筑业”“装潢业”和“各行各业”三个概念并列在一起是不恰当的)
2、语序不当,例如:文章的中心思想确定之后,还要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认真地组织、选择材料。(这里并列短语“组织、选择”语序不当,应改为“选择、组织”。)
(四)联合或并列短语做成分,可能会有与之搭配的词语不能完全与之相搭配的毛病。例如:
1、2004年浙江高考A项:围绕“农民增收”这一目标,该信用社大力支持农村特色经济的发展,重点向特色化、优质化、技术化农户优先发放贷款。(并列短语中的“优质化”与后面的“农户”
搭配不恰当)
2、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重庆卷)病句题B项:现在,我又看到了那阔别多年的乡亲,那我从小就住惯了的山区所特有的石头和茅草搭成的小屋,那崎岖的街道,那熟悉的可爱的乡音。
(句中“看到”与并列短语“那我从小就住惯了的山区所特有的石头和茅草搭成的小屋,那崎岖的街道,那熟悉的可爱的乡音”中的“那熟悉的可爱的乡音”不搭配)
3、2001年全国高考题D项: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句中与联合短语“速度和规模”搭配的词是“加快”,“加快速度”可以,但“加快规模”搭配不恰当)。
4、1999年全国高考题A项: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句中与联合短语“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搭配的词是“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可以,但“消防车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搭配不恰当。)
5、1996年全国高考题D项: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句中与联合短语“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搭配的词是“事件”,对事件“严肃处理”可以,但对事件“批评教育”搭配不恰当。)
6、对两院院士历年来为祖国现代化现代化作出的重大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和亲切慰问。(句中与联合短语“衷心的感谢和亲切慰问”搭配的词是“对……做出的重大贡献”,“对……做出的重大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可以,但“对……做出的重大贡献表示亲切慰问”就不恰当了。)
(五)句中有介词“对、对于、关于”可能会有介词误用的毛病。例如:
1、2004年浙江高考病句题B项:随着通迅日渐发达,手机几乎成为大家不可缺少的必须品,但使用量增加之后,关于手机质量的投诉也越来越多。(应将“关于”改为“对于”)
2、3月17日,6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驱逐出国际奥委会,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应把句中的“关于”改为“对于”。)
3、《死亡日记》的作者陆幼青这个名字对我们并不陌生。(我们对陆幼青这个名字不陌生,而不是陆幼青这个名字对我们不陌生,句子违犯了主客颠倒的毛病。)
(六)句首含有介词,可能会造成主语残缺。例如:
1、2000年春季高考题:由于《古文观止》具有特色自问世以后近三百年来,广为传布,经久不衰,至今仍不失为一部有有价值的选本.(介词“由于”位于句首造成主语残缺。)
2、对于这个现象,值得广大文艺工作者重视。(“对于”位于句首造成主语残缺,应去掉“对于”。)
(七)以“成了”“成为”“是”为谓语的句子,有可能有主语和宾语不搭配的毛病。例如:
1、历来被人们所称道的“老黄牛精神”,现在在一些“聪明人”眼中成了“傻冒”。(句子的主干成分是“老黄牛精神成了……傻冒”。精神不能成为傻冒,只能是具有老黄牛精神的人在一些“聪明人”眼中成了“傻冒”。)
2、2005年北京春季高考语文试卷病句题B项:晋文公当上了晋国国君后,治理政治,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成为北方一大强国。(“晋文公”不能“成为北方一大强国”)
(八)句中含有否定意义的动词,可能会有滥用否定词而造成表意与本意相反的毛病。例如:
1、1993年全国高考题: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防止”即不希望出现,是个含有否定意义的动词,应去掉“不再发生”中的“不”字。)
2、1994年全国高考题: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忌”是否定意义的动词,应去掉后三个分句中的“不”字。)
3、电门一关,就可以阻止电流不再进来。(“阻止”是否定意义的动词,应去掉“不再进来”中的“不”字。)
(九)句中含有关联词语,可能会有关联词语运用不当的毛病。
1、关联词语位置不对。偏正复句中前后两个分句主语相同,第一个分句中关联词语位置要放在主语之后;反之,应放在主语之前。例如,下面几个句子中的关联词语位置运用有毛病。
(1)2004年高考语文试题(北京卷)病句题C项:由于技术水平太低,这些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这个复句中,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第一个分句的关联词“不是”应放在主语“产品质量”前面。)
(2)虽然小王同学只说不得了这么一句,但却深刻地概括了当代中学生的风面貌。(这个转折关系复句中,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第一个分句的关联词“虽然”应放在主语“小王同学”后面。)
(3)要是一篇作品里的思想是有问题的,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是个假设关系的复句,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前一个分句的关联词“即使”应放在主语“文字”前
(4)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这个假设关系复句的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关联词语“如果”应放在句首。)
2、滥用关联词语。例如:因为天下雨了,所以我要带雨伞。
3、错用关联词语。例如:即使条件很差,我们到底把这个难题解决了。(把“即使”应改成“虽然”)
4、若有递进关系的关联词,可能前后分句内容有颠倒的毛病。例如:他的学习成绩不仅在全校是拔尖的,而且在班里也名列前茅。
历届高考作文试题
2010年
陕西选用材料作文形式,共给出三则材料,大意分别是:
1:把一条热带鱼放在一个小鱼缸里,它只能长到3寸大小;把它放进大鱼池里,它才有可能长的很大;
2、狼之所以勇猛矫健,是因为它长期生活在野外环境里;
3、一位心理学家挑选了10个人,并告知他们都是有天赋的人,后来这10个人都获得了成功,但心理学家最后坦言,他们当初其实只是普通人。
题目要求考生结合以上三段材料,自主命题,撰写800字作文。
2009
一群小动物学游泳的故事:兔子有一次被大灰狼追赶到河边,于是萌生了学习游泳的想法,其他动物也一样,但是大家都学不好,后来青蛙说,既然兔子跑的快就不用学游泳,既然松鼠会上树,也就不用学游泳……题目要求根据以上这段“小动物学游泳”的寓言故事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2008
与“抗震救灾”有关的材料作文。提供了包括捐款、救援队等六条与抗震救灾有关的素材,要求考生完成作文,不限题材。
2007
看图作文,图发后面。
“看图作文”:一个小孩跌倒了,周围站着三个人,分别代表了社会、家庭和学校,三个人异口同声地说“出事了”。文体自拟,自命标题,800字以上。
2006
材料大概:一只老鹰俯冲抓羊,乌鸦看到后学习老鹰的样子俯冲抓羊,结果爪子挂在羊毛上,被放牧人抓到。牧羊人的儿子问为什么乌鸦被抓到了,牧羊人说:因为它忘了它是一只什么鸟。
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写一篇作文。2005
忘记与铭记(四川陕西)
要求: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时,甲不小心掉进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乙问甲为什么要这样记录?甲说:“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生活中有许多事情可以忘记的,有许多事情又是需要铭记的。请以“忘记和铭记”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200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某网站“4220聊天室”有这样一段谈话。
A:我给大家讲个故事。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洗染店老板,小女儿嫁给雨伞店老板。老太太天天为女儿忧虑:雨天,担心洗染店的衣服晾不干;晴天,生怕雨伞店的雨伞卖不出去。后来,有一个聪明人开导她:“老太太好福气啊,雨天,小女儿生意兴隆;晴天,大女儿顾客盈门。您哪一天不快活啊!”
B:妙极了!改变思维的角度和方式,我们就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
C:快乐幸福是这样得来的么?
D:阿Q!
请以“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200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200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硬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2001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请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所写内容必须在“诚信”的范围之内。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
---------------------------------------------------------------------------------------------------------
哇好难找,终于弄完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下面是2007年的图
全部积分恳求2000—2005年高考题,要全国一卷带答案,理科的(语、数、英、理综)
历届高考作文试题
1951:一年来我在课外努力地工作
论增产节约的好处
1952:我投到祖国的怀抱里来
记一件好人好事
1953:写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
记我最熟悉的一个人
1954:我的报考志愿是怎样决定的
1955:我准备怎样做一个高等学校的学生
1956: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1957:我的母亲
1958:当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公布的时候
中激动人心的一件事
记整风运动中的一件事
1959:记一段有意义的生活
1960: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
中的新事物
1961:我学了毛主席著作以后
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
1962:说不怕鬼/雨后(两选一)
1963:唱《国际歌》时所想起的
“五一”劳动节日记
1964:读报有感——关于干菜的故事
1965:谈革命与学习
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
(1966—1976:高考中断了11年)
1977年各省市自治区高考作文试题
北京 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天津 他象雷锋同志那样
宏伟的目标鼓舞着我
上海 “知识越多越”吗?
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
河北 我将怎样度过今后不平凡的二十三年
园丁赞歌
——记我最尊敬的一位老师
湖南 心中有话向党说
四川 《一个青年矿工的变化》读后感
浙江 路
陕西 难忘的一天
致全国科学大会的一封信
山东 难忘的—天
河南 我的心飞向毛主席纪念堂
吉林 伟大的胜利
——难忘的一九七六年十月
甘肃 不到长城非好汉
福建 《大庆见闻一则》读后感
江西 难忘的时刻(理科)
当我想起雷锋的时候(文科)
江苏 苦战
湖北 学雷锋的故事
辽宁 在沸腾的日子里
谈青年时代
云南 攻书莫畏难
青松赞
宁夏 在我报考大学的时候
难忘的一天
新疆 每当想起敬爱的周总理(文科)
驳“难”
在攀登的起点上(理科)
大治之年里的几件小事
山西 为四个现代化做贡献
安徽 从“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谈起
广西 难忘的日子
我们要继承革命前辈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内蒙古 谈实事求是
在红旗下
黑龙江 每当我唱起《东方红》
1978年高考作文试题
细读下面这篇文章,然后把它缩写成一篇五百至六百字的短文。要求做到:
1. 按原文内容缩写,不要写成读后感之类,否则扣分。
2. 突出原文的中心思想,全面地、准确地反映原文的要点。
3. 缩写成的文章要首尾连贯,不能写成提纲。
4. 思路清楚,文字通顺。
5. 全文不得超过六百字,否则扣分。
6. 注意书写格式,每个字占稿纸一格,每个标点也占一格。
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在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上曾经指出:“建设速度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特别是从国际阶级斗争的形势来看,这个问题的政治性质就更加尖锐。”余秋里同志在人大常委会全体会议上说:“怎么样才能够把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搞得更快一些,这是全国上上下下普遍关心的一个大问题。”我们的伟大祖国,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们一定要把速度问题牢牢记在心坎上,落实在行动上。有了高速度的思想,才有高速度的行动。要时时计算三年、八年、二十三年这个时间表。时间就是速度。我们要做时间的主人,用革命加拚命的精神,争时间,抢速度,大大加快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
伟大领袖毛主席早在一九五八年就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灵魂是高速度。高速度全面体现了多快好省的要求。我们要求的高速度是在高质量、低消耗的基础上的高速度。做不到高质量,低消耗,只能多快,不能好省,最终仍然没有真正的高速度。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指引下,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曾经是相当高的。有些工业部们,如石油工业,甚至做到了持续地高速度发展。但是近几年来,林彪反党集团,特别是“四人帮”,疯狂地干扰、破坏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狂叫“宁要社会主义的低速度,不要资本主义的高速度”,从根本上反对、破坏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他们违背了毛主席的指示,另搞一套,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使我们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预期的目标。
毛主席在光辉的鞍钢宪法中提出了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号召。毛主席还指示要迎头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并且指出,要学习外国的一切好的经验,把向外国学习与独创精神结合起来,走我国自己的工业发展的道路。大搞生产技术革命的群众运动,是高速度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要高速度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科学一定要走在生产前面。要尽可能快的学会和采用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不然,怎么能迎头赶上呢?“四人帮”百般压制广大干部,科学技术人员和工人群众进行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的积极性,把学习外国的好经验,引进必要的先进技术,诬蔑为洋奴哲学、卖国主义。结果推迟了高速度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和赶上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时间,破坏了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
我国的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都需要有一个高速度的发展。有没有可能呢? ×××在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上的讲话中,已经给我们作了全面,深刻的回答:“今后二十三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能不能比过去二十八年更快更好一些呢?我们认为是完全可能的。我们有了二十八年中建设起来的物质基础。我们有了二十八年中取得的经济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最重要的是经过文化大革命,粉碎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全党的团结更加坚强了,全国人民的觉悟更加提高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革命精神振奋起来,可以甩开膀子大干社会主义了。由于这些有利条件,再加上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今后的二十三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毫无疑问,将比过去的二十八年更快更好。只要我们抓纲治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我们的发展速度完全有可能大幅度地增长。各级领导同志对这一点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加快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工人欢迎,农民欢迎,全国人民都欢迎,关键在于领导思想要跟上去。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三大革命运动一起抓,为高速度发展生产力而奋斗。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规划,高速度的奋斗目标,一定能把亿万群众大干社会主又的极积性充分调动起来,把人们的聪明才智充分发挥出来。这个力量是无穷的,什么奇迹都能创造出来。
加快速度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扎扎实实地下功夫。一定要按照唯物论、辩证法办事,实事求是,埋头苦干,尊重科学,鼓实劲,不鼓虚劲。有困难就向群众讲清楚,群策群力,战胜困难。一定要抓主要矛盾。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要想有高速度,从全国看,首先要集中力量突破薄弱环节,特别是要把煤、电、运输等薄弱环节搞上去。
1979年高考作文试题
细读下面这篇文章,把它改写成一篇“陈伊玲的故事”。要求做到:
1、按原文内容写一篇以陈伊玲为中心的记叙文,不要另外编造情节,不要写成《第二次考试》的缩写,否则扣分。如写成诗歌、读后感之类,均不给分。
2、要有明确的中心思想,注意材料的剪裁和组织。
3、层次清楚,结构完整。
4、语言通顺,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5、字数以六七百字为好,最多不得超过800字(包括标点),否则扣分。
6、注意书写格式,每个字占稿纸一格,每个标点也占一格。
第二次考试
声乐专家苏林教授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在这次参加考试的200多名考生中,有一名20岁的女生陈伊玲,初试时的成绩十分优异,声乐、视唱、练耳和乐理都列入优等;尤其是她的音色美丽、音域宽广,令人赞叹。而复试时却使人大失所望。苏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但这样年轻而又有才华的学生却还是第一个,这样的事情也还是第一次碰到。
那次公开的考试是在一间古色古香的大厅里举行的。当陈伊玲镇静地站在考试委员会的几位声乐专家面前,唱完了冼星海的那支有名的《二月里来》时,专家们不由得互相递了递赞赏的眼色。按照规定,应试者还要唱一支外国歌曲,她唱的是意大利歌剧《蝴蝶夫人》中的咏叹调《有一个良辰佳日》。
她那灿烂的音色和深沉的感情惊动了四座。一向以要求严格闻名的苏林教授也颔首赞许,在他严峻的眼光里,隐藏着一丝微笑。大家都注视着陈伊玲,嫩绿色的绒线上衣,咖啡色的西裤,宛如春天早晨一株亭亭玉立的小树。在众目睽睽之下,这个本来从容自若的姑娘也不禁有点困惑了。
复试是在一星期后举行的。录取与否取决于此,它将决定一个人的终身事业。经过初试这一关,剩下的人现在已寥寥无几,而复试将在更加严格的要求下进行,本市有名的音乐界人士都到了。这些考试委员和旁听者在评选时几乎都带着苛刻的挑剔神气。但是大家都认为,如果合乎录取条件的只有一个,那么这人无疑应该是陈伊玲。
谁知道事情却出乎意料之外。陈伊玲是参加,复试的最后一个人,唱的还是那两支歌,可是声音发涩,毫无光彩,听起来前后判若两人。是因为怯场、心慌,还是由于身体不适,影响声音?人们甚至怀疑到她的生活作风是否有不够慎重的地方!在座的人面面相觑,大家带着询问和疑惑的眼光望着她。虽然她掩饰不住脸上的困倦,一双聪颖的眼睛显得黯然无神,那顽皮的嘴角也流露出一种无法诉说的焦急,可是就整个看来,她是明朗、坦率的,可以使人信任的。她抱歉地对大家笑笑,飘然走了。
苏林教授显然是大为生气了。他一向认为,要做一个真正为人民所爱戴的艺术家,首先要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各方面都能成为表率的人!这样一个自暴自弃的女孩子,是永远也不窗口,有一个孩子有事没事地张口唱着:
“咪——咿——咿——咿——吗——啊——啊——啊——”仿佛歌唱家练声似的。苏林教授不禁微笑了:“这准是她的家!”他猜对了,那孩子敢情就是陈伊玲的弟弟。
从孩子嘴里知道:她姐姐是个转业军人,从文工团回来的,到了上海被分配在工厂里担任行政工作。她是个共青团员,又积极又热心,不管厂里也好,里弄也好,有事找陈伊玲准没有错!两三天前,这里因为台风造成电线走火,烧毁了不少房子。陈伊玲为了安置灾民,忙得整夜没睡,影响了嗓子。第二天刚好是她复试的日子,她说了声:“糟糕!”还是去参加考试了。
这就是全部经过。
“瞧,她还在那儿忙着哪!”孩子向窗外扬了扬手说,“我叫她!我去叫她!”
“不用了。请转告你姐姐,她经第二次考试,已经录取了!”
苏林教授从陈伊玲家里出来,走得很快。他心里想着:这个女孩予完全有条件成为一个优秀的歌唱家,我几乎犯了一个错误]这天早晨,有什么使人感动的东西充溢在他胸口,他想赶紧回去把陈伊玲的故事告诉每一个人。
(何为原作,有改动)
1980年高考作文试题
仔细阅读下面这篇短文,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一篇读后感。要求做到:
(1)观点正确,中心思想明确,紧扣原文发表感想,联系自己的事例要具体、恰当。
(2)结构完整,段落层次清楚,语言通顺,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3)注意书写格式,每个字占稿纸一格,每个标点也占一格。字数最多不得超过1000字,否则扣分。
(4)字迹清楚,卷面整洁,否则扣分。
注意:本题要求写读后感,如果根据原文改写或扩写,则不给分。用诗歌形式写也不给分。
画 蛋
达·芬奇(公元1452—1519年)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一位卓越的画家。他从小爱好绘画,父亲送他到当时意大利的名城佛罗伦萨,拜名画家佛罗基奥为师。老师不是先教他创作什么作品,而是要他从画蛋入手。他画了一个又一个,足足画了十几天。老师见他有些不耐烦了,对他说:不要以为画蛋容易。要知道,1000个蛋当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形状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比方说,把头抬高一点看,或者把眼睛放低一点看,这个蛋的椭圆形轮廓就会有差异。所以,要在画纸上把它完美地表现出来,非得下一番苦功不可。佛罗基奥还说:反复地练习画蛋,就是严格训练用眼睛细致地观察形象,用手准确地描绘形象;做到手眼一致,不论画什么就都能得心应手了。后来达·芬奇用心学习素描,经过长期艰苦的艺术实践,终于创作出许多不朽的名画,成为一代宗师。
作文题:读《画蛋》有感
1981年高考作文试题
仔细阅读下面这篇短文,写一篇读后感。要求做到:
(1)观点正确,中心思想明确,紧扣原文发表感想,联系实际具体、恰当。
(2)结构完整,段落层次清楚,语言通顺,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3)注意书写格式,每个字占稿纸一格,标点写在格内。字数不要超过1000字。
(4)字迹清楚,卷面整洁,否则扣分。
注意:本题要求写读后感,如果根据原文改写或扩写,则不给分。用诗歌形式写也不给分。
毁树容易种树难
杨树横着种可以活,倒着种也可以活,折断它再种仍然可以活。
可是,十个人种树,只要一个人毁它,就没有一棵杨树活了。
种树的人十个之多,种的又是很容易活的杨树,却经不住一个人毁它。原因是什么?毁树容易种树难。
作文题目:读《毁树容易种树难》
1982年高考作文试题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注意:
1.必须写议论文。不要写成诗歌或其他文体。
2.必须先在试卷上拟出简明提纲,然后作文。
3.作文要求观点正确,中心思想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段落层次清楚,语言通顺;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4.每个字占稿纸一格,标点写在格内。不要超过1000字。
5.字迹清楚,卷面整洁。
1983年高考作文试题
一、仔细观察上面这幅漫画,写一段说明性文字,向没有看过这幅画的人介绍画面内容,字数在300字以内。不要写成诗歌或抒情散文。
二、根据上面这幅漫画的内容,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字数在800字以内。不要写成诗歌或抒情散文。
1984年高考作文试题
有的同学说:“每逢作文,自己常常感到无话可说,只好东拼西凑,说一些空话套话,甚至编造一些材料。”
有的老师说:“每次学生作文,我都辛辛苦苦地批改、讲评,但是学生往往只看分数,不注意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所以提高不快。”
请针对上面两段话所反映的情况,联系自己和周围同学的现状,以对中学生作文的看法为中心,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题目自定,要求做到观点明确,有所分析,有真情实感。
1985年高考作文试题
澄溪中学附近有一家前进化工厂,工厂天天向外排放有毒的气体和废水。广大师生和附近居民长期处在被污染的环境中,身体健康受到损害,工作学习受到影响。几年来,学校多次向工厂提意见,要求妥善解决污染问题。但厂方以生产任务繁重、技术力量薄弱和经费开支太大等为理由,一再拖延,至今未能解决。
试就上述问题,以“澄溪中学学生会”的名义,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信,反映情况,申述理由,呼吁尽快解决。
注意:
1.要求符合书信格式,最后署名一律写“澄溪中学学生会”,不得写个人的姓名,不得透露所在地区和学校,否则扣分。
2.可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适当补充有关材料。
3.不少于500字。
作文题目:给《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
1986年高考作文试题
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而形成一片森林又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温度适宜,树木就迅速生长起来,形成茂密的树林,大片森林的出现,会使气候变得更好。
这里说的是一种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也有类似之处。请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用上述现象作比喻,发表自己的见解。全文不少于600字,副标题自定写在横线上。
题目:树木·森林·气候
——谈
1987年高考作文试题
1、1987年6月,A县举行小学生游泳比赛,育民小学取得了团体冠军。
2.1986年初,育民小学一位老师提出建议:“我们这里河湖港汊很多,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自然条件,为校内学生举办游泳训练班。”
3.1986年4月,育民小学校务会议同意了这一建议,并决定请一位教练进行理论指导。
4.1986年4月中旬,育民小学听到一些家长的反映。有的家长说:“举办游泳训练班会不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有的家长说:“我们的孩子从小在水里泡大的,还要训练什么?”
5.1986年5月初,育民小学校长在家长会上说:“我们举办游泳训练班有两个目的:一是增强学生体质,一是为国家培养体育人才。近年来,我国游泳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一些具有国际水平的优秀运动员,在一些国际比赛中拿了不少金牌,但和世界游泳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至于说在水里泡大的孩子不需要专门训练,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在水里泡大的孩子要成为游泳健儿,也必须有理论指导和严格训练。”
6.1986年5月,在取得家长同意后,育民小学游泳训练班正式开办。经过科学训练,学生游泳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一、根据上面提供的材料写一篇简讯。
注意事项:
1.文章要有中心,语言通顺,书写合乎规范(标点占格,阿拉伯数字两个占一格);
2.时间、地点、单位、事件(经过、原因、结果)要交代清楚;
3.写出家长、学校各自的态度和认识;
4.尽量不超过190字(含标号),字数超出要扣分;
5.某些不很重要的材料可以省略,可以不按照原材料顺序,也可以不使用原句。
二、结合以上材料,就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这个问题写一篇短文,题目自拟。字数在400~600之间。
1988年高考作文试题
按下面的题目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题目:习惯
1989年高考作文试题
你的好朋友××是某重点中学高三年级里中上水平的学生,他对历史特别感兴趣,从高一开始,就立志报考某重点大学历史系。现在毕业在即,班主任老师动员他报考一般院校,认为这样录取的把握比较大。他的父母认为学历史“出路”窄,由于他外语成绩很好,所以坚决主张他去报考外经、外贸专业,将来容易找到工作,待遇也比较优厚。
他为此感到困惑和苦恼,给你写了一封信,想听听你的意见,请给他写一封回信。
注意:1.信中如涉及你的母校或你本人的姓名,一律用××代替。
2.全文不少于600字。
1990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
一对孪生小姑娘走进玫瑰园,不多久,其中一个小姑娘A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坏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
不一会儿,另一个小姑娘B跑来对母亲说:“妈妈,这里是个好地方!”“为什么呢,我的孩子?”“因为这里的每丛刺上面都有花。”
听了两个孩子的话,望着那个被刺破指头的孩子,母亲陷入了沉思。
一、在文中a、b两处应分别有表现小姑娘此时表情或动作的描述性文字,请填入题后的方格内。要求:(1)符合两个二姑娘此时的心态及上下文所提供的情境;(2)语句连贯;(3)不少于5个字,不超过15个字。
二、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加以想象,为这对小姑娘作肖像描写。要求:①符合人物的年龄和性格;②显示出她们的同和异;③不少于100字。
三、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请你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联系生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展开议论。不少于600字。
1991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
一
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要求学生写想象作文。他举例说,比如,你可以把这个圆想象成一轮满月,然后以圆为重点,再用天幕、云彩、柳梢等作为陪衬,构成一个美丽的画面,再把这个画面用文字描述出来就是想象作文。
圆是可以想象成很多不同物体的。请你根据这位老师的启发,把这个圆想象成另一个物体,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想象作文。
要求:
(1)不要再把圆想象成满月进行描写。
(2)以一个圆的想象物作为描写重点,不要以陪衬物作为描写重点。
(3)写成一个画面或一个镜头、一个场景,不要再写成故事。
(4)想象合理,形象具体生动。
(5) 语言确切、连贯,条理清楚。
二
某班开辩论会,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黑”,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未必黑”。请你选定一方,写一篇发言稿参加辩论。
要求:
①写成发言稿或议论文都可以。
②不少于500宇。
1992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两道作文题:
春雨潇潇,路灯朦胧,我独自站在候车亭下避雨。
“哐啷”一声,一个穿运动鞋的小青年,把丢弃在路旁的一个玻璃罐当做足球盘带着,这一脚蹬大了劲,玻璃罐滚到候车亭前,裂成了好几瓣,流出了一摊黑糊糊的东西。
“玩也不看地方,玩出这损人的事。”我心里暗暗责备他。他大概也没想到这样的后果,吃惊地看看自己的“杰作”,低着头走了。
雨大了。一辆自行车急驰而来,后轮轧上碎玻璃,“扑哧”,全瘪了。从车上跳下一位穿红雨衣的姑娘,嘴里嘟嚷着“大家都沾点光吧”,顺脚朝玻璃罐底一踢,玻璃更碎更散了。“红雨衣”抬头发现我在摇头,可能也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妥,赶紧用鞋把大块的玻璃片归拢到一旁,然后才推着自行车匆匆离开。
雨小了。一对撑伞的男女挨着呢喃着走过来,高跟鞋偏偏踩到拢在一旁的碎玻璃上,脚一滑,漂亮的鞋上沾上了黑糊糊的东西:“唉,真缺德,中国人的公德心呀……”
“当心牢骚太多长白头发。”那男的一边为她擦鞋子一边笑着说。
伞下的一对低声说着话渐渐远去,我不知道他们是不是还在谈论着刚才的话题。
但是,“高跟鞋”的那句话却仿佛刺了我一下。君子动口不如动手。雨停了。我回家拿了扫帚和铲子,又回到原地一看:碎玻璃已被打扫得干干净净,不留意连那黑糊糊的痕迹也看不出来了。我开始是发愣,随后才恍然大悟:“运动鞋”、“红雨衣”和伞下的一对,他们都有可能回来。那么,到底是他们之中的谁清理了这个地方呢?
一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加以设想,写一篇记叙文,记叙他们中的谁又怎样回来清理这个地方。
注意:①选写“运动鞋”、“红雨衣”和伞下的一对都可以。②推想合理,符合材料所设置的情境和人物的思想性格。③符合记叙文的基本要求,突出人物的心理行为和事件的经过。④“我”不再出现,用第三人称写。⑤题目自拟。⑥不少于350字。
二选择所提供材料中的一个或几个人物(包括“我”)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展开议论,写一篇议论文。
注意:①议论的内容与上题的记叙的内容有没有联系都可以。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350字。
1993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
一、根据右图,写一段关于圆规的功能、构造和使用方法的说明性文字。200字左右。
二、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夏日的夜晚,院子里,梧桐树下……
啪!随着细微而清晰的一声爆裂,梧桐树的一块老皮剥落了,露出鲜嫩的新皮。
女儿对老树皮发出一串赞叹……
儿子对新树皮发出一串赞美……
父亲听着,看着,深有感触地说:“我希望人世间的一切都能像你们俩所说的那样……”
要求:
1、 对环境和气氛加以具体描写。
2、 写出女儿、儿子的具体话语和父亲未说完的话,写出人物的神态。
1994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
以“尝试”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700字。
1995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
阅读寓言诗《鸟的评说》,完成两道作文题。
麻雀说燕子/是怕冷的懦夫/燕子说黄鹂/徒有一身美丽的装束/黄鹂说百灵/声音悦耳动机不纯/百灵说最无原则的/要算那鹦鹉/鹦鹉说喜鹊/生就一副奴颜/喜鹊说苍鹰好高务远/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
(一)任选诗中的两种鸟,展开想象,以《××与××的对话》为题(例如《麻雀与燕子的对话》、《黄鹂与鹦鹉的对话》等),写一个200字左右的对话片断。
[要求]
(1)对话与《鸟的评说》内容有关,并据此展开想象。
(2)用对话方式写,不要用括号或转述方式写,不要写成独白或诗歌。
(3)想象合理,对话围绕一个中心。
(4)可适当描写鸟对话时的神态、心理、动作和口气等。
(5)语言流畅,描写生动,卷面整洁。
(二)根据《鸟的评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议论,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1996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
仔细观察下面《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漫画,完成两道作文题。
(一)用说明文字介绍两幅漫画的画面内容。
[注意]
(1)两幅漫画分别说明,文字不必平均分配。
(2)说明画面内容时,不要编故事。
(3)要求内容完整准确,条理清楚,语言简明。
(4)共200字左右。
(二)在一次漫画欣赏会上,对这两幅漫画,有人说这幅好,有人说我喜欢那幅,那么你呢?请以“我更喜好漫画《 》”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的看法。
[注意]
(1) 把你喜欢的那幅漫画
以下是2005年高考中可能涉及的部分内容的解读和演练:
第一部分 语言知识及其运用
第1节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此处略)
第2节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
“现代汉字的字形”指目前所通行的汉字的规范形式。“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是高考必考科目,能力层级为A。考查内容主要是以考查别字为主,错字不作考虑。题型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有的选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有的选有错别字的一项,有时规定选出错别字的数目;有时错别字隐藏在句子中,扩大了阅读语境,也增加了难度。从近几年的考题上看,考查字形主要是出自1988年3月发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2500个常用字和1000个次常用字。
此考点虽考的是字形,但形音义是密不可分的,往往会因不辨字的音义、不明字的音义而用错写错,所以要据义别形。正确识记汉字的字形包括区分形近字、同音字、不写错别字等,是汉语运用的基本功。
从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看,高考考查字形辨析的重点是四类字:
①以因音近(同)形近而误的为主,如“国籍”的“籍”误为“藉”;“嬴政”的“嬴”误为“赢”。
因音同而误的,如“滥竽充数”的“竽”误为“芋”,“提纲”的“提”误为“题”。“礼尚往来”的“尚”误为“上”,“反映意见”的“映”误为“应”。
②因形近而误的,如“如火如荼”的“荼”误为“茶”;“草菅人命”的“菅”误为“管”;“修葺”的“葺”误为“茸”; “肄业”的“肄”误为“肆”;“针砭时弊”的“砭”误为“贬”;“铤而走险”的“铤”误为“挺”;“相形见绌”的“绌”误为“拙”。
③因一词可此写可彼写(同义异形词)而别的没有设置错误,也不可能设置错误,但是干扰性特别大,如果考生只知此而不知彼反而易选错。如“详实”同“翔实”、“攀缘”同“攀援”、“弘扬”同“宏扬”、“可望而不可即”同“可望而不可及”、词不达意———辞不达意等。对个别有并存写法的字如“伶牙利齿”则以权威和规范的现代汉语字典和词典为根据。 另外,成语中的别字也是重点之一,每年此题中16个词语其中有8个为成语。
复习时要注意:
(1)加强意义识记。如“脉搏”的“搏”,常同“博”混淆,“脉搏”指血脉跳动,是一个动作场景;“搏”有“搏动、跳动”义,而“博”则是博取、等义。再如“融会贯通”,意为“参合多方面道理进行体会而得到全面透彻的领悟”,“融”有“融合”义,“会”应有“体会”、“理解”、“懂得”义,“会”就不会错为“汇聚”的“汇”了。
(2)加强形旁识记。汉字中有80%是形声字,而形旁是表义的,这就可据形推义,由义辨字。如“讴、呕、沤”,“讴歌”的“讴”字,“讠”旁表示该字与语言有关,“讴歌”当然要用语言,必须写作“讴”;“呕”的形旁是“口”,“呕吐”“呕心沥血”必须是“呕”;“沤”形旁是“氵”,表明与水有关,“沤肥”属此。
(3)探索词源识记。如“针砭”的“砭”是中医治病的石针,不能为“贬”,“名列前茅”,“茅”,古时楚国行军时走在前面的军士均持茅草。
例1 2003年高考全国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部署 备受青睐 恰如其分 可望而不可即
B.报道 伶牙利齿 群贤毕至 一年之计在于春
C.揣度 共商国是 唾手可得 冒天下之大不违
D.通谍 猝不及防 大相径庭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解析此题只要求在每组四个词语(包括成语熟语)中找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而且有错别字的各组中也只包含一个错别字,难度不高。但题目中出现的错别字又是不容易辨识的,且给出的其他没有错别字的词语中也都包含了容易写错的字,因此干扰性较大。
本题答案为A项。A中各词语都没有错别字,但“部署”易误成“步署”,“备受青睐”易误成“倍受青眯”,“恰如其分”易误成“恰如其份”,“可望而不可即”还有另一种较常见的写法,是“可望而不可及”,所以“即”反而有可能被认为是别字。C组中“冒天下之大不违”中的“违”应写作“韪”;D组中“通谍”应写作“通牒”。B组“伶牙利齿”,正确的和规范的写法应该是“伶牙俐齿”,但有个别词典也收有“灵牙利齿”或“伶牙利齿”,此题引起了争议。但命题人认为是根据权威和规范的现代汉语字典和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商务印书馆出版),《小学生规范字典》(李行健主编,语文出版社出版)等),“伶牙利齿”中的“利”应看做为别字。这就提醒考生,判断现代汉语中词语的写法是否正确,还是要以权威和规范的字典和词典为准。另外,有错别字的三组中其他的几个词 语也都有容易写错的字,要仔细辨认。
答案A
例2 2002年高考全国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留恋 流连忘返 厉害 利害得失
B.质疑 不容置疑 符合 随声附合
C.变换 变幻莫测 旁证 旁征博引
D.株连 珠联璧合 大意 微言大义
解析此题考查辨识词语中容易出现的错别字。语料都是读音相同或相近而字形不同的常用词语。此题答案为B项。其中“随声附合”应为“随声附和”。因为“随声附和”是“跟着人家,依从应和”的意思,其中的“和”是“唱和”的“和”,与同组的“符合”的意思不同,所以把“附和”写成“附合”不但意思不对,事实上也根本没有这样一个词语。这一题的其他几组中尽管也都包含音同或音近而字形不同的词语,但都没有错别字。
答案B
例3 2003年高考北京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沿用 融会贯通 针砭时弊 饮鸩止渴
B.编纂 肺腑之言 开门楫盗 暴殄天物
C.诀别 事必恭亲 旁征博引 颐指气使
D.焦躁 苦思冥想 应接不暇 裨官野史
解析此题侧重考查形近字和同音字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借助形音义的知识,正确答案为A。B组中“楫”应为“揖”,C组中“恭”应为“躬”,D组中“裨”应为“稗”。“楫”和“揖”、“裨”和“稗”都属形近而误。“开门揖盗”指开了门请强盗进来,比喻引进坏人来危害自己,“揖”拱手行礼,从“扌”;“稗官野史”中的“稗官”指古代的小官,“稗”本指稗子,比喻微小,从“禾”;“躬”与“恭”属于同音而误,“事必躬亲”指不管 什么事一定亲自去做,“躬”是自身或亲自的意思,从“身”。
答案A
例4 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翔实 词不达意 冷寞 一愁莫展
B.痉孪 不经之谈 偏辟 励精图治
C.风靡 蘖根祸种 攀缘 始作俑者
D.倾轧 气冲宵汉 弘扬 扑溯迷离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同音字的辨识,寞、愁、孪、辟、宵、蘖都是同音误写。题干要求选出“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就意味着其他各组可能有多个错别字。
此题答案为C项。C项的错别字为“蘖”,应为“孽根”,意思是“罪恶的根源”,而“蘖”则是指树枝砍去后又长出来的新芽。A项有两处错误:“冷寞”,应为“冷漠”,“寞”表清静,“漠”表冷淡,意思完全不同;“一愁莫展”,应为“一筹莫展”,“愁”表发愁,“筹”表“计 策”。B项的两处错误是:“痉孪”,应为“痉挛”,“孪”表“双生”,“挛”指手脚蜷曲不能伸开;“偏辟”应为“偏僻”,“辟”为“开辟”,而“僻”则表“离中心地区远”。D项也有两处错误:“气冲宵汉”,应为“气冲霄汉”,“宵”为“夜”的意思,而“霄”则指“天空”;“扑溯迷离”,应为“扑朔迷离”,“溯”为“逆着水流的方向走”,而“扑朔”表示事物错综复杂。这是音近、形近误写。
答案C
我只有这些资料。希望能帮上你的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