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

高考必考论语十二章_高考必考论语十二章原文

tamoadmin 2024-06-06 人已围观

简介1.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译2.论语十二章高中语文原文及翻译高二论语12章翻译及原文如下:<论语》十二章(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

1.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译

2.论语十二章高中语文原文及翻译

高考必考论语十二章_高考必考论语十二章原文

高二论语12章翻译及原文如下:

<论语》十二章

(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1)孔子说:“做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却不仁,怎样来对待音乐呢?”

(2)孔子说:“早上明白了仁义之道,晚上为它去死也可以。”

(3)孔子说:“君子知晓的是道义,小人知晓的是利益。”

(4)孔子说:“见到有贤德、有才华的人就想若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看见没有德行、才华的人,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5)孔子说:“为人过于质朴,文采不足,则显得粗野鄙陋,文采过多超过质朴,犹如史官显得浮华。文与质合理配合,这样才可以成为君子.”

(6)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抱负远大且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东西重而且路程遥远。把在天下实现仁作为自己必须担当的责任,不是很沉重吗?直到死才停止追求,不是很遥远吗?”

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译

学而篇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十二章高中语文原文及翻译

高二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

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礼节能怎么样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音乐又能怎么样呢?”

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喻:通晓,明白。)

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①质:质朴。②文:文饰。③史:虚浮不实。④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

7.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

(表示一切外部条件、环境和机遇也都是靠自己去创造、形成和抓住的,一切都要通过自己本身而起作用。)

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9.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恕,汉语拼音为shù。这个恕字,虽然经过孔子用这两句话来解释,但他的含义很广泛,一切事情,凡是自己不愿的事情,都不能够推给他人。这里包括言语行为都在其中的。)

10.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以下是论语中的十二章的高中语文原文及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适时复习,不是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很愉快吗?别人不了解却不生气,难道不是君子吗?”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翻译:有子说:“一个人如果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喜欢冒犯上级的事情很少见;不喜欢冒犯上级,而喜欢制造混乱的人,从来没有。君子注重根本,根本稳固才能使道德观念生发。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仁德的根本!”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勇,如之何?”子曰:“致之哉!衿纠踵,不能正也;唯德馨香,能敬而忠乎!”

翻译:季康子问:“如何让百姓尊敬忠诚并具备勇气?”孔子说:“要追求高尚的品德!即使穿着朴素,却不能端正行为;只有道德崇高如芳香一样,人们才会尊敬忠诚!”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翻译:孔子说:“君子如果没有威严就不会受人重视,学习不扎实就不能持久。要以忠诚和诚信为准则,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如果犯错了,就应该勇敢地改正。”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翻译:曾子说:“重视结束和追溯远古,人民的品德就会变得丰厚。”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翻译:子禽向子贡问道:“夫子到达一个国家,一定会了解它的政治情况吧,认为是主动去了解呢,还是被动接受呢?”子贡回答说:“夫子以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宽容来获得人们的支持。夫子的了解方式与人有何不同呢?”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翻译:孔子说:“先言而后行。”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翻译:孔子说:“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只看小利,急躁只会达不到目标,只看小利会导致大事不成。”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翻译: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应该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翻译:孔子说:“犯错而不改正,这就是真正的错误。”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翻译:孔子说:“曾整日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地思考,没有任何好处,还不如好好学习。”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翻译:孔子说:“一个士人立志于追求道德,却对穿着简陋、生活贫寒感到羞耻的人,不足以进行讨论!”

关于论语十二章

1、学习:论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孔子认为通过学习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实现个人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2、仁德:论语中强调了仁德的重要性。孔子认为人应该具备仁爱之心,待人宽厚友善,并以仁德来推动社会和谐与进步。

3、学而篇以教育为主题,强调了修养和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孔子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强调不断学习和实践的重要性,以达到个人的成长和提高。

文章标签: # 孔子 # 论语 # 翻译